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华文明五千年》读后感100字

《中华文明五千年》读后感100字

《中华文明五千年》是一本由冯天瑜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460图书,本书定价:71.70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华文明五千年》读后感(一):史论结合 图文并茂: 全景再现5000年中华文明 ――读冯天瑜《中华文明五千年》武汉大学国学院荣誉院长 郭齐勇

新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国著名文化史家冯天瑜先生的大著《中华文明五千年》。本书文约义丰,深入浅出,史论结合,图文并茂,全面地再现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细细品读,掩卷凝思,觉得该书有如下特色值得称道: 一 具有个性特色的话语体系 作者不仅具有历史学家的严谨与具体,而且具有思想家的灵动与抽象。本书随处可见冯先生已有研究的硕果和他的特别的思路、话语。如他在反思前贤的基础上重新释读的“文明”与“文化”、“中国”与“中华”,他对中华文明的“生态”(地理环境、经济土壤、社会结构、国际条件)的讨论,对中华文明的“特质”(人文传统、伦理中心、尊君重民、中庸协和、延绵韧性)的概括等,都带有他的个性的色彩。他对中国文化史、文明史已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话语体系。 如关于“中华元典”及“元典精神”的诠释;关于国家统一与整合、具有强大凝聚力与向心力的“一统文化”的典范意义的阐发;关于明清文化的异动,明清之际的非君思潮的论述;凡此种种,都建立在作者几十年辛勤耕耘的基础之上。也许在这里只有简明的结论,但其背景却是作者艰苦的研究过程,以及积累的诸多成果;尤其是在其中反映出来的冯先生史观的特殊话语。 二 思考卓特,见解独到 冯先生善于读书思考,随时做到了学与思的积极互动,他的大著不仅客观呈现了五千年文明史的发展进程,而且随处寓于启发,点醒读者自己去理解、思考、评判、总结中华人文历史的得失、成败、兴衰、优劣,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文化自觉,积极健康地面对当下与未来的世界。 如关于两宋文化的评价,作者陈述了词、画、文玩与理学所展现的精致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又描述了熙熙攘攘的市民文化,检视了两者的张力,似乎在不经意间,以四两拨千斤,寓评于述中。作者对草原游牧民族兴起的过程的描述,以及在瞬息万变、震荡迭起的历史大变动中,中华文明所经受的剑与火的锻铸,展示出包容万千的生命活力的评析,都有深刻的觉识流淌在字里行间。 三 史论结合,图文并茂 本书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做到了内容与形式、逻辑与历史、普及与提高、理想与现实、思想理论的深刻性与文字表达的流畅性的辩证统一。 例如作者在近代文化转型的论说中指出:文明是生生不息的新陈代谢的过程,其间有量变、渐变,也有质变、突变。如果说,古代中华文明大都处在量变、渐变之中,那么,近代中华文明则发生了质变、突变。正是在与异质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灵与肉、笔与剑的交锋中,中华文明实现了从中古形态向近代形态的转型。 本书雅俗共赏,既可以给研究专家以启发,又适用于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国民阅读,便于普通老百姓了解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 本书不仅文字简明隽永,而且配有大量的精美的图画。图片均经过精选,印制又十分考究,色彩绚丽,线条清晰,给读者以赏心悦目、养性怡情的享受,令人爱不释手。

《中华文明五千年》读后感(二):中华文明五千年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我们知道四大古文明,现在只有古中国,中华文明流传至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是全球悠久的文明,它以巨大的创造力书写出了令世界赞叹不已的人类传奇。中华文明孕育于华夏大地、黄河流域,在坎坷跌宕中延绵生发,是世界史上“连续性文明”的典范。之前看过《中华上下五千年》,对中国上下五千年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脉络也有一定的把握。而本书更注重于五千年文明史。 本书作者冯天瑜,长期从事思想文化史研究,探讨中国文化史框架构筑和明清文化史。著有《明清文化史散论》、《中国文化史断想》、《中华元典精神》等书。他提出并论证“文化生态”说、“文化元典”说,得到学界充分肯任和大量采用,被前辈学者誉为探讨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认为表现出系统史学的魅力,是对中国文化史研究的一种理论建构。 本书通过创新中国传统的叙事方式,以开阔的人文科学视野,全景展现了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从远古到近代,把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展现在我们眼前。本书所要探究的“文明”,包括器用、制度、行为、观念诸层面,其重点则在观念层面。在每个部分每个朝代的讲述中,都可以看到对当时的思想观念描述最为详细,足可见其地位之重要,这也是文明的核心。 本书插图精美,且符合文章内容,不仅让我们有视觉盛宴,也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作者写作语言通俗易懂,同时也引用来很多史料,学术性与真实性强。 看完此书,对中华文明的思想精华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儒墨道法各家的理论以及理学、汉学等也有了新的认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华文明五千年》读后感(三):史论结合 图文并茂:全景再现5000年中华文明

史论结合 图文并茂:全景再现5000年中华文明 ――读冯天瑜先生的《中华文明五千年》 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荣誉院长 郭齐勇 新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国著名文化史家冯天瑜先生的大著《中华文明五千年》。本书文约义丰,深入浅出,史论结合,图文并茂,全面地再现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细细品读,掩卷凝思,觉得该书有如下特色值得称道: 一 具有个性特色的话语体系 作者不仅具有历史学家的严谨与具体,而且具有思想家的灵动与抽象。本书随处可见冯先生已有研究的硕果和他的特别的思路、话语。如他在反思前贤的基础上重新释读的“文明”与“文化”、“中国”与“中华”,他对中华文明的“生态”(地理环境、经济土壤、社会结构、国际条件)的讨论,对中华文明的“特质”(人文传统、伦理中心、尊君重民、中庸协和、延绵韧性)的概括等,都带有他的个性的色彩。他对中国文化史、文明史已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话语体系。 如关于“中华元典”及“元典精神”的诠释;关于国家统一与整合、具有强大凝聚力与向心力的“一统文化”的典范意义的阐发;关于明清文化的异动,明清之际的非君思潮的论述;凡此种种,都建立在作者几十年辛勤耕耘的基础之上。也许在这里只有简明的结论,但其背景却是作者艰苦的研究过程,以及积累的诸多成果;尤其是在其中反映出来的冯先生史观的特殊话语。 二 思考卓特,见解独到 冯先生善于读书思考,随时做到了学与思的积极互动,他的大著不仅客观呈现了五千年文明史的发展进程,而且随处寓于启发,点醒读者自己去理解、思考、评判、总结中华人文历史的得失、成败、兴衰、优劣,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文化自觉,积极健康地面对当下与未来的世界。 如关于两宋文化的评价,作者陈述了词、画、文玩与理学所展现的精致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又描述了熙熙攘攘的市民文化,检视了两者的张力,似乎在不经意间,以四两拨千斤,寓评于述中。作者对草原游牧民族兴起的过程的描述,以及在瞬息万变、震荡迭起的历史大变动中,中华文明所经受的剑与火的锻铸,展示出包容万千的生命活力的评析,都有深刻的觉识流淌在字里行间。 三 史论结合,图文并茂 本书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做到了内容与形式、逻辑与历史、普及与提高、理想与现实、思想理论的深刻性与文字表达的流畅性的辩证统一。 例如作者在近代文化转型的论说中指出:文明是生生不息的新陈代谢的过程,其间有量变、渐变,也有质变、突变。如果说,古代中华文明大都处在量变、渐变之中,那么,近代中华文明则发生了质变、突变。正是在与异质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灵与肉、笔与剑的交锋中,中华文明实现了从中古形态向近代形态的转型。 本书雅俗共赏,既可以给研究专家以启发,又适用于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国民阅读,便于普通老百姓了解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 本书不仅文字简明隽永,而且配有大量的精美的图画。图片均经过精选,印制又十分考究,色彩绚丽,线条清晰,给读者以赏心悦目、养性怡情的享受,令人爱不释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