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李鸿章·袁世凯的读后感大全

李鸿章·袁世凯的读后感大全

《李鸿章·袁世凯》是一本由[日] 冈本隆司著作,理想国丨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3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鸿章·袁世凯》读后感(一):义和团

义和团“扶清灭洋”,对沿途的列强造成了实质性伤害,实际上朝廷的态度是默许的,一直放任不管,在给列强看的政府政策中,是打击义和团拳匪。这个微妙的平衡在西太后的一番话中打破了。

是西太后对义和团的战斗力抱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还是义和团和列强之前的事态已经无法挽回而殊死一搏?随后清政府向列强宣战。随后天津北京沦陷,西太后和光绪帝逃往西安避难,以签属《北京条约》作为结局。

《李鸿章·袁世凯》读后感(二):中日甲午战争

李鸿章作为清朝位高权重的大臣,最清楚清朝当时的处境,他同时是洋务运动的领头人,深知清朝的军备外强中干,和日本相比,没有什么胜算。日本不断挑起战争,李鸿章通过外交让英俄列强干预,一定程度上让清朝的艰难处境有所缓和。

另一方面,清朝的内政结构发生了变化。1860年以后的体制,建立在垂帘听政和督抚重权的组合之上。现实政治之所以得以顺利实施,是由于北京朝廷并不掌握统治的实权,依赖地方的督抚来行使统治权力。此时,政治环境发生了变化——光绪皇帝长大成人了。他开始掌握实权,朝廷中不满于现状的势力纷纷投向光绪帝,试图与实权派的督抚对抗。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光绪帝一派的势力主战声音很大,对于实权派的委曲求全极为不满。李鸿章以军费不足为由拖延开战,光绪帝一派的户部尚书翁同龢硬生生凑出300万两白银交付给北洋水师。中日之间的战争说什么也避免不了了,尽管这是日本最想看到的结果。在这之前,翁同龢掌管的户部一直都入不敷出,左支右绌,拖延军备拨款,这300万两白银是李鸿章也没想到的。

中日之战不可避免,李鸿章这个裱糊匠的策略是能拖就拖,拖得越久越好,只要一开战,完全没有胜算,清朝这个破房子会更加的摇摇欲坠。但是他不可能阻止历史的车轮向前,北洋海军和淮军全军覆没,清朝向日本求和签订条约,李鸿章的一生快要走到尽头了。

《李鸿章·袁世凯》读后感(三):督抚重权

李鸿章控制了江南三角洲地带后,天平天国也走向了灭亡。

清朝到19世纪后,因为人口增加、经济量的扩大,社会纷争频繁、治安恶化,统治汉人的成本急剧增加。清朝一直以来对地方的统治都委任给了督抚。只不过为了不让他们背离清朝中央的意志,皇帝对帝国的统治是通过对督抚的管理。而在此时,清朝中央对督抚的统治力量开始日渐削弱,地方上督抚的权力相应的逐步扩大了。这种关系逐渐发生转变,是在镇压太平天国等内乱的过程中。

依靠清朝当时的常备军和现有的团练,无法应对。湘军就在这种情况下组建,而统帅曾国藩不久后被任命为两江总督,为实现督抚的地方统治而组成新的军事力量。清朝中央的国库无法支付维持这些军事力量所需的费用,军费都在当地解决。这些军事力量的统帅就掌握了当地的收入。这些型军事力量和新财源,是在平定内乱、恢复治安、预防事后骚扰的背景下产生的。督抚在当地进行掌控,北京的中央政府也实质上予以承认,督抚重权由此而来。1860年以后,只要不对自己的利益造成危害,西太后也基本都委任精通当地情况的地方政府来处理事务。这等同于将督抚重权的权势扩大合法化,中央的君临体制和地方统治互相牵制,来维持大局的平衡。这也是根据当时的国情摸索出来的解决之道,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后来的历史走向。

李鸿章在上海站稳脚跟后,军事实力与财政实力大涨,军队配备了西式的武器装备,战斗力大大增加。太平天国灭亡后,安徽淮北地区的的捻军又起,朝廷命令曾国藩前去讨伐,所率军中大部是淮军,曾国藩自知难以指挥,便提出让李鸿章代替他,朝廷批准,李鸿章即帅淮军平定了十数年的捻军叛乱,他的名声和威望从此如日中天,成为清朝政府中举足轻重的大人物。曾国藩在太平天国灭亡后解散了湘军——一个地方大员立了这么大的军功,手中有全国最强盛的兵力,怎么可能不受猜忌,担心他居功自傲,拥兵自重甚至自立为王,曾国藩的明哲保身一直为后世的人们津津乐道。不一样的是,李鸿章手里的淮军有着不同的命运。虽然当时的心腹大患捻军已经被剿灭,清朝当时其他地区局部的治安还需要这些地方督抚手中的军队来维持,于是淮军被留了下来,使得李鸿章成为督抚中的佼佼者。

经过太平天国和捻军这两场战线拉的很长的军事行动,清朝的元气耗费巨大,终于迎来了一小段喘息之机。因为战争中的大量死亡,导致清朝的人口总数有所下降,人口与资源之间紧张的供需关系,反而得到了缓解。

《李鸿章·袁世凯》读后感(四):淮军

安徽省会安庆被太平天国攻陷,李鸿章即被派回乡组织老家合肥的团练,与其他方面的部队遥相呼应进行作战。经历惨败后,合肥被太平军占领,李鸿章老家被烧毁,他即携老母投靠在江西湘军军营的曾国藩。

战事吃紧,战火快烧到上海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富商和乡绅都不得已聚集到了上海的外国人领地里避难,上海绅士团体代表钱鼎铭“安庆乞师”曾国藩,希望曾国藩的湘军能援军上海。曾国藩即派出李鸿章前往他的老家附近淮南组件新的义勇军,来充当援军。历史上有名的李鸿章的淮军就从这一刻生根发芽了。

曾国藩作为清朝当时的救命稻草,答应了他对李鸿章的举荐,李鸿章被提拔为署理江苏巡抚、并组建领导部队,肩负起救援独立的上海、夺回江南三角洲这一重大使命。李鸿章走上了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也是他人生最重要的起点。

将团练组合成一支大部队,曾国藩组建湘军是由熟人中的知识分子当统领,吸收淳朴的农民当兵,而李鸿章则原封不动地吸收了建立在土豪宗族之上的现有团练。其中最有势力的是周盛传和刘铭传的团练,即淮军中的“盛军”和“铭军”。此时组建成功的淮军2500人,与湘军的分支派遣部队3000人合并,于1862年2月下旬在安庆汇合。5月初,5500名士兵通过英国汽船偷偷穿过被太平军占领的南京,运送到了上海,并在太平军的进攻中保住了上海。

刚组建后首次参展的淮军就扛住了来自太平军的进攻并保住了上海,称得上首战告捷。虽然其中的功劳,只有少部分属于这支新建部队,却给李鸿章的淮军开了个好头,让他自己和淮军在上海的地位得到了巩固。还有另外一件让李鸿章或者他的淮军受益的事——李鸿章看到上海的外国军队常胜军的武器装备,给自己的部队装备了西式武器,特别是火炮,让淮军的战斗力与太平军相比,提升了一个档次。

李鸿章军事上的胜利,顺势让他掌握了上海的财政大权。上海当时已经是中国最大的贸易港口,收取的关税数额惊人,加上来到上海避难的富商豪绅推动当地经济而增加的税收和厘金,上海当时的财力极其雄厚。李鸿章手握兵权,又掌握了财政大权,奠定了自己在上海财界的霸主地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