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符号里的中国》的读后感大全

《符号里的中国》的读后感大全

《符号里的中国》是一本由赵运涛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37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符号里的中国》读后感(一):听《符号里的中国》

听《符号里的中国》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我肯定是把这本书放错收藏夹了,它应该是属于“兴趣”列表的,而不是“商业”。读书多了,就会发生一个现象,几本书之间互相会发生链接,产生化学反应,几本书之间的观点有时候会“英雄所见略同”,而另外的时候也会发生激烈的观点碰撞,而有的时候,两本书的观点会互为补充。今天的这本《符号里的中国》和我正在读的那本《共同的想象力》就会有所关联,《共同的想象力》讲的是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扩散,但是在这里面却鲜有提及中国的。而这本符号里的中国,记载的可以说正是中国人的共同想象力。而且,《符号里的中国》特别提到,文化的记忆,有很多,都是以符号的方式承载的。而书名的符号,其实有很多种解释——文字是符号、神话形象也是符号、传说也是符号。解读者截取了全书中3个比较有意思的点: 第一,错讹。这个词比较生僻,非常学术,我听了解读者的介绍,其实理解它的意思就是“以讹传讹”的意思。解读者举了几个比较典型的错讹的例子,比如,狗咬吕洞宾、的狗咬,其实是“苟杳”; 第二,错位。站在系统论的角度来说,错讹是元素的错误,而错位是关系的错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例子,就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故事,其实他们俩没什么关系,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神话体系,居然被热心的中国人民强行配对在一起了。 第三,符号使用场景。解读者介绍了符号的几个使用场景,比如庆典,比如祈福、比如消灾。而在这一个部分,解读者重点讲了中国人符合把“孔子”这个符号给逐步神话的过程。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符号里的中国》读后感(二):以“浅尝”的方式打开了一扇大门

赵云涛 著 / 符号里的中国 / 中华书局

文图 / 左叔

在我看来,《符号里的中国》这本书,是一本能够让人从“知其所”迈进“知其所以然”的书。

相信每个中国人在成长过程之中,在各式各样的教育成长体系里,都会耳濡目染地接触到,很多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各式各样的符号。比如龙生九子、比如太极八卦等等。但是,对于这些符号的认知、理解、把握,也会因为接纳的渠道过多、掌握了解得不够深入,呈现出点到为止、支离破碎的状态。

在学者们的概念里,这是一本涉足中国博物学的专著,但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它更接近于中国传统文化“小百科”的概念,令人神往的常常是这些内容的“故事性”。原因大概也正如书中交待的那样,“中西方都有博物学。西方的博物学往往包含动植、矿物、天文、地理,主要是自然界的事物。中国的博物学,除了自然界的事物,还有人造物及神话传说。二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的博物学,可以收录‘怪力乱神’”。

如果以现代文明的实证科学,来审视检验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那些符号,自然会发现古人的“愚昧”与“荒唐”,但当我们将人类的认知水平、技术力量倒拨回那个刀耕火种年代,尚无能力投入抗争与改造,只能匍匐于强大自然面前的小小的人类社群,一定在努力尝试着通过某种“合理化”达到与自然界的内在平衡。就像我们用科学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一样,古人也在通过“自圆其说”来解释自然界的规律性和偶然性。

从上古的自然崇拜,万物皆有神灵,到各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在王权政治的加持之下,古代中国形成了一个多体系混杂的神话体系,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各式各样的文化符号不断的沉积、叠加、赋新、创造,形成了一个更为复杂的、近似于“多元宇宙”的符号体系。在这些符号体系里,有我们非常熟知的龙凤呈祥、花开富贵、雷神电母等等,与它们相关的故事性不断丰富和延展,其实也是从侧面验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这本书中,我比较感觉兴趣的内容之一,是与“西王母”有关的内容。在现如今的公众印象里,“西王母”是一个华美妇人的形象,与之相关的瑶池、昆仑等闪现于各式各样的神话体系里。而在古代典籍《山海经》之中,“西王母”却是偏向“动物属性”的妖怪,稍微好一些的,也是蓬头老妪的形象。在各式各样的大胆猜想之中,“西王母”极有可以是黄河上游的游牧民族的某位首领或者是某种图腾,而发源于黄河中游的华夏一族,在彼此对立、互不信任、冲突激烈的时候,以“面目可憎”来丑化自己的邻居;在交流增多、彼此互信、民族融合的阶段,又以“肤白貌美”来神化同宗的旁支。自然崇拜,为“西王母”赋予了掌管生死的神力,宗教兴起,又为她安排了世俗人伦才有的角色设定,一个“西王母”概念,从“写实主义”到“浪漫主义”,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诸多衍进方式的“代表作”了。

当然,一本书无法穷极上下五千年的浩瀚,很多真实的答案也早已散佚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受限于书籍的体量和阅读的门槛,学者赵运涛在很多内容的表达上也只“点到为止”,将着重点放在启发读者主动去思考。

在书的后记当中,提到了这一本书前前后后接近五年的创作出版的周期,又顺嘴提了一句古人说的“三年通一艺”,这跟我们现如今挂在嘴边的“一万小时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研学某个事物,浅尝有浅尝的好处,深究有深究的价值,主要还是看一个人的具体需求,以及他想要达成的目标。《符号里的中国》以“浅尝”的方式打开了一扇大门,也许会为一部分读者链接“深究”的可能。

《符号里的中国》读后感(三):王云杉 | 符号里,写着“中国”

人是“符号的动物”,“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

学者赵运涛的《符号里的中国》,是一部在古代文学的学科范畴中,运用“符号学”等文化研究范式写成的新作。

该书选取传世文献、考古发掘和民间信仰中最能代表中国的100多个符号,如龙、凤、鸿蒙、祝融、太极图、八卦图、河图洛书、三星堆“太阳—神鸟—神人—神树”等,分“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四辑,对每个符号的生成过程、发展流变、现今影响、寓意与应用做了细致的考辨。

在此书中,作者借助中、西不同的学术研究方法,以种类繁多的文献典籍为考察对象,呈现出一个古代中国辉煌灿烂的艺术世界。

阅读此书可发现,赵运涛在著书的过程中,不仅沿用了文献考据、文史互证、文本分析等传统文学研究方法,而且借助了西方学界的理论资源,以“中西结合”的治学方式,重返中国的历史文化现场。作者的研究对象虽然是本土的文学和文化,但是并不排斥西方的学术研究范式。在自序部分,作者引述了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表达了自己的学术观念,即“日常生活与世俗风景都是符号,而符号被了解,才具有意义,才是文化”。在全书中,作者通过细致研读中国本土的“符号”,再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

除了卡西尔之外,赵运涛的学术方法还受到了罗兰·巴特等人的影响。罗兰·巴特所著的《神话修辞术》一书,通过考察西方社会的体育运动、生活用品、文化传媒等“符号”,发现被人忽视的文化形态。

受到这一启示,《符号里的中国》同样以“符号”为理论视野,考察中国文化——从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提取出一系列重要的符号,对它们进行细致研究,以便展现古代中国社会的民间信仰、日常生活、思维观念、审美趣味。比如,“凤凰”在不同层面的审美价值、“葫芦”在民间信仰中承载的丰富寓意、“土地”和“城隍”在民间社会的真实形象、“门神”与古代社会的巫术思维、“魁星”和“文曲星”与科举文化的关系,等等。通过文学与天文、地理、民俗、社会、语言等历史资料的相互阐发,赵运涛带领我们重新进入古代中国的日常生活。

纵观全书,作者把“文史互证”作为具体的研究方法。在学术史上,“文史互证”属于传统的治学方法,是历史与文学的相互阐释,在现代中国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例如,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对白居易《长恨歌》的评价,体现了“文史互证”批评方法的价值立场和实践过程。诸如:“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一句,陈寅恪根据已有的材料,发现其中有趣的历史细节,即:“温泉之浴,其旨在治疗治病,除寒祛风。非若今世习俗,以为消夏逭暑(避暑)之用者也。”在历史的语境中,洗浴的日常生活功能已经发生巨大转变。由此,陈寅恪又追溯了古代洗浴文化的历史源流,认为:“温泉疗疾之风气,本盛行于北朝贵族间。唐世温泉宫之建置,不过承袭北朝习俗之一而已。”正因为古人“泡温泉”的目的在于“治疗疾病,除寒祛湿”,唐玄宗恩赐杨贵妃洗浴的时间,必定在于冬季或者较为严寒的初春时节。因此,陈寅恪推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诗句中,皇帝与贵妃的“七夕誓言”,当为诗人杜撰场景。

然而,作为一种文学的研究方法,“文史互证”有其局限性。具体而言,趋于客观化的文学批评,很有可能消解作品的审美属性。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为了进一步证实《长恨歌》叙事的“虚构性”,陈寅恪又对“长生殿”的空间构成进行历史考据。在空间上,陈寅恪最终发现:“唐代宫中长生殿虽为寝殿,独华清宫之长生殿为祀神之斋宫。神道清严,不可阑入儿女猥琐。乐天未入翰林,犹不谙国家典故,习于世俗,未及详察,遂致失言。”诗人的艺术虚构,被其认为是作品的“败笔”。

站在文学鉴赏的立场,这样的分析,读起来让人略感“扫兴”。在叙事的过程中,诗人对男女爱情主角在仙宫、梦境相会的美好场景进行想象,并不刻意追求历史层面上的真实性。同时,这些虚构的部分增加了诗歌的情感力量和艺术韵味。文学文本与历史材料的相互阐释,对于审美层面的一些问题未必能够予以有效论证,这种研究范式并不属于万能的法宝。

从学术史的眼光来看,《符号里的中国》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了“文史互证”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此书以古代文学与文化为考察中心,建构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兼顾了学术性和通俗性。例如书中对雷神的分析,颇为精妙。以考据的方式,展现雷神的艺术形象,并分析了雷神承载的文化功能,指出了传统观念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按照作者所说:“除了惩恶扬善,雷神还有保护民众、祛邪等职责。”因此,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建立了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寄托着民众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又如作者对禅宗文化的介绍,能够提高读者对古典小说的鉴赏能力。《西游记》中唐僧取回的无字真经,以及阿傩(佛陀弟子阿难)向唐僧索取“财物”的故事,容易被人理解为原著作家对“请客送礼”之风的讽刺。对于这种“误读”,赵运涛阐释了小说对禅宗故事的借用:唐僧把紫金钵还给阿傩,体现了禅宗“衣钵相传”的宗旨。作者对历史文献的转述,没有降低小说的审美趣味,而是促进了普通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通读全书,不难发现,赵运涛的写作,并非为建立不同类型文本之间互相阐释的知识谱系,而是更重于探寻文献资源与现实生活的隐秘关系。

当前,中国的传统文化于每一个国人而言,仍是身上不可褫夺的精神本源。现代人的思维观念和行为逻辑,难以真正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赵运涛《符号里的中国》,是具备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作者:王云杉,系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08日 12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