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斜阳入庭时读后感锦集

斜阳入庭时读后感锦集

《斜阳入庭时》是一本由伊东忠太、室生犀星、芥川龙之介等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80,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斜阳入庭时》读后感(一):感受营造之美

“我们一般人只需要量力而行就够了,也许正是需要量力而行,造庭才会如此有趣。”

在世界文明里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对于古建筑的传承与保护邻国日本做的相对较好,对于相关的建筑而言,庭园是日本的脸面,哪怕在贫瘠而狭小的庭园中,也照常能够窥见日本的肉身。对于日本的各类建筑伊东忠太有一句非常贴切话,安心吃你喜欢吃的食物,你就能得到滋养;安心住你心仪的房子,你就会获得幸福。

读《斜阳入庭时》一书让你在时空中领略日式营造之美。对于日本的建筑文化我个人是持一个欣赏的态度,我只以一个普通人的眼光对他们的建筑做出自己的认知评论。在《斜阳入庭时》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京都的宫殿、大阪的城墙、松江的浮桥、上野的樱花……每一个地点建筑的出现都是建筑之美的代表之作。

每一座建筑屹立于岁月之中都在经受着考验,它们如同一个个人在慢慢的经历着人间的一切,它们与世间的长河中体现着自己的价值,人来人走,每一次时光的转换都是一场物是人非的相聚和别离。《斜阳入庭时》一书是由伊东忠太、室生犀星、芥川龙之介等九位作家共同完成,他们每一个人都给我们呈现出了不同建筑的美感与特点,我喜欢不同作者笔下不一样的建筑,它们的美也是不尽相同各具特色。

当然在本书中,本书在描绘建筑之美的同时着重向我们展现了庭园,庭园在不断地发展下逐渐成为了极具日式特色的艺术,当然这也是本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也可以看到阳光斜射进庭园时是最佳的赏庭时机,因为这个时间段无论任何庭园看起来都十分美丽。

“这是一座和谐的庭园,地面被白沙覆盖,石与石之间长满了一株株杜鹃花,除了美之外我找不到其他词来形容眼前的景象。而庙堂焦茶色的斜屋顶与漂亮的瓦片相映成趣,看起来庄严无比。”以上的这个场景我个人是非常的喜欢,这段文字所表现出来的和谐静美是我在当下看不到的。

每一处庭园,每一个砖石,每一株草木都在属于自己的空间中发挥着不一样的作用,时光会慢慢的暗淡,而它们依旧在时光里闪耀着光芒,它们依然美丽并且散发出独特的味道。这或许是岁月的沉淀所致,然而它们的美却跨越了时空,依然在延续这份美。

喜欢在岁月里感受建筑庭园和谐静美的朋友可以仔细的品读这本《斜阳入庭时》。“营造之美不只存在于技艺之中,更在于木的灵魂。”在氤氲的光线中实现人与神的沟通,在安静祥和里寻找属于自我安放灵魂的地方。

《斜阳入庭时》读后感(二):独特的日本建筑

日本的建筑,有着独特的韵味。当提到日本建筑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会是在无数日本战国影视剧中出现的天守,大阪城的高墙也令人印象深刻,而多次提及的金阁寺也是代表之一。和中国的万里长城、宏伟故宫不同,也有别于西方的凡尔赛、白金汉,日本的建筑是一种特别的风格,有着深深植根的日本文化在其中。居于东瀛四岛上,被海风吹拂,时不时还受到地震影响,周边被大海所包围,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风景,造就了日本独特的建筑风格。《斜阳入庭时》这本书就介绍了日本的建筑。为我们揭示了所不熟悉的日本。

本书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于2022年4月,是套装书中的一本。所聚焦的是幽玄的建筑——建筑应该保持沉默,让光线与风为建筑表达。日本的建筑就是这样沉默的艺术。最适合赏景的时刻,也许就是题目所揭示出来的时机——斜阳入庭时。此时,从各个角度来看,庭院都是完美的。而《斜阳入庭时》就是文如其名,通过名家名笔来传递出这一点。

和中国的宏大建筑叙事、西方的奢华建造风格明显不同,日本建筑有着自己的特点,正如茶道和料理一样,有着一种淡淡的味道,所追求的是一种精致。在这里,建筑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了遮风避雨,还是一种思想的表达、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刻,日本人赋予了建筑独特的意义。

这本书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本义,这里收录了伊东忠太和室生犀星的多篇建筑论述,尤其是《日本的庭院》。纯日本美的最高表现是日本的庭园。造园和陶器、纺织、绘画、雕刻之间存在联系已无须赘言,它和烹调、树龄、茶叶及香道等也有联系。庭园是日本礼仪服饰的表现,把世俗日常的庭院居所,与人生和家庭历史联系起来。这也能让人更加深刻地了解庭院建筑对日本人的意义。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见闻,选取了室生犀星、芥川龙之介、野上丰一郎等名家的有关建筑见闻的文章,从中可以读出日本建筑的不凡。特别关注的是桂离宫,它以庭园和日本式建筑而闻名于世,是王公贵族魂牵梦绕的桃花源,更是传统日本建筑与庭院文化的象征。

本书的第三部分所述为旧事,芥川龙之介、宫本百合子等名家写就了四篇与建筑相关的散文。素朴的庭院让人感到物哀之美。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怀古,讲述的是和建筑有关的追忆。永井荷风、薄田泣堇等人分享了自己和上野、飞鸟寺等建筑之间的故事。 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而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这就是两种建筑文化之间的区别。这种文化的不同值得我们去了解,而建筑也值得

《斜阳入庭时》读后感(三):斜阳却照深深院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暮春时分,斜阳照入深院,在香炉的袅袅轻烟中,午睡的晏殊从睡梦中醒来,发出如轻烟般的叹息。

许多年后,在海的那一头,造庭师室生犀星说,日落前一小时左右,斜阳入庭,是观赏庭园的最佳时段。

若时光能够穿越,真该让这两位共同赏景、饮茶,大约会有说不完的话题。

《斜阳入庭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室生犀星的文章,这位造庭师有着诗人般的敏感和文笔。

室生说,庭园是日本的脸面,能够窥见日本的肉身。作为造庭师,他带着纸笔寻访各处名园,并记下所思所感。

在他眼中,一切静物仿佛都具有生命的喜悦和哀愁。石头最具忧郁色彩,红漆剥落的木门散发着妖艳之美,春天的踏脚石有着敏锐的秀气,而没有流水的庭园叫人觉得口干舌燥难以呼吸。

他写了京都许多名刹,最深印象的是薪一休寺,大约还是因为它是高僧一休的晚年居所吧。在著名的漫画片中,聪慧的小和尚面对刁难时总能够化险为夷,然而谁曾想他可是天皇之子。对他而言,人生的坎坷大约已被诵经声抚平,我这旁观者却总有些意难平。室生说,这里的地面被白沙覆盖,石与石之间长满了杜鹃花,五轮塔上的苔藓苍白得如同梦幻一般。此情此景,可叹之为辞穷之美。我特意上网搜了薪一休寺的照片,白沙和白苔固然有,杜鹃花却是不可寻了。

室生的审美,是“物哀、幽玄、侘寂”的日式美学之外展。所以石灯笼必得经了岁月的沧桑才美,石制洗手台——蹲踞,也得精致打磨出寂然气质才有趣。因为“其寂也深,其心也静”。

他对异性的审美也与我们截然不同,在他眼中美人是喧嚣的,越是不漂亮的女人反而越是娴静,气质好的丑女更有一种超乎美女的阴郁风味。东洋之美大约便是这种枯寂、阴郁、凄清的气质。

“世间好物不常有,彩云易散琉璃脆”,我们所喜的是彩云琉璃,东洋美学却独向往那脆了的琉璃。

说到这里,我想起日本艺伎的白脸,据说因为她们常在幽暗的室内表演,微弱光线下,对比强烈的妆容特别符合诸君审美。在我看来,那样子确实是透着些阴森了。

除了室生犀星,芥川龙之介的《庭园》也给我留下了较深印象。

这是一座旧时公卿的宅邸,山水庭轩都保养得亦不错,然而作者却叹息,即使是在明媚的早春,也透着荒废感。接下来房主一家的命运印证了他的叹息。从老主人到大哥、大嫂、二弟,一个个去世,庭园也日日趋向破败,直到因新建火车站而拆毁。

所以,庭园的气息便昭示了居住之人的命运吗?

这篇短短十几页的文章,让我在这个潮热的午后感觉扼颈般的窒息。老实说,我并不太喜欢这种颓废之美。生活已经处处艰难,细草般的坚韧或小雏菊的阳光都好,唯独不要破败和荒凉。

即使斜阳入庭,也还尚有余晖的暖意。 于我而言,人生更需要被照亮。

《斜阳入庭时》读后感(四):藏在建筑背后的美学视野

文/舒念

日本文化是含蓄的,这我们一早就能在他们的历史中找到端倪,日本人现在也是内敛隐忍的,但他们对生活却无比专注。建筑,是日本文化中的特色之一,它兼收并蓄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特点,延伸出了自己独特的形态。沉静、优雅、古朴、冷清……当你认真去观察你做日式建筑时,你就会发现其中所隐藏的日本独特的浪漫。

《斜阳入庭时》和整个系列其他书一样,开篇是一段日本的诗歌,“半开之窗上小猫栖身,寺中树木与障子上洒满阳光。”这是日本作家北原白秋观察到的《山寺之春》,也是整部书的基调。

日本人对于建筑有一个特殊的观察点,他们总是更在意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在这些文章中,我们会发现没有高楼大厦的描述,也少有建造技术的介绍,在日本文化中,庭院才是建筑的代表,而庭院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就是一个建筑最美的表现。

首先是建筑的本意建筑的本意,当是善美。是一种安心,也是一种适度。这种适度则体现在庭院布置的丰匮上。水越浅越好,石头越古越好,苔藓越多越好、竹叶越密越好……乍一看,这似乎是人为设定的审美标准,但其实却能够发现这其实就是事物自然生长的规律。

江河以其浅流的分支滋润了大地,石头在土地上浅藏,被塑成各种不同的造型,苔藓随着湿润的土壤蔓延,竹林连片丛生。自然原本就是这样生长的,当这些元素投入庭院之时,连上走廊或和室,也依旧呈现出原本的特点。

就是这样的建筑文化影响了日本人对世界的审美,曾几何时日本文化是不带矫饰的真实,尤其从室生犀星的《京洛日记》中可以看到,那时的人们是带着一种怎样的纯真去面对世事,这才是真正的古韵,与那些庭院、寺庙相得益彰。

观摩建筑的本身就是一种怀古的行为,因为建筑穿越了时间,从每座建筑的细节中,我们都能看出曾经人们的心思与审美。建筑就是鲜活的历史,也是艺术的故乡,它目睹了世世代代人们的一举一动,保存了这些秘密,也保留了历史的真相。

《斜阳入庭时》所收录的文章,不仅仅在于建筑本身,也展露了日本历史的美韵所在,庭院是日本的脸面,而对建筑的营造之法,也凸显了日式审美的哲思。

《斜阳入庭时》读后感(五):斜阳入庭时

古人云:烟霞迤逦接蓬莱,宫殿参差晓日开。群玉山前人别处,紫鸾飞起望仙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还有各种建筑,尽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常提起。

提到建筑,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往往是房屋,很多时候也可以称之为“家”,但实际上建筑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泛,比如也包括桥梁,展馆,大坝等等。

最近我读了《斜阳入庭时》这本书,这本书主要通过对一些日本建筑描写,以及人们对于这些建筑的思考,来发掘建筑之美。

箕作秋坪在《小西湖佳话》中写道,“忍之冈亘其东北,一山皆樱树,矗矗松杉交翠。不忍池匝其西南,满湖悉芙蓉,袅袅杨柳罩绿。云山烟水实占双美之地,风花雪月,优钟四时之胜,是为东京上野公园,其胜景既难多得。况此盛都在红尘之中,并具此秀灵之境,所谓锦上添花者,盖亦绝无仅有者。”

其实,在讨论建筑之美之前,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建筑本身的使用价值。一间房屋,可以给人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所在,有很多人忙忙碌碌的,也不过是为了一处房子。在考量房屋的实用性阶段,我们对建筑的美可能是比较忽视的状态。 建筑的美并不仅仅指这个建筑的外围采用了什么样的装饰,更多的可能是对于建筑结构的印象。而对于美的看法,又因为每个人审美能力,审美角度的不同,自然也会有各自的想法。

在讨论建筑的“本义”的时候,作者有他自己独到的看法,而且他也强调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更多的是哲学方面的讨论,并不存在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 “人的心理状态各不相同,而人的心理又会随着人的境遇发生变化,所以如果我们以自己的一时心理为标准而否定他人的一时心理,恐怕会有陷入谬妄之虞。”在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我们对事物会有着各自独特的看法,而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

在这本书中有很多和建筑相关的故事,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到各种各样不同风格的建筑。我们对于建筑美的感受也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设计师的水平,建筑的大小格局,以及我们当时的心情状态,甚至是天气情况。 “当我们穿过这扇门走进庭园,映入眼帘的是满面青葱的草坪和一片玫瑰丛,坐在这个石椅上还能将小喷泉的洒水景象尽收眼底、这里的夏天一定十分凉爽。” 我也会想到自己去过的庭院,自己看到的建筑风光,美的建筑同样能够让人赏心悦目。

在日本建筑中,同样有很多让我非常希望能够参观的,比如薪一休寺,西芳寺,龙安寺,高桐院——听说这些庭园中的苔藓苍白得如同梦幻一般,叫好多人印象深刻。 芥川龙之介说,我很高兴自己在松江的每一条河流上都能发现值得自己喜爱的桥梁。而在发现其中有两三座桥梁的主要装饰还是古日本版画家在创作中经常使用的青铜拟宝珠之后,我对这些桥梁也爱得更深了。

我们可以在任意的建筑之中找到美,建筑之美也不在于它有多么宏伟的构造,在建筑的一石一木中,都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享受建筑本身的美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