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十三邀1:“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读后感锦集

《十三邀1:“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读后感锦集

《十三邀1:“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是一本由许知远著作,一頁folio|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页数:3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三邀1:“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读后感(一):有病?

我朋友给我说我才知道还出了这个版本的十三邀的1.2.3.4册,你把《偏见-十三邀第一辑》放到哪里?我还在苦苦等待后面的书,你这是要逼死强迫症啊?只有第一册,没有后面的就算了,还重新搞了个系列从第一册开始,无语了。那你这凑成册了,偏见放哪里?什么身份?所以为啥要出偏见这本书?气死我了

《十三邀1:“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读后感(二):失败与成功的定义

作者采访的是14位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家,在普通人看来都是成功人士,但是他们却自诩为失败者。因为艺术创作就是不断的推翻重建的过程。而且,也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成功,那些我们所熟知的成功的导演,也拍过所谓的不卖座的烂片。他们成功了,但是他们也失败了,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继续前行,挑战自我。看完他们的故事,似乎能够更平和地看待成败,也能够更坚定的前行。

《十三邀1:“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读后感(三):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导演

这一本是《十三邀》的第一本,基本都是导演,还有建筑师,智慧家,作曲家,雕塑家等等,是艺术家的合集。

读过后,感觉一个优秀的访谈需要对话双方比较相等,采访者要有水平,能将被访者最深刻,最基本的感觉挖出来。许知远还是不错,明显有了充分准备。

每个艺术家都是敏感的人,可以将自己的感受细腻或精致的表现出来,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其实都是作者对世界的感悟。

我们每个人都有感受,如果我们可以记录,可以整理,我们都会是导演。

羡慕那些成名的导演,可以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用艺术表达出来。不管别人,其实就是在写自己。

《十三邀1:“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读后感(四):《十三邀1:“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

语言和文字是两个体系,把采访整理成文字之后,少了配搭语言的人物的肢体和表情、甚至语调,就缺少了直接看视频带来的观感和沉浸。

采访又是碎片化的,暴力式的,很难搭建起一个系统的闭环。

《十三邀1》的十四个人物,很多都是我们熟悉的导演和艺术家,因为过于熟悉,所以采访被整理成文字反而觉得稍有些浮在空中,概念和我们不熟悉的语言很多,落地的东西反而少了。

当然也有吸引我的方面,被采访对象多是60-70后,他们的回忆多是我熟悉并且喜欢的八十年代以及九十年代初期,那个失落的年代在这一代人的口述中,被屏蔽了闭塞、贫穷、落后,反之以单纯的精神世界出现,触动敏感的艺术家的感知力,从而造就伟大的作品。

这一季十四个人物中我最喜欢出生于84年的金承志,很喜欢他用观察世界的方式以及内心的触动力,在他的访谈中我感到一种共鸣。喜欢他关于温州工厂主把少年的偶像变成代言人的故事、白马的迷幻场景,他对北京的描述。

《十三邀1:“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读后感(五):记录

对话娱乐圈,许知远说“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我多少期待借助这种影响力,对知识分子日渐边缘的趋势作出某种报复。”

对话的趣味:一些时候甚至陷入不无窘迫的沉默。沉默,与言说同样趣味盎然。

用功、接受商业片、不妄图超越时代或者回应历史

这位八十年代的文化英雄,似乎过分响应时代。

过去四十年,没人比他更能象征艺术家与时代力量之关系。

《末代皇帝》创作的配乐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

讨厌对日本文化负责但又必须承担这个角色、热爱日常和人的活力

一个春日午夜,紫禁城的红墙在灯光照耀下,衰败与庄严的气息混杂在一起。白日的游人早已散去,宫殿似又归还给逝去的皇帝、妃嫔与宦官们。

“9·11”发生的那天晚上,绝大多数的纽约人都变得爱国了,这让我感到恐惧。几乎所有我在纽约认识的原本属于自由派的人都发生了思想转变,变得爱国且气势汹汹。

对美国梦有破灭感、谦虚、艺术不是爆裂而是平衡

一个艺术家应该对时代做出更缓慢与耐心的回应

《比利·林恩》里这个战士大概也是这个样子,他所有的感官是开通的,肾上腺素会让他看上去是很容易受伤害的,所以他从战场回来以后有适应的问题,反而是正常的生活让他觉得很荒谬。

全美版画家协会“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

一生的经验都反映在艺术、艺术反应对文明的判断

中国人喜欢隐喻、崇拜经典、热爱复制

像野兽一样善于迷失,像孩子一样保持天真

烟花艺术创作者,奥运脚印烟花、天梯,爱会消失的东西

八九十年代的“别装”潮流:这套话语系统是为了反对假崇高、假理想,但无意中真理想、真崇高也不敢说了,,羞于承认,然后变成另外一种假。

借助历史表达自我,而不表达历史

传奇是从大量污泥水里挑出的好东西。

大提琴家

希望创作更直率的作品,讨厌炫耀智力的创作而爱分享快乐的创作

只有在真正面对某种境况时,人们才会知道自己将如何选择。我们都以为自己会以高尚的方式行事,但我觉得人们只有在那个特定的情况下才能真正知道。

《敦刻尔克》:所有的求生欲聚集在一起也可以是非常积极的,可以形成一种集体英雄主义。

曾经也文艺圈拍话剧,后来选择去拍《春光灿烂猪八戒》,成功对于文艺青年是可疑的,成功意味着一种世俗化。

每部电影都在寻找自己的奇观,我想展示的奇观就是日常。

成立MAD建筑事务所,国内外大量先锋建筑作品

我特别乐天,对任何一种文化冲击都欣然接受

关注不了人类,只是一个普通年轻人,也没那么多隐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