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废墟美国读后感锦集

废墟美国读后感锦集

《废墟美国》是一本由潘然著作,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裸脊线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废墟美国》读后感(一):废墟是个独特的视角 不知死 焉知生

我对作者潘然是又恨又爱,恨的是她豆瓣阅读记录打假卡,一个有钱有闲的华侨满足自己爱好的废墟探险博客文集尽然还出版卖钱而我尽然还买了,而废墟探险这种行为你写博客无可厚非,但她和好友chris靠这个赚钱我很生气,就像以前记忆中深刻的一个女孩半晚在热闹的大街和一群老外在我们当地电大门口路过,穿着洋味十足,抄着流利的美语对众老外们介绍这就是中国穷人和学习不好的学生待的大学的那番不是滋味。另,欧美19世纪末20世界早期修建的银行,当时为了凸显实力和沉稳,用的大多是互相抄袭的克农神庙风格,简单说就是最低俗的风格,直至安·兰德写的源泉,兴起了现代大落地窗,大采光的实用极简风格。所以其实很多废墟在西方现代的文化看来,过去那种奢华浪费的建筑,其实就和我们眼中的乡土非主流差不多,俗到极致。潘在指责废墟涂鸦者、破坏者和盗窃者的同时,自己也在通过贩卖废墟照片和撰稿轻松在废墟挖掘十倍于盗窃者们的财富,只不过底层的窃贼窃取物质财富,高层的窃取精神财富,分工不同而已。作者那何不食肉糜的凡尔赛风,我很是窝火。喜欢作者的原因是,真实,一切都会过去,这个世界,除了自然规律,一切都会化归尘土,作者精致的描写和汇总,让我足不出城的人得意用心灵俯瞰世界这个后面的角度。so-让我任性地打个一

《废墟美国》读后感(二):探索废墟:走进时空的尘埃里成为历史的观光者

从文化有限的播客了解到的然潘和这本书,几十分钟的谈话内容仿佛让人窥见了另一个世界,在这个地球上还有着众多废墟的存在(也许我们从未意识到,匆匆走过的时候甚至没有多看一眼),而有一群人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勇气去寻访和探索这些人类遗迹一般的存在,播客时长并不足以让我了解这些城市探险者在寻找什么,于是我打开了这本书。 封面是火车墓地中钢铁巨兽的照片而不是作者曾经描述过的世界上最有名的废墟之一的暴风雪,买书的时候并没有仔细看封面,所以收到的时候有点意外但是看完书合上书页的时候却有一瞬间的动容,因为火车墓地是整本书最喜欢的一章:带有人类渺小的,荒唐的却尝试去撼动这个宇宙一般的孤勇,不知道当年的老爷爷是个怎样的人,但是我却理解了作者为什么会一次次回到这里,一头扎进去再也没出来,这里的四季一定很迷人。 作者以不同的城市为脉络,以自己的城市探险的时间历程线索像读者展示了一个个城市的历史,语言并不晦涩,读到一些城市漫游指南的时候甚至会会心一笑,如果有一天有机会按照作者走过的路去看看这些废墟,这些指南一定会很有用吧。不过除了通过照片去尝试理解然潘拍下这些废墟时眼睛所看到的记忆,很多故事需要结合美国各个城市的发展历史去解读,不了解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去读这本书应该会丧失很多乐趣,作为一个从未踏足过美国这片土地的读者,一边看一边会去查阅一些资料,看着看着恍若站在了罗克兰精神病院的门口,也许探索废墟的迷人之处就是走入这片空间就可以跨越时空成为历史的观光者,即使你不能参与改变任何事情。 看完这本书尝试了解了一下目前国内城市探险爱好者展示的一些故事,但是无比遗憾的是,没有找到像然潘一样的记录者,激动之下甚至网络搜索总结了国内一些废墟地址(不知道是算不算书中所说的第二级废墟,毕竟有些已经变成了网红打卡地),总结完以后我意识到自己并不会成为一个城市探险者,即使热爱庞大的,华丽的历史残留,但是我好像爱的是它们的存在的时刻而不已经成为废墟的样子。

《废墟美国》读后感(三):感受废墟中人类消失后所体现出另外一种光景。| 苔计划 读书感想128

《废墟美国》

潘然

广东旅游出版社

2020年08月

阅读者:范海辛Van_Helsing

阅读总评价:4.5星

阅读总时间:陆陆续续看了一周

书籍颜值拷:锁线装,很明显出版社很用心,因为是锁线装所以一本书就可以完全展开,图片也能看得全,书的封面用的是火车坟墓,强烈的对比让人忍不住想翻开一探究竟,但是序言居然用的是黑底黄字,看得人非常吃力,不得不让人一扫而过这其实挺重要的首页。

此书闪光点:有点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味道,作者平淡的叙述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阅读后感想:

看着书名,原以为探讨的是万恶的美丽国的阴暗面,以为探讨的是城市的建设过快而造成的烂尾,翻看了几页立马就意识到了认知的错误,不小心忽视的书面副标题--“北美铁锈地带行思路”揭露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走一路思考一路,感受废墟中人类消失后所体现出另外一种光景,真是让人为之向往。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花花公子》的创始人海夫纳是支持女性平权运动,支持美丽国各州堕胎合法化的倡导者,联想到前段时间美丽国拟再次将堕胎纳入违法,觉得真是讽刺。

书里因为甲壳虫之墓而提到了《阳光小美女》里胡佛全家开着的那辆明黄色大众面包车(可惜停产),真是让人心之向往。

作者探访“一座燃烧了五十年的‘鬼镇’寂静岭”,尤其那一句“Welcome to Sileng Hill”更是让人浑身肾上腺素飙升,看完此篇反而归于平静,因为小镇地下埋藏有无烟煤矿脉,所以一经点燃,因为矿藏的丰富,必然经久不息的燃烧下去,或许要高达几个世纪,所以无论是在虚构的小说电影里还是真实的纪录片里,又或是小镇具名的口中,都被称为“永恒的地狱之火”。

书的结尾仍然是让人看着浑身不舒服的黑底黄字,但即将读完整本书的我却抱着敬意仔细阅读,作者的探险还在继续,期待另外一段文字的开始。

《废墟美国》读后感(四):《废墟美国》:穿越时空的孤独

从出生到搬到花园巷住之前,我的人生几乎都是在几座“废墟”之中度过的——辗转于几个场镇的银行宿舍——都是租住的大楼,总有四五层高,但却只有两三户人居住,其余空着的楼层对当时的我而言都是“废墟”,都是“探险”的地方,我总能在那些地方看见此前居住过的人留下的痕迹:书信、涂鸦、海报、磁带、书籍、衣物、饰品以及灰尘,那些东西在年少的我的心中留下的印象,可能直到我注意到自己很喜欢“废墟”这种存在开始,才了解到它对于我的重要性——一种穿越时空的孤独,一种伴随我成长的孤独。

这也是我一看到这本书就愿意阅读的原因。

但潘然的这本书,与我的想象、我的期望完全不同。

一开始我以为是画册,是废墟与周遭景象共同造就的孤独的照片,却没想到是这么多的文字与近景、细节的图片。

图片近景和细节多,中远景少,排版不尽如人意,相对来说,缺少想象中的场景。

潘然的文字确实比较直抒胸臆,有很多想对照片进行补充和完善的想法,但笔力不太行,谈不上文笔,就是单纯的记述,但其中提供的观事视角和思考角度也能引人深思。

潘然记录的这些废墟,都是美国铁锈地带的城市,在国内能最直观的进行比对的,大概就是东北。

相较于潘然的照片,潘然在文字中对废墟美国的记述,更让人感慨,一如在各种影视作品和深度报道中看到的东北一样:衰落的工业城市,荒无人烟的街道,高升的失业率,流离失所的人群,以及美国特有的种族问题和犯罪问题。

看到这些记述时,我总想起贾樟柯在《贾想》中记述的一件事:在某次国外的放映中,有个留学生提问贾樟柯,为什么总把破落的中国展示出来,而不是美好的先进的中国。

就像潘然在这本书里记录的一样,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不是只有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还有很多很多不能被看到的城市,也不是只有城市,还有很多越来越人烟稀少并老龄化着的乡村,这些地方也是我们的国家,也有我们的同胞,将这些东西展示出来,就是展示出来,他们不该被忽视、不该被忽略。只看到北上广深,只看到城市,才是片面的、不怀好意的。

潘然试图在这本书里阐述这些废墟的历史和原因,但多是浅尝辄止的记录,并没有进行更深的辨析,诚然这本书意不在此,但如此这般勾起人兴趣又不更进一步,终究让人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近代城市和乡村的衰落,无一不与现代化有关——人口的大范围流动、以人为中心的思潮、无标准的生活价值等等。

书中记述的城市,兴盛于工业产业带来的经济繁荣,也衰落于经济衰败带来的荒芜。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潘然说的加里市,一如中国的东北。

但这些流于流水账记录的语言,能引起我的兴趣,却满足不到我的好奇——美国的地域文化、城市历史、废墟的美、种族问题……一如她进入的那么多废墟,照片都多停于近景与细节,与周遭环境相融并举少得可怜,本该带来的情移于景并未被引燃,让人着实感到可惜。

我喜欢废墟,因为我喜欢这些破败的、破旧的建筑里重拾的自然,喜欢这些破败的、破旧的建筑里留下的时光痕迹,喜欢这些破败的、破旧的建筑与周遭景象共同完成的巨大的、空旷的、穿越时空的孤独。

一如年少的我,在那些空旷的、破败的、破旧的大楼里的探险与冒险。

最后,废墟中的涂鸦,真的很惹人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