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罪之声的读后感大全

罪之声的读后感大全

《罪之声》是一本由【日】盐田武士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罪之声》读后感(一):没有人可以随便毁掉别人的人生

五一假期上动车的时候开启了这一部书,回到家窝着两天看完了。再一次折服于日本作家细节描摹能力,一步步抽丝剥茧,事实真相从模糊到清晰。我们永远不知道一个人一瞬间的恶念,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别人的一生。于是,曾经的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可是,引发社会动荡,摧毁一代人的安全感的恶性案件背后,竟是如此虚无缥缈、愚蠢可笑的动机,留下的是被遗弃在时代深渊里的孩子们的未来。“银万事件最大的罪恶,就是把孩子的人生碾得粉碎。”对于生岛聪一郎来说,人生就是一场看不见尽头的逃亡。“每次绝望他都会感到更孤独。熬过了昨天又熬今天,时光在流逝,他已经被忘记了。聪一郎不理解别人,不理解社会,也不理解伴随着时间流逝吹拂的风。他存在于绝对不会有太阳升起的边缘。他身上刻着数不清的不幸,像一座石碑矗立在那里。”如果没有人在三十多年后追踪这个案件,他的人生永远得被封印在三十年前,苟延残喘。“揭开这个悬案的谜底也许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应该是如何把这个悬案与现在,未来联系起来。”案件诉讼期已经过去,但是要让被毁掉人生的孩子,重新沐浴在阳光下,拥有崭新的人生。指向未来--这才是真相的意义。

《罪之声》读后感(二):有罪的岂是稚子之声?

根据日本实际发生的悬案改编而成的推理小说,很明显社会派无疑了。然而作品主角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的逼近了案件核心,不知这能不能算真正的本格呢?也许真正的调查记者就是这样的吧。似乎曾获得第四届推协奖的大下宇陀儿就是这种风格?不过当然在下是没看过啦。 故事依然是大家熟悉的两线,不过XXX诡计之类什么的是没有的。一条是某男子在收拾家里杂物时偶然发现了录音带,其中居然有当年某罪犯团伙利用幼儿勒索食品公司的录音,更为可怖的是,那居然是该男子自己幼年时的声音!为了查明真相,男子与亡夫的友人一起进行了调查,然而真相可能会伤害自身及其家庭......另一方面,某记者被强拉入某栏目,准备对过去发生的大案要案进行跟踪回顾,一开始不太情愿的他,随着调查(家访)逐渐走进了真相......面对残酷的真相,两人到底有何选择? 小说背景是与“三亿元大案”一样最终成为悬案的奇案之一,在下之前曾经看过高村熏在同背景下的《女王行动》(然而高评价之下的该作并不怎么好看)。在此书中,当年警方曾经一度逼近真相,但因调查方针失误导致罪犯逍遥法外,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更为可恨的是,犯罪分子以对不公的复仇美化自己,直接间接地导致了发生在一对少年少女身上的悲剧,不禁让人感到切齿痛恨。

《罪之声》读后感(三):人类永恒的悲剧

“我原以为最终揭开真相时会有什么兴奋的感觉,但结果并没有。”

记者英士的这句话便是对这本《罪之声》最好的注脚。一桩世纪大案,三个无辜的孩子,九个泯灭人性的罪犯,无数个破碎的家庭。即使查明了真相又能如何?复仇的对象们早已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徒留下空虚和悲哀而已。更何况参与其中的每个人,包括加害者,最终都成为了受害者。这是时代的眼泪,更是人类无法跨越的悲剧。

这部《罪之声》乍看之下,是在寻求“凶手是谁?他们如何在警察的天罗地网下屡屡得手”的真相,本质上却是在探求恶性案件之所以会发生的原因。毕竟对于社会而言,一起已经发生了的案件,不论大小,业已造成的伤害都无法抹去,也无法弥补。所谓的探寻正义、追缉凶手,在几十年后追诉期已过的今天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知道凶手又能如何?毁灭的家庭无法破镜重圆,逝去的亲人亦无法死而复生。唯有知道案件背后的原因,阻止类似的悲剧再度重演才能对失去一切的被害者们聊以慰藉。但很遗憾,盐田武士挖掘出的是一个无比残酷的事实:恶性案件不过是人性的堆积,既无意义,也无法避免。而这是日本社会乃至于人类社会共通的悲剧。

让我们细看看参与其中的几个角色吧。所有人的出发点虽然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充满了执念。曾根达雄的父亲死于左翼内斗,而就职的银河糖果公司无动于衷,随后他又经历了多次毫无意义的杀戮。曾根同时怀抱着对于这个人类世界的幻灭以及对于父亲无端惨死的怨念组织了这起案件。生岛秀树作为一个黑警,有着无穷的欲望。他向往着子女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也痛恨着有钱人拥有一切。而曾根俊也的母亲,希望报答达雄的恩情,并且一雪对于警察的前耻。就是这些执念的集合酿成了这桩惊世骇俗的悲剧,而其中很多人甚至怀抱的是自我秉持的所谓正义,而非单纯的罪恶和欲念。人类社会最大的悲剧便在于此。哪怕大家的出发点并不坏,最后事情也往往不会往最好的方向去。因为每个人的想法并不是可以兼容的,微小的见识的分歧就可以带来行动上巨大的鸿沟。更何况利益的蛋糕永远只有这么大,而人类实在太多也太贪。因此,在微妙平衡的一次次的崩坏中,人类陷入了罪恶的循环。众人的欲念和悲喜化作永恒的涂料,在历史的画布上永恒地创作着悲剧的画卷。

《罪之声》读后感(四):再冠冕堂皇,都不能对弱者下手

大多数国人都喜欢看武侠片,很多80后喜欢看香港的江湖片,这些片子常常会提到一句台词,那就是“祸不及妻儿”,不断强调所谓“盗亦有道”。连江湖人都如此,又有什么理由做事没有底线呢?就算有苦衷、原因有正确的因素,在我看来也是祸害,让人愤恨。

日本作家盐田武士的《罪之声》就是一本让人愤恨的书。1984年,日本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大案,绑架、投毒、纵火,剧毒的零食遍布全国,把大众的性命当成了儿戏,更为诡异的事情,犯罪分子给警方的磁带中,传出的是孩子的声音。三十年后,当案子还是谜团时,本书的主人曾根,在父亲的遗物中发现录着自己声音的磁带,于是,一场对真相的追寻开始了。

这样的剧情,非常揪心。首先是人伦困扰,毕竟父亲和当年的犯罪分子有纠葛,同样的,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了,读者知道得越多,就越会愤恨和揪心,直到真相逐渐大白,大家又不得不走进所有当事人的内心,心情会更加复杂:原来,所有的家庭悲剧,其实是社会的悲剧。

至于是哪方面的悲剧,有耐心可以读这本书,时间少的人可以看一下同名的电影,总之这一切都是社会矛盾的延续,导致报复社会的事情发生。更让人揪心的是,社会问题往往直指人心,很难得到根本的解决,矛盾暂时被按下都是幸运的。这种情景下,每个人都感到毛骨悚然和无能为力,也就是人之常情了。

《罪之声》中两个家庭、三个孩子的悲情固然值得同情,但导致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难道要被原谅吗?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人,我想说的是“NO”,突破底线后一时的爽快,只能让痛苦恶性循环,抗争的力度并不足以引起社会的重视。

在这点上,曾根的大伯是错误的,人性毕竟有恶的一面,在绝望时很容易扭曲堕落,这一点我们可以同情,但“保护孩子”应该是所有人共同的底线。没有底线的社会,不择手段去追求一个所谓正确的结果,消除不了民众内心的不安全感。如果没有底线,所谓的正义同样是肮脏的。

不管古今中外,大多数人活在世上慌慌张张,只不过为了碎银几两来缓解世间慌张的各种惆怅。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特别疑惑,当面对社会的不公时,该做些什么?我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以暴制暴是没有用的,你觉得在操纵别人的命运,其实别人也在操纵别人的命运。面对利欲的诱惑,很多人其实是经不起考验的,所以,这个黑暗的小团体解体了,貌似正义的手段,成了别人的嫁衣。

再冠冕堂皇,都不能对弱者下手!

《罪之声》读后感(五):《罪之声》令我安静

《罪之声》是典型的日本小说,读者朋友们注意,我说的不是典型的日本推理小说,而是典型日本小说。我个人觉得小说是存在性别与户籍的。日而本小说,怎么说呢,他们有一种特色或者是特点,他们非常擅长处理细节。他们总是在细节上有非常动人的地方,即使这篇小说写得并非很好。 根据叙事学的定义,故事存在一个情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有如下判断: 按照我们的定义,悲剧是一个完整而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一件事物可能完整而缺乏长度)。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所谓有“头”,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发生者;所谓“尾”,恰与此相反,指事情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规自然的上承某事者,但无他事继其后;所谓“身”,指事之承前启后者。所以结构完美的布局不能随便起讫,而必须遵照此处所说的方式。 而细节,怎么说呢,其实就是怎么安排事件、组织情节。情节如果是身体的话,细节就是骨骼。《罪之声》从剧情来看,比较接近家访式探案。这种写法可能存在的问题是节奏会十分的冗长,如果细节不够精彩的话,通篇小说读起来就会索然无味。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个中高手。她的家访式探案会带我们进入彼时的英国田园风格、家长里短。同样,当我阅读《罪之声》的时候,也是如此,我会感受到时代的变化。我没有去过日本,也不懂得英国的礼仪,但我跟着作者,跟着作者笔下的两个叙事者,我确实看到了一种变化,我说不清这种变化,因为我不是很能理解它的从前。我把这种变化,称为时代感。 《罪之声》在我看来是时代感强烈的一本书。时代感往往是过时与怀念的战友。我很享受这么一本叙事缓慢的书,我感觉自己变得很稳重与安静。麦家在星空在演讲,他说,当世界变得日日新、天天快的时候,我要做一个旧的人,慢的人,不变的人,为理想而执着的人;当众人都一路在往前冲杀的时候,我要独自靠边,以免被时代的洪流卷走;当一切都变动声色犬马令人眼花缭乱的时候,我要安于一个角落孤独地和寂寞战斗。这不是一时兴起的念想,而是我对自己一生的认定和誓言。 对我来说,真相与对事件背后的反思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读完这本书令我安静了下来,去思考了一些别的事。 《罪之声》令我安静。

番茄盖饭的《罪之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