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读后感100字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读后感100字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是一本由(奥) 弗朗茨·卡夫卡 口述 / (捷克) 古斯塔夫·雅 诺施 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读后感(一):真实的卡夫卡

这本书还是以旧版《卡夫卡谈话录》或以原版《与卡夫卡对谈》命名较好,新版的名字指向不是太正确。文中以雅诺施和卡夫卡的友谊故事为主题,记录他们在散步,或在办公室闲聊中,谈论文学、政治、艺术、写作、书籍还有人生观、爱情等话题,卡夫卡以耐心,善良,亦师亦友的态度,跟雅诺施叙述他的所思所想。包含的内容之多,也足以展现卡夫卡心中的乌托邦构架,以及对人类未来的担忧。

但是这与卡夫卡的文学作品中展现的确实不一样,卡夫卡的对话中表现的更为真实和直接,不像在他的作品中那么隐晦,没有结局的结局,像《审判》、《城堡》。虽然提供了很多的解读的可能性,但在卡夫卡心中,可能结局就是指向性的。

真实的卡夫卡也并没有像他小说里的人物那么悲惨和荒谬,他有稳定的工作,不错的收入,平易近人,受人敬仰。但是他承认作家比普通人还渺小和脆弱,也是因为这种脆弱,能让他体会到更深沉、激烈的生活和变化。所以说从某种程度说,艺术家是痛苦的,是失败者,才必须从作品中寻求解脱。而作品里面也包含了他所有的人性弱点。

真实的卡夫卡还是不同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作者的记录或编排问题,行文太多于文绉绉,琐碎。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读后感(二):抵抗自己的局限性与惰性

这本卡夫卡的谈话录,并是不想象中的艺术类或者文学类对话集,是作者年少时跟卡夫卡的对话记录。卡夫卡的文学形象是比较怪诞阴冷的,不管是“变形记”、“城堡”还是“审判”。基本一通读下来魔幻与怪诞是挥之不去的印象。且不说这本谈话录的真实性有多少,作者凭借日记和回忆进行整理,卡卡的话语却如此精确和完整,但确实是认识卡夫卡真实形象不可缺少的史料。

如果卡夫卡日常生活的语言风格这么犀利与深刻,也难怪作者把他视为生命中的灵魂导师。这本谈话录做记载的对话,堪称是哲学经典式的表达。这些表达背后除了他自身的生命体悟之外,很大一部分说来有点好笑,来自于他对工作的吐槽。他有自己的反叛精神,他反官僚,反枯燥,反工作,但是又在保险公司里面谦逊的工作,哈哈哈哈哈哈。他告诉自己“抵抗自己的局限性与惰性,抵抗这张办公桌和这把椅子”,然后以自己最舒服的方式躺在椅子上摸鱼。他除严肃文学之外的另外一面其实还挺可爱,他对生活是热爱的,对工作是厌恶的,但对生命的经历又是可以隐忍的。

他看世界的方式和自己稳固的信念很感人,他一生的精神挣扎对他而言其实可以看得出来还是痛苦的。他觉得“白天是场盛大的魔法”,不因精彩而因荒诞。他的作品一直都有一种寒冷感,因为他自己认为他“从未得到过足够的温暖,所以我才会燃烧殆尽——因为寒冷”。他的文字信仰是荒诞但内心还是浪漫的。

这本书的书名是最大的槽点。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读后感(三):卡夫卡居然深入研究过道家

卡夫卡说,该方向的德语译本他几乎都有

为了证明这一点,他打开办公桌侧面的一个抽屉,从中拿出五本饰有精美黑色图案的黄色亚麻布面精装书,放在我面前的桌沿上。我一本本拿起这些书:孔子的《论语》《中庸》,老子的《道德经》,列子的《冲虚真经》及庄子的《南华经》。“这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把书放回桌面时说。“是啊,”卡夫卡博士点点头,“德国人行事周密。他们把所有东西都建成博物馆。这五本只是全集中的一半。”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8.3

(奥) 弗朗茨·卡夫卡 口述 (捷克) 古斯塔夫·雅 诺施 记述 / 2021 / 天津人民出版社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读后感(四):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与卡夫卡的对谈

在书店中闲逛时,被这本书的封皮和小标题深深吸引,《城堡》给了我太多的迷思和启发,可我仿佛从未了解过卡夫卡,于是当机立断,买下了这本书,大致分四五次读完。

首先是关于导读,格非老师讲的很透彻,鞭辟入里。阅读前半部分的时候,我好像不觉中把这本书当成了格言集,零散地给一些话语做上了标记;直到这两天开始连续性阅读,我才真正地沉浸了。

阅读过程中,我好像在不经意间把自己当成了那位与卡夫卡对谈的捷克青年,跨越了时空; 阅读到卡夫卡先生离世之后,我心里的不舍更是油然而生,整整两百多页的旅途似乎也随之戛然停止。

雅诺施在附录中写道,“和许多年前一样,弗朗茨·卡夫卡博士依然是我个人最独特的保护神。他用他的善良、宽容与毫无保留的赤城在凄风苦雨中庇护、促进了我的自我发展。哪怕到了今天,在这个时代鬼影幢幢的洪流中,我依然站立在他赋予我的认知与感情基石上。” 卡夫卡早已成为他个人的宗教信仰,他甚至因害怕记忆里的卡夫卡离他远去而不敢再阅读他的遗稿:“我害怕研读他死后才出版的作品会削减、陌生化,甚至抹灭他的人格魅力施在我心中的魔法。”

读完附录之后,我久久无法平静,不禁感叹自己何其幸运,能够看见这本完整的对谈录。尽管它可能并不能再现当时的场景,但我依旧能够从中窥见卡夫卡在和一位求知欲及其旺盛的青年对谈时思想里闪烁的光辉,他仿佛就在眼前,和蔼地跟我讲着他如何面对他的日常工作,对新上映的戏剧有何想法。

我看到有人在怀疑这本书里卡夫卡的真实性,还认为我们没有必要通过寻找谈话录等材料去解释卡夫卡。但我想说,不真实又如何呢?不像卡夫卡的用词又如何呢?对谈而已,日常的聊天而已,雅诺施身为当时世界上仅存的唯一一个认识卡夫卡的人,愿意把这些东西分享出来已经令人感动了,能够在此时此刻感受到日常生活里的卡夫卡,已经十分难能可贵了,更何况这本书的完整版本是在作者疾病缠身之时整理箱子时候发现的,若非如此,恐怕现在我们能看到的还是残卷吧。 我们连现在的生活真实与否都无法确定,有何必要如此决断地去否认以往的真实呢?再者,本书也并没有去解释他,只是把他所说的话记录了下来。

“耐心是应对所有状况的万能钥匙。人必须随一切共振,热衷于一切,同时又保持冷静与耐心。”卡夫卡冷静地结束了自己物理意义上的生命,可他的思想永不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