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活在裂隙读后感摘抄

生活在裂隙读后感摘抄

《生活在裂隙》是一本由立雯著作,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在裂隙》读后感(一):智慧生活

第一次读立雯的作品,缓缓道来的分享,非常打动人心。记忆最深的片段是关于丈夫离世,妻子经历过仪式之后才愿意褪下戒指开始新的人生。短小的故事中有着充沛的感情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此书没有过多晦涩的道理和过于华丽的词藻,浅显易懂,却又充满智慧。让人阅读之后内心平静的同时又会对自己的人生多一些反思和释然。

《生活在裂隙》读后感(二):《生活在裂隙》

这本几乎可以说是整理了多年自己对于自我、他人、社会、世界的思考和总结。90%的内容都能找到自己的映射。

坚持写作记录多年,想来也算是从这么多年的经历见闻中品味出了点什么东西。但前人之述也算完备,用词精辟得当,内含逻辑,引用众多,文字理性冷静而不乏情感,不自觉做了大量笔记。

反看自己的一团乱麻,果然还需要不断历练。不过敝帚自珍,认为这记录对于我个人来说,是十分宝贵的。

很庆幸遇到了很多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人,也感谢自己不间断的思考和感悟。

认真生活,感受当下。努力奋斗,实现理想。

《生活在裂隙》读后感(三):一本答案书

有幸遇到作者

这是个男作者,直到后面那篇性别的逆向,才意识到这是女性写出的偏男性思维。

作者的很多观点有指导性,如果不出错我会再读,因为浮浮沉沉,我还不确认找到心里的锚,我还没找到可以能陪我侃天侃地聊一聊形而上学的话题的人,我还想借鉴下如何建立最好的男女关系……

这不是一本小说或回忆录,但也绝不是一本鸡汤,我反而觉得是一本答案书,它给出了作者经历过的酸甜苦辣后给出的味道,我从中为答案重合而感觉不孤独,我也从从没见过的描述中无限遐想充满希望,很多篇章多有感触:人生的时间短之又短,在非常了解自己后会少走许多个弯子,生活和文字都要做减法即最直接精简的表达需要,明确自我价值才能平衡工作和生活……

推荐

《生活在裂隙》读后感(四):去寻找那“深扎黑暗,生向光明”的心底路标吧!

因为喜欢书名《生活在裂隙》和副标题“有关人性、欲望、痛苦与智慧”,还有封面的“刘瑜推荐”,在图书馆二话不说借了这本书,有点失望,没翻完就还了,失望的点不完全在于“鸡汤”味不醇厚或观点不够剔透深入,更多是因为这过于不像一本书了,松散到了极点,象长微博的合集,东一撮西一簇的,刷微博时看到几句走心金句点点赞还好,一旦成书,就想吐糟出书门槛过低了。还是要把杂乱的文字捋一捋逻辑,成一成系统,然后再出书吧。

但有些句子我还是喜欢的,例如我这两年身心状态不太稳定,工作上遇到挫折就自怨自艾,内心一蹶不振了一年半,作者的那句“未经审视的伤痛是慢性的毒,侵蚀着你的思想和身躯”,我才明白这两年所谓的抑郁焦虑是如何慢慢生成的,而我心底渴求的确实是“像大树,深扎黑暗,生向光明”的心底路标,我也不知道终极路标是什么,只知道这是条漫长而艰辛的内心之路。

为什么明明已足够幸福,应该知足常乐了,却还常常深陷挣扎的”内心戏“呢,作者帮我的解释我划重点了:“人的注意力往往不会放置在顺意的生活日常,却会沉浸于那些得不到、不顺心的幽怨伤情里,这无疑放大了人的痛感,让人感觉处处皆裂隙,无处是心安”。是的,我的大部分痛感不过就是源自放大了欲望不全达的那种矫情。很喜欢那句禅宗的智慧“沉浸式逃遁”,就把这五个字当作眼下的小路标吧,沉浸在每一个当下,建筑一个松弛、舒展、稳定的内心世界。

《生活在裂隙》读后感(五):如有挚友在身边

人到中年,可以谈心的朋友越来越少,即使有那么一两个,也很难随时随地应邀而至来听你在烦琐生活之余生出的那一点点感慨,倒不如选一本书读来得随性和自如。

《生活在裂隙》的作者立雯,阅读广泛,深爱哲学人文,她将自己多年来有关“人性、欲望、痛苦与智慧”的思考记录下来,希望能对需要的朋友有所启发。而题目中的“裂隙”其实便是指我们所有人都会遇到的生活中的不顺、困窘与痛苦。

立雯引用莱奥纳德·科恩的句子“万物皆有裂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试图告诉我们:“人一路所遇裂隙亦能是滋养,只要你有足够的弹性与敏慧,只要你愿反思修行,”便可以寻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达到一种宁静、和谐、应合自我的人生状态。

虽说是一本哲思之书,内容却丝毫没有脱离生活点滴。谈人性、谈智慧、谈幸福;也谈如何克服油腻,看待舆论,怎样对待偶像崇拜,等等。譬如在《生活的箴言》一篇中谈及“人世”:“人世间,是一群想不清自己要什么的人给一群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工作。糊涂的人需要清醒的人带着往前走。越早明确自己一生要做的事,越早获得活着的力量。”很扎心,又很真实,每一个平庸的“我们”不都是因为没有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又不能持续为之努力奋斗的人吗?!

可是,人世间又不可能处处都是清醒者,所以“只要确认了自己的大方向,并保证自己在大方向上前行,过程中的波澜挫折都不重要。耐心和坚持是人与人的分水岭。人在彻底意识到自己是平凡之身后,才开启了活在当下之旅。身边的美好踏步而往,日月明晰,路途比终点生动,经历比得到值得。”就像一个老朋友,在年轻的时候会劝你理想奋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不介意你走平凡之路。生活的甜与咸,他/她总能和你聊得恰到好处,让你触动或释然。

又如《真诚是稀缺品》一篇,说:“一个人的真诚度是这个人与他所言之间的距离”,这是很好理解的;“一次对话的质量取决于两个人真诚的交付。这种对话注定是稀缺的。”更进一步——能说真心话的人越来越少,能有灵魂对谈的朋友更是凤毛麟角;而最终“当你袒露自己时,是渴望着表达上的回报的,当缺乏回报时,之后的对话都会成为客套的发声,发声却未表达,这是社交的常态。”所以,我们往往只能在客套的发声中“礼貌”、“悬浮”,渴望着盼望着忘却着——人与人之间的真诚。

立雯的文字植根深厚的阅读土壤,引用之句信手拈来,内容却又不缺乏生活之味,从未脱离现实。平和而稳定,睿智而清醒,有开放的心态与笃定的力量,这样的“朋友”怎能不让人产生磁场相吸的畅快?原本想要一气呵成看看这书中有多少与众不同,而越是深读,越是放慢了脚步,想要与之一同谈人生、品生活、越山川、思自我……

生活的裂隙里总有阳光,愿这阳光能给所有孤独者、迷茫着、挣扎着一些前行的勇气和力量,还有一份无言的温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