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社会性动物(第12版)读后感1000字

社会性动物(第12版)读后感1000字

《社会性动物(第12版)》是一本由(美) 艾略特·阿伦森 / (美) 乔舒亚·阿伦森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2020-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性动物(第12版)》读后感(一):读《社会性动物》有感

第一次接触到社会心理学领域,看群里面有人反映觉得“读起来苦”,猜测大概是专业名词太多,读起来觉得晦涩,但其实和文中的例子结合,或者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共同,就会觉得妙趣横生,我真的经常读着读着就理解了自己很多奇奇怪怪的行为

《社会性动物(第12版)》读后感(二):收获与迷茫

花了将近两个月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书。最近忙着写作业工作,今天忙里偷闲,兴致勃勃准备把剩下的读完,结果发现已经到术语表了。意犹未尽,想要再读的一本书。专业术语很多,作者以中立(在我看来)的角度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了剖析,也是近期记笔记记得最多的一本书。读这本书的初衷是对人性、社会有更多的了解,以此填充我肤浅的内心。确实多了一些了解,但是困顿也随之而来。如何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是我目前的终极目标。

等我积累更多,再来拜读。

《社会性动物(第12版)》读后感(三):细细看,慢慢调整自我

很不错的一本书,得到不少启发。人类是群居动物,在融入群体生活后会涌现出一些心理现象。总体来说这些心理现象都是自我保护的手段,比如说出现地震等不明来源危险时,我们会跟随人群跑;比如自身受到伤害时所产生的失调,我们会从外部找原因寻求慰藉保护自己。

但社会发展至今,很多事情都不那么纯粹,我们得去了解这些心理现象和些许本质,去认识自己和别人,有新的思维方式。本书不仅阐述和论证一些现象本质,也会解释一些方法论并运用至生活中以促进一些积极作用。比如说增强或减弱从众的因素(异议者、对决定负责、权威等);比如社会影响力等级进化(依从、认同、内化);比如怎样可以有效传播或说服;比如如何减少认知偏差、降低认知失调…

《社会性动物(第12版)》读后感(四):社会性动物

这本书讲的是社会心理学。亚里士多德最早给出过一个关于人的定义:“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花费大量时间与其他人交流往来,在这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着他人。 自我归因包括性格归因和环境归因,每个人对自我表现差的结果评价更多的是环境归因对自我表现好的结果评价更多的是性格不一,但对他人的评价恰好相反,别人表现好的结果评价更多的是环境归因。表现差的结果更多是性格不硬。 书中最让我受启发的部分,是“外在理由”和“内在理由”对认知失调的影响。 伟人和普通人区别就在于,他们就算在认知失调情况下仍然奋力向前。 认知失调主要表现为高估自己,低估别人,人类是这样一种生物,他们一生都在试图说服自己,他们的存在不是荒谬的,但是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有价值的,没有错! 看过白岩松先生的一句话,学会跟不同的声音共存,我不同意你说话的内容,但是我维护你说话的权利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按照别人的期待去活着,就注定活不好这一生。

《社会性动物(第12版)》读后感(五):笔记

感谢作者让我把之前零散习得的心理学知识又回顾了一遍,其次翻译你真的好烂。 一、作者的想法: 1、实验方法是我们理解复杂现象的最好方法。A—实验(→)B(是否有因果关系而非只是简单相关) 2、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实验成果 二、零散的名词解释 ● 事后聪明偏见(事后诸葛亮)高估自己预测能力。 ● 阿伦森第一定律:情境的压力迫使人做出疯狂举动,多数情况下,并非因其人格(如变态、精神病)导致。 ● 社会认知关注:人们如何信任自己的行为;人们如何解释、记忆、预测、作出决定、评价自己和他人;以及为何这些过程常常出错。 ● 150人限制:大脑似乎可以容纳150并与其建立友好关系; ● 社会认知章: 1. 偏见盲点:我们并无偏见; 2. 证实偏见:我们相信自己对现实的主观解释绝对正确,并因此只关注与之吻合的信息并选择性忽略与之相悖者(解释人们对牢不可破信仰的顽固性); 3. 自我中心偏见:幻想观众+将新信息运用于己身,会更易记住(人性化术语亦然); 4. 巴纳姆效应:轻易信赖模糊且万能的描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