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瞌睡虫警察局长的读后感大全

瞌睡虫警察局长的读后感大全

《瞌睡虫警察局长》是一本由[日]山本周五郎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瞌睡虫警察局长》读后感(一):要是把这本书当推理小说来读,小了,格局小了

首发于公众号:UrutoraC已阅 欢迎关注

1946年,一位神秘的“蒙面作家”开始在日本《新青年》杂志上连载推理小说《瞌睡虫警察局长》,声名鹊起,一时间洛阳纸贵。经过江户川乱步的打探调查,这位“蒙面作家”的真实身份才得以昭示,原来他就是山本周五郎。

山本周五郎原名清水三十六,山本周五郎是他当学徒时老板的名字。清水自二十二岁开始创作短篇小说,这个名字却意外被署在作者栏上发表了,他索性将错就错,一错就是三十余年。

这是一种多么诡异的浪漫啊!一如《瞌睡虫》全书。

作为推理小说,每个故事全都晃晃荡荡,几乎占满了这一题材下的所有缺点——结构散,角色平,情节像断了线的风筝乱飘,节奏像猴子在钢琴上乱弹。读完第一个故事,我一手扶额,几欲落泪——这都是啥啊?

这本书期待了好久,实在不忍心在读过1/10便弃掉,只好硬着头皮继续读下去。幸亏如此,让我品尝到了这本书的真正魔力——

山本周五郎的浪漫源自其碎碎念般的絮语,以及萦绕其间的恬淡和温情。笔下那个说话温暾、做事果决的瞌睡虫局长五道三省,他的目的是超越正义审判的救赎之举,以柔克刚。无论对面是一念之差的失足者,还是恶贯满盈的狂徒,局长总是胸有成竹地一一化解,甚至动用点小手段助他们规避法律的严苛惩戒。但他区别于那些毫无原则的白莲花,恐怕是袭承自山本周五郎曾经长期进行儿童文学创作时积累下的温柔——毕竟全书11个故事里面,死掉的只有2个人。

总而言之,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推理小说,而是一部播撒人间情怀的暖心读本——【好雪片片,不落别处】,读到最后,我与书中辖民们一同,对局长抱有纤细的惆怅和无限的敬仰。

剧透!!!人物关系图

《瞌睡虫警察局长》读后感(二):《瞌睡虫警察局长》:“错”后的人文关怀

若是把在这本书当作推理小说来读,那或许会失望?每个案件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惊天动地。“破案”的过程也没有什么反转。但这本小说,我仍然会给予很高的评价。这是我第一次读山本周五郎,拿到的却是他的唯一一本侦探小说。可是说,我感受到了山本周五郎的文字魅力——虽然生活有再多不如意,纵然生活让你千疮百孔,但是,仍然怀着一颗温暖的心去面对生活。可是,这样的话,有时却显得很空洞。因为,当我们陷入生活的黑暗,稍有不慎就是万丈深渊,甚至万劫不复。故事中的人们,很幸运,因为在他们的城市里有一个“瞌睡虫警察局长”,尽管,这称呼听起来有多么不对劲,但正是因为局长关注的不仅仅的“罪与罚”,更是这些“错”背后的那些人文关怀,这才使得千疮百孔的生活,多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在“一颗珍珠”案件中,局长说道:“贫穷是件令人悲伤的事情。毕竟正如刚才那位叫美希的母亲所说,这种时候首先被怀疑的就是穷苦人。可是,贫穷并非他们的罪过,没有理由因为贫穷,就让他们背上社会的债,不如说反倒是社会有愧于他们。真正困到过着食不果腹的人,绝不会犯下如此罪行,他们根本连犯罪的闲暇都没有。犯罪滋生于懒惰的环境,从安逸、狡猾、不劳而获、奢侈及虚荣中来,而绝不是贫困的产物,绝对不是。”

针对法律的缺陷,局长是这么说的:“法律最大的一个缺陷就是,原则上并不能拒绝被恶意利用,具备法律知识的人可以肆意揉捏没有这些知识的人。”

在好人被诬陷时,局长主持并维护了好人的公道,随后他说:“以可耻的恶意捏造出来的谣言、肮脏的含沙射影。没有道义和良知的中伤,就是这种东西给弱小善良的人加上了罪名,甚至逼得人家真的犯了罪,这可比杀人案件的问题还要严重。可更大的问题是法律却无法对这种行为进行制裁。”

在一天的下午,瞌睡虫局长一副仿佛要去哪里散步的模样,就这样悄悄地离开了本市。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我们会不舍,市民会不舍,读者最后也会不舍。我想,正是因为瞌睡虫局长面对“错”后的那份人文关怀,那份温暖在千疮百孔的生活中给在底层,处于弱势一方的人中带来了希望和光亮。

《瞌睡虫警察局长》读后感(三):侦探小说还是戏剧?法律、人情和道德三位一体

《瞌睡虫警察局长》于日本昭和二十一年十二月开始在《新青年》上连载,作者是真身不明的“蒙面作家”。连载完两期之后,编辑在后记中写道:“《瞌睡虫警察局长》获得了比预期还多的好评,读过的人都在问蒙面作家究竟是谁,不过暂时还是让他再戴一会儿面罩吧。”从中可以窥见编辑的得意模样。

实际上,这本书的作者是山本周五郎。他擅长写人情小说,善于描写市井生活和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留下了《红胡子诊疗谭》、《三郎》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他很有个性,拒绝接受各种文学奖项,认为读者的认同和赞赏才是最好的奖励。

正因为作者这种面向大众的写作态度,《瞌睡虫警察局长》里面透出的,是浓浓的时代特色和人情味儿,并没有卖弄技巧或者文笔什么的,文风很朴实。昭和时期,战争刚刚结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作者对穷苦大众的体恤和关注值得称道,同时,他对日本民众也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怒态度。

侦探小说可以变成文学作品吗?

这似乎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瞌睡虫警察局长》在我看来介于侦探小说和戏剧之间的地带。

其中《新生座事件》这篇文章就写了新生座这个剧团是如何在台下和台上通过或虚或实的表演让自己重获人气和生机的。作者对剧团和戏剧的描述,让人相信他是个戏剧迷。

《毛骨屋大当家》这一篇的戏剧性就更强了,一直被人叫做“瞌睡虫警察局长”的主角居然是道上混的人,一人分饰两角,让人有些不敢相信。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结尾出人意料,但又似乎在情理之中。

读这本书,还能让我们思考法律、人情和道德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法律是冰冷的条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有时,富人会更容易钻法律的空子。人与人之间多一些人情味,能让人和人更容易互相理解和体谅,但是体谅也不等于要饶恕一些人特别过分的行为,这个度要靠道德来把握。然而道德就不好说了,人们的个性和底线不太一样,对于道德的标准千差万别,有的时候光靠道德讲不通的道理,还是必须要诉诸于法律。

这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瞌睡虫警察局长》这本书里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

可能这本书唯一的弱点就在于主角太过于闪亮了,倒不是说他行事和为人多么正确,而是在于他不管什么事件都能寻找到一个在当时的人看来比较妥帖的解决方案。

从这一点来看,这本书虽然戏剧性很强,但文学性还是稍微弱了那么一点。

但不管怎样,在日本昭和年间,百废待兴,人们确实需要这么一个超级英雄般的警察局长活在自己心中,给自己带来力量和慰藉,所以这本书在当时能受到大众的欢迎。

警察局长退场的方式挺耐人寻味,他自己不喜欢有人崇拜他或者依赖他,他只想悄悄地来,悄悄地走,就和作者本人一样,不喜名利,只是纯粹地爱着这个充满问题的人世间。

这本书我们现在读一读,可能也会感到某种治愈吧!“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愿这个睡眼朦胧的眯眯眼警察局长,能继续受到更多人的爱戴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