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斜阳》读后感1000字

《斜阳》读后感1000字

《斜阳》是一本由[日]太宰治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斜阳》读后感(一):太宰治没能在落幕之时治好他的精神内耗

近日来有一个词由于一个视频火了起来——“精神内耗”,用百度词条的翻译来讲就是心累了。我有一位朋友给出了一个就我个人而言觉得精彩绝伦的解释:无非就是想卷却卷不动,想摆烂又不敢摆烂,想要的得不到,已有的不能满足,充斥着一种极其矛盾而又极具理想主义的心理之中。而太宰治就是这样一个人,无法释怀贵族身份的失去,试图融入普通人的圈子却格格不入。这一本《斜阳》收纳了以他自己为模板创作的小说《斜阳》并以之命名,讲述了曾为贵族的母子三人的故事。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想必这句话是大众初识太宰治时听到的经典语录。关于他的生平,想必各位也是有所了解,曾经多次自杀未遂,私生活有点不好厘清,文学造诣却无比之高,在其次女出生不久后将此书完成。

与早期的作品不太同,“斜阳”二字尽管从意境上来说带有着残阳落幕、余晖将败的韵味,很符合太宰治在早期作品中尽显的颓废叛逆。但在这里却带有着一种若有如无的希望——和子一直在寻找能够生活下去的希望。与此同时,和子的母亲和弟弟直治却不径相同,母亲仿佛对这世间已无牵挂,而直治却一直期盼着贵族的日子。直治的遗书,孤独而不失高贵,痛苦却无解脱,即便肉体已经逝去,灵魂依旧被禁锢在这痛苦的羁绊之中。在生活中苦苦挣扎的直治代表了在现实之中的太宰治,清醒着却又无以为力。

文中有着大量的《圣经》引用,我本以为太宰治是一个基督教徒,那这样不就跟他尝试通过自杀得到解脱矛盾了吗?让我一度以为太宰治是个异教徒。直到将本书后面的译者后记看完才得知并非如此,太宰治是借此引出他想表达的故事。这么一来倒像是另辟蹊径的一种《圣经》新型表达方式。

至于后面的几篇短篇没怎么读懂,大抵读出了这其中的一些人情世故和一些是是非非,无非都是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忘记了原来的自己,混混沌沌的度日。我读不懂这些,也读不懂生活,但我也不太希望自己能读懂太多,可能这就是生活吧。

真希望在另一边的太宰治可以释然地说出这样的一句话:

“醉日如血,在这晚风中把我忘了吧。”

《斜阳》读后感(二):那抹斜阳是升起还是落下?

有很多作家一生的创作风格都变化不大,他们会写一些相似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时我们难免会觉得无趣,但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太宰治在每个故事中都表达出了自己颓废无望的生活,我们依旧乐此不疲想要去探索更多关于他的故事。

大多数人或许都读过《人间失格》,至少也知道这四个字所代表的含义——丧失了为人的资格——太宰治的一生都凝聚在这四个字当中。《斜阳》也是如此虽然故事的主角换了,背景换了,但其中所体现出的颓废与挣扎,却依旧如此。

但《斜阳》和《人间失格》毕竟不同,虽然是悬在地平线上的太阳,也许是夕阳,但也有可能是朝阳。这个故事的主角和子虽然常常沮丧失望,但也时常被唤醒希望,只是她希望的寄托是象征着过去贵族生活的母亲,母亲总是和旧制度一样,奄奄一息、垂死挣扎,注定不是朝阳的象征。

弟弟直治和人间失格中的主角相似,不仅生活堕落,还幻想着过去的锦衣华服。从军之后的弟弟没有变得更加朝气,反而染上毒瘾,从此成为寄生虫一般的存在。相较弟弟而言,和子已经是象征着朝阳的那个了。

如果说和子的存在象征着太宰治心怀希望的那一面,那弟弟直治就是不堪忍受生活之痛的那一面,而母亲像是旧时代的看客,也像是太宰治自己,总是郁郁寡欢,也总是发现无所事事的沉沦更加容易。

为什么要做一切事呢?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上呢?这是太宰治在每一本书中的呼喊,而无论是《人间失格》还是《斜阳》,他都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和子在故事的最后找到了一位伴侣,但这并不意味着希望的开始,最多只是这个俗世里的陪伴。

对于生活在痛苦里的太宰治,他借直治之口喊出来这样的话:“颓废?但是,不这样我就无法活下去。……我可不愿被卷入自掘坟墓的战争中而死去,不如索性独自一人死去。”说到底这本书并没有帮助太宰治走出自己人生的漩涡,他依旧在围绕着自己的孤独苦闷打转,这种痛苦,我们可以轻易的在阅读中感受到。

所以,太宰治的故事永远是如此打动人心。他揭露了我们心中最痛苦的一面,但对于普通人而言,痛苦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人们总是能在生活中寻找到新的出路,只是太宰治的故事常常没有这样一条出路。

《斜阳》可以是朝阳,也可以是夕阳,但在太宰治眼中只有夕阳。我们阅读其中的人物能够理解他们的挣扎,却不能够理解他们的选择,但没有关系,或许这证明了我们也是斜阳中象征着朝阳的那一面。

《斜阳》读后感(三):只是近黄昏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个文青入门句估计无人不知。

《斜阳》这本书,整本都笼在一种“只是近黄昏”的迷茫、压抑、无措的氤氲之中,在成为战后日本文坛现象级的作品之后,生生创造出一个新名词“斜阳族”,专指“二战后由于社会急剧变化而没落的上流阶层人群。”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1947年“华族”制度——日本贵族,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随着主张人人平等的日本宪法的实施而自此退出历史舞台。日本大道为公、天下大同了。

古往今来,世间长河的涌流每拐一个弯,历史就淘落一批人。匈牙利的末代贵族在他古老的深深庭院里讲一个自矜自重的肃穆故事,那是《烛烬》;沙皇俄国的末世贵族在酒店里讲了一个困囿一隅、奋力一挣的故事,那是《莫斯科绅士》;而日本的末世贵族在乡下的院子里讲了一个突逢变故、难以自救的悲凉故事,这是《斜阳》。

好比近来说到滥觞的那句话,“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这个故事,就是那座时代的山,且日薄西山。

战争结束,身为贵族阶层的和子与母亲因为坐吃山空、家资耗尽只得变卖了祖传大宅去乡下生活,没有了父亲、弟弟带着毒瘾从战场归来、舅舅也不愿再帮衬,面对这样的阶层沦落、生活困窘现状,和子无能为力。她从小锦衣玉食、不识何为阿堵物的长大,如今一朝跌落,何去何从?

和子原以为与田间地头做农活的日子相比,不会有更差的生活了,虽然辛苦但在她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甚至有一丝丝脚踏实地的新鲜感。可是,平淡且算满足的日子里,母亲病了。她们已经变卖过家宅,如今只能靠变卖母女两个曾经的华服换钱买药。参军的弟弟带着一身毒瘾从战场回来,这个曾经的贵族子弟已不再“陌上少年足风流”,只剩一身残破、枯败之气,不事也不会生产却伸手要母亲的钱去买醉,以避现实。

和子孤身无力挣脱出这个局面,三人缚成了一个窒息的茧。

茧中的和子有最后一丝光亮,她爱上一个人,一个宛如活在末世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浪荡文人。互相无能为力的人在一起又能做什么,不过是一起沉没。

书中的人物被时代淹没,一同淹没的还有放弃自救的太宰治。

译后记中说,“《斜阳》中的登场人物分别投射了太宰治的各个侧面。和子是太宰治想要打破道德的形象;弟弟直治是太宰人间失格的烙印;上原(和子爱上的人)是太宰追求艺术的一面;母亲则是太宰作为贵族出身,有着矜持和内敛的一面。”

但不管如何复杂多变,最终剧中人还是和太宰治一起没了顶。虽书中讲了个人间末路故事,但却有枯败之美。

“湖畔有家用石头搭建的旅馆。那座旅馆上的石头表面被浸在翠绿色的雾里,湿漉漉的。石门上用金字细致的雕刻着HOTEL SWITZERLAND几个字母……雾气缭绕的庭院里,大红的绣球花像燃烧般的绽放着。幼年时,我看见蒲叶坐垫上,绣着盛开的鲜红的绣球花,曾莫名的感觉到悲凉。现在才知道,原来红色绣球花是确实存在的。”

那山还是那山,花还是那花,人间却换了人间。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