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北京三部曲》》经典读后感有感

《《北京三部曲》》经典读后感有感

《《北京三部曲》》是一本由冯唐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6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三部曲》》读后感(一):不想满心遗憾

“这里面有过去汉语从来没有过的东西。我敝帚自珍,个人认为这个《北京三部曲》是中文里最好的关于青春的文字,是中文里最好的三部曲之一。”——冯唐

人该三部曲分为《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万物生长》《北京,北京》,带领我们剖析一名男孩成长为男人的生理与心理变化历程。书中的桥段和文字,热血又真实,赤诚又袒露。建议18岁以上阅读。关于人生,关于选择,关于爱情,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答案。

冯唐,1971年出生于北京,诗人、作家。1998 年,获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2012年被人民文学杂志评为“未来大家”Top20之首。

十七八岁的少年没有时间概念,一辈子的意思往往是永远。无论表面多痞多自恋的男孩,上学时撞见某个清纯白皙的女孩,心动像极速下坠的飞翔,青春的序幕就此揭开,雄性荷尔蒙浪潮席卷着年轻身体的每一寸。一张未经世事,刚萌生出胡茬的面孔,开始傲气地生长。岂当初的男孩,从年少轻狂长到而立之年,青春早已呼啸而过,却开始捶胸顿足地怀念。偶尔借着酒劲说一些漫无边际的话,哭得像个孩子。白月光如此难以忘记,像倒影-样浮浮沉沉地留在心底。

《《北京三部曲》》读后感(二):你就这样成长

冯唐的文字让人有一种痞痞的感觉,但读起来又觉得挺痛快。这本三部曲讲了一个人的十五年,这个人叫秋水,秋水这个名字真好听,听起来干净有诗意。像许多的中国孩子一样,秋水的性教育来自父母和老师之外的人,来自“老流氓”分享的故事,来自偷藏的小书,来自女同学的确良下隐隐约约的内衣襻,来自小翠,来自朱裳。我想起初中的教室,调皮的男生会冷不丁扯一下前排座位女生的肩带,女生转头翻一个白眼,用笔猛敲男生的手。秋水初中的时候,和大部分初中的男孩子一样,大家都喜欢长得好看的女同学,上学路上如果看到好看的女同学,就会故意追上去搭话,而如果不是好看的女同学,就会加速骑脚踏车超过她。青春期的萌动如此肤浅但是纯粹,纯粹地觉得能看到对方就很好,能坐在对方旁边已经是极大的满足,纯粹地认为对方清澈如水,不敢太靠近,绝不会伤害她,这种小心翼翼的心情,是男孩女孩青葱的第一课。

第二部和第三部是大学里的秋水和毕业后的秋水,认识校园里的女孩和校园外的女人,在寝室初尝肉欲,后来那个女孩离开了秋水,后来秋水离开了那个女人。我并没有读到秋水收获了什么,秋水收获的就是和一个一个姑娘认识的记忆,也收获了一个一个姑娘离开后的想念。不管女生还是男生,30岁之前都是最好的一段时光,因为年轻,可以肆意,可以挥霍,敢爱敢恨,在这段青春里,不管相遇还是分离都不是坏事,因为每一段经历都在塑造你。

秋水的十五年也是北京的十五年,那个年代的校园风气,那个年代的家庭教育,那个年代的社会环境,那个年代的姑娘们,酿成了秋水的青春记忆。

《《北京三部曲》》读后感(三):春风十里,不如你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冯唐 和其他写作者不同,“作家”,“医科博士”,“前麦肯锡合伙人”这三种身份在冯唐身上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冯唐,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被称为70后的第一写手。而起初对冯唐的关注来自于那部由周冬雨,张一山所演的电视剧《春风十里不如你》,它改编自冯唐的长篇小说《北京,北京》。 抱着对剧情的好奇,拜读了冯唐的其他作品,而这部《北京三部曲》被称作是冯唐的成长三部曲,里面包含着3个长篇故事,分别是《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和《北京 北京》,冯唐是地道的北京人,故事的背景也都发生在北京,所以三本书一脉相承,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及懵懂和躁动的青春岁月。北京三部曲的写作持续了将近10年,也被称为他的半自传小说,他的作品语言清新,技巧纯熟,深受文艺青年的喜爱,可能在会在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三部曲概况 第一本书《万物生长》出版于2001年,这本书在描写上只能看到感情,却没有具体的故事。就像高中生时代的孩子,将来这个词未免过于遥远,一切都是飘忽不定的,所拥有的东西可能都是假的,但心中所触动的情感却是真实存在的。 第二本书是2005年的《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和《万物生长》不同的是这本书只有故事,看不到感情,男孩子对于女性只是抱有幻想,很虚,没有什么感情,像青春期的孩子,男生对于女孩的朦胧感情,女孩子的一个细微的举动可能都会在男孩心中激起千层浪花,而女孩子可能什么都不知道,她们不知道自己曾经让一个男孩子魂牵梦绕。 第三本则是2007年的《北京 北京》,这本结合了上面两本书的精华,既包含情感又有着故事,还有面对社会的妥协和野心。年轻人饱读诗书,在脑中勾勒出生活的未来,他想象着自己的事业与爱情,自己的立命之所和心中背后的姑娘,人生是多么美好。可是一旦幻想破灭,一切都灰飞烟灭。生活教会了他们,面对世俗,年轻人开始认命,不在和自己较劲了,也没有了那股劲儿。前方以没有了路。 这三本书从三个角度勾勒出了一个男人的成长过程,而这个男人便是书中的主人公,秋水。看剧中的秋水懦弱,渣男,其实看书也是一样,但却给秋水附上了另外的意义。秋水他一直都在主流的价值观之下挣扎,尽力去过一个世俗眼中安稳的人生。书中感觉他对于小红的爱可能也未必那么深,占有欲罢了。 都说冯唐这本三部曲是他的半自传,还需要研究研究,但冯唐的这条写作道路一路走来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在《万物生长》的签售会上,只来了4位读者,可是他并没有放弃写作之路,凭借着他的学识在写作的路上越走越远,但冯唐的书中所谓的“污言秽语”着实很多,这些碎碎念有时也会让你不知所云,面红耳赤。个人不是特别喜欢 但还是可读的。 本书装帧很好,值得收藏,所以加一星。

《《北京三部曲》》读后感(四):一部北京男孩的成长,书中无处安放的荷尔蒙很冯唐

提起冯唐,就不得不说被他称为“中文里最好的关于青春的文字”的《北京三部曲》:《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北京北京》,时间横跨了从1985年到2000年的北京,也是冯唐最早的三本半自传体小说。

冯唐的小说我之前没看过,但是却知道《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被改编《给我一个十八岁》,《万物生长》改编成了一个大电影,《北京,北京》改编成《春风十里不如你》,我依旧没有看过。

但是我身边总有人会说起冯唐,有人说冯唐有才,有人说冯唐就是一个老流氓,他的身份多样,诗人、作家、商人、古器物爱好者,用时下的话说,冯唐妥妥的是一个斜杠青年。今年是冯唐出道二十周年,《北京三部曲》首度被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以精装纪念版的形式出版了,而我也终于读到了冯唐的文字。

《北京三部曲》按照叙事时间顺序,《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故事发生在懵懂的无知的中学时代,“我(主人公秋水)”暗恋一个叫朱棠的姑娘,作者通过生动细致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一个处在青春期的男孩的躁动与热情,这部作品也是《万物生长》的前传。

《万物生长》故事发生在大学时代,主人公秋水在医科大学八年的成长故事,书中大量对现实生活的议论与描写,尖锐且幽默。

《北京,北京》是三部曲的第三部,与前两部的风格一脉相承,很冯唐,写的是秋水由青春步入成熟,也是三部曲中男性荷尔蒙气势最浓烈的一部。

《北京三部曲》很有老北京的味,语言也有老北京的调儿,而三部曲串联起来讲的就是一个男孩或者说是作者自己的成长故事,而也在成长的过程中与自己最终达成和解。

每个人都有青春,每个人十八岁的时候都有自己的青春期故事,但是大多数的人此后的人生大概都不会再与青春期中那个特殊的人相遇,《北京三部曲》是一个很好的立意,但对于我来说可能我喜欢《北京三部曲》的主题,但是冯唐的文字却让我看到并不开心。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会遇到若干苦恼问题,那个时期他们开始有性意识,懵懵懂懂地喜欢开始生根发芽,暗恋与喜欢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本来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但是在冯唐的文字中,你会发现描述有些过分,太直白,太粗俗,太油腻,本来那些美好的画面一下就沾了污灰。

《北京三部曲》到底怎么样,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至少在看完后,我会诟病他的文字同时,又会怀念自己的青春。

《《北京三部曲》》读后感(五):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在文学小说当中,青春这个题材和爱情一样,都几乎被写滥了,以至于不少读者一看到这些字眼,都不自觉地退避三舍。

但仔细想想,为什么很多作家不厌其烦地写青春,写爱情呢?是因为这些题材好写吗?是因为他们只会写这些题材吗?

我觉得都不是。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不同的人生,但青春和爱情,几乎是每一种人生中永恒的母题,我们每个人都很难绕过这两个字眼。

正因为身临其境,因此才有话想说,有内容想写。这本《北京三部曲》或许也能叫做是青春三部曲,在书里面,我们能看到一个男孩是如何长大的,如何去爱,去疯狂的。

这本书以不同的时间为界,讲述了男主人公秋水从男孩到男人的蜕变与成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是故事的开端,男孩燥热的心开始萌芽;《万物生长》是故事的延续,爱与激情的种子在男孩心底随着万物生长;《北京,北京》是故事的高潮,也是青春的结束,那些曾经在秋水放肆青春中留下印记的人们,逐一散去,奔向各自的人生。而秋水则在青春的余韵中,由一个男孩,成长为了一个男人。

青春这个话题每个人都有资格谈论,但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两段截然相同的青春,青春只有两个字,但却有千万种样子。

北京城见证了秋水的青春,从稚嫩到老练,从陌生到熟悉,从初遇到分离,没有人可以在青春里赖着不走,就像没有人可以一直停留。

以成年人的眼光来看,秋水并不算是一个好孩子,作者显然也没想把秋水塑造成一个五好青年,这一点从小说中处处可见的露骨描写就能窥见几分。

可正因为不是好孩子,秋水的经历才能更加戳人,真实的青春,往往就是不太明媚的样子。当然,积极又阳光的青春也并不少,但显然不是这本书想要讲述的内容。

小说当中,秋水常常会有一些让人惊诧的言论。他说,“有些知识就好了,千万不要有文化。有知识,就有饭吃;有了文化,就有了烦恼。”

说它是诡辩也好,胡扯也罢,可青春期往往就是会有这样叛逆而又不着四六的想法,在多年之后回想起,就连自己想必都忍不住发笑。

秋水应该算是一个有知识而没文化的人,他的青春里许多人来了又走,其他人的走走停停没能让秋水烦恼,他的世界似乎不存在烦恼,这或许是性格使然。

小说里的女孩们是这本书的重头戏之一,她们给秋水的青春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尽管她们都随着青春消逝而散场,但记忆永不消逝,在秋水往后的人生中,总是能找到她们存在过的蛛丝马迹。正如那句陈词滥调,青春期的爱情往往是最难忘的。那个时候,人往往什么都不懂,但爱反而更深刻。

爱与性往往是不可分割的,性这个话题在小说当中被直白地再三提起。事实上,“性”确实不是什么需要遮遮掩掩,讳莫如深的话题。但不得不说,过度地刻画风骚,会让小说显得轻佻又下流。这也是这本书最为人诟病的一点。

开到荼靡花事了,和所有关于青春的小说一样,秋水的青春也总有尽头,这也是小说的尽头,一个男孩成长为了一个男人,往后就是一个全新的故事了,但每当过去的痕迹浮现之时,我们就会发现,全新的故事当中,也藏着旧的影子。青春总要过去,但同时,青春总也过不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