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欺骗》经典读后感有感

《欺骗》经典读后感有感

《欺骗》是一本由[美] 菲利普·罗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17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欺骗》读后感(一):原来想发广播略说,写得太长了就贴评论区吧

菲利普·罗斯成长在一个中下层犹太人的聚居区,也就是说,是一个存在着种族隔离但又渗透着美国文化的世界。

在回忆录《事实:一个小说家的自传》中,罗斯写道:“我童年时代的大社会又与当时最具本质性的美国现象难分难舍——棒球比赛。”他把自己那只棒球手套温馨的皮革气味与祖父佩戴的那对已经磨破了的护符加以类比,他还写道,“强烈的少年情谊是我们彻底走向美国化的主要方式。”

在罗斯早年居住的社区里,美国公民学的课程、体育运动、约会仪式、无线电节目、名人崇拜以及好莱坞神话都被混合杂糅在了异族的根里。这就是罗斯后来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事业不断嘲讽,同时又加以理想化的世界。

罗斯是“二战”后消费主义、经济繁荣、社会地位向上流动所催化的新生代,美国文学正处于激扬奋飞的时刻,隐私与谨慎的界限正在打破,性爱与人体也在公开化。《愤怒》与《低入尘埃》里,都有很大胆的性爱场景的描写。书中女人的诱惑是肉体方面的,同时也是社会方面的,她们对男人有主动的掌控欲,激烈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同时也带来毁灭。

年轻叛逆者与不合时宜的人活在当时的美国备感压抑,家庭关系、性关系、大学规则、兄弟会,无疑是活化剂。这种苦闷发生在战后人民富裕、物质增长,然而似乎日渐失去灵魂和爱的能力的时期,其中的空洞乏味是整个社会的病灶。愤怒是抗议的姿态,看似与社会并无太大干系的个体行为,带有政治性、带有宣传性,感染力来自于年轻人对貌似固定的命运怀着满腔的怒火,为了遵从自身的意愿而付出巨大代价。

罗斯深入了美国社会文化的肌理。《我们这一帮》是一出绝妙的政治讽刺剧,津津乐道地从“滑头·迪克松总统”的政治表演里编造出一些夸张的笑谈。他们恬不知耻地自我吹嘘,利用空洞的“大词”装点门面,民主就像是手中的翻花绳游戏。全书行文呈现达达派风格,有着即兴编写闹剧和大开嘲讽腔的“脱口秀”趣味。

罗斯明察秋毫,洞悉语言的泡沫效应。《事实》的文体很难定义,它是小说,也是自传,“事实”只是理想形式。对过去的回忆并非对事实的回忆,而是对想象中的事实的回忆。罗斯构建一系列故事,以一条颇有说服力的假设将相关事实串在一起。罗斯说他正面临一次精神崩溃,现在要从中逃脱,他的方法,一是采用非虚构的态度,既不引人注目,又不凶相毕露;二是给内心的火炉鼓风,设法从经历中冶炼出更多故事。为了不惹麻烦,他给书中涉及的一些人物姓名和事件细节做了修改。那么,事实到底有多少,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欺骗》的本质也是对语言问题的探讨。全书从头至尾由对话构成。小说的前半部分,好像是一位小说家为了收集素材在进行问卷调查,似乎有一位正在为婚姻危机困扰的家庭主妇,一位身陷欢场又遭到性虐的捷克女大学生,一位相当理性的畅谈哲学文学同时有点性冷淡的女学者,此外还夹着一些杂音,她们对自己状况的描述又予人一种“罗生门”的感觉,因为立场或主观视角而并不诚然。全书最后两章,文笔急转,新的女性声音加入,作家妻子指责作家出轨,证据就是这些调查问卷,而作家给出的答案,说调查对象都是虚构的,那么,作家是否可以和他笔下的人物恋爱呢?最后一章,继续搅浑,小说里的调查对象是有原型的,那么,作家所爱的,是语言的虚构的,还是实在的存在呢?或是两者的重合?就像古希腊的雕塑师皮格马利翁爱上他的少女雕塑,那么在文学里,有没有这种效应呢?

对于墨守成规的文学模式的突破,与浓厚的“美国味道”的书写,是罗斯创作的重要特征。

《欺骗》读后感(二):蠢的不是你菲利普,是我。

第2次阅读秉持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想法,冇得啥大用。

第一次读全对话体,第一次读罗斯,所有的第一次除了新奇还有大大的疑惑。

因为看之前大致扫了一眼它的豆瓣简介,内心里已经不自觉地将对话主体框定成一对出轨情人。看的时候,不自觉地想从碎片化的对话里勾勒出人物的经历。当时只觉得这个女主人生好丰富哦!一会英国,一会美国,还有捷克斯洛伐克;她的对象也是一会是丈夫,一会是出轨对象,一会是借住的黑人小伙,还有阿拉伯人。

本来就被女主丰富人生绕晕了。快要结束的时候看到了男主和他妻子的对话,脑子直接炸了。原来前面不止一个女性?这些对话是男主根据自己与其他人对话改编的?笔记本上记录的是写作素材?

看完这对夫妇的对话,我以为我大概弄懂了。无非是一个男性依据他与一些女性友人的对话、自己的经历,编纂一些故事和人物,他将自己代入进去,想象自己与虚拟人物的互动,由此成了这本书。

最后一通电话对话,又把我带走了,上面的猜测全部被推翻,我彻底想不清楚了。对话是真还是假,我不懂。

第一次读完的凌乱,让我怀疑自己的阅读方式不对。我全是以碎片化的时间去阅读这本内容碎片的书,所以获得了碎片的感受。因而,我抽出了半天的时间,从头到尾又重新看了这本书。

我好像大致可以分清楚一些对话的主体是谁,可是我依旧分不清楚故事的真假。

我发现在第一次阅读的时候,我默认男性与其妻子的对话为确定事实。这就意味着我相信男性的陈述为真实的,那么他与妻子对话之前的所有内容都是基于真实对话的虚构。

所有的出轨都是虚假的,他在脑海里进行了与不同女性的故事。这些故事里存在多个原型,但原型只是为男性提供了一些对话素材而已。最后男性与友人的电话对话也是这样,都是在些许对话上的虚构,发生在那本笔记本出版之后。

但在第二次阅读中,我反而分不清楚了。在我意识到我默认男性与其妻子对话真实之后,我开始怀疑每一个对话的真实性。我只相信一些对话确实存在,男性确实在利用对话的内容进行创作,可是对话的真假无从得知。

男性在欺骗妻子?还是在欺骗读者?抑或他在欺骗自己?我不知道,反正他真的在倾听。“我在听。我倾听。我是个受话器——一个酷爱声音的人。一个对话成瘾者。”(P33)

男性确实鲜少在对话里说太多,每当对话里的女性想要男性说一些关于他自己的家庭或其他事情,男性总会转移话题不予回答。这一点来看,他好像确实是一个重与倾听的人。

“你该给我讲讲你的故事,你的更有意思。”“不会,你继续。”(P45)

“你话不多。每次我来,你都几乎不说什么。”(P33)

在对话中,他也提到过自己对对话的兴趣。就连对话的另一个人好像也知道自己会被写进书里,或者说她知道她自己会成为书籍的素材。

”不管怎么样,我吻的是你的语句,不是你。我在吻你的英语。“(P150)

“我的书在哪儿?"

”什么书?“

”里面有我的那部。我喜欢那部。“(P133)

书里的男性提到“我写的小说被说成是自传。我写的自传被说成是小说。既然我这么蠢,他们这么聪明,就让他们决定它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好了。”(P160)可我想说,您真的不蠢,蠢的是我。

我被困在他的文字里,抓耳挠腮想不明白,因为我实在没有办法看出它到底是什么。不过这个好像也不是很重要,因为沉浸在思考人物关系的世界里本身也是一种阅读享受,虽然没有想出什么。

脱离出投射在对话男性的思考,文本里的一些观点也非常可爱。将情人排除在日常生活之外,将包法利夫人的经历套在寻常姑娘身上,还有对犹太人的描述,这些涉及到的观点还是很有趣的。还有一种孤独,无论是处在异乡的犹太人,还是处在人群里的“我”,都让我觉得有一点孤单。

最后,分享几句很简短但是完全击中老夫少女心的对话!(甩图

《欺骗》读后感(三):究竟是谁在欺骗或者被骗

“我在听。我倾听。我是个受话器——一个酷爱声音的人。一个对话成瘾者。”

菲利普·罗斯的《欺骗》是一本全篇对话体的小说!!

厉害吗?是的!全是对话,而且不会交代这一行与那一段究竟是谁和谁在说话的那种对话。如果这样说还没有吓跑你,那么恭喜,你应该是个文学爱好者了。那么接下来需要考验的便是你的充分想象力、分析力和理解力的巨大空间。

封面的面具设计!我们究竟有几副面孔?

菲利普在书里构筑了一对非常具象的出轨情侣,男人是他自己,一个美国作家,女人是个英国人,婚姻不幸或者说不如意可能更接近实际(小说里的实际)。无论是对话,还是你所能想象到的动作,全部都一五一十地展现在你面前。大部分时间你都会恍惚这二位的真实存在,因为他实在太会写了(尤其是那些性与爱)。(顺便说一下,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也已经参加了今年的戛纳影展,男主和菲利普像极了,而女主居然是迷人至深的蕾雅赛杜!!)

而现实呢,究竟是什么,你以为你听到了两个人的声音、谈论的内容就是他们的真正的想法与生活?非也!这一切会在文末揭晓,仍旧依靠对话,而这次是菲利普与他的妻子。妻子无意中发现了他的笔记本,而这些对话就原原本本记录在案,精彩得让人无法不怀疑菲利普的“出轨”。

这看似揭晓谜底的答案真的就这么简单??再回头来想想为什么用“欺骗”作为标题,罗斯想传递的究竟是什么?他欺骗了妻子?欺骗了读者?欺骗了自己?我好像还没有解锁这一切。但不可否认无论从构思还是文体,这本出自于他的真实灵感记录小册子,记录发生在书里的幻觉和爱恋,并且植入菲利普一再强调的犹太元素的书都是卓尔不群的。

你也喜欢记录想要扑捉灵感么,至少可以先做一个受话器、一个倾听者。

I “我在听。我倾听。我是个受话器——一个酷爱声音的人。一个对话成瘾者。” II

“她们找不到通往自己故事的路径,讲自己故事的同时,有一种使生命臻于完满的迫切——这个过程充满悲凉。这当然让人心动。她们的声线,私密交谈的氛围,都足以让你心动。让人心动的未必是故事,而是她们编造故事的冲动。故事不成熟,漏洞百出,仅有潜藏着的才是真实的,你说得对。叙事开始前的生活才是生活。她们总想用话语填充行为本身和对行为的叙述之间的鸿沟,你听过后,匆匆记下来,用你糟糕的小说毁了它。”

而我真正感兴趣的是书中另一个层面上的讨论。

男人和女人、爱与性、家庭、伴侣、所谓的自由、甚至是自由开放式关系、婚姻、规则、社会认知都被拿出来拷问…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 我们是否也会存在幻想中的情人?是否也会在未来拥有渐渐无趣的多年婚姻?那时是否也会渴望放纵渴望重新的自由?可惜我现在还没有找到适合的答案。

I

“我们初见时,我对你说我想解闷,那是我的动机所在。确实只为解闷。”

“嗯,不管怎样,你已经做到这点,现在到了下一步。这个总是跟在解闷之后。人们管它叫掌握自己的人生。”

II

“私通最不公平的一点是,你把情人和配偶相比时,从不把情人放到乏味的生活窘境中看待,为买菜吵架,烤糊面包,或忘记打电话说个什么事,或压迫谁或被谁压迫。所有这些,我认为,被刻意排除在婚外情之外。这我是从细小的、几可忽略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我觉得就是这样。不然的话,婚外情也让人不得放松。除非你喜欢两边儿都不得安宁,而且能切换自如。”

III “他在办离婚,不知道该做什么。我对不知道自己想干吗的男人深感失望。”

IIII “我想要个爱我、我也爱他的人。我不一定嫁给谁,只是想…… 但这里的人,到处的人,认的是规则。 我恨捷克斯洛伐克,就因为它的规则一成不变。你不能呼吸。 我不怎么喜欢英国,因为它另有一套规则。小房子啦,小花园啦,规矩一套一套的。你得一生为这东西奋斗。这我可做不到。” 三

如果你还有余力,更加深入一些去思考吧,因为除了情人、性与爱,你一定还会在全篇看到大量关于犹太元素的描写。很可惜这是我第一本菲利普·罗斯,我还没有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位在美国出生的中产阶级犹太家庭的孩子。但很显然,在这本书里他也在不断地思考探究关于犹太人的一切,作为移民的困扰、阶层不同带来的文化差异、种族歧视等等。也许,他是在对话、出轨的外衣下,借助“自己”与情人的嘴巴探讨民族与世界吧……

I

“你对犹太人的真实感受是什么?”

II

“对被害者的怜悯——是因为你是犹太人吗?”

“是吗?很多犹太人毫不关心。我不觉得自己作为犹太人是受害者,这你知道。事实刚好相反。”

“可事实就是如此——你是出生在本世纪却奇迹般逃离恐怖的极少数犹太人之一,安然无恙地生活在惊人的富足和安全之中。所以,那些没逃脱的人,不管是不是犹太人,都令你着迷。”

III

“你知道,英国也有犹太人。”

“我说的是有力量的犹太人。有欲望的犹太人。没有羞耻感的犹太人。爱抱怨、不怕招人烦的犹太人。吃饭时胳膊放在桌上、没教养的犹太人。不近人情的犹太人,他们心怀愤慨,口出恶言,不惧争吵,行止放肆。不管阿里埃勒·沙龙知不知道,但纽约是真正的、喧嚣不止的犹太天国。”

《欺骗》〔美〕菲利普·罗斯 著,王维东 译,@上海译文 2020.8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