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施剑翘复仇案读后感摘抄

施剑翘复仇案读后感摘抄

《施剑翘复仇案》是一本由{美}林郁沁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施剑翘复仇案》读后感(一):以小见大:一桩谋杀案和一个时代

2022年NO.11 不止一次看过这件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冲上热搜”的事件。作者完完全全是以小见大,并且深谙我国古典文化精髓之处,首先引出理论概念“公众同情”,没有进一步的形而下,对组成“公众”的具体私人对事件的感受倒是被隐入更宽泛群体和组织的发声之中,反而向上通过前后相似事件的对比和当时见诸报端的各种文献资料引申出对整个一个时代政治格局和人民意识形态的考量。虽然稍微着重在“公众同情”的“情”与建筑一个理性的法治社会的“理”的概念冲突之上,但是全书的解读角度和问题是非常新奇而全面的。 而且难得可贵的是对事件尘埃落定后主角的际遇和改革开放后进一步对公众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也有叙述,完整补充了其他叙述中的好奇和不足。从“女权意识”的女性视角出发,结合施剑翘案再对近一段时间里的热门话题“李靓蕾”和“江歌案”看,本书居然还有了一些现实意义(提供了一些更概念性看待此类事件的角度)。

《施剑翘复仇案》读后感(二):林郁沁:《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导读

2022年10月18日,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硕士生专业课),授课教师导读林郁沁《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一书,简记于此,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王晴佳老师对《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的介绍,促使本书进入到国内学者的视野当中。与本书几乎同时进入国内学界视野的,还有李海燕的《心灵革命:现代中国的爱情谱系》一书。

《施剑翘复仇案》带给读者一种非常强烈的现代性,此案的走向具有非常强烈的现代性含意。

以本书为个案可以看出,美国的中国史研究具有非常明显的学术对话意识。林郁沁和哈贝马斯的对话,是否要实现一种社会学和历史学的对话呢?(或许并非如此)作者并非是对社会学理论的简单套用,而是回到中国历史的具体语境中展开实践,她在具体的历史研究中是开放的。当然,作者在运用哈贝马斯的理论时始终保持着警觉。

林郁沁批判的是在中国史研究中,一些过于强调哈贝马斯理论的倾向。她想挑战的正是:“真正的公众必须是理性的,并且具有解放作用的。”

但是,林著真的超越了哈贝马斯的结论吗?(但是,施剑翘也是公众之一)

本书导言的写法非常值得借鉴,作者把施剑翘复仇案所有可能的历史维度都放进来讨论,包括性别规范、情理法冲突等等。

林著从一个案件入手成功地关联到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大问题。那么,衡量一本著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正是作者有多大能力能够把一个小事件和其所关联的大问题联系起来。

为何我们说施剑翘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现代性事件呢?

在传统社会当中,复仇案的发生与处置有相当大的在地性,很难上升为一种全国性的公共舆论,并进入到国家司法程序当中。

那么,为何施案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首先,此案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其次,尽管情与法的冲突并不鲜见,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何种情感是被允许表达的呢?换句话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法律是如何看待人们基于情感的犯罪活动呢?(近代社会与前近代社会之间的变化)

人们是如何表达情感/体验情感 社会伦理如何规范人们的情感表达 (双方的互动关系)

情感史的学术旨趣恰是讨论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是如何规范自己的情感和活动的。

林著在讨论这些问题时,展现出一个纵深的学术视野,把一个1930年代出现的事件拉入到很长的历史轴线当中。并且,作者非常重视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在情感史问题上,就当代而谈当代是非常危险的。

延伸思考的问题:

1、施剑翘是“0号病人”吗?(即 施剑翘是如何“学习”去利用大众传媒的呢?)

2、如何认识理性呢?理性与情感之间有明确的界限吗?

《施剑翘复仇案》读后感(三):民众同情的兴起与施剑翘对大众媒体的熟练运用对施案的影响

最初听说施剑翘还是源于对她“为父报仇的女侠故事”,当时只觉得这个女子很特别,竟然蛰伏十年,单枪匹马杀了赫赫威风的大军阀孙传芳。北伐军灭掉了孙的主力,而施剑翘手刃了他。这也是最初对本书的兴趣所在,想要了解这件事背后的来龙去脉。

《施剑翘复仇案》首先详述了施剑翘在居士林佛堂手刃仇人孙传芳的经过。之后施剑翘非常镇定,把自己事先油印的自白书和材料散发给在场的人,告诉大家不要惊慌,她是为父报仇,现在父仇得报,她不会跑。然后她便向来到现场的警察自首。整个过程非常冷静。

这个案件最奇特的地方还不是她筹划十年为报父仇,而是杀了孙传芳之后施剑翘得以免于刑罚,全身而退。南京政府颁了特赦令,免了她的罪。这一切都源于大众舆论对施的同情,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奇事。

固然施剑翘为父报仇天经地义,孙传芳在军阀混战之时俘虏了施父施从滨,并将其枭兽示众,这实在是对其的最大侮辱。但在公众场合佛门净地当众杀人之后竟然还能免于刑罚,这对于不论哪个年代的法律来说,都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本书着重探讨了为何会有这个结果,究竟是什么推动了南京政府发布特赦令给施剑翘?

书中讲到施剑翘出身于一个家境优渥的环境,从小能够接受很好的教育,尽管没有资料能证明她接受的是传统中式教育,还是中西教育都接受了,但她有一个很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却是真的。一般来说,为父报仇都是家中的男丁该做的事,而施剑翘有兄有弟,但最后为何是由施剑翘这个长女担当起为父报仇的责任呢?从施的自白以及大众媒体的故事中,可以看到施的哥哥是一个比较软弱的人,在父亲施从滨刚遇害的时候,家里的兄弟们却是商量着如何为父报仇,但是苦于没有机会。到父亲遇害十年后,家里的所有人都认为不该再投身在这件事了,也基本断了念想。施剑翘在看到其他人不能完成为父报仇的使命的时候,自己勇敢地挑起了这个重担,并想尽一切办法筹划谋划着这件事。通过送自己儿子进孙传芳女儿就读的小学,来了解孙传芳的踪迹,看到孙之女转学后,又让哥哥的女儿到那所学校就读,以此来搜集孙活动的消息。终于他看到孙在争霸失败之后,来天津建了佛堂居士林,在此隐居清修。她以自己要先考察然后加入为名,来居士林做多次参观,最终得以刺杀成功这次,也是她以为孙会来的一次。 施剑翘不仅谋虑深远,而且有耐心,有毅力,且能临场不惊。当天,她等了很久,以为孙不来了,结果孙传芳突然出现在居士林。她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所以搭乘出租车返回家中取枪,并且镇定地完成了整个经过。在报了父仇之后,还镇定地把自己事先准备的材料和自白书发给在场的人,向他们表明自己的心思。

施剑翘最独特的地方还在于她对于大众媒体的运用,她在狱中多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在第一次开的时候,她质问警方为何不把她的自白书公布在媒体上,之后媒体上全文刊载了她当时散发给群众的资料。人们认为她很真挚地想要为父雪耻报仇,都被她的拳拳孝心给感动了。且当时人们苦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孙传芳代表着人们痛恨的军阀势力,施剑翘在资料中把孙对其父的杀害定义成背信弃义的举动,更引发了人们对其的同情。大众的同情促使了人们请求判决施剑翘无罪的请愿,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最终施得到了无罪赦免,这无论从哪个时代来看都是非常罕见的。

如果说施剑翘单枪匹马杀掉大军阀孙传芳为父报仇是个奇迹,那她事后还能全身而退更是个奇迹,这些都是当时特殊的环境背景所造成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