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未完成的手稿读后感摘抄

未完成的手稿读后感摘抄

《未完成的手稿》是一本由[法]弗兰克·蒂利耶著作,68.00出版的48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2-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未完成的手稿》读后感(一):没有结尾的故事

看这个书名其实容易以为是一本社科书,实际上这是一本法国作家推理小说家弗兰克•蒂利耶所写的一本推理类型的小说。蒂利耶包括这一本书一共有三本作品出版个简中,每本豆瓣评分都在八分以上,虽然看的人数比较少,但整体看来蒂利耶作品还是不错的。

这本书在序言部分就直接丢了个烟雾弹,搞得你有点分不清这序言究竟是真还是假,序言是说“我”找到了一份手稿,这份手稿没有写完,没有书名也没有结尾。而本书的正文部分就是序言所说的手稿,从序言部分的署名可以看出这应该是作者虚构的一个人物,也就是说本书所讲述的故事,是由作者所虚构的故事中的人物所写的故事,实际上简单可以理解就是作者蒂利耶写的故事。

书中开头有提到就是一个词“剑鱼”。书中是这样解释剑鱼的,除了尾鳍,这种鱼没有任何特别之处,从不咄咄逼人,结构也不复杂。这个剑鱼恰好可以类比本书,本书除了结尾之外好像没有特别之处,剧情也挺简单不复杂,就是一个追踪连环杀人案的过程,也没有什么不好懂的地方,除了结尾。结尾部分反复阅读几遍,终于理解序言所说等本书没有结尾,没错本书的结尾是开放式的,结果究竟如何则可以由读者想象了,可以是好也可以是坏。但是剧情来说可圈可点,故事叙述的方式是以多角度进行的,有从女主、精神病医生还有警察,每个人视角都不一样但是慢慢的会对整个事件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 (以下内容剧透警告)

其实我在看的途中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了幕后凶手是谁,结果看到最后算是猜对了但是没有完全猜对,本书设定的一大亮点就是结尾的sz(避免剧透用拼音),当时我还挺惊讶的后面百度了一下发现sz的DNA居然真的有同样的情况,所以才使得这个故事能够完整下来。所以实际上我以为的凶手是凶手,但是这个凶手不同于我所认为的身份,结局很精彩拔高了整本书的水平,也有解释为什么这些人会出现连续杀人,惊讶于居然真的有人能够一直掩盖着自己的身份活着,连照片都一张不留。

《未完成的手稿》读后感(二):打开地狱之门

如果只看书名和封面设计,我想我不大可能去阅读《未完成的手稿》这本书。可是,在看了内容简介之后想起作者是谁,曾经写过什么,瞬间让我有了阅读欲望。毕竟,法国类型文学在国内引进出版的数量并不多,自莫里斯·勒布朗以降,能够让人在书柜为其保留一格的,除了卡斯顿·勒鲁、皮耶尔·勒迈特、米歇尔·普西、塞巴斯蒂安·雅普瑞索等人之外,可能只有弗兰克·蒂利耶。凭借《左撇子的杀意》和《影像感染》两部作品的引进出版,其独有的法式暴力美学让人印象颇深。看完《未完成的手稿》之后,这个印象将根深蒂固。

《未完成的手稿》采取了书中书的模式,通过警探维克·阿尔特兰和女作家琳妮·摩根的双重视角,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暗黑、暴力、血腥的犯罪故事,其残忍程度令人咋舌。小说情节像两节黑色锁链,一方面,深夜海关在山区设置卡点,引发闯关与车祸,车祸后备箱里无脸女尸又指向加油站抢劫案,顺理成章让警探维克·阿尔特兰出场。另一方面,畅销书女作家琳妮·摩根推出新书之际,被家庭变故被召唤回伤心地,随之发现女儿失踪时蹊跷之处。两者本不平行的世界,随着案件的深入调查而产生交错,并逐渐形成晦暗难明的迷网。在弗兰克·蒂利耶的作品中,恐怖与暴力总是紧密关联。抢劫、绑架、残肢、剥皮……,与之相呼应的,心理医生、暗网、寄宿学校、监狱、度假小屋……作者游刃有余地引领读者在多起凶案、不同场景和人物之间切换,将误导——这门转移注意力的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人欲罢不能。值得一提的是,弗兰克·蒂利耶在叙事中向包括莫尼斯·勒布朗、亚瑟·柯南·道尔以及斯蒂芬·金在内的诸位前辈大师们致敬。例如,勒布朗小说中的地名成为杀戮游戏的一环,老金笔下阴森恐怖的寄宿学校没有缺席,华生与莫里亚蒂的名字成为代号,甚至复刻了福尔摩斯探案集《最后一案》的经典场面。在全新创作的惊悚故事里看见以往熟悉的经典元素,不禁让人会心一笑。

人物塑造同样是作者弗兰克·蒂利耶的拿手好戏。借助连环杀手的肆虐,他为读者奉献出各具特色同时拥有残缺灵魂的人物,无论是受害者或加害者。个人认为这样无差别的人物塑造,无疑让对手戏更为合理,同时更加精彩。作为正义一方的警探维克·阿尔特兰患有离奇记忆症,本该让人羡慕的过目不忘,成为困扰他人生的顽疾;受害者一方的女作者琳妮·摩根,童年目睹悲剧造成记忆缺失与错位,心理创伤隐藏于内心深处。两人虽然在记忆方面天差地别,却都拥有敏感的心灵和狗咬骨头不松口的探索精神,是寻找连环杀手的过程中逐渐互补的存在。与之相对应的,是旅行者与剥皮者为代表的凶手。变态的心灵不是施展杀戮的借口,空洞的灵魂其来有自。弗兰克·蒂利耶曾经在《左撇子的杀意》探讨过暴力因何形成,源于天性还是后期社会环境造成的压力,《未完成的手稿》中延续了这一探讨。没有将罪行及心理缘起简单脸谱化处理,而是通过不断释放出的小细节使之逐渐丰满,配合罪行背后的人生轨迹,展现出人性的复杂,这无疑是让人信服的创作。

总而言之,《未完成的手稿》延续了弗兰克·蒂利耶的个人写作特色,即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搭建复杂而不混乱的构架,利用快节奏的叙事,保持黑暗、血腥和暴力情节的持续刺激,不动声色地剖析受害者与加害者的内心世界,探讨悲剧的缘起。成熟、稳定的创作尽显高手风范。我不得不多提一次,他在小说中深度致敬黄金时期的大师及其作品,不仅是故事里的一抹亮色。同时也是真正理解结局的钥匙。来吧,打开这本书,打开地狱之门。

《未完成的手稿》读后感(三):酣畅淋漓的故事推进,颇具争议的续写结局

法国作家弗兰克•蒂利耶,我这还是第一次听说,不过通过这本书看其行文之老道,显然这不是其第一部作品,大概了解了下,果不其然,光引进简体版的这就已经是第三本了,并且每本评价均不低。

这本书虽然有将近500页,但由于开本较小,加上让人欲罢不能的悬念氛围,让人忍不住要一口气读下来。本书结构虽然复杂,不过在悬疑小说中也算是屡见不鲜,采用了书中书,甚至可以说是书中书中书的结构,而在叙述手法上采用了双线叙述,悬疑小说作家琳妮和拥有“绝对记忆”的警察维克两线并行,当两线交汇时,一个连环犯罪团队或者说是一种匪夷所思的犯罪模式渐渐浮出水面。而本书最棒的地方在于作者的悬念设置和情节铺陈,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大师级的水准,加上设置的案件本身就足够吸引眼球,使得整个故事可以始终牢牢抓住读者,完成一次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

而本书最值得说道的地方应该是本书的结局,我相信关于该结局不同的读者观点会不一样,应该会呈现褒贬不一的情况。

下面的内容涉及泄底,未读完的读者建议绕行!

就我个人而言,对于本书的结尾,即故事中所谓手稿未完成也就是续写的部分,也是喜欢的不喜欢的地方都有,首先,对于XXX诡计(防止透核心大底,看完的读者自然懂)的设计我不是不能接受,只是在前期感觉几乎毫无相关线索,感觉不太公平,这样的解释显得过于取巧,不太喜欢。其次,故事中的伏线基本都收回来了,最后通过凶手自述,急风骤雨般的收束带来的转折和真相,基本能够自圆其说,但遗憾的还是建立在XXX解释之上,另外还有一些扣子没有扣上,例如为了了解琳妮,有必要偷她的样书吗,直接买一本不更合理安全吗?还有偷到的书为什么要送回原来的学校去?书中设置作中作,即“未完成的手稿”这一形式的目的也不明朗。另外,就是故事最后一页,活下来的到底是谁,作者并没有写明,这点我倒是挺欣赏的,是正义战胜邪恶亦或是反之,留下了大大的悬念,正所谓故事的结束也是开始!

总之,本书整体而言是相当优秀的,就是随着故事的推进,在前期被吊起的胃口没有通过结局得到满足,真的有种结局是另一个人仓促完成的感觉,总觉得是不是“原来的作者”能给出更好的结局!

书封

书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