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幸运儿》读后感100字

《幸运儿》读后感100字

《幸运儿》是一本由[以]利尔·莱博维茨 / [美]马修·米勒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幸运儿》读后感(一):评《幸运儿》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她是由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看待中国近代的历史事件,其中我们熟悉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国际上的称谓-中日第一次战争;文中采用大量的外国报纸对实事的报道;都能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当中国国内发生着这样天翻地覆的变动时,外国人是如何看待的。再有就是中国教育计划留美幼童,这批在美国学成归国的人确实都回到中国,在中国各行各业为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这些人作为走出去的第一批人永远都应受到后人的尊敬与敬佩!

《幸运儿》读后感(二):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祖国栋梁

晚清,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关闭的国门被迫打开。大家不得不从“天朝物产丰富”的自满中走出,不得不接受落后的现实,不得不慢慢向现代化改革。

我们都知道洋务运动,都知道百日维新,也知道辛亥革命。知道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但却不知道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也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奉献过自己的力量。他们就是第一波留美幼童。清末中国的留学教育计划是第一位留美大学生(耶鲁大学)容闳提出的,挑选了多名12-16岁的幼童,去美国接受教育,并期待他们顺利进入大学,甚至西点军校,将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思想和技术带回国,帮助清朝抵御列强,并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幼童们都很争气,各个成绩都不错。也从刚开始的不适应,到慢慢融入。但美国这边岁月静好地学习,中国那边却动荡不安,这个项目的负责大丞也在保守派和改革派中交替更换,清朝朝廷慢慢开始不信任他们,怕他们用着朝廷的钱,却不能回来报效朝廷。于是,这个计划中途中断了,只有詹天佑在内的2人拿到了大学学位,其他人虽然也被美国名校录取,却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国。回国后,还要接受继续教育,希望他们依旧遵循所有清朝的封建礼仪,而不完全是西方思想。

投身到工作后,他们有的带领过军队、有的充当外交使者和其他国家谈判、有的建造了铁路、有的创造了现代化的大学,等等。当然,现代化之路并不容易。中国的现代化铭刻着中国文化的特色,有强烈的独特性。他不是欧美那样原发性的,也不是印度那样殖民式的全盘移植,而是在保留原有“本来”基础上的有选择的一种“嫁接”。“嫁接”之后,客体与本体的矛盾与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许许多多的问题是难以想象的。极个别有现代化思想的人,是很难扭转整个封建体系的,他们也改变不了历史,阻挡不了清朝灭亡的大势。但是,他们是现代化还挺重要的一个开端,虽然在历史上并不常见他们的名字。

《幸运儿》读后感(三):重启了对晚清时期的新认知

《幸运儿-晚清留美幼童的故事》这本书又打开了我脑中空缺的一块知识领域,感觉很美好。每次读到一本好书,都觉得人生充满希望,所有渴望的都会来临。

「晚清留美幼童」是一个引子,以幼童们的经历,描述了晚清历史发展的梗概。幼童的留学教育计划由容闳提出,分批公费派送到美国留学,开始是曾国藩想要借此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要领,回国建立强大的军队。

后来他们大部分在美国取得优异成就,都能进入耶鲁等大名校。我记得的人名是詹天佑,其他幼童在紧急召回时都未能拿到毕业证,他是提前毕业的。后来回国也只能默默无闻几十年,直到机会来临,建设了横穿大西北的铁路,名扬海外,为国争光。

但教育计划在整个过程受到了封建体制及封闭的儒家文化强烈阻扰,在曾国藩逝世到李鸿章后期,终于被搁置了,紧急召回所有的留学幼童。

他们回国后,并没有受到重用,而是被封建体制文化的代表们担心他们被西方文化荼毒,以极其封闭的态度用传统文化给他们二次教育,并在国家发展的每个行当受到排挤。

终于在经历了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等等各种耻辱条约后,在袁世凯扶持慈禧太后从政的期间,他们才得以真正登上国家历史舞台。期间创办了许多留学相关的学校,还有后来著名的清华大学的前身。

这批幼童是打开中国现代化的钥匙,尤其是思想文化层面的,带来的是变革的创新思维等。并在他们一生历程中,看到封建文化的发展、腐败、改革等,还有就是符合国情的改革发展才对头。

还有更多值得探讨的事情,比如文化自信。

日本当年也是派送幼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他们没有担心传统文化会被西方文化侵蚀,而是将先进技术学回来加以致用,50年间,变成了西方大国之一。

还有太多不懂的,等时机重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