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坠物之声读后感1000字

坠物之声读后感1000字

《坠物之声》是一本由[哥伦比亚] 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坠物之声》读后感(一):句子

独自一人,我成了孤零零的一个,我与死亡之间已经在没有任何人,没有人在你的前面,这条路上的下一个就是你自己了。该轮到你了。

彼时他们已是一对情人,对彼此身体的好奇当中渗入了对各自人生的好奇。

一个人身上所能发生的最可悲的事,莫过于回忆都是假的。

某一天我看到,一座疯狂的城市,人口稠密,华美壮观,在夜里燃烧,奥雷利奥阿图罗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我的双眼一眨不眨。望着她倾颓,坠落,那是头盖骨下的一片玫瑰花瓣。

《坠物之声》读后感(二):坠物之声,生命坠落在虚空进而陨灭的声音

一只黑珍珠皮色的雄性河马死掉了。暗沉的、带着皱纹的庞然大物,像一颗刚刚坠落的陨石。它从前毒贩埃斯科瓦尔的私人动物园出逃,狙击手们最终枪毙了它。毒贩头目埃斯科瓦尔,毒品和暴力深植在七十年代哥伦比亚人的集体意识中。即使多年后毒品运作网络已经瓦解崩溃,这份集体记忆也这样一种怪异的方式持续在人们心中留下阴影。

仔细想想,坠物之声如何向我,一个活在几大洋之外,有着绝对的地域和年代差异的人,完美复刻哥伦比亚人独有的恐惧?因为巴斯克斯写的不是暴力本身,不是斩首,阉割,强奸,毁坏的器官和扯出来的肠子,而是写那些躲在某处冷汗直冒的活人。“正确的做法并非是去对暴力本身进行刻画和描写,而是要去写它引发的后果,写那些罪案引发的“恐怖的氛围。”

这样的恐怖氛围笼罩在幸存者之间,就像无数段不断重叠回荡的声响:死亡的声响,寂静的坠物之声,如一只苍蝇坠落。“那是生命消亡的声响,也是物质的东西毁灭的声音,那是物体自高处坠落的声音,它戛然而止却又永不断绝。” 巴斯克斯写道。

而幸运的逃离者的生命也将坠落在虚空,迸发出同样的,陨灭的声音。即使逃离者没有在暴力中丧失性命,暴力已然使他们的人生有了内在的构架,抑或说为它标注了节点,如同一位远方亲戚让人无法预知的到访。

我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之前不太喜欢活着。活着对苦难直面的叙述很精彩,很难不让人共情。但是苦难不应该局限于罹难者。同样是从个人家族史的沉浮写一个国家的近代史,活着就稍显有点无趣了。

《坠物之声》读后感(三):还行吧

主角安东尼奥打台球时,认识了刚出狱的拉韦德,见过几次,浅谈过一两次,点头之交而已,结果被卷入针对拉韦德的枪杀事件,腹部中弹入院,鬼门关走过一遭落下了个PTSD和阳痿。

无法安心度日的他开始追溯身亡拉韦德的往事,牵扯出一段哥伦比亚毒枭时代的“运货”史。

作者显然想借助安东尼奥的视角,以拉韦德为线索切入哥伦比亚那段特殊的贩du时期,从拉韦德及其妻子的经历这种私密、日常的视角来审视美国、哥伦比亚、政治、贩du的关系。

如此一来,贩du的危险、暴力等刺激因素被调到了背景板,拉韦德想赚快钱并照顾好妻女的故事被聚焦,全书最后由他女儿对父亲生平线索的拼凑和讲述为结尾,对安东尼奥和读者做交代,揭示了拉韦德身份之谜。

在追寻拉韦德的过程中,也穿插了安东尼奥自身的经历,恋爱结婚育儿,以及他对哥伦比亚的疑问与思考。

这本书的腰封推介语是“比《百年孤独》更现实,比《毒枭》更真实”、“一段家族命运浮沉史,一部哥伦比亚当代秘史”……

读完书我只想说,哪有这么磅礴宏大?夸张夸大了好吧。作者力图讨论与展现的面很多,但却篇幅不够,深度不够,你配个这么史诗感的推介语干嘛?

反正我读完的感觉是,打个比方,餐馆海报上的鳗鱼饭,铺了满满一层诱人的鳗鱼,但等实物端上来,你发现充其量就两三块。

另外,安东尼奥你怎么最后就跟人家拉韦德的女儿搞起来了呢?回家后老婆带孩子走了我只觉得活该。

这本书对安东尼奥的情感处理略粗糙,他的主要作用就是串场,把所有故事拼完整,拉韦德的形象都比他鲜明。

《坠物之声》读后感(四):迷人的过程 , “迷幻”的结尾

这部小说有着非常非常迷人的叙述方式.....从本书的第一个字第一句开始,一头逃出动物园的河马被射杀开始,读者就自动坠入了作者缔造的故事迷宫中了,由此引出本书的主角——神秘的里卡多粉墨登场,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一切都是在他的眼中所见所闻及由此产生的所想,他与里卡多相遇在台球室,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并不熟识,打过几次台球,喝了几回酒,冥冥中觉得默契投缘,便由此产生了微小的友谊,然后没多久,里卡多就被意外枪击身亡,而“我”就在他身边,受了重伤,精神上也有了阴影。就像一首前奏序幕曲,由此展开的故事,都是围绕着里卡多的神秘身世与我对他的追寻过程展开,褪去华美流畅的精致叙述,讲究的排比句式,各种精妙绝伦的关于人生的比喻,其实这个关于贩毒(一个靠飞行运送毒品的毒贩)的故事本身并不见得惊心动魄,悬念迭起,而只是一个还算有些小惊险小意外的故事,而那只有关里卡多的妻子乘坐的飞机失事的黑匣子的录yinq也是反复被提及(用多了,就显得做作刻意),但不得不说,它在后面一章中的再次出现,匣子里的实时录音——机长的对话与里卡多的女儿玛雅的喃喃自语交替出现,虚实结合,隔着时空地域,产生了特别虚无的、迷人节奏感,这种特别的叙述方式,也更升华了这场飞机失事带给家属亲人的无法弥补的伤痛,人生无常,不可预测。

本书封面

而作者更是硬凭着他特别具有诱惑性的叙述口吻,故布迷阵、娓娓道来让你欲罢不能,会隐隐觉得后面会有BIG SURPRISE等着你,但其实直到结尾,并没有明确告诉你里卡多出狱后究竟为何又被杀,被谁所杀,这就可太郁闷了,你可以说享受阅读过程难道还不满足吗?但我只是一个既庸俗又贪心的读者,我想要一个明确的真相,一个清晰的答案。

《坠物之声》读后感(五):背道而驰的人生

“爸爸在那儿,在大海的深处,飞机坠落,爸爸睡着了,然后时间干掉了他。”

人生有意义吗?从婴孩哇哇落地到耄耄老去,赤条条去来,一无所有的去,这一辈子就像一条单行道,路越走越陡,越走越窄,越走一路相伴人越少。加谬曾说,“世界如果突然间失去了幻想与光明,人就会觉得自己是陌路人。”那么,在人生意义的哲学问题上,连自己都已是陌路人,那这样的人生有存在的价值吗?加谬又说,“人生的一半是在欲语还休、扭头不看和沉默寡言中度过”。这真是无比荒诞的深刻现实。

《坠物之声》里无论是哥伦比亚航空空难,还是意外的街头枪击事件,或者是孤身上路的人们理智地自我欺骗还是麻木地相依相偎,都改变不了这种浓浓的人生荒谬落寞感以及对人生意义的一再追问。《坠物之声》作者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是被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称为“现代拉美文学中最具独创性的声音之一”的哥伦比亚人,他在1996至1998年间旅居巴黎,在索邦大学学习拉丁美洲文学,后定居巴塞罗纳。在巴塞罗纳写印象中的哥伦比亚历史,远距离地观察那的人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用时间和空间,在虚拟的世界构筑另一个维度的哥伦比亚。

说是虚构,其实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写小说,看起来有些信马由缰,就像路边的旁观者,淡淡地观察路过人,带着疏离的情绪,带着“转瞬即逝且漫不经过的同情”——这种刻意的保持距离感,正是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虚构小说应该从你所不知道的地方开始,而在结束的时候知道得更多”这种写作观的践行。现代社会,随着智能工具的多方位替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发的客气而理智,生活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迅速地改变着我们人类的社交面目。逝去的人,带着过去的沉痛回忆,沉淀到我们的内心深度,轻易不愿触碰,而过去的记忆,也随着我们自身的意愿不断改变。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曾说,过去并未死灭,甚至还没有过去。过不去的不过是活着的人,留在世上的人,必须坚强面对的人。

“人除死之外就没有必须的事儿。” 坠落之物各有声响,或者轰轰烈烈如飞机坠落,或者悄无声息如一个人意识朦胧中离开......若有声响,身体的坠落或者说灵魂的向上,他们又将去往何方?逝世音容宛然,生者仍需坚强——话易说,意难行。轰隆隆的回响,便也只是故人梦中归来的印痕。

向上,向上,向上——

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的《坠物之声》抓住了寻常生活里因为擦肩而过的无意义串起的一系列生命回响,黑天鹅的随机翅膀在无数个一刹那改变人们的生活,或许强大的因果律造就了人类自身的劣。

人类在生存意义的荒诞和虚无里活着,活着,最后不过是抱团取暖,向死而生。

也许可以像加谬说的那样相信:人生没有意义,所以更值得一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