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活方程式读后感100字

生活方程式读后感100字

《生活方程式》是一本由诺曼·奥勒(Norman Ohler)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方程式》读后感(一):自然的情绪

《生活方程式》,在伊始时,我以为是讲述寻找生活的乐趣的一本思想性的书籍。远出乎我的意料的是,这是一本自然小说,一本以历史为背景的虚构小说,也是一本悬疑小说。

小说从两个方向的视角开始描写——欧达一家人的情况和数学家欧拉的经历,最终在高潮时分,二者不期而遇,汇成一线发展继续。最终的真相是如此的令人惊异,也是为人利用的自然之物。但是,不能透露其中,大家还是能找来耐心阅读。这部小说,无论译者还是作者,展示的语言都极为细腻优美。而我,并不想过多讲述这方程式是如何消去参数而求出未知。在我看来,作者所写的自然更为生动且值得推敲。

小说中的沼泽是养活着数条村庄的“母亲”,在这里的人们有自己的习俗文化。平时的沼泽都非常平静美丽,而在兰度莫的孙子出生后参与他们文德人的洗礼时,沼泽更是一片恬宜的景象,水是蓝绿色的,各种鱼在河中欢悦着,整个自然也似乎在庆祝一样,这是自然喜悦的情绪吗?而在不幸的斯登的葬礼时,天又是如此黑沉沉,除了以为洪水将至原因外,我更觉得是自然对这次不幸的忧伤。

同时,自然的变化也一步一步象征着事情的发展。不久后,欧拉乘船开始了,洪水到来了,调查的发展也随之得到了高潮。洪期的开始并不是象征着欧拉的到来,而欧拉的亲临调查,扰动了各方的敏感,宛如奥得河等各支流汇入沼泽一样,让这片在洪涝的沼泽变得更浑浊不清。欧拉的调查也慢慢地,到了沼泽的一个漩涡处——雅克舍洞,欧拉的调查也仿佛到了一个漩涡、一个瓶颈。最后,在兰度莫家中养病时,那宁静的黄昏下的沼泽,似乎安抚了他的理性,理清了“解法”,自然在为这位“奥丁”模样的数学家提供可能性。

最后,的确,帮凶是自然,是疾病,也是蚊虫。人类离开不了自然,欧拉在养病时感受到了自然是孕育我们的“母亲”,她有情绪,也很脆弱。在这部小说中,我们还能亲切的感受到,18世纪中,保守与革新的冲突和彼此的心理、传统与科学的摩擦、以及发展与自然的关系,感悟很多,希望有更多的读者品读这部自然。

《生活方程式》读后感(二):究竟谁是凶手,在这里似乎并不重要……

诺曼·奥勒,德国著名的小说家、编剧和记者,他多半没有听说过中国的一首名为《苦乐年华》的老歌,但这首歌中的几句歌词却仿佛契合了他的心意:“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生活方程式》中的所讲到的一切人和事,确实就像“一团麻”,确实也有看似“解不开的小疙瘩”、充满了“坑坑洼洼”!掩卷之余,不难觉察到一个道理,故事里故事外,不都在演绎着各种各样的“人生酸甜苦辣”吗!

1747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认为,他不仅能够通过战争获得土地和人民,也能够通过改造自然来开疆拓土、壮大自己。于是,他制订了一个宏大的计划,计划通过排光奥得河沼泽里的水,将这片沼泽地转化为农田,让来自欧洲其他地区的新教徒在这片计划中的耕地上定居。为此,腓特烈二世下令让著名的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参与进来,负责“测量数据、成本核算和利润计算”。由此,故事就这样开讲了……

但故事的开始,却是以发生在奥得河沼泽地的一次疑云满布的谋杀案开始的,法国工程师马伊斯特遇害,检查时发现身上有九齿鳗鱼叉导致的伤口,而这样的九齿鳗鱼叉只有奥得河沼泽地的兰莫度以及他的对头柯普拥有,两人都是著名的捕鱼人。更为人所知的是,国王想要把沼泽地变成农田,而依靠沼泽地生活的渔民却拒绝改变,强烈反对建设堤坝、排干沼泽地里的水——所以,他们拥有成为凶手的动机和工具!那么,在大数学家欧拉介入之前,不妨来猜一猜,究竟他们俩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凶手呢?

欧拉受命实地考察和评估腓特烈二世计划的可行性,他还被寄望于用他的数学才华来找出凶手,排除计划实现的各种阻碍。在这次“身入虎穴”、充满冒险意味的经历中,欧拉要与怀着各种各样心思的人,比如国王的内廷总管施麦陶、堤坝总建筑师赫尔勒姆、国务大臣马沙尔、“金狮子”旅馆的经营者劳勒和老板娘露露、发现死亡工程师的当地的鱼市总管库尔茨以及边疆伯爵勃兰登堡,还有沼泽地里的人打交道。他并不知道哪些人值得信任、哪些人对他怀有恶意,他需要时不时地在数学与生活之间自如切换……欧拉能够顺利破解这道“生活方程式”吗?

18世纪的欧洲,诚如故事中所呈现的,确实就是那样的一幅幅场景,生动,形象,让人目瞪口呆,却又觉得远在天边!除了当时普鲁士王国柏林地区的文化特点、风土人情,让人印象深刻的,应该还有那难称美食的沼泽地里的饮食——无论如何,那确实是与美食该有的样子大相径庭的!

虽然经历了无比险恶、传奇的经历,但案件最后还是让欧拉顺利破获了,欧拉的任务完成得也还算圆满,但也仅此而已。虽然因为凶案的发生,虽然有来自包括沼泽地人等在内的各种反对的不和谐的“音符”,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一团麻”,却最终都没有能够阻碍了腓特烈二世的宏伟计划顺利实施——历史其实早已经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所以,结果其实并不那么重要,过程才更让人着迷……

《生活方程式》读后感(三):《生活方程式》书评

生活方程式

9.2

诺曼·奥勒(Norman Ohler) / 2021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申请阅读理由:本书所讲内容是18世纪腓特烈时代,那是现代德国“铁血”与“浪漫””二元性格中“铁血”一极的来源。我曾到过柏林,那里很多建筑兴建于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时期,除去那些工业文明的独有发明(zB.Litfaßsäule),这座城市的文化与南德浪漫、奔放的文化气息截然不同,普鲁士的纪律再结合战后美国的嬉皮士文化,给这座城市留下了矛盾的一面,一抹几近褪色的活泼(涂鸦)和略显性冷淡的主体文化互不干扰。战后柏林受到了美国文化的影响,嬉皮士文化也流行于一代人之间,但柏林之所以是柏林,而不是大洋彼岸的另一大美国城市,其文化根基还是要追溯到腓特烈二世经营这片滩涂的伊始。所以,这本书兴许可以成为我想要进一步了解柏林、乃至北德文化的助力。 读后简言:该悬疑小说讲述了一起发生在奥得沼泽地里的“凶杀案”。从小说的角度来讲,该书故事性很强,过程一波三折,让人很难猜到结局走向。作为小说,该书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在破案剧情的推进方面略显拖沓,大量笔墨被用于对宫廷生活的细节描写上。这一不足之处对于我来说,恰恰是吸引我读这本书的原因,通过这本书,我可以了解到诸如当时人们对警察的态度(S.162)、对鸦片的看法(S.206)等历史细节。虽然部分细节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是这本书给我的身临其境之感,恰恰证明了这本书对18Jh社会史研究是具有参考价值的。我由此认为这是对标题中“生活”的点题,不罔我对这本书的期许。故而,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相信作者意在借悬疑剧情而言他:18Jh勃兰登堡地区发生过一次文明碰撞,碰撞双方分别代表理性时代背景下原工业化文明(即对勃兰登堡沼泽地进行近代化开发的“殖民”者普鲁士人)与前工业文明(坚守传统生活方式的当地文德人和沼泽渔民)。这场碰撞的结果是原工业文明赚的盆满钵满:腓特烈二世成功排干沼泽地,扫除了蚊虫疾病,大批殖民者到此开垦,腓特烈二世在短时间内收回了开发成本;殖民者们为腓特烈二世的军队提供了大批兵员,被排干的沼泽地还加快了军队的行军速度,让普鲁士在七年战争中占据了地形优势。碰撞的另一方,“文德人和沼泽渔民的文化就此消失了”。

《生活方程式》读后感(四):历史洪流终将滚滚前行……

《生活方程式》方程式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PULP系列最新出版的一部书。本书的作者诺曼·奥勒是德国著名的小说家、编剧和记者。许多朋友或许并不了解他,也检索不到太多关于他的信息。但甲骨文的老读者们一定读过他的另一本书《亢奋战:纳粹嗑药史》。作者在其个人网站上写道:“I write books. Some are fiction. Some are not. The latest.”与《亢奋战:纳粹嗑药史》的史实叙述不同,《生活方程式》是一部虚构的小说。

“生活方程式”这个题目本身就很有意思。方程式,给人一种理性感,而我们的生活是充满着感性的。题目让人琢磨不到内容,但当我们读毕小说,才会惊叹,这个题目太好了。《生活方程式》通过细致地细节描写,场景描写与任务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展现了18世纪德国的风情,具有时代感和历史感。

【以下有轻微剧透】

从剧情上来讲,这部小说用平实的语言成功讲述了一个具有权利关系、利益关系等多方面因素条件下产生的谋杀案和解密过程。

文章一开始,就以法国工程师马伊斯特之死奠定了紧张的气氛,作为建新运河的工程师,他的死牵涉了多方的利益,更是把疑点引向两个家族。马伊斯特的死是第一道方程式。但聪明的作者并没有顺着写下去,而是将视角转向了本小说的主角欧拉。大数学家欧拉被腓特烈二世宣召入宫,探讨建造大坝的事情。沼泽人的两大家族的矛盾展现和沼泽人对国王势力的不满与欧拉入宫所限所闻交织。在这个即将变革的年代里,欧拉所要处理的不止是开运河,修大坝,还有解开谋杀之谜。大家的视角首先聚集于死者身上的鱼叉伤,而只有兰度莫和柯佩克两个家族有这样的鱼叉,谜底似乎很简单。但在和马沙尔夫人交流的过程中,欧拉感受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很快,意外再度降临,洪水到来之前,巴托克的儿子斯登去世了。对欧拉来说,谜题的解开变得困难了,但欧拉始终保持着理性。幸运地也是不幸地,欧拉病了,这场病差点要了欧拉的命,但同时也帮助欧拉解开谜底。鲁米也似乎发现了马伊斯特的死的谜团。欧拉通过其理性思考,找到了格洛丽亚,交谈后,对于欧拉来说,方程式已经可以解开了。在酒馆,谋杀的工具被欧拉发现,至于是谁布的局,对于欧拉来说,已经是显而易见的。在与凶手交涉中,欧拉证实了自己的所有猜想。最终,凶手没能害死欧拉,反倒是丧了欧拉的命。时代的洪流滚滚前行……(凶手是谁不剧透了)

【轻微剧透已经结束】

在故事描述过程中,作者也描绘出颇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我着重想要分析一下以下四个人物。

1.理性的解题家——欧拉

欧拉是本文的主角,文章大多依靠欧拉的视角展开。作为数学家,他不仅需要用方程式对伟大的工程进行计算,还要解开谋杀案之谜。欧拉是绝对理性的,他认为“永远都不要让非理性的面孔,以及因此而得出的猜测妨碍了我们的认识。咱们要利用的唯有理性的利刃”。在调查过程中,无一不体现其理性。也正因为其理性和敏锐的认知,他才会能够洞察到死者的疑点,找出真正的凶手。

2.机关算尽太聪明——马沙尔

读毕小说,马沙尔这个角色给我的印象,用《红楼梦》里王熙凤的评语很合适“机关算尽太聪明”,马沙尔本身就靠着伪造的身份享受着贵族制的特权,所以他实际上是国王的对手,他竭力阻止改革。为了完成自己的目的,不牺一切手段。可是他机关算尽,除掉了马伊斯特,妄图将欧拉一起解决,最后却“反误了卿卿性命”,不得不说,在历史洪流中,这些逆行者终究会被打败。

3.时代洪流的牺牲者马伊斯特

马伊斯特在小说的一开始就死去了,但在小说中他很又分量。方程式由他的死而开始,由欧拉解开。在变革时代,代表旧贵族制利益的马沙尔等与创造新王国的腓特烈二世,传统的渔民文化与腓特烈二世所代表的新时代的矛盾,即使没有马沙尔,还有许许多多的沼泽人,作为一个中间媒介,他的死是必然。

4.时代缔造师——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二世是这个新时代的缔造师,文章对他的描写不是很多,但从正面和侧面展现了他对德国的发展计划。他要通过科学技术来开拓领土。建大坝只是计划之一。从欧拉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知道腓特烈二世的不同寻常之处,他可能是历史上废除贵族制的伟大人物,他对帝国的改造是深刻而动摇根基的。

故事的最后,方程式已经解开了。谜底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时代的洪流滚滚前行,不会因任何人而停留……正如作者所言“所有的方程式终将解开,所有的灵魂终将重聚。”

作者耗费十多年时间完成这部著作,描绘了德国大时代中的一件小事,让我们思索在历史进程中存在的变革、恐惧、利益、矛盾……

《生活方程式》读后感(五):我们都在生活方程式的两边

“世界很深,比白昼想象得更深。”——尼采

在宏大的历史中展现底层的生活图景,这是我在追求历史中一直的追求,历史很长,但有的材料很少,普通人的生活往往就是一划而过。我们现在的历史研究也是逐渐走向微观,逐渐关注最广大人群的日常。

这是发生在腓特烈大帝十年发展期中的故事,他在西里西亚的胜利和正确的战争选择,为他和他的国家获得了黄金般的十年。腓特烈二世把普鲁士王国发展到强盛,成功跻身欧陆列强之中;更可以说,是一个当时的普鲁士无法匹配的政治高度。就是在这样的黄金时期的开端,在腓特烈宏伟规划中的弗里岑地区,工程师马伊斯特的死,为这个计划的顺利实施增添了一份阴霾。这样的事情和计划,把知名数学家欧拉的命运也串了进来,一个个我们熟知的名字:巴赫、歌德…也会在故事中扮演自己的角色。

这是双重意义上的轻,一个是书本身的轻便,一个是书中内容。我们在阅读这样一本历史小说时,身上感到的是非同一般的轻便,没有太多的学术性的东西阻碍,是我在日常学习中很好的调剂,它适合绝大多数人去读。

本书是由一幕幕图景组成,作者和译者的文字都很细腻,让整个阅读十分通畅,少很多因文字产生的阻塞感。通读完全书以后,这本书的语言给我的感觉是一种“理性美”;作者在写这些文字时的落脚点仍然是历史,所以会有一种厚重而不轻浮的感觉。

这不仅仅是作者文字想要表达的效果,而是深埋于阶级内部的根源性矛盾。以腓特烈为代表的贵族(地主)阶级,与生活在弗里岑即周边地区的小人物,在生活环境、视野高度、思考方式、利益所在和最关心的问题上都有天差地别的不同。同时贵族内部因为权力、阶层、利益的内在矛盾,也是存在多种声音的。当然小人物中,除了沼泽地的土著们,最最重要的就是殖民与移民团体,侧面反应了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在双线叙事中,这样的贵族景象和底层图景的对比被放大,营造出了更显眼的冲突感。

作为本书的题目,伴随着主人翁欧拉,穿梭于两个阶层,四个群体之间,在解密凶杀事件的同时,欧拉也逐渐由解密者变为了方程式的因子。最后的揭秘篇幅不大,使我们更加注重整个事件的全过程。我们当下看到的历史,就是一个个结果的呈现;而未知的过程,作为事件、经历的解题步骤,才是决定结果的关键。所以在生活这道方程式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最好的数学家也不可避免。

白鹿原的开始,是源于一场变革,是一个王朝的颠覆对底层人民的影响;而本书也是始于这样一次国力提升之变。变动中的社会图景是一个时代的反应,我们不仅仅应该看到了腓特烈农业(土豆)改革的成功、人口的提升;“腓特烈大帝堡”的殖民、移民贸易等一系列隐性事件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最后,为新读者以及本书提一些建议。对新读者:1、需要对于整个腓特烈二世所在的十八世纪中期的国内、时代背景有所认知(比如:殖民活动,腓特烈的改革政策,勃兰登堡公国),缺少的一些背景,会让你在某个时候摸不到头脑,并且影响最后知晓谜底的惊喜感;2、本书出现的人物还是挺多的,关系也比较杂(我是外国人名分不清),做一个简单的任务关系图,有助于分析剧情。对本书:1、本书地图太少(5幅),且不清楚,德语图无注释标注,地图真的很重要!!2、虽然是pulp系列,但希望书封能做一个折口,这样不至于读完以后书的角已经不好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