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建安十三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建安十三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建安十三年》是一本由锋云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4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建安十三年》读后感(一):东施效颦

好不容易翻完了,全书三十六万余字,虽说是以建安十三年为引子,却是前后连缀了十几年的故事,时间长、跨度大、人物多,难为作者的用心了。

从书名来看,完全是想效彷《万历十五年》的成功经验,但作者明显是用力太猛,又力有不逮,反而成了东施效颦。

首先人物众多,没有重点,没有主线,什么都想讲,什么都想涉及,眉毛胡子一把抓,就等于什么都没有描述好。由于没有突出重点,长达数十年的故事的叙述就显得唠唠叨叨,破碎不堪。而且作者有堆积史料课本的习惯,还爱引述参考资料原文,并且是引用原文之后又有再翻译的坏毛病,生怕读者不懂,所以整个篇幅就格外地冗长。

其实三国故事大众都很熟悉,作者叙述时并无太多新的思想,新的发现和自己的见解,而只是顺着时间线把史料又捋了一遍,不外乎历史教科书式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等东西,相当于带着读者又复习了一道三国的课本知识。

关健是作者的文字功夫也不够,读起来干瘪乏味,如果不是出于对历史的喜好,我可能早就弃读了,完全没有读黄仁宇作品时的酣畅淋漓,那种豁然开朗,欲罢不能的感觉。

如果说《万历十五年》是博士论文的话,那么《建安十三年》就只能算是本科的历史课资料。

《建安十三年》读后感(二):很有自己想法观点的一本书

作为一个三国迷,看到三国的新书马上读完了。读了很多关于三国的书,读了这本书以后还是很惊喜的,作者以十二个地点作为时空节点对十二座城市发生的历史事件、人物娓娓道来,对于我来讲还是很受用的,一直对三国的各种城市、地名搞不清楚,这本书终于帮我捋清楚了。另外,这本书中的很多观点还是很有逻辑性和想象力的(历史吗,还是需要有些想象力的),有些观点看了让人看了拍案称奇,脑洞大开。作者的文笔还不错,里面有一些幽默的表达,读起来很有意思。总之,是近年来读过的写三国的书中比较上乘的一本。

建安十三年

评价人数不足

锋云 / 2021 / 化学工业出版社

《建安十三年》读后感(三):建安十三年,一本有趣的历史故事书

拿到书的第一眼就被吸引了,这是一本精装版的书,厚重而精美。 我当时买回来是这么想的,书不能白买,必须得认认真真读完,如果我不喜欢,那以后还可以给上三年级的孩子读。  对于历史方面的书籍我一直是抗拒的,因为觉得有些很枯燥。但是拿到这本书以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作者早就替我们想好了,他结合经典,从一个个故事和历史人物串联入手,哪怕你对过去的历史了解不多,也不影响你阅读《建安十三年》。  而且作者还根据的历史故事,用通俗的语言讲述给我们听。所以读这本书就是在读过去的一个个历史故事,有一种看连续剧的感觉。为了怕我们对过去的历史不了解,他中间还穿差了一些解读,作者特别费心的做到考虑所有喜欢读历史故事的读者。 相信喜欢看故事书的孩子也是会爱读的。 

《建安十三年》读后感(四):逻辑清晰、思维缜密、有深度又不乏趣味的三国历史著作

要成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最早通过读三国对“天时、地利、人和”有了初步的认知,比如曹操在恰当的时机迎驾了天子,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亦或是说“奉天子以令不臣”)归拢人心就是占据天时、人和的表现,统一了整个北方更是占据了地利。最近读了这本《建安十三年》,书中的架构是以十二个地点作为时空节点展开的阐述,围绕每一个地点展开的叙事,使我对“地利”这个概念认知加深了一步,尤其是在开篇就讲到了“邺城”,没想到曹操修个“玄武池”还有城市建设的目的和功能,这本书翻开就可以看到一幅建安十三年的形势图,图中对每一个地点都做了详实的标注,使我在空间上对三国发生的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读到曹操对邺城的爱我联想到马云在北京创业失败后回到杭州创立了阿里巴巴,杭州通过几年的发展硬是成为新的互联网公司、人才的聚集地,想到这一点后更是感慨地利的重要性。还有“人和”这个要素,令我最为感慨的是书中很多对小人物的描述,我们对于三国大人物的故事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历史的发展、推动不光是由大人物推动了,很多不太知名的人物也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书中有很多对于不知名人物的描述令我印象深刻,也启发了我如果做不了大人物,能否像他们一样做个有价值的小人物呢,不求青史长存,能在当时的社会做出一点有价值的贡献就足以。总之,对我有很启发的一本书,考据客观详实且不失创新想象,逻辑清晰、思维缜密、有深度又不乏风趣幽默,强烈推荐的一本三国历史著作。

《建安十三年》读后感(五):《建安十三年》:那些故事背后的历史,原来如此耐人寻味!

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竟然敢读这样的大部头历史著作!单单提到建安十三年,无知的我完全摸不准历史的脉络,这一年究竟有何特殊之处值得如此大书特书?但是如果说这一年在后汉三国的历史上潜藏着大转折和大变局,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全部来自《三国演义》的读者来说,还真是充满了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首先来自于作者的讲故事的功力。

在我的印象中,但凡讲历史总逃不开那些“公元前”加精简版年度大事。但是在《建安十三年》中,作者锋云却用一座座城池串联起那些历史大剧,凭借其深厚的历史造诣将风云变幻的大汉帝国后期群雄割据的乱局一一拆解,娓娓道来。具有亲和力的文笔和独特创新的写作视角,即便是对历史无感的读者,也会被这分分合合的天下大事深深地吸引。

比起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建安十三年》更注重史实,通过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勾画出了有别于文学作品中的隐秘且真实的政治野心和治世抱负。同样的荆州,在刘表眼中是坐观局势变化用以自保的营堡,在孙权则是“竟长江所及”“渐规巴蜀”的要塞,在刘备则是谋划“汉室可兴”的咽喉要地。也许在我们看来,一次次的征战和进攻实属劳民伤财,殊不知在这些豪杰眼中,一州一城都有其不可估量的价值,都可能决定着天下大势的走向。

其次作者刻画出了气质各异的英雄群像,没有滤镜,中肯真切。

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作品,曹操一直被塑造成一个奸雄的形象。《建安十三年》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颇具气度和谋略的治世能臣。在群雄逐鹿的混乱中,他能够果断地“奉天子以令不臣”,掌握话语权。广纳贤才,任人唯贤,不计过往,心胸超乎想象的宽广。最重要的是,曹操的抗击打能力超强,即便是遭受赤壁之战的重创,却仍旧能够满血复活,卷土重来,丝毫不受失败的影响。这份胸襟和气度着实令人赞叹!

反而是刘备和诸葛亮时常被标榜的的君臣之义,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浓厚。刘备这寄人篱下的坎坷经历也确实令人震惊!

还有那些各有特点的谋士,审时度势择木而栖,顺应天下大势,在形成曹刘孙三国鼎分的局面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安十三年》通过俯视三国时代的这个转折之年,为读者重新审视历史的真相,理解天下三分的深层由来提供了更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解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