绿林网

《画里浮生》的读后感大全

《画里浮生》的读后感大全

《画里浮生》是一本由金哲为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6.00元,页数:3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画里浮生》读后感(一):厚积薄发 水到渠成

文风朴实、娓娓道来;

文笔老练、情景交融;

文史底蕴、阅读积淀;

解读严谨、合乎情理;

装帧精美、读者至上。

无论是阅读作者的正文,还是看看书中的注解和所列的参考文献,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写出这部著作的背后一定有专业化、项目化的海量阅读。所谓厚积薄发,有了这个基础,再加上作者的专业功底、独立思考,将历史知识与古画艺术有机融合,一本好书就水到渠成了。

《画里浮生》读后感(二):消遣类图书

这书是娜姐送来的,书是线脊装订的,对于看画来说是最好的装订,可以完全打开了看(又想吐槽老吴那本书了,干脆看不了画)。但字小,画又多是旧画,看不太清,有些懊恼。

本是想放在案头做消遣的读物:看其他书累了,随便飘上两眼,反正是看画嘛,又不需按次序看,入眼的便多看两眼,不入眼的,放下便是。不料书写的还不错,文字读起来蛮好的(很奇怪那些正经做文字的人怎么反到是不好了,这位是学历史出身的。)

估计是博客或者什么常更常新的文章汇成了集子,前后不是特别的连贯,而且是以八卦为主的,不是谈画,谈与画相关的人物、社会。以画为媒介,谈谈人物、谈谈历史、谈谈掌故。介绍了六个专题十多个人物。

对我来讲,最新鲜的观点是苏东坡是一自闭的人,一直认为他很洒脱,不料。。。不知这一点是不是共识,对我来讲是颠覆性的。

其他的没有什么需要介绍的,休闲读物,特别是对我种绘画小白,看着玩的。昨天还有朋友批评我,读了那么多不触动灵魂的书,翻过了便是过了,没有留下任何东西,还举了“年关六赋”为例,说是卖鱼什么的(我郑重的讲,你记错了,六赋里没有卖鱼的情节,哈。)。我嘴上在争辩说你们读的都太有功利性了,我只是在消磨时间,kill time. 你们读书是学习,我读书就是你们看肥皂剧的时间。。。(当然了,肥皂剧我还要看的一天两集)。但我也在想,读这些不动脑的东西真的会防止衰老吗,我读书本是为预防老年痴呆的(现在不叫这个词,叫什么阿兹海棉什么的,为什么就不批这个崇洋媚外了,而且痴呆为什么就是歧视的词汇了,词汇本无意,态度在你心!说到这又想骂娜姐了,韩红领衔演过一出剧,就叫阿兹什么,结果不让我去看,只演了一场,说是极好的作品,再也没有了。。。思维不能再发散下去了。。。)

想了想,把书送小姐姐吧,小姐姐最喜欢八卦,不知娜姐会有意见不。

《画里浮生》读后感(三):浮生若梦,只在画中

《画里浮生》书评

儒家责任感极重的韩愈有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私以为,真正放出亘古贯今的万丈光焰的,并不是一时一刻的得失与际遇,而是古今中外一贯而共通的人性和共情。正是那些人之常情的动人表达,成就了李杜的千古绝唱。在这本《画里浮生》里,读者能够看见那些名烁古今的大人物的真性情,真情感,真生活。

在儒家思想当中,固然极重视入世辅佐君王,成就“身前身后名”。但对于隐者也是怀有极大的善意的,比如孔子就曾说过“殷有三仁……微子去之,箕子为奴,比干谏死”。“微子去之”也是可以被孔子赋予极高的评价“仁”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世道不好,君王昏庸,逃避并不可耻。

在哲为的这本《画里浮生》中,我个人最喜欢的是王维的辋川、苏东坡的黄州赤壁、司马光的独乐园、赵孟頫的幼舆丘壑、倪瓒的容膝斋。当然,这样的偏好,是我个人的审美取向,世界观所决定的。

在这些或失意、或避世者的画里浮生中,可以看见这些具有相当高的精神境界的人,给自己营造的小小现实空间,存放着他们真正隽永的精神寄托,超越了随时间而朽灭的功绩。

王维写辋川欹湖的“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中表达的情感,就比他的“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更能获得跨世代读者的共鸣。毕竟安史之乱的痛苦,只有唐人才能体会得到;而湖上青山白云,永远留在了画中,也永远在人的心里。

我们常说“千秋功业”,其实功业哪得传千秋,大唐的荣华,一场叛乱就终结了,四十年来如梦似幻的繁昌,也终归于寂灭。韩愈在潮州兴利除弊的举措,对于后世的人来说,不过是久远的传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圣贤们的功业用不了几代人就坏灭了,而饮酒获得的快意,却是古今皆同感的。

中国历史上,昌化开明的时候少,晦暗悲惨的时候多。而且政治上的突然变故,并不在多数人的掌握之中吗,安禄山“渔阳鼙鼓动地来”,黄巢“天街踏尽公卿骨”,完颜宗翰“女真作意厌人肝”。并不会征得多数百姓的同意。中国的老百姓,多数时候就只能“金人有狼牙棒,我们有天灵盖”,逆来顺受罢了。画里诗中,并不是虚无缥缈的情怀,而是我们文化上实实在在靠得住的寄托。历史上最有权势的人,往往最没有肚量和善意,赵孟頫看不惯元朝当权者的残暴,只能寄情于的画中的丘壑。司马光心里清楚得很,在王朝积弊日久的时候搞任何“新法”,只会变成骚扰百姓的弊政,只会让王朝的崩溃来得更快一些。然而他能做的,也只是在自己的独乐园里,写写历史书,希望后来人能够对历史经验有一点点的敬畏之心,而不是狂妄的自以为创造了宇宙中唯一的真理。

在这样的避世里,我们看到的青山白云、寒江孤舟、瘦马丘壑,难道不是真正靠得住的精神寄托吗?有了这些,我们又何必去想那不可实现的功业、命运已定的苍生和君王呢?且度年华。

《画里浮生》读后感(四):看画里的花谢水流

褪下护封,灰白的封面上是一个骑着马的男人,而他就是这本书中第一个主人公,唐明皇。

随着这位乘着高头大马的盛世皇帝一起,进入的就是本书的第一章——盛世。故事的开头是在《明皇幸蜀图》中的苍崖绝壁之间,而这似乎也给我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盛世的故事居然是安史之乱的爆发,李唐王朝盛世的落幕。在《贵妃上马图》中唐明皇望向杨妃的宠溺神情和钱选于其后题跋的“玉勒雕鞍宠太真,”则都成了盛世迷醉的过去式,而题跋的后两句“开元四十万匹马,何事骑骡蜀道行。”似乎是盛世迷醉之后的清醒。唐明皇的故事结束,才是全书的开始,除却盛世中的清醒与迷醉,还有更多的故事演绎在不同的时空和场景。

回望杨妃的玄宗

盛世、角落、宦海、寒江、湖海和空山,是全书的六个章节,也是作者所划分中国画中的六类历史场景。在这些图画中或多或少的展现了在不同境遇中画中人的故事和情绪。但想要知道画面背后的故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故事线索的抽丝剥茧,细心梳理可谓颇费苦工。而“吃画”的过程需要的不仅仅是仔细,还有用心。跟着作者这个“吃画人”一起,看见独乐园中的穿水竹,女子闺阁里的寒江诗意与倪瓒身后的青閟阁,看见这些画卷细节中的隐秘角落,在隐秘角落中一起将故事的全貌细细揭开,最终看见古人的情绪角落。

护封的落花诗意图

而进入书的最后一章,“空山”,或许会依稀有些印象。章节的开始是沈周的《落花诗意图》,而那位护封上的老人,其实就是“东临流水撩短鬓,若空晴日共游丝”的沈周。这或许就不是意外,而是一次有意的call back。在这幅画的一角沈周留下了“山空无人,流水花谢”的题跋,而我们与沈周所不同的是,在流转的图画外,我们与画里的浮生产生了回响。

山空无人,水流花谢。

《画里浮生》读后感(五):静观落花的宇宙旅人

在翻开书前,没有想到一本讲古画的书,能给我带来看侦探小说般的乐趣。

读两句,翻到画处对照一番,再读。

看了细节要回完整的画作那里重新审视,还会时不时翻到注释页去核对线索的来源。

读《刺杀韩熙载》一篇时,脑内演了一整部跌宕起伏的剧,画里一钗一环一丝神情中的草蛇灰线竟给自己带出了种紧张刺激,似乎就蹲在顾周二人旁边,从屋顶向下窥视着

体感读书大抵就是如此了hhhhh

但最爱的还是沈周一篇

(文衡山这个笨蛋先生在我这属于评委席的暂不参赛)

作为一个科幻爱好者,忍不住夹带私货

79岁的沈周让我想到了一位博士。在以万计的漫长岁月里一次次重生,游历于宇宙的不同角落不同时刻之间的博士。

看不到尽头的生命,让他经历了无数次相遇,以及或许无法认真说出口的告别。

曾经一同看过地球的消亡,从奇形怪状的外星物种手下死里逃生,催莎士比亚交稿跟狄更斯斗嘴的那些同伴,最终也会重新回到太阳轨道上第三颗行星上,流回形色人群构成的江河中,甚至记忆都不再,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过。

...逐渐跑题

不过沈周的这幅《落花诗意图》给我的确实是这种感受。

超出同时代人的寿命,使他遇到太多也告别太多,更有太多无人可分享的思绪,故此凝结在画中。

看过了世间万物,也便成了万物,才有这哀而不伤的观察者的超然。

化作花木水石和风云

只静静地看,做这浮生中的旅人

------------------

一本书,不谈好坏,且说值不值得一读

在我看来是,无论你是哪种人,目的为何,都能从中得到自己的意趣来。

画作的初尝者们可以从本书中得到灵感,将来看到一幅画时,不至于无处下手(比如我自己,过去看到一幅画时只能看到大致的样貌,有一些模糊的体会。但书看到过半时,已经学会先自己找出感兴趣的细节再去比对作者的解谜思路跟自己有何异同了。)

文史爱好者可以从线索证物中总结出一长串书单来应对书荒(也是我

作为闲来无事随手翻阅的读物,悠然中能获得有实质性内容的趣味

至于观画的老饕们,也不妨放下点身段,沿不同的视角看看。

毕竟古画是有定的,腌拌炖煮煎炒烹炸都无外乎这些食材

有人轻火慢煎为保留食材本味,有人精雕细琢每味食材出处都要有章典可循

同一道菜里终究难同时用到多种做法,又众口难调,珍馐美馔也无法得到所有人的喜爱

但不得不说,跟着吃画人一起,品到的这口滋味

的确是独一份的

《画里浮生》读后感(六):《画里浮生》,一书一画一人生

我觉得学艺术的人都比较有气质,可能最直接地体现在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比较优雅吧。 学艺术的人里面,我觉得会画画的人是我最向往的,因为我不会画。我觉得能够把自己心里的情感绘画出来的人,很有才华,那是一种别人无法体会的感受。 放假的时候,我会去各种艺术展看看,看各种各样的绘画,看各种各样的艺术。但是夏天太过于炎热,去艺术展也成为了一种不慵懒的生活。 我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现《画里浮生》这本书的,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淡蓝色的水墨画封面。在天气炎热的日子里,看这种风轻云淡的图片,我会觉得整个人都能够得到平静。 再加上对中国画的一种喜爱,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适合我的书籍。更何况,这个封面上的绘画小卷,看上去也挺有意思的。 一个坐着看书的人在打盹,他的梦境里,自己去了山丘之上。从这幅画里,我可以大胆地去猜测,这打盹的人,一定是在倾听风吹过的声音。 想想都觉得舒服,站在山丘之上,听风声感受山林之间的凉气,夏天什么的忽然就觉得也不是那么难熬了。 收到《画里浮生》这本书,除了封面觉得惊艳以外,内容也比较丰富,至少在我这个只知道自我感觉好看与否的人的眼里,它是美好的。 我可以随意地去翻看这本《画里浮生》,因为随意翻看的内容,有可能是名家名画,也有可能是对那个时代画作的一个解说。 没有学过绘画并且不了解中国画历史的人,可以通过这些解说去了解对应的故事。也可以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去大概地明白每一幅画作在当时的处境。 当然了,想要全面地了解一幅画作,并不是简单的几句解说就能够通透的存在。但这可以大大地增加我们看画时的兴趣,在我看来也是非常友好的选择了。 《画里浮生》这本书,一共有六个章节,第一章讲盛世,可以感受到这个章节里的绘画都是比较纸醉金迷的存在。 第二章节讲的是角落,属于自闭和自愈的时代,在这个章节里,主要的人物可能是苏东坡的。 第三章节是宦海,讲述了得失与臣服,感觉上像是我们的人生,也许在这个章节里,我们能够寻找到一些人生的真谛。 第四章节是寒江,主要属于清冷与寂寞。这个章节里,“画个寂寞”让我觉得有时候画家也是一种需要独自品尝寂寞的存在。 第五章节,和漂流还有停泊有关,简单的说也算是人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毕竟在那个过去的年代里,是漂流还是停泊,有时候真的不是自己能够选择的人生。 最后一个章节,讲述的落花与流年,也算是对所有人的人生的一个总结吧。感觉,看一个中国画绘画集,却从中看透人的一生,这本《画里浮生》也算是一本精品书籍了。 《画里浮生》这本书,我觉得适合一个人享受孤独的时候看,因为这既是一本书的一生,也是一些生活在古代的艺术家的一生。我们去了解一个艺术家的过去,必定不适合一个太过于嘈杂的环境。 翻看《画里浮生》,我开始了一种新的读书习惯——对着书本里的图集先去思索一遍这个图集里能够让我看到的都是一些什么信息。当然了,图的不同,我能够想象的内容也是不同的。而我在思索不出来的时候,便会开始看看这幅图所在篇章的文字,去了解这些图背后的故事。 所以,在这本《画里浮生》,我认识唐朝诗人寒山,也看到了关于他的画像,也去了解了他背后自号“寒山子”的故事——寒山三十岁那年,隐居在翠屏山。翠屏山山高谷深,积雪当暑不化,被称为寒山。于是,隐居在寒山的寒山子自号“寒山子”。 好像,隐居成了一种大家的生活习惯?不知道,如果是在现代生活的他们,会不会舍得城市的纸醉金迷,继续隐居在深山之中自修呢? 100幅画讲述了22段隐秘的过往,这本《画里浮生》在我看来,真的不仅仅是浮生若梦的存在,他更是一部历史,让想去了解他的人仔细而认真的翻阅。 总的来说,《画里浮生》这本书,不论是书名还是内容,都是一本让我觉得非常欢喜的书籍,因为它给了我一种人生需要自修的感慨。 这本书我翻看得很慢,毕竟它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一幅画、一个故事、或者一段历史,这都是我需要去自己理解并且记忆的存在。《画里浮生》,是所有人的一生,既在画里也在梦里,更在人生之中,正所谓一书一画一人生。

《画里浮生》读后感(七):人生一世,画里千回百转

且允许我不尊重作者地说一句,这本书选附上的艺术作品图之多且丰富,且不少图画局部被放大,加之书以线装装帧(拆去封面亦可视为“裸脊”),不看作者写的内容而看此书已“值回票价”。

这确实是第一感想。

当然,入史的中国艺术作品之多,为此出版的通史、作品鉴赏乃至学术研究成果也随之大量面世,光附上画作无法体现这本书与众不同之处。这时候便是作者出场的时候了。

《画里浮生》,顾名思义,讲画亦讲画中人,尤其他们的人生经历。画中人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被画进画里的,另一种则是绘画者本人。作者金哲为选取了我们熟知的中国画作,将其以盛世、角落、宦海、寒江、湖海、空山六个主题分类,以此讲述画中人在不同境遇下的不同情绪状态。这对于大众读者而言,确实是走入中国古代艺术世界的新路径。

在没有科技设备加持的中国古代,以画记事是人们留存记录的习惯,因而就有“艺术即历史”一说。但也因为绘画多为“创作”,绘者可根据自己心境对所见所闻所历之事物进行加工,后人以此为由,忽视中国绘画的历史价值,进而也影响后人观画的方式。

画中内容与绘画者心境紧密相连,且前者呈现内容是真实的,是这本书的基调。因此,金哲为在讲述这些画作时,以事件为线索,把相关的画作联系在一起,讲述其中的历史,亦带领读者看画,并发现画中的趣味。

中国历史中,有几位帝王让世人每每提起,总有“恨铁不成钢”之心情,比如唐玄宗,比如李煜,比如宋徽宗。他们身处盛世,见历衰败,这其中他们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当年安史之乱,众人把罪归咎在杨玉环身上,让其魂断马嵬。那么,唐玄宗的心情是如何?在这本书中,他与杨玉环的故事被重组还原,借着金哲为的笔,我们看到唐玄宗的宠溺,也看到他的狼狈与落寞,更看到画家如何用一只马,来表现(暗示)杨玉环的香消玉殒。

众所周知,《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假画”。它的假并非说它是赝品,而是韩熙载明知顾闳中与周文矩,是李煜派来的“卧底”,试探韩熙载真实情况,于是韩熙载故作放浪,夜夜笙歌,让周文矩等人把他生活情形画于纸上,断绝李煜要任用他的念头。《韩熙载夜宴图》虽是长卷,但画以屏风或床为隔,左右人物场景不一,却又因为这种开放式的隔让长卷中每个场景发生关系。画中人物大多是与韩熙载有着密切关系的状元和官员,场景总体而言是顾闳中与周文矩凭借偷偷观察的记忆画下,它的效果如韩熙载所愿,李煜最终放弃任用韩熙载为相。

中国画的魅力在于,画者寥寥几笔就让观者对画中人事物充满想象,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在脑海中浮现。顺着画中内容,金哲为再用文字为静态的画中故事做补充说明,结合相应的诗词,一字一画,古代中国的世界,仿佛就在眼前。

画马要数李公麟。不像西方艺术那样执着解剖与绘画的关系,中国绘画多注重形神(气韵)或意境,这反而更凸显中国古代艺术家绘画造诣的高超,如卫协、张僧繇,世人以画人物画龙皆怕他们为其点睛——若点睛,纸上人物或龙会成真——来说明他们笔下之作如何生动形象。这些栩栩如生的纸上画像,并不是解剖而来的。李公麟亦如此。《画里浮生》在讲述李公麟的故事时,开篇就提到一则与李公麟有关的笔落马殂的故事。李公麟曾为一匹满川花写生,结果刚画完,马就倒地而亡,意思是李公麟之画笔,有取其精魄的能力。

不过,对这个故事最津津乐道的人,竟然是黄庭坚。时隔十多年,他依然与曾纡谈起李公麟以画杀马之往事。这一往事听似荒诞不经,它却差点让黄庭坚与李公麟“因画获罪”。黄庭坚在此时提起此事又不愿在《五马图》后写下全过程的原因,似乎是希望“少此一件罪过”。

倪瓒的画作有种沁人心脾之观感。逸笔草草是他作品的特色。用今日的说法,他是有钱有闲的精致地主儿。他挥笔自如,有意思的是,自己擅长画画的好处是,屏风可以自己画。金哲为在书中指出,倪瓒的屏风画(下图)并非随意写就的小画,它其实展现了倪瓒想足不出户就能置身江河湖海之间的期望。

好景不长。动乱让倪瓒不得不漂泊于湖海,其清高又洁癖的品性已得罪过不少官员,此时希望获得他们的援助,自然是不可能了。历经辗转,倪瓒于老年之时总算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但物是人非之感,从其《容膝斋图》已能看出一二。

在《画里浮生》中,金哲为还提到了《达摩流浪者》与《在路上》。看过《达摩流浪者》的读者一定不忘里面被多次提到的“寒山”,书中有一句话大概算能概括了凯鲁亚克及其《达摩流浪者》:

寒山的信息各种不可考究让人有些怀疑他存在的真实性。他确实存在过。众人对其描述似乎在“流浪汉”与“高人”之间,“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大笑以对的”。

寒山不是一开始就是寒山,他曾有家室,斩断红尘亦颇为决绝(这又让人想起李叔同),他的故事都被他写进他的诗词里,后人根据他的描述与自己的想象,画出一幅幅不同面容的寒山。寒山最终在寒山隐世,他大概也想不到,自己身后千年,有人远在西方,模仿着他的生活,并写下了影响世人的经典之作。而那句“永远的年轻,永远的热泪盈眶”,是雷蒙也是凯鲁亚克的寒山精神。

艺术,是人们对生活的提炼,它也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持。《画里浮生》用另一种角度让我们再次注意中国古画,其历史及其深刻内涵——人生经历悲欢离合与生老病死,意义何在?抑或说,我们该以何种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人生?喜欢中国艺术之人,常能在艺术品中找到乐趣,或者治愈自己的力量。这种力量谈不上具体是什么,看完《画里浮生》,大概明白,或许是古人的阔达与乐观、自信,坦然,通过画纸,穿越时空,传达给我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