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孟买》读后感精选

《孟买》读后感精选

《孟买》是一本由[印] 苏科图·梅塔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元,页数:6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孟买》读后感(一):幸好我是中国人

我离印度最近的时刻是晓明哥去拍《大唐玄奘》,计划探班的我去出境检疫打了各种要求的疫苗,后来没去成。同行的姑娘回来说,在印度洗澡务必闭紧嘴巴,否则有水溅进去,就会拉肚子。我亲爱的闺蜜金喆曾经去恒河边做国际义工,她之后病倒在酒店,打国际长途向家人求救。印度自此绝不会上我的旅行名单。可是我依然对宝莱坞感兴趣,网飞的印度剧尺度犹如《欲望都市》。我对这个国家好奇,大学时翻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现在看这本《孟买》。

似乎美国作家的非虚构写作都是一个老师教的。这本和何伟的中国三部曲节奏类似。从孟买出走的人再回来,以美国精神看孟买,更疏离也更细致,选取的对象也够话题:杀手、舞女、宝莱坞大亨们。读者能看到宗教在这个国家的血液里,然后各种问题积累,作为中国人,我更加明白和这些的印度无可和解。幸运的是我是中国人。

书的末尾写一个富有的宝石商人抛弃家财去苦修。是真正意义上的餐风露宿,连鞋也没得穿。我和作者以及这富人的族人都在等反转,以为过几段文字,这富人会还俗来。然而作者去探了他,居然没有。这是孟买,印度最富的城,感觉像上海+深圳在中国的位置。大多数人家的污水管和净水管却是一个接口。富人担心黑帮,贿赂是生活常态。我由然生起了生活的幸福感。对这样的印度,也只有不服就战了。

《孟买》读后感(二):米内什与酒吧舞女蒙娜丽莎

作者讲述孟买男人米内什与酒吧舞女蒙娜丽莎的故事。

米内什是勾搭酒吧女的行家里手。他说那就是一场较量:

《孟买》读后感(三):孟买

我见过次数最多的印度人,可能是长达12季的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的拉杰。印度裔青年科学家拉杰有异性社交恐惧症,在女性面前说不出话,但背地里他又很自恋,喜欢自吹自擂自己的男性魅力。《生活大爆炸》人物特点鲜明,笑点多多。但若真在现实生活中碰到象谢尔顿、拉杰这样的人物,估计要被他们气得吐血。其实现实可能不是这样的。我有一个印度同学,人长得黑黑瘦瘦,说话慢慢悠悠,举止也彬彬有礼,除了他的印度英语口音太重以外,我几乎找不出他有什么缺点。

这本书的作者苏科图是印度人,但他是印裔美国人。美国的教育与生活背景让苏科图看上去更象美国人。因为这种距离感与身份的双重性,让作者笔下的印度孟买就象是海斯勒写的《寻路中国》,看上去既真实又有点陌生。苏科图与海斯勒两人都是作家,不一样的是苏科图是典型的社会中产阶级,在孟买有上层的人脉与圈子,他喜欢利用这样的关系。而海斯勒是一个在中国支教的英语老师,他更喜欢底层百姓。作者身份差异让两本书体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在这本书里,苏科图有点居高临下地写了高级警官、当红舞女及帮派杀手的故事。

估计大部分中国人对印度没什么好感,一来中印两国关系一般,时有冲突。二来印度经济发展不如中国,环境脏乱差,有些观念在国人看来愚昧落后。孟买算是印度最发达的地区,但在苏科图眼里,这里空气污染严重、政府办事效率低下、老百姓生活成本高、小朋友入学困难,人与人之间等级分明、社会诚信无人维护。

苏科图说孟买煤气紧缺,煤气瓶配额要找关系才能申请得到,而且一户只限一个。一瓶煤气三周用完,用完自己扛着煤气瓶去换,这个时候家里就要断火。记得很多年前我家里也用煤气瓶,但会有两个煤气瓶。一个用完了,可以马上换上另一个,等烧完饭了再骑自行车带空煤气瓶去煤气站。爸爸专门做了放煤气瓶的自行车支架,其实装满的煤气瓶的自行车并不好骑,要保持平衡不容易。如果放在现在,这么麻烦的操作,肯定直接点外卖了。

从作家写作的角度来说,在对周围一切所知不深,但又有不断发现的阶段,是最容易有创作激情的。因为这个时候既有创作动力,又能观察得到。而在一个地方住得久了,人们就没了描写它的欲望。所有一切都是显而易见、安部就班的,一切都湮没在碌碌的庸常中。

《孟买》读后感(四):鲜艳复杂的孟买与也许一生也不会踏足的印度

1. 很有意思的是,不像我比较熟悉的、其他纪实类的作品,作者始终不曾试图隐蔽自己,仅仅做读者的眼睛,望远镜或者显微镜。作者的激情、迷恋、热爱,从头到尾浓烈的铺陈开来。让人感慨这风格也够印度。

2. 我不太同意一种说法,说这本书写的是”边缘人“,而不是普通的、日常的老百姓和中产阶级。我觉得这带着一种自认为中产阶级的傲慢与偏见,并且认为所有的城市生活中心就是所谓中产阶级的,并且这些人有一种固定的生活方式。印穆冲突是当时孟买的一个背景底色,在这冲突的两端之间游走的,哪个不是普通人?作者笔下的人,财富、地位、宗教、性别、职业等等尽可能的采取了不同典型,而这些被视而不见的,哪个不是普通人?他们身处的环境,他们每天生活中来来去去的不乏所谓”人数最多的中产阶级“,但他们也同样受他们的故事所影响,受孟买的影响。所以我认为作者在这方面已经尽可能的寻找了一种平衡,做了一些取舍,而并非单纯为了好看的故事而专门挑拣边缘人来构造一个虚伪现实。最后留在我脑子里的孟买是丰富的,复杂的。作者笔下的孟买并无与现实之间的割裂感。

3. 在读了这本书之后去看《孟买饭店》。之前《孟买饭店》打开两次,最后都没有看下去。这次因为有了不一样的背景,才看进去。电影的背景是2008年的恐怖袭击,并不是书中一开始介绍的1993年的。并连带发现,印度遭遇恐怖袭击的次数并不少。他们敌对仇杀,有清晰的地盘界限范围,但同时他们做生意,交朋友,互相行礼,去对方家里吃饭。穆斯林会保护印度教的朋友,印度人也会保护穆斯林。所有的冲突其实都带有除了号称神圣之外的目的,也许相关权力或者金钱,也许是某些人邪恶游戏中的重要一部分。毋庸置疑,印度永远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最宽容的宗教思想,宗教和世俗生活最紧密的结合,以及彼此之间水火不容的冲突,仪式与反仪式,偶像与反偶像,甚至耆那教这种本质无神论的宗教共同存在。恐怕不身处其中,总是无法理解。

4. 阅读的过程其实并不算特别流畅,也许是因为PC kindle,以及碎片时间的关系,也许复杂难记的名字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并且,免不了我自己也进行了选择性接受,比如看到肮脏的不可思议的环境,行政的系统性腐败等造成的现象,加深了我脑袋里关于印度的刻板印象。不同背景的人,遭遇不同事件,各自行为逻辑的不可思议之处,也统统可以用”这可是印度“来囫囵解释。但我也接触到之前闻所未闻的现实,更多的试图去理解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生活,也因此可以略为拓宽眼界和心胸,将对印度十分严苛到几乎政治不正确的评价摆正了些。

人最终都是无法互相理解的,但希望我们能找到一种和而不同的方式都过得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