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肮脏的三十年代》读后感100字

《肮脏的三十年代》读后感100字

《肮脏的三十年代》是一本由[美]蒂莫西·伊根(Timothy Egan)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肮脏的三十年代》读后感(一):如何理解: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很扎实的一本书,尤其是纷繁的人名和不知东西南北的地名。哈特威尔的日记写的真好,比所谓的创作好太多。 俄国的德国人严谨整洁律己的特征可以解释现代德国一系列为我所想不明白的问题。只是为什么我们的民族会不爱干净呢,论文化,我们深厚而悠远。记得看过实录,说北平的每个墙根下都是大便。 书中说人们不离开,是故土难离。即使面对生命威胁,沙尘满天,寸草不生,也因为热爱而不离开吗?这份热爱会因为四十年而如此深厚吗?

《肮脏的三十年代》读后感(二):历史给人的唯一教训,就是人们从未在历史中吸取过任何教训

大自然被伤害,沙尘暴是结果。失败的宅地法案。拓荒的人被误导。一场投机狂潮。而最后是撤退。 “如果天不下雨,水可以从地下来。奥加拉拉含水层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人们汲水的,正如30年前的草原本身一样。拿来用吧。” 预期看到探寻生态保护的历史,但暗藏其中的经济、种族、人性一点点展开,我才发现我傲慢的把一切想的太简单。 涸泽而渔的农业狂欢故事始末,自然生态的破坏不仅仅归因于保护意识的缺失,放在社会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看,人类的傲慢那无形的手推着人类走向黑暗。 “人类是整个大的有机生物圈的组成部分,应该小心翼翼地对待自己所处的位置。” 写完却又觉得自己的语气也是站在上帝视角的傲慢,如果深陷其中,我又能否拨开利益的迷雾,看清这一切。我又是否傲慢的觉得生态至关重要,而可以遗忘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需求。 共存之路的尺度又在哪里?

《肮脏的三十年代》读后感(三):谎言:我把大地翻了个底朝天

南部平原被称为高地平原,海拔超过600米,由于地势较高并靠近落基山脉,几乎大风不断,并且容易发生干旱。早期到达过那里的探险家将其称之为“美国大沙漠”。那里只有一些适合生长那里的野草,为的是固定土地。除了风,这片蛮荒之地无人问津。然而到了20世纪初期,一家土地投机商从中窥到了商机,他们用美好的谎言将这里售卖给大量的人,让他们相信这里适合居住。。是农业的理想国。他们声称“挖掉草原的草,可以带来降雨”。

当居民大量开垦这片土地,进行畜牧养殖。将野草拔下撒下小麦种子的时候,降雨越发越少,持续干旱,科罗拉多南部、堪萨斯西南部、得克萨斯和俄克拉荷马的狭长地带这些地方变成了恶名远扬的“沙尘碗”人们不仅受到食品短缺的威胁,沙尘暴也让大多人们患上了呼吸道疾病,尘肺也夺取了人们的健康甚至性命。不仅仅是人类,任何牲畜也难逃厄运问题。可惜在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战时、劳工等等问题让人们没有过多关注这片土地。一些人在这里死去,一些人再次背井离乡,一些人继续坚守。

1935年4月14日,“黑色星期天”之后,在这些风暴造成的巨大破坏之后,国会通过了“土壤保护法”,该法将水土保持服务(SCS)建立为美国农业部的常设机构。SCS的创建旨在为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提供指导,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森林和田地土地,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直到1941年,即使是将近十年。也还有人乐观地坚信雨水会回来,终于有一天,再次迎来了降雨。到后来,只有科学种植和退耕还草是保护这片疮痍的大地最好的办法。

人们剥夺了大地,沙尘剥夺了人类的财产和希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