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梁品(梁冬对话16位智者,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读后感锦集

梁品(梁冬对话16位智者,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读后感锦集

《梁品(梁冬对话16位智者,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一本由湖南文艺出版社著作,59.8出版的30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1-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梁品(梁冬对话16位智者,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读后感(一):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打破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藩篱

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集中地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特质。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为主要的精神支柱,这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而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心理——兼容并蓄、和而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知名财经商业评论栏目《冬吴相对论》主讲人梁冬,与傅佩荣、洪兵、钱文忠等16位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重量级人物进行深度对话,为大众解读国学经典,带领我们参悟为人之道,并解答了人生中的诸多难题。

这些谈话内容经过结集出版,成为一部开启人生智慧、洞悉世间百态的好书,这便是《梁品》。

在《梁品》这本书中,傅佩荣、洪兵、钱文忠张宏杰、阎崇年等16位学者,在各自深耕的领域中进行了有选择性地阐述,而梁冬则将这些精华内容进行了汇编,并且根据主题的不同而加以编排。

在现代人看来,所谓的传统文化都是一些“老掉牙”的内容,与现代社会的精神并不相容。还有一些人认为,儒家思想中所谓的“三纲五常”都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并不能与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相提并论。但这本书告诉我们,所有的这些想法,不过是由于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缺少了解从而产生了误解。

实际上,不论是儒释道三家学说,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其他内容,它们最初的立足点并非是服务于帝王,而是为了帮助百姓,帮助每一个个体开启人生的智慧,实现生命的提升。

就比如《梁品》一书中谈到,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德”,傅佩荣先生并未谈及忠君之德,谈得最多的反而生命个体自我提升之“德”。在本书的其他章节中涉及的内容,也多与我们的现实人生密切相关。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关门弟子魏承思先生,在谈到佛学与现实人生之间的关系时,便极为精辟地说道:佛学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学习科学知识与学习佛学并不相矛盾,我们在学习了多种的思维方式之后,就不会被某一种思维方式所困住、所束缚,这样才能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人生、看待世界,永远保持心灵的鲜活,而不是逐渐变得僵化、教条。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并未“过时”,只是我们如何理解、如何应用,如何在学习了传统文化之后,去改变我们当下的人生,促进心灵不断成长。但是由于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缺少了解,因而在看待传统文化时,难免带着偏见与误解。

举个例子来说,现在“佛系青年”这个词特别流行,人们都认为,佛系青年便是与世无争的那类年轻人。但是,现在这个以商业为核心的社会是充满竞争的,那么,佛系青年是不是就要被这个社会所淘汰了呢?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钱文忠先生这样阐述道:

人们往往认为,佛教最是与世无争,因为佛学便是消极的。但其实,在佛教文化中也充满了勇猛精进的一方面,而星云法师所倡导的人间佛教,便是要以入世的态度去做出世的事情。所以,人们简单地把佛学理解为不思进取,把佛系青年等同为好吃懒做,这就是一种非常偏颇的见解。

如果说,本书的特色之一便在于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现代社会相互打通,那么,本书的另一个特色就在于,它不仅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而且还结合了西方的文化思想,较为全面地呈现出东西方文化思想的差异性与相似性。这样一来,读者就能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东方哲学思想的同时,也对西方的文化思想有所了解。尽管我们获取的可能是较为粗浅的认知,但思想的大门被叩响,终归要好过思想的大门始终被封闭。

《梁品》这本书中的内容,涉及到的全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而我们这些读者品读圣人贤者的智慧果实,便是为自己的心灵补充了有益的养料。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是由此而入门,了解到传统经典与现实人生的关联,也领悟到人生不断精进的方法。

《梁品(梁冬对话16位智者,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读后感(二):梁东对话16位智者,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朱光潜在《谈美》中写道:“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

的确如他所言,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里,我们仍保有对文化传承的敏锐感知与无限热忱,不仅仅是艺术作品,还有文化观念。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璀璨的泱泱大国。中国传统文化犹如一条长河,奔流不息,绵延不断。从刀耕火种的远古时代流淌至今,汇聚了不同时代里的涓涓细流。它穿越科技的时空隧道,与我们对话。

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道德经》中的道德与世俗中的道德有何区别?《易经》真的能预测未来吗?如何利用传统文化中的观念对待自己的生活?

知名财经商业评论栏目《冬吴相对论》主讲人梁东主编的《梁品》,通过对话16位智者,用科学的思维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带你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顺时饮食,顺时养生

顺时饮食是指传统养生学中所说的,顺着一年四季的节气来吃饭。中国传统的健康饮食方式,提倡我们顺时饮食,根据古代划分的四个季节,二十四个节气。

食疗养生作家陈云斌将顺时饮食解读位天、地、人三个方面,也就是说要顺应天时、地时和人时。

天时即为一年四季,二十四个节气;地时即为食用应季的食物;人时即为依据年龄不同,所吃的食物也有所不同。

比如,在冬至喝凝聚了中国人的传统智慧的羊肉汤可以补心阳,对心脏病有好处;立春吃五辛盘可以帮助我们打开身体中气的通道,我们就会感觉神清气爽;立秋时,小孩多食能补脑的甜黄泥,不但补脑,对治疗小儿多动症也有帮助。

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不需要很贵,即便是在葱、姜、银耳之类的食材中,也能体会到我们的生活充满美好。

为什么要修行

林清玄曾笑称:“林清玄有一天一定会死,但我会保持一颗乐观的心。假如晚上会死,早上我还会在写作,我的书会和你们相伴。”

多么细腻的文笔,多么乐观的人生态度!

如何才能拥有这样的心态呢?推开尘封已久的历史之门,我们一手拿着科技的利剑开辟未来,一手拿着传统的药箱给前进的人类疗伤。

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根本所在,是华夏民族得以构建的根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单这一句不知温润了多少谦谦君子。单一部《孙子兵法》不知让多少人迷醉,穷尽毕生精力去研究,应用于为人处世之道,叱咤于商界,骁勇于职场。

修行修的是为人处世之道,修身立命之德。修行不代表不会遇到问题和麻烦,而是在遇到问题和麻烦的时候花很少的时间处理棘手的问题。在遇到难以释怀的情感纠葛时,能学会放下。

让你以清净心看世界,用欢喜心过生活!

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误解

很多人认为儒家讲究“三纲五常”,但傅佩荣老师说,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时反对“三纲五常”的。“三纲”最早在东汉时的《白虎通义》中提出,“五常”时董仲舒提出的,从宋代至朱熹开始,才将“三纲五常”连用。

真正的孔孟之道只讲父母子女这一纲,孟子也只讲“五常”中的前四常。

人性本善也不是孔孟思想,而是北宋程颐和南宋的朱熹说的。孔孟思想说的是:人有行善的能力 。

《道德经》不是一个人写的,而是几个隐居的人共同完成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我们修行的终归目的是复归于“朴”,复归于“婴儿”。很多人认为这种状态是将人心归于简单的状态。

实际上,这是经过了低级的、复杂的愚昧之后,上升到更复杂、更系统的智慧,最后呈现出来的简单,也就是所谓的大道至简。

无论怎样理解这些传统文化,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积累智慧,提升思考的能力,最终服务于生活。不管我们学习什么,只要它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圆融,而不是变得狭隘,就可以了。

《梁品》汇聚了16位智者的智慧,通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为现代人指出了学习此类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与我们一起参悟自在之道,解答人生难题!

《梁品(梁冬对话16位智者,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读后感(三):《梁品》常有欲望才能看到事物的边界

一提到欲望,人物往往感觉像是洪水野兽般,会摧毁人的一切。唯恐避之不及,但实际上任何事物小到你早上吃的早餐,大到现在的航天飞船。无一不是对生活行为的主动选择。

前者会告诉你最终都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但根据个人爱好还是选择油条,KFC.馄饨换着来。后者则是人类未来的发展。 如果没有欲望,那岂不是吃什么都一样,如果没有欲望,那干嘛还要考虑千百年后事情呢? 就像如果不考虑结婚生孩子购物,那学区房,高消费品都将毫无意义。

这背后其实就是欲望,但也不全是欲望。本书《梁品》作者 梁冬是国内正安健康创始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主持过的节目《国学堂》《东吴相对论》、《凤凰早班车》等。

本书是结合多年的心得,邀请16位各行各业知名专家从生命观,养生,修行和思考四个方面。去给我们广大读者真实展现思想,将平时较为深涩难懂国学以及国家变化用普通人都能听懂的语言,让我们明白如何从自身看待欲望,以及如何成长的方式。

标题也是第7页内容,常有欲望才能看到事物的边界,在告诉我们人所谓修行其实就是修心的过程,而修心的过程也是活出自己的过程。如何修心也就分了3个步骤。也借用国学里3个阶段给大家一一阐述。

抱元守一 (一生只做一件事)

除了一些个别的案例,大部分其实都是生而平等(生理上),那些成了取得了成就的人,都是选定了一件事,而一直锲而不舍坚持下去。

例如阎崇年先生(本书十六位访问嘉宾之一)。他在书中提到在当时改革开放的年代下。他们单位很有比他有才华的同事,纷纷下海转行。他因为能力问题,继续做研究清史一直到80岁的时候,经过朋友同事提醒,才开始出书。刚好受到《百家讲坛》邀请,通过这么多年积累扎实的学术功底,主讲“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60年等”明清系列。也被誉为《百家讲坛》的“开坛元勋”

另外一面他在本书提到故宫,也将我们对故宫由来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一一道来。

梁冬也在随后评语也赞成阎崇年先生说的:人一生只要能做好一件事,就是比较完美的啦。那么对于我们普通人又何尝不是呢?

返璞归真(认识自己,才能了解自己)

这个也很好理解。大部分时候人们都在日益竞争的社会下,迫不得已带起了面具,渐渐得也被眼前欲望迷惑了双眼,也被生活琐事慢慢消磨了意志。面对这种环境,就看你能否重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初心,这样才能浴火重生。

例如张德芬老师(本书十六位访问嘉宾之一)讲到,她是国内知名女性情感专家,自己的家庭和事业都是双丰收。结果到最后情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直至离婚,在刚开始一度怀疑自己,给自己很大的压力,不仅对事业更是对身体,造成了很大的困恼和伤害。

最后慢慢发现对任何关系执着,尤其是亲密关系的执着,其实也是一种妄念,因为任何时候,任何事情和人。都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重新理解和审视自己,就会发现这些都是统统都是外部的事物!

人只能掌握就是自己,自己的内心。它影响着对事物态度,从而影响着事物最终结果。

对我们普通人而言,这也是能让我们近距离看到,不仅是我们普通人,公众人物和其他所谓有权有势的人,都有自己烦恼,都需要用轻盈的内心,去做减法,都只能靠自己内心,去影响态度,才能改变结果。这也是所谓环境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

所以放下不属于我们的执念。去认真认识每个阶段的自己,才能了解自己,才能让我们找到自己喜欢的人和事业。

真实无妄(知行合一 说到做到)

这里个人感觉2层意思。一个是对事物。例如傅佩荣先生(本书十六位访问嘉宾之一),他讲自己研究多年《道德经》和《易经》的时候,都是先从出处最早版本,系统性讲解了我们当代人有很多误区。打个比方,就是学我们汉语,就从我们历史和汉语拼音和《说文解字》等入手。因为我们是象形文字。

学英语,就直接从音标入手。不要学英语,去学拼音的构造,也不要学汉语就学音标的语法。这样就竹篮打水一场空。

要对任何事物,做好扎实基础工作,不要想走捷径。也不要想自己个人想法。前期都是要做好板凳十年冷的准备。才能打好地基,才能建好万丈高楼。

另外一个对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

善待自己的善念(精神),可以借鉴钱文忠先生(本书十六位访问嘉宾之一)。他告诉我们佛陀就是经历世界繁华欲望,但认清了自己的使命。坚定得放弃了一切,去追寻永远不变真理,什么叫真理,就是真实存在东西。就是生命的意义。

客观讲,不讨论宗jiao的前提下,从人类大的历史范围下,不缺一个古代王国王子,但自地球人类文明以来。能数得上人类圣贤级别上,寥寥无几,但佛陀就在其中。

善待自己的身体。要让从个人角度让我耳目一新就是陈允斌先生(本书十六位访问嘉宾之一)。他是我们养生和国学大师。他从二十四气节角度,讲述各种蔬菜吃的时间和背后的原因。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唯物主义下我们的核心,如果身体不好,就容易得病,容易得病。就很容易对生命逝去几率会提高。也是我们要一直注意的问题。 劳逸结合!

说到这感兴趣朋友可以去看看,入手一本。本书还有其他的嘉宾也是非常有名,只不过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笔者选了自己喜欢的。还有其他的嘉宾(都是国内各自领域的专家)

最后让我们总结一下。这本《梁品》顾名思义,就是梁冬先生,和16位领域的专家对话。告诉我们人生也是纷纷多彩,道路有很多种,不一定只有一种活法,不是去考公务员事业编,或者做生意挣很多钱。 这是初级的欲望。

而是你要找到自己使命。 这样你就不会烦恼,不会烦恼,就像一壶茶,同样是喝茶要放的茶叶,有人喜欢绿茶,有人喜欢红茶。你喜欢就喝。不喜欢就放黑茶,甚至不喝茶,喝水。只要不违反他人的情况,人生苦短,要活出自己,网上不是有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善待自己,不要人云亦云,央视也说过:小明考上了清华,小张做了事业,我当了工人。但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那就是对生命最初诠释,也是我们每个人修行(心)之路!

就像我们的传统文化,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诠释,这才是文化,这才是生命的意义!愿大家都能从这本书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谢谢!

《梁品(梁冬对话16位智者,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读后感(四):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将我们的心灵照亮到发出光来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太阳东升西落,地球自西向东转动。春夏秋冬,四季更迭,适者生存,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群落中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连接,种群中为了生存会通过生存斗争、相互竞争。作为食物链的最高端人类,细数我们历史,一朝一代也是没有新鲜事。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他以自己残破的生命,换来了一个民族完整的历史;他以自己难言的委屈,换来了千万民众宏伟的记忆;他以自己莫名的耻辱,换来了华夏文化无比的尊严。”

余秋雨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司马迁因为帮李陵辩护,激怒了汉武帝,遭到宫刑的惩罚。面对这场巨大的人生变故,司马迁忍辱负重,抛开个人身体折磨和精神压力,发奋图强,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史记》的写作之中,终于完成了这部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鸿篇巨制。

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小品《不差钱》里说:“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那么这一生我们怎么活?我们看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知名财经商业评论栏目《冬吴相对论》主讲人梁冬怎么说?

梁冬对谈傅佩荣、洪兵、钱文忠等知识大咖,通过解读国学经典,参悟自在之道,他将这些观点都汇聚在这本《梁品·修心之道》中,并结合当代人时下疑惑,为我们解答人生难题。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是一个人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体验生活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是否精彩,是否有意义,是否有价值,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认识。

有的人为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总是梦想着自己能有一番不平凡的经历和壮举,以便能流芳千古。孰不知平凡中蕴藏伟大,平淡中体现价值。要问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与雷锋的助人为乐哪个更有价值?前者死得轰烈,后者去得淡然,我们能说哪一个比另一个活得更有意义?

人类社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是大自然的一个永恒真理!虽然,某个人,或者某个历史阶段,或许不尽人意,但是整体来看,人类社会的文明、科技等都还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所以,我们要积极乐观心态去看待历史长河的发展,以及个人生命之路的进步!

鲁迅在《生命的路》中有这样一句: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

在这本书中,通过对《道德经》、《易经》、《孙子兵法》以及宗教的解读,并结合西方哲学和东方文化,用现代人听得懂的方式阐述了人这一生,需要具备怎样的生命观才能活的通透。生命观作为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不能等到八十岁才确定。因为对生命的理解不同,我们活在当下的行为选择。

我们经历新冠疫情到现在后疫情时代,人们的对生活的意义开始向着更加健康方向前进。疫情让我们明白,一个健康的身体对我们是多么地重要。

所谓民以食为天,而作者对于养生是另一个角度顺时饮食为我们展开解读,他将顺时饮食解读为天、地、人三个方面,即要求顺应天时、地时,人时。我们吃饭睡觉要遵循天地循环。这话虽然听起来似乎很玄乎,但实际上却很简单。

我们吃饭,要顺着一年四季的节气,使用一些应季的,地里长出来的东西。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年龄对食物有所选择,意思就是不同年龄段要吃不同的食物,比如老人和孩子吃的东西是会有一些差别的。

我们冬天要喝羊肉汤,尤其是冬至的时候,因为很多人会犯心脏病,而这羊汤也有一个应景的名字:补心养阳汤,可以说这碗汤中凝结了中国人的传统智慧。另外还有春天的“春卷”,毒五月的粽子、咸鸭蛋和桑葚等等。

每一种食物除了都包含博大的养生精髓,更加让我们了解到古人生活的智慧。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也让我们明白如何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那么从现在开始对自己好,做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吧!

苏东坡有一首诗:“横看成岭测成分,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讲的就是我们看待事物,很多时候只看到了一个问题的本身,如果我们跳出来全面地去观察或许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在《道德经》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高层次的善就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生灵而不争夺,处在众人所不愿到的沟壑溪河之中,所以最接近道,能到达这个理想化的境界的人少之又少。

希望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可以向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老子为什么要说“上善”?很多人都是知道“上善若水”,可真正能领悟的人会少很多。经常有朋友问我,我们说“善良”或者“良知”不就可以了吗,老子既然说了“上善”,难道还有“下善”吗?老子之所以这样这样说,是因为他在人间看到了太多的伪善,也就是下等的善。而下善出现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心智级别太低了。

举个例子。我们在聊天的时常会说某个小人,因为他用到谁就对谁好,用不到谁就不理谁。而且他还从从来不理那些没身份、没地位的普通人。

也正因为此,老子才告诉我们“上善若水”。他又在伪善和下善之间进行了区分,只有理解了伪善和下善之后,才会明白“上善”究竟有多重要。

世界上很多事情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不管我们学习什么,历史也好,宗教信仰也好只要他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包容与圆融,而不是狭隘就可以,也就是说获得更好更健康的生命状态。

《梁品(梁冬对话16位智者,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读后感(五):传统文化里的饮食与修行

嗨,我是您的朋友微微笑。

最近我读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这本书的书名是《梁品》,这本书汇集了十六位文史界大咖关于传统文化的真知灼见,透过他们在各自领域内的的观察和探索,带给我们有关生命观、养生、修行、思考的思索,探寻生命本身的意义,走进生活本质。

这本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梁品》,由梁冬主编。梁冬是正安康健创始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也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商业评论栏目《东吴相对论》的主讲人。

人们常说三观,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幸福,因为三观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意识。但是梁冬认为生命观比三观更重要。

因为人的生命不可能脱离自然界,四季的轮换,每个人都离不了的生老病死,如果想在自然界更舒服些或者是更长久一些,人就会有欲望。也正是因为这种欲望创造了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创造了人类的文化。

为什么人类会有战争?《道德经》已写清楚,因为欲望。而决定人们欲望的是人的认知。傅佩荣教授认为认知有三个层次:一是人活在世界上,不但要在价值上区分出善恶美丑,在事实上也把高下前后分得清清楚楚。二是对于杰出人才,人们相互比较相互竞争,因为天下都喜欢好的东西,但是好的东西又很少,于是人们的认知能力造成了各种复杂的问题。三是对于自然界的认知。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指的就是整体,认知到了这个道,就会觉得人生根本没有什么好争的。

但是作为我们个人,总想让自己过得更好一点,心理上更舒服一些,周围的环境更美好一点。在追求道的基础上,如何让个人欲望和道整合在一起呢?

儒家学派认为与众生联结的方法是格物致知,也就是通过我们学着认识事物自身的规律,进而借此去发现万事万物的总规律。

所谓的格物就是对眼前的某个事物的深入体悟和理解。齐善鸿教授在书中举了一个简洁的例子,让我们明了格物致知。他说,如果我们没看到一棵树,忽然有一阵风吹来,我们可以看到树干、树枝和树叶都随风摆动,但是呢,却看不到下面的树根。树干树枝和树叶随风摆动是我们看到的,观察到的这个是格物。我们通过了解发的树根在做什么,它为树干提供了营养以及整棵树所有的部位是怎么联系的,我们就明白了一棵树存活的规律,而这个就是致知。致知就是对总规律的认识。

格物致知,不仅适用于外部的事物,也适用于我们观察自己,觉察自己。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借助于外部的事物,赋予它们一种拟人化的分析理解和体悟,然后用来认识自己的内在。

我们没法改变别人,我们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而当一个人的想法改变了他的做法和想法,也会随之改变得到的结果,不同命运也会因此而改变。所以有人说人生处处是修行。

我们每天离不开的就是衣食住行。特别是食,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梁东认为食物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一个重要媒介。借助饮食,我们可以看见时间的脚悄然路过。

国家公共营养师、食疗养生作家、倡导生活食疗养生的陈云斌认为,养生就是,顺时饮食,即顺着一年四季的季节来吃饭。

因为陈云斌的外祖母家是世代中医,特别重视一年四季的饮食,他认为即使家常便饭也能变成补药。

在日常饮食的时候,我们要顺应天时,顺应地时,还要顺应人时,也就是顺应我们的生命之时。在这里陈云斌解析了一年四季的饮食规则,我们随处可见的家常菜即是我们生命的原料。

比如说到了冬至,很多人家会喝羊肉汤,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喝。羊肉汤补的是心阳。做羊肉汤的时候在汤里加入黄芪、当归、红枣,这样一来羊肉不仅可以养护阳气,还可以补气血。陈云斌家里的羊肉汤还要加一小段甘蔗,因为甘蔗会缓解羊肉的燥热。我们知道煮羊肉汤放胡椒粉会中和羊肉的膻腥味,其实胡椒粉还在羊肉汤中起到了引火归元的作用,这样的羊肉汤不仅不会让人上火,还让我们的身体暖暖的。再就是喝羊肉汤的时候配一点黄酒,起到药引子作用。

一个人的饮食隐含了对待生活的态度。认真对待饮食,认真对待生活,在陈云斌的文章里,在我们传统饮食文化中,即使平凡的生活也充满了美好。

我们认识到了饮食世界里的天地,情绪世界里的自己同样值得关注。

心灵导师张德芬认为自己的幸福要靠自己去开发。在打造自己的力量中,觉知力是最重要的。当张德芬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不愿意独处的人,无法耐得住孤独时,她专门研究怎样开心过自给自足的生活。她会去观察优秀的单身人的生活,然后反观自己,不断给自己疗愈,随着觉察和教育的疗愈,她的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强。

没有人喜欢痛苦,即使是心灵导师,张德芬也同样如此。那么他是怎么处理的呢?她会积极往前走,研究勾住她的那些东西,积极想办法让自己开心,不断学习,直到把自己的状态调整为好为止。

对于婚姻,张德芬认为,婚后的双方各自开自己的船,做自己的掌舵者,夫妻双方可以顺道一起走,一起欣赏风景。因为不把希望寄托在对方的身上,彼此的牵绊,期望和要求少,夫妻的矛盾也就会少。所以张德芬特别强调,女人一定要独立。

我们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怎样让过精彩丰富的生活?如何寻找生命的意义?《梁品》让我们看得见生活,看得见生命,看得见情绪,看得见传统文化里的历史长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