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纸舞台读后感精选

纸舞台读后感精选

《纸舞台》是一本由李晓珞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38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纸舞台》读后感(一):声音和沉默的幻想——评李晓珞《纸舞台》

很意外,才女李晓珞在出版两张音乐爱好者心目中的重磅实验专辑后,转向了虚构艺术的纯文学创作;也不意外,试想一下李晓珞音乐诗词的叙事性以及她作为演员对舞台叙事的探索就不奇怪了,也许那些记忆与幻想不吐不快,只有成为作家写成文字才能将脑中挥之不去的形象一一消灭。前年10月,长篇《落幕的叙事》横空出世,一鸣惊人;今年9月,构思更为精妙的短篇小说集《纸舞台》千呼万唤始出来,让我们对作者的叙事技巧刮目相看。

最先看到这个诗意的书名,让我第一时间想到日本古早的艺术形式“纸芝居”(一种连环画剧,我们就姑且翻译成“纸舞台”吧),脑内音乐自动播放填词人松本隆那句被广泛传唱的歌词“人生就像纸舞台……人人都是主人公”,而作家就像大道艺人那样讲述这些人生。你看,果不其然,两本书从书名就让叙事文学连接到舞台艺术了啊,书中叙述虽个人化,但有种独特的节奏,亦歌亦舞,很适合朗读。

看简介时,12篇的结构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十二楼》,翻开书,读到作者自序“初有《无声戏》十二回,今重写《纸舞台》”,会心一笑。这显然也是一种传统的内在联系,但更多的是对传统的扩展和颠覆。12篇有长有短,长的近乎中篇,短的就是小小说了。《海德先生》大概是继科塔萨尔《一朵黄花》后我读过的将主要叙述场景设在酒馆的最引人入胜的一个短篇了,酒馆所在区域类似于黑泽明《天堂与地狱》地狱场景设定的下只角,无法摆脱过去的人们各有一套行事方式,面对犯罪负罪认罪的宿命纠葛劳而无功。《黄秋影命案》巧妙地将虚构叙事技巧探讨融入母女烟火气的日常生活中,展现了逸事是如何脱离新闻性升华为虚构文学的(在这篇小说中其实是对虚构的虚构)。《本来的样子》不知怎的让我想起迪伦马特的《圣诞夜》,同样寥寥数语,但寓意深刻。《碧玉簪》借由一位闯入者(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途径地暹罗一位具有汉学修养的贸易商长女)的视角观察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同时又在叙述中引入沉默,感觉像在读戴乃迭和杨宪益的《红楼梦》英译本。《姜宇婕的地狱书》以斯特林堡式的笔触从必死者中择一位最不幸的来展示滋生罪恶腐坏之花的病态社会, 透过鬼魂的地狱独白获得悲剧净化作用。《御龙山路58-4-1304》是魔幻现实主义式的现代传奇,《断桥》则有张爱玲小说的风骨,《二十四桥明月夜》是散文式的人间世相……悲观的人永远在镜子里观察着死亡,你永远无法摆脱死亡的阴影。纸舞台展现的是故事断面,而作为叙述者的作者希望你们记住的是她讲述的情节。我想,假若有只奇鸟飞过,作者关心的绝不是飞鸟本身,而是它在空中飞过的轨迹和响彻云霄的鸣叫。

作者在书中借人物之口写到,“玉,一旦你看进去了,看懂了,就一定会被它那浑然天成的美征服。”我想这本书也近乎如玉,很庆幸与这位想象力丰富的创造者共存于这个国度。苏珊·桑塔格在《反对阐释》开篇提到:“最早的艺术体验想必是巫术的,魔法的;艺术是仪式的工具。”在某种程度上,《纸舞台》也能带给你一点魔法体验,我只需在这最后的秋日,在夕阳下看着书中文字立于纸上翩翩起舞,奏响声音和沉默的幻想。

《纸舞台》读后感(二):从白墙走出来的作家以及她蓝色的书本

一百多年来,全世界难以数计的作家敬慕和学习短篇小说大师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的作品,从他那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观察与再造中汲取经验和灵感。好的文学作品,能让读者在作品中多生活一次,或多或少如切身体会般经验作品塑造的他人的生活、故事与别样的内心,由此达成一种读者与作者隐秘的交流。

现在,读者随手翻开一本蓝色的小说集,看到作家写下的句子在开启一个或许是头一次发生、或许重演过许多回的故事——“从前,她知道自己买不起爱情,于是就选了一个自认为可以掌控的男人。……”

读者翻阅的是作家李晓珞小说集《纸舞台》篇章之一《断桥》中书写的女性群像,她们一个一个从女孩活成女人,都难以把握自己的希望和命运:好嫉妒,选择了一个男人的女人末末绝望,她疑心自己的丈夫;穿白裙的女孩豆豆伤心,她的胸口处有一道裂缝,她与老板相好却不能公开,沿着西湖同老板散步,互相踢脚尖,直到老板的脚尖开始流血;店里最漂亮的女孩小桃绝望,她让自己还没有来得及经历过什么苦难,就死在美丽的西湖边……

也许女孩子们身心都各有自己的裂缝,同样是那般年青美丽的李晓珞便为她们书写——

“看来,没有人能决定水流的走向,……”(《断桥》)

依赖命运的人相信人的命早已注定,那个人不过是照着自己的命运生活,在命运早已为自己搭好的舞台上穿命运为自己挑选的衣裳舞蹈和思想。好家世的人家早早为自家女儿准备好阁楼、才子和嫁衣,好奋斗的商人女儿偏偏要离开家庭自己去看世界,李晓珞又为这样的女孩们写下另一个故事叫做《碧玉簪》,令她们在故事中又喜又悲、又惊又叹。

其中一个女孩说,“你要对秀英好。”

一个男子答复女孩,“我只能对她好了。”

那个女孩说,“你和秀英结婚那天捡的碧玉簪子还在吗?”

那个男子说,“信和簪子一直都收着,……”

读完了便感叹:又是一桩任它几多金钱和情义也“买不起的爱情”啊!

有人也许会说,这只是用文学欺骗人的作家们写下的多情故事,而那样曲折离奇的故事我们人生里到哪里去寻?寻到了也不是故事那般似旁观者可欣赏、可叹息、可落泪,又可合上书籍与故事轻松分离的。人生是聚合的、黏稠的,故事却是抽离的、仿佛清晰而有头有尾的。小说家写好故事,就像诗人写下的诗句:当时诗人喊出口令,黄金便在天空舞蹈!

李晓珞的“野心”似乎在故事之外,尽管她写了一些离奇故事,一些少女故事,一些才子佳人的故事,一些不存在的故事……她为一台戏、一则谋杀案写故事。她心思细腻,文风纯真,有时她用孩子一般的心写下了看上去稚气未脱的故事,她写她的理想和心意,趣味和天真。她在故事中表露破绽,有时她语焉不详,让人想起一位极美的演员曾经收获的评价:她是那样的美,以至于我们容许她在表演中犯错。我甚至相信,作者愿意在一个故事舞台中让一个人活两次。

她曾用诗歌和音乐咏唱,也曾在真实的戏剧舞台上化身为她人。诗人、作家和戏剧家张广天在《杀死缪斯的人》中将最高赞美给了自己的弟子李晓珞:“这位少女,有栗色的卷发,阳光照来时,你以为光线被她的发丝折曲了;她的面庞和肢体白得没有边界,你常常以为她是从白墙中走出来的,或者溶解在一切白的物体中;我竟不能用好看来描述她,她使我的每一天都不正经了,就是说,每一天都出离了时间和空间的具体。我闻不到饭香了,我只觉得饱足;我听不见音乐了,我自己成为音乐本身。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将她误认为缪斯,我想,缪斯回心转意了,终于被我的诚挚感动,甚至直接就上门以拜我为师作为回报。”

有谁不乐意在面目不清的人群中成为那个从白墙中走来、被阳光照亮、有栗色卷发的少女?谁不乐意成为众人或一个人的缪斯?

当那位缪斯在困倦中醒来,为众人吟唱,为人们写下故事,谁能忍住不探出身去,哪怕听她如海妖般唱一曲摄人心魄的歌就醉倒?(维永)

《纸舞台》读后感(三):我的概括也是不完整的

我所写的是一个不完整的概述,独立分段,并无关系。

开始的故事开始了人的愧疚感。

但在于如何表现这样的愧疚感,故事里的人物的愧疚感是真实的。以前我们也总有会有一些愧疚的事情,但是在向他人诉说的过程中,好像愧疚感没有任何的体现。

但是在《纸舞台》中我读的那一刻,我会觉得那才是真正的愧疚,是一种能感同身受的愧疚。好像在那一刻我看到了那个人说这句话时,他的表情和他的心理活动。

在故事的推动下,也让我的大脑产生了疑惑,纸舞台到底意味着什么?难道那是容易坠落的?薄弱的?还是那容易坠入深渊的自我?原来都是误想。

作者的视频给了我解释,她是用一种舞台的思维来写作,这一个新的写作手法。

舞台那是作者的一直记到现在的牵挂,就像他说的情人之间的私语怎能被人听见。就像故事里每一个主人公的心灵独白,都只有自己能听得见。那些带着的阴霾,不过就是自己罢。就好像那舞台中间的光亮只照到了自己,周围却黑漆漆的,那才是只有自己的舞台。虽然是对外在的一个解释,读下来更像是对自己的概括。

不知道我这样的解释是否恰当,这只能说是我所能看到的一面罢了。

文章中每一个故事,说到的心灵独白,都说了很多现实的话语,句句戳透心灵。我总有对着空气,自我冥想的过程。这个过程不管是对未来还是得过去。都会有自己个人的思考。那听上去无理的,在那特定的环境下,好像也就释然了。

在阅读这个故事的当中,我能感受到它的开头,和他的过程和他的结尾感觉并没有太连续。但是故事想体现的东西却已经淋漓尽致了。

我也总在疑惑,作者为什么会这么写?为什么不把那个计划的完整过程透露出来呢?看到书的封面背后,我才发现了作者的意图。

说在最后:《纸舞台》每一个故事都是独立的,但是他的精神含义却是相融的。这是用舞台来叙述的故事,这样的叙述给我带来的惊讶。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平常的开头,一个高潮的过程,但是却有猝不及防的结局反转。在读完的那一刻就好像我进入了普通的洞穴,突然发现了金子一样的感受。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纸舞台》即使他的故事只是相对的完整,但是我感觉能从中读到一个完整的故事。那不是意犹未尽的感觉,那是正好把故事结束在我的心灵之处的感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