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物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物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物》是一本由[美]罗伯特·麦基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5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物》读后感(一):谈如何塑造人物的教科书

罗伯特·麦基 《人物》 读后感

<一>

这就是一本教科书,每个编剧/小说家入门时都可以一读的教材。即使是那些不从事写作或电影事业的人,也完全可以读一下对麦基的分析,从而更加细致入微地了解如何去构造一个人物。

在构思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一直在纠结,如何下笔,作为一本教科书,我觉得麦基已经把所有知识点讲得很透彻了,我其实可以闭嘴了,学习就好了嘛。虽然麦基不能牵着我的手,但他可以提供知识来撬动我的才智。

如果非要做一个简单的总结,那不然就因引用书中的这句话:“尽管文化和审美时尚会来去不定,人性却并无趋势。”

这本书鼓励读者更加深入地去思考如何创造优秀的复杂角色,为不同的情节和目的去开发角色、设计演员阵容,避免破坏观众与角色之间的联系和对故事的信任感。为此,麦基提供了大量案例和分析来解释这些概念。他杂糅了文学、哲学、电影知识以及人类心理学来帮助我们了解角色的创作,以及作为一名作家/编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苦苦挣扎的状态。他也会非常直截了当、坦诚清晰地揭露敏感问题和社会系统问题,作为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核心的一种方式,很犀利,但是又透着一些现实和悲观。

PS:如果是一个不怎么看电影的小伙伴,在读书的后半部分的时候会感到非常吃力,因为要补的作业实在是太多了。当然你也可以把这本书当成一本字典,一边看剧,一边翻一翻麦基的分析,或许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剧中的人物。

<二>

曾经陷入了“戏如人生,还是人生如戏”的懵懂思考中,实习时候的主编坚定地和我说“戏如人生”,他想要强调的,无非就是人生比戏剧更佳戏剧化,小说可能怎么也写不尽人性的复杂性。当时听完我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但是麦基却说,写小说的唯一意义就是和生活竞争。创作人物的唯一理由就是要跟人性竞争,炮制出一个比我们可能遇到的任何人更加复杂、更有启迪、更具磁性的人。

人性的难以洞察,我们对自我认知的不够彻底,让我对麦基的话产生了质疑。但或许,这是他对编剧/作家的一种更高要求吧,希望他们塑造的人物不是陈词滥调的。

“写得糟糕的人物能向我们表明其他人不是谁,陈词滥调的人物能向我们表明其他人更喜欢谁,独一的人物能向我们表明我们更喜欢谁,移情人物能向我们表明我们是谁。”

“你对自己的人性秘密洞察越深,你对你的人物的人性的认知也就更深。”

<三>

再提几部书中提到的剧吧。

《黑钱胜地》

在人力掌控之外的随机事件也许会搅扰我们,但被我们的意志驱动的各种反应却能决定生命所采取的路径。我们在这些压力之下所做出的选择塑造着我们的未来。

《欲望都市》

作者对四个人物转变的分析非常到位。

《毒师》&《律师》

书的最后部分有大篇幅的分析,这里还没有认真读,因为剧还在慢慢追,看到短评里一个妹子说:“搭配食用更佳”哈哈,确实!

<四>

最后想提一点小建议,书的中间部分可以组织得更加合理化一些,因为我在看目录的时候,感觉框架是有一丢丢不清晰的,知识点好像过于分散,也可能是我的问题,读太快了信息就容易散架。

最后想说,看这本书之前根本不知道“麦基”是谁,看完之后成了完完全全的“麦基粉”。或许,高考之前就应该读一遍《故事》《对白》《人物》三部曲。

《人物》读后感(二):研究人物,即是研究自己

无论是观影量、阅读量,使我去评价《人物》这本书的行为显得可笑。作者揭示了人物构建的本质,作为停留在观感层面的读者,借助其理论框架,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创作者的意图,寻找到创作者隐藏在细节里的秘密。

《人物》的观点构建是高度凝练的。默认在足够的同等认知情况的基础上,对作品内容了解,对人物熟悉,给予一针见血的,直指关键的剖析和点拨。如果同等的观影量、阅读量,看到书中提到的相关部分,会带来极大的快感。作者在阐述“移情本质”时,提到《教父》三部曲,柯里昂家族的忠诚品质,是一种正面反馈,在其他家族互相倾轧与背叛,这成为一种极为高贵的品质。当观影者发现柯里昂家族的这一正面中心的时候,他们便本能地认同于这些黑暗里的人物。《蝙蝠侠》三部曲中癫狂的小丑,在电影中就大放异彩,在《小丑》中,进一步向人们展示了罪恶怎样转化为共情。

视角的不同,掌握信息的不同,人们对同一人物的态度将截然相反,《肖申克的救赎》故事,如果将主角放到现实生活中,不难想象听说/看见新闻的人们担忧的心情。作品中的人物,取得共情的秘密在于完整的记录,和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艺术与现实的不同,此亦《人物》中开篇就强调的人物与人的不同一性。人,是一个正在进化的“发展中的作品”;人物,是一个已经完成的“表演中的作品”。这与叔本华对于人生的见解有相似之处,叔本华认为存在是短暂的,“曾经存在的东西现在不再存在,就好像它从来不曾存在一样。但是现在存在的一切东西,在下一刻就会变成曾经存在的东西。”人的永恒在于变化,人物的永恒在于确定。

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对戏剧艺术的六个构建,根据其创作难度和对作品的权重,进行了从高到低的排序:(1)情节(2)人物(3)意义(4)对白(5)音乐(6)奇观,他确信,事件是艺术的匠心。直到十九世纪末,作家开始颠覆情节与人物的次序,宣称读者真正想要的是刻骨铭心的人物。《人物》作者认为:质问情节和人物到底哪一个更难创造,哪一个更有审美意义,便是犯了一个范畴错误,因为两者本质上是同一的,情节即人物,人物即情节。

没有人物的情节只是物质运转的现象,如月的阴晴圆缺,成不了故事。没有情节的人物的只能是行尸走肉,失去灵魂。

人物到底是有意识的创作,还是潜意识的自我呈现?作者试图通过棕*教、哲学、心理学、艺术理论来探讨创作的本源。最终归纳为对人生价值的敏感度,推理暗示及归纳暗示的思维能力,心智、想象、情感的过滤,即道德想象、逻辑暗示以及自知之明,为人物创作的根本。

解决完基础理论后,作者对人物创作进行分析。灵感来源于由表及里,由外部刺激触发创作灵感,现实、媒体、类型、事件、主题、人物传记、自我故事,都可以形成刺激源头,成为人物创作的灵感。同样,由内到外的思考探索也是灵感的来源,无论是观察与被观察,还是自我感知,对于人物创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当社会自我、个人自我、核心自我、隐藏自我条缕清晰时,人物形象油然而生。

在角色和人物中,无论何种艺术作品中创造的人物,被划分为主角、配角,共同完成故事的演绎。主角在故事中应当具备一切的优势,但一帆风顺的主角,不是观众/读者所期待的。哪怕是以爽快著称的网络小说,也没有人愿意去读一本流水账。对于正常主角的角色,作者概括极为到位“下风狗的位置”。

“当你用所有负面力量的集中火力来检验你的主人公的力量时,你应该能看到各种对抗力量对他而言是压倒性的,他显然是一条下风狗。想要达成自己的欲望目标,他只有一线希望,而且仅仅是那一线希望。”

作家最害怕的事情不是作品乏味,最大的恐惧似乎是不信任。“我不相信那个人会做出那种事情来”诸如此类想法,会破坏观者的信任感,从而将作品丢弃在一旁。网络作品中此种情况尤为严重,各类未经仔细思考的场景和人物活动,犹如游戏中的穿模,让人们从虚幻的作品世界中,一下坠落到现实的人间。但网络作品创作者们有时不会特别在意此类事情的发生,因为有时人们根本不在乎,这也是信任的力量。

人为什么要做他们做出的事情?让人物拥有动机,是这个人到底是谁的重要内在因素。《人物》中总结了12种内在动机,按照从原始到高端进行了排序。作者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对永恒的追求,将不朽做为人物动机的最优先层,甚至超过了生存的作用。

人物的多维与复杂性,使人物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物。而象征人物使人物超越本身,可以表达更多的意义。极端88人物则是对常规世界的减法,通过减去某项想要因素来创造。

《人物》不仅具有艺术理论上的意义,还通过人物对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进行揭示。人物的固定性,为不断变化的人提供了参考。人会改变,群体也会改变,但内在的本质却相对固定,他们的核心自我除极个别特例,都会保持不变。把不变的部分抽离出来,典型化加工,即是人物。

研究人物,就是研究自己。

《人物》读后感(三):序

对大多数作家而言,过去的便是过去了,所以,他们聚焦于未来趋势,指望通过迎合潮流来提升其投拍或出版的机会。作家确实应该与时俱进,但是,尽管文化和审美时尚会来去不定,人性却并无趋势。正如汗牛充栋的进化科学研究所示,人性在几百万年来并无进化。四万年前在窑洞壁上刻下自己手印的那些男男女女,当年的所作作为与我们当今并无二致:塑造自我(自拍)。

千百年来,艺术家和哲学家一直在描摹和研究人性,但是,从十九世纪末期开始,科学便聚焦于那人性背后的心智。研究者阐发出了关于人类行为的各种理论,从心理分析学到行为主义到进化论到认知论。这些分析给数十种特性和缺陷贴上了分门别类的标签,毫无疑问,他们的认知激发了作家关于人物和卡司的创造性思维。然而,本书并不偏好于任何单一的心理学流派,而是博采众长,冶多学科概念于一炉,以触发想象与直觉,为天才作家提供灵感与指南。

《人物》的首要目的是要丰富你对虚构人物的人性的见解,锐化你的创作技巧,助你发明一整套复杂而又见所未见的人物卡司,从你的主人公开始,然后向外拓展到第一圈、第二圈和第三圈支持型角色,最终以位于剧集的遥远边缘的无名过场人物作为完美收官。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得不断修改。一章又一章,一节又一节,某些原初的原理会在新的上下文中回响。我之所以要反复重申这些理念,是因为艺术家每次从新的角度来再思考其所熟知的东西时,她的理解便会加深。

在随后的章节中,矛盾论将是人物设计的几乎每一课的基石。我会将其相对而论:人物vs人、机构vs个人、特性vs真相、外在生活vs 内在生活,如此等等。当然,你和我都知道,在两极之间连续不断的光谱上,各种可能的渐变色度将会交相重叠、彼此融合为一个模糊的混沌体。但是,为了对人物的复杂性有一个简便清晰的认知,作家需要对“对照”和“悖论”有一个敏锐的感知,有一只矛盾之眼,以洞穿创作可能性的全域。本书教的就是这一技巧。

一如既往,我将列举当前案例,包括正剧和喜剧,从获奖电影和电视剧、长短篇小说、舞台剧和音乐剧中摘取实例。除这些当代作品之外,我还将补充过去四千年的文学创作中的典范作家们所创作的人物——以莎士比亚为其中翘楚。这些作品也许你从未读过或见过,但我希望你能将其加入你的个人学习计划之中。

从所有时代摘取的人物能达到两个目的:(1)例证的任务就是要示范并阐明手头的话题,而最明晰犀利的例子往往碰巧是史上首例。(2)我要你以自己的职业为豪。你写作的时候,便是加入了一个古老的、崇高的、讲真话的传统。过去的精彩卡司将会为你的未来写作铺设舞台。

《人物》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人物礼赞,从第一章到第三章,探讨人物发明的灵感源泉,并为塑造你的才华奠定基础,以创作出具有超级想象力的虚构人物。

第2部, 人物创作,从第四章到第十三章,阐述见所未见的人物创作,从“由表及里”的方法开始,过渡到“从内到外”,拓展多维度和复杂性,最后以最为极端的角色作结。正如萨默塞特·毛姆所表达的,“唯一取之不尽的主题就是人性”。

第三部,人物宇宙,从第十四章到第十六章,书写类型人物、表演以及读者/ 观众/ 人物关系。

第四部,人物关系,第十七章,通过铺陈五部散文、戏剧和影视作品中的“剧中人物”来阐明卡司设计的原则和技巧。

综上,我会将人物宇宙解析为银河系,将银河系解析为太阳系,将太阳系解析为行星,将行星解析为生态,将生态解析为生命力——一切均旨在帮助你揭示神秘人性的创作意义。

没人能教你如何创作故事、人物或其他任何东西。你的创作过程是专属于你的个人特质,我所教的一切都不能替你写作。本书并不是一部秘籍,而是一本箴言。我所能做的只是给你美学原理,并用实例来对其进行阐释,铺陈部分、整体及其关系。对这一学习课程,你必须添加你的大脑、趣味以及经年累月的创造性工作。我不能牵着你的手,而只能提供知识来撬动你的才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建议你对本书细嚼慢咽,读读停停,以充分吸收你的所学,并深思如何将其应用于你的工作。

《人物:文本、舞台、银幕角色与卡司设计的艺术》力图深化你对人物复杂性的见解,锐化你对表现性特质的洞察力,在那些灵感需要朋友的黑暗日子里,充当你的牧者,助你配置出一整套卡司。

代词问题

“他或她”“他和她”以及“他们或她们”等力图性别中立的冗赘而令人头痛的表达,尽管可能是出于一片善意,但肯定会影响阅读。“他”这个单数人称代词也许可以假装性别中立,但“他”实际上并不中立。所以,在奇数章节中,非特指的人称将为女性;在偶数章节中,将为男性。

结语:革命性作家

想要成为一个艺术家,成为一个将审美置于金钱之上的人,这种欲求常常会遭到排斥,以及随之而来的贫穷和揶揄。这些恐惧已经破碎了诸多天才作家的意志。要正面它们,一个作者必须成为一个革命者,而不是一个叛逆者。叛逆者憎恶权威是因为他们觉得缺爱,缺欣赏。一个真正的革命者的革命只会发自内心,不为人知,而独自坚守。她知道自己的全面价值,不需要任何人告诉她自己的价值何在。叛逆者想要推翻权威,以便自己取而代之。一个默默的革命者却没有这样的愿望;一个孤独的革命者就是一个人道主义者。

她并不狂热,而是独立。

她相信人类创造力的中心性以及意识的最高价值,而这一切的出发点便是同情心。

她乐于呼朋唤友。事实上,她对朋友和熟人的洞察便是其痴迷于人物创造的初始灵感。

她保持怀疑,但并不愤世嫉俗。她鄙视人们深信不疑的谎言,对其用以替代现实的各种幻觉嗤之以鼻。洞穿了所有群体、所有社会的局限之后,她便能将自己解放出来,摆脱泥土和血缘的羁绊,超然于对国家、阶级、种族、党派、宗教……甚至家庭的盲目忠诚。

她从不复制生活。真人也许能激发灵感,但他们仅仅是一个开端,而且永远不够。

她对精进手艺孜孜不倦,让直觉和洞察来指路。

她从不满足于浅表的人物塑造。相反,她会以前所未有、闻所未闻的方式去探索隐秘生活,创造出我们大家都喜闻乐见的人物。

她从不炫耀。她从不会哗众取宠地为文而文。

她知道标奇立异并不是新颖原创。

她知道自知才是她最真实的人物创造源泉,所以她会不惜时间内省于心。

她不会为自己的灵感源泉设限,她会随时随地将所能发现的各种想法兼收并蓄——无论其来自偶发事件、他人还是自身。

她会探索冲突并沉醉于各种复杂性。

她会以神奇的广度和渊博的深度来烛照人类精神。

她绝不会轻易终结自己赋予人物的故事路径,直到他们完全兑现其人性承诺。

革命性作家会让我们的夜晚充满欢愉。

我看到了末页的底端升腾上来迎接我,所以在时间结束之前,请让我举杯敬贺你们,所有的作家们——你们是故事的导航人,人物的探索者。祝愿你们找到自己的路,穿越人类的荒野,挖掘埋藏的宝藏,然后安全地重返家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