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阅读的力量读后感精选

阅读的力量读后感精选

《阅读的力量》是一本由[英] 弗兰克·富里迪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阅读的力量》读后感(一):阅读的意义

更像是探讨不同时代下阅读的意义和价值。

从苏格拉底提到口传文化和历史,还有印刷出现对宗教传播的影响,相似的观点,第二次冲击我的思想。

思想的传播需要媒介,口述、文本以及电子传媒,形式的不同,更重要的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不同。

所有的恐慌,是时代的发展超过了个人的力量。个人无法和时代抗衡,产生种种担忧。

更需要的是探索在不同时代下,人类和技术相处的方式,不是控制,而是和谐相处,互相促进。

《阅读的力量》读后感(二):阅读的争论史

本书是一本探讨阅读,写作,读者,书籍和读写能力之间关系的著作。从时间的维度以客观的视角记录了自古以来以学者为代表的人们对于阅读态度转变。 自从阅读诞生以来,它就是人们追寻知识的重要来源,在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以“药物”来比喻读写能力,此后的两千年围绕阅读展开的争论从未停止。 在启蒙运动时期,赞同阅读的人认为人们通过阅读寻求自我,找到真理,认为读者拥有自我判断和辨别良莠的能力。而印刷革命之后,批判阅读的人认为过多的书籍导致读者的迷失,堕落,并将一系列社会问题归咎于阅读的不良影响。 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对于阅读的争论出现了一种技术决定论的倾向,无论支持者和反对者,似乎都认为新媒体技术将影响阅读的地位和前途,实际上这种担忧不过是历史的重演,它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阅读内容以及价值判断的困惑,如果不重视阅读内容的精神价值,读写能力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 因此作者呼吁当代社会重建以真理和意义为宗旨的阅读文化并鼓励读者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判断力,体验阅读的真实力量。 所以阅读的价值来源于阅读内容是否能带给读者价值,阅读所带来的社会进步是不可否认的,在信息时代如同人们在大众时代一样,媒介会带来影响,信息爆炸会使人迷茫,重要的是做出正确的选择,无论面对何种形势,都不能将判断力的缺失简单归咎于医学问题,阅读当然存在风险,然而这也证明阅读确实拥有改变人心的力量,因此,我们不能放弃对阅读价值的追寻。

《阅读的力量》读后感(三):读书有哪些好处?

0.各类型通用的好处:思考,延迟满足,终身学习。分类书籍的好处:逻辑书则本质和表达能力,文学书则包容,哲学书则价值观。

1.学会思考。不论是看逻辑书本找到本质和提高表达能力,或者看文学作品提升包容和共情,或看哲学类书籍塑造价值观,这些通通都离不开思考。 2.延迟满足感。读书是枯燥且见效极慢的,而非立竿见影,很大程度上磨炼了耐心。

3.终身学习。经常看书的人,往往有着终身学习的意识。不论是书籍,还是身边的新事物,都愿意去学习和进步,而非故步自封。

4.逻辑书则本质和表达能力。①本质,更能了解现象背后的道理和本质。读书的人会去更客观看待一件事情。②表达能力强。思考和输出之后,思维明显变强,表达能力自然提升。比如平时聊天的时候,很喜欢抽丝剥茧,把一段话化繁为简。比如很喜欢打比方或类比让对方理解

5.文学作品则包容,人物和声音。包容和理解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声音。前者因为在文学作品中见识了太多的灵魂,不管是葛朗台这样的吝啬鬼,还是堂吉诃德这种别人眼中的疯子。就像老人见多识广,也会对各种离奇事物更加包容。后者比如看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和自己之前的看法截然不同,读书多的人会去想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有没有什么值得吸取的地方。

6..哲学书则价值观。不同类型的书有不同用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培根”如果你熟读诗经楚辞、唐诗宋词,那你就不会轻易被那些伪古风、伪文艺的句子打动。如果你去读一些逻辑相关的书,你就能明白,很多煽动情绪的文章,都犯了典型的逻辑错误。如果你读一些哲学的话,你就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最坚信的价值观,就不会被那些鸡汤左右……学到了什么?逻辑和哲学是我最爱的,当然也受益匪浅。比如看哲学在慢慢完善自己的价值观

PS:带着目的去阅读是最好的,对专注力和效果都有极大帮助。 而我最近的目标是什么呢?或许是情商和谋略,因为要毕业进入工作,所以《孙子兵法》《战国策》军事类书籍最适合。

《阅读的力量》读后感(四):【共振书评周】内容不死,阅读不亡

作者弗兰克富里迪是社会学家和英国肯特大学的名誉教授,他发表了大量关于教育、威权与知识分子方面的著作。他是以一种学术的方式来构建这本《阅读的力量》,以至于书的内容与我想象中的非常不同。我以为此书会像市面上其他书一样,只是劝导我们去阅读,但我错了。

恰恰相反,作者在材料方面做了很多详尽的工作,来展现有读写文字以来的人类历史中,对阅读的看法总是充满着各种论调,就像副标题说的:从苏格拉底到推特。柏拉图所叙述的“苏格拉底悖论”为整本书定下了基调。在阅读中,作者一直在提醒我们阅读与读写能力之间的重要区别。

打个比方,不管是诵读经典,还是网络热梗,对于现代受众来说,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读写能力。我们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了一定的对古诗文的读写能力,但不代表我们就拥有了阅读古诗文带来的那种意义的想象。同样的,我们对网络热梗与抽象符号的会心一笑,也只是来自对其读写能力的掌握,而且是限定在某种文化氛围中。

所以啊,我觉得在网络上根本没有“阅读”,只有“浏览”。想一想,为什么人人唾弃标题党,而标题党却长盛不衰呢?因为在手机这块小屏幕上谈严肃内容的“深度阅读”,从来都是一个伪命题。就像书中提到的“阈下广告技术”,本质上都是广告和营销手段罢了。

书中也这么说“在今天这个容易分心的时代,深度阅读日渐式微,人们在阅读严肃的作品时面临非同寻常的困难,他们甚至找不到一种适当的语言来表达阅读的价值。”传神的描述性语言匮乏,振聋发聩的解释性话语稀缺,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一焦虑,又希望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可以通过阅读获得力量,获得表达力。

弗兰克富里迪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新式素养的时代,对受到技术的影响也存在着矛盾的想法。一方面担心互联网正在降低我们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它又通过不同的媒介让即时环境提供的资源找到意义,这使我们乐此不疲。

这使我想起了《童年的消逝》,本书讨论的是媒介的变化对阅读能力和内容的影响。里面将童年的消逝的原因归结为:一、人的读写能力消失;二、教育的消失;三、羞耻心的消失。我不希望人会因为技术而失去读写能力,我相信内容不死,阅读不亡。

PS:快递送书到西藏实在是太久了,我在五一假期后才收到这本书,仓促中读完此书,书评中有许多纰漏还请多多包涵。

《阅读的力量》读后感(五):【共振书评周】《阅读的力量》读后感

进化策略:

阅读由个体,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过去阅读是拿一本书,安安静静在一个地方

读。但是随着技术越来越进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许就像现在看电影之前先

上豆瓣看看它打几颗星一样。也就是说今后看书,如果在某一个平台上不推送的

话,你还会不会关注?是不是会影响到你的阅读习惯?你的阅读入口已经开始发生

改变了,只要你愿意开放,别人就可以看到你对这本书的批注,那么,很多不同

人的批注、圈阅会不会是影响你阅读认知的一种因素呢?

现在的阅读载体和过去相比发生了变化,是可以集文字、音频、图片、动画、视

频等于一体的超文本载体。

跨媒介阅读体验的思维之美,传递阅读的力量,让阅读成为一种快乐。

读者之间网聚活动,读书会,讲座分享。各种线上“云阅读”如火如荼。如今,

线上活动视频不仅仅云存储于互联网,还落地于更多线下空间。让“阅读的状态

跟着人走”,助力阅读场景日常化,扩大阅读力量。跳出“老圈子”

跨媒介阅读背后实质是思维的表达,要想通过跨媒介阅读,读懂思维之美,首先

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是如何转化的,就像在专业的编剧练习课上,据说有一门课

是训练学生对着已有的电影画面,依次按镜头写出剧本,以理解叙事的结构和节

奏。

跳出“老圈子”,对于新时代下的圈子、生活方式、阅读力量框架下的优化人的

思考,人的思维力量本身的进化策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