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印度青年狂想曲》读后感摘抄

《印度青年狂想曲》读后感摘抄

《印度青年狂想曲》是一本由[印度]司妮达·普拉姆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印度青年狂想曲》读后感(一):值得一看的书,很写实不搞笑

看到书名的时候以为是沙雕搞笑的书,但阅读后发现是关于印度青年的梦想,现状,奋斗与迷茫,里面的人各不相同,但共同的一点就是对现状不满,希望能有所改变,有人失败有人成功,在书里可以看到中国十五年前的影子,前途未知,但每个人都觉得印度梦触手可及。。。。。。。。。。。。。。。。。。。。。

《印度青年狂想曲》读后感(二):印度青年正如何改变世界

书名为“印度青年正如何改变世界”,作者以青年群体为例观察印度社会,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印度社会与中国社会在根本议题上趋于一致。

书中描写的诸多当代印度社会的细节都能在中国社会找到映射,诸如新媒体追求爆款、标题党,书中写到的印度WittyFeed公司就是中国的“咪蒙”;英语口语是印度青年的晋升之梯,正如新东方之于中国青年,这是两国青年努力融入全球化最直接的证据;励志大师的励志演讲,给疲惫的青年注入兴奋剂,正如罗振宇的跨年演讲;印度基层社会的“疏通者”,在扶贫和印度版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青年人对晋升之路的渴望,对低微社会地位的愤怒,只有诉诸于印度教、男性等身份政治,在爆裂的社会行动中才能得到释放;印度年轻人的明星梦想,中国年轻人的网红梦想,渴望一举成名实现阶层跨越;印度的电信诈骗,因为受害者是美国人,而有更少的道德牵绊。

青年人是全球化的未来,观察中印两国青年,在价值观上趋于保守,又受消费社会的裹挟,不景气经济环境的磨砺,比起上一代人的昂扬向上,当代青年深深陷入倦怠社会,无力改变,又无法抵御失业等危机,这些都说明,全球化的未来并不乐观。

《印度青年狂想曲》读后感(三):今日印度是往后看的中国

毋庸置疑的一本非虚构纪实佳作。因为作者本身就是印度人,而且还是印度女性,所以在她描述这些人物的时候,她并不是作为一个局外人,以一个他者视角去猎奇。而是作为他们一份子,以一种悲天悯人,把自己置身事内的态度去参与其中。她会穿插自己的看法和所思所想,与采访者有着深入的接触。她会受邀作为被采访者举办的选美比赛的评委,请年轻人吃麦当劳,甚至借钱给被采访者。

正是因为这样深入的接触,我们得以管中窥豹,看到一个印度人自我视角下的印度。

这个印度并不古怪,也不猎奇,而是像极了十几,二十年前的中国。一个充斥着电话诈骗、愤青、民粹主义、横漂还有营销号乃至印度版俞敏洪的国度。

我们比他们快了二十年,但并不意味着印度再发展二十年就一定能成为我们。总的来说,中国走出了自己的道路,目前来看算是成功的。但是对于印度而言,他们需要探索新的解决之法。而前路漫漫,问题多多,究竟该怎么走。书中的每一个人都似乎给出了自己的药方,被众人反复提及的莫迪也给出了自己的方案,可是,这是一条前途未卜,书中的作者也表现了无限的担忧。

说句题外话,某种意义上来说,孙正义的“时间机器”理论又奏效了

《印度青年狂想曲》读后感(四):狂想青年永远年轻

真的很有趣,印度青年在作者笔下,姿态万变:追逐潮流利益的人,怀揣革新梦想的人,钻空子却脚踏实地的人,各占山头的情绪激昂者,前途渺茫却无可限量的印度女性,金光闪闪后的艰难人生,自欺欺人为生存者……一边读也一边想到了中国年轻人,有那么一点点相似的影子。

印度梦对年轻人的侵袭:

“他们心中的一切只能靠自己的想法,导致这一代印度人以自己的观点重新定义一切:工作、成功、道德。这也会以一种我们还不能预见的方式改变我们的世界。”

“如果要把他们的人生哲学概括一下,那就是:能赚钱怎么都行。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印度年轻人的现实就是这样——不满现状、寡廉鲜耻、难以阻挡。我所见到的年轻人很少有清晰的是非观;大多数人根本不在乎这些。”

“但是我坚信他们会一直为了金钱、权力和名望而不断努力。他们没法继续向上发展了,又无路可退,所以他们就一直夹在现实和梦想之间。这就好像一个人在没有回程计划的情况下飞向外太空:不管你最终走到哪儿,太阳依旧耀眼,星辰触手可及。”

但是最令人动容的是,女愤青那一章,会发现即使是在这样一个晃动的时代和国家之中,还是一股奋斗的力量在,还是有人想要做出一点点改变,为了应有的地位和权利而不后退,虽路途漫漫。想来温水煮青蛙的一代是不能够勇敢面对风浪的,更多的是猜疑,是计算,是怠惰……

世界上,各地愤怒的年轻人如烈日下冒泡的汽水,寻找成功的答案。

《印度青年狂想曲》读后感(五):《中部印度青年狂想曲》

对印度的人口“红利”和印度所面临的就业危机感到好奇的人来说,这本书可以一看。作者的描述如看纪录片,随着阅读的推进,慢慢了解他们的故事,是了解中部印度青年所思所想所感的好读物。

印度大部分青年未受过教育、失业和失业,对他们进行洗脑,他们很容易便落入民粹主义陷阱。年轻的印度人,充满了想法、梦想和计划,又因为现实与梦想的强烈不匹配,感到愤怒、沮丧、焦虑。

印度的暴乱、不正当的男子气概和民族主义,所有这些也可以通过性别视角来理解。在像印度这样严重不平等、种姓驱动的父权社会中,这种男权的主张很容易被引导到“收回”他们认为理所当然属于他们的东西,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对边缘化实体的暴力。撇开性别和政治表现不谈,这本书还谈论了许多问题——破碎的教育体系、政治腐败、种姓计算、宗教沙文主义等等。

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看印度的视角。现在的印度,由于全球化,再也不可能对世界上更发达地区的生活一无所知了。当生活经验显示出与想象不符的迹象时,挫败感随之而来。大部分年轻印度人都想寻求经济富裕和社会认同,但不幸的是,现有的机会和不久的将来看起来都前途渺茫。

作者想了解年轻的印度人的梦想、行为、渴望,以及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她通过关注一些有着“雄心壮志”的年轻人来触讨论这个主题,但这些人大多来自印度的几个州,而在印度,不同地区、文化和年轻人之间的都有着巨大差异。在选材上有局限,他们不能代表全部印度人,只能说部分印度人。这本书在涉及主题过于广泛,但着眼的角度狭窄,分析薄弱;关键人物的联系也缺乏了些深度,显得零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