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送奶工》读后感摘抄

《送奶工》读后感摘抄

《送奶工》是一本由[英]安娜·伯恩斯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送奶工》读后感(一):中间姐姐

《送奶工》不是送奶工的故事,他不送奶,真送奶工才送奶。与其说叫《送奶工》还不如叫《中间姐姐》更为恰切。当然,这是戏言。

迷迷糊糊的读过大半,也没搞懂书的主题或者中心思想。越是这样,就越想读下去。这是几年来读书的最大改变。

书读完大半个月了,想写的什么,但始终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就是在这样子的境况下,终于下笔了。

书的作者是女性,北爱尔兰人,写的是四十年前的事儿。读这本书,让我想起了《1984》。只是想起了。

书中的“我”,是一个18岁的中间姐姐。在一个没有名字的极为特殊的书中,中间姐姐代表着什么?中国和北爱尔兰应该有着不同的诠释。我们有句俗语叫——“大的娇,小的惯,苦就苦了当中间”。现在经过独生子女进入少孩时代,此类形象极为可能就是一去不复返了。中间,在我们的语境中,也不只是苦这一个方面,中间还代表着不极端,有着中庸之道的含义。

中间姐姐本该平安无事的,但是,因为流言的暴力,却陷入了极为不堪之中。

语言暴力为何如此强悍?这才应该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所以说,读《送奶工》不是读送奶工,也不是读真送奶工,而是读中间姐姐;不是读包括中间姐姐在内的每一个角色,而是读中间姐姐所处的社会;不是只读书中所反映的社会以及矛盾,更是读人性。这是我读《送奶工》所思考的。

《送奶工》读后感(二):市郊公交车上的农民工

拿到这本书有十个月了断断续续看了四次,最多一次是44%。当初是被意识流吸引的,觉得自己这么爱读书的人,怎么能不拜读支持。更何况是关于女权,星暴力等时下热门话题的。对于一个致力于要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伪文化人来说太有吸引力了,毕竟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于是乎现实便狠狠地痛击了我,让我近一年来不但这本书没有读完,也没有信心和兴趣读其它的书了。长此以往我就会在生活的泥潭里在不得挣扎了。 对于书中的各种隐晦的代指,各种武装或得武装的组织,明面的暗中的活动,四仰八叉的书写方式,记是不可能记住的,只是隐约感觉写的是不是北爱尔兰。 新冠疫情和今年的国际形势,让我对各种主义更是深恶痛绝,啥玩意儿都能在网上吵吵起来,成为敌国对我们社会和谐的巨大隐患。 依此,我就照葫芦画瓢写一下我今天的通勤。因为昨天有雨,路上有泥,我到站牌时略晚。小帅和小美已经到了,还有一个这几天没有出现了,就不在分配称呼了。我是一个农民工,学名叫农村剩余劳动力。家住农村,市里上班,虽然不是工地却也是没有啥希望的工作。每个工作日坐这班市郊公交,因为晕车所以不玩手机,就只能直愣愣的看着前方,于是就注意到了不少美女。 前面说过的小美,同一站上车,下车比我晚一站。因为我下车时她会在整理东西。我上车后的三站会有一个小雅上车,她下车的地方就不知道了,但她回来的车比我晚一班,我坐晚班车的时候会遇到。上车时她也喜欢坐后排,我以前喜欢坐后门左侧,后来发现跷二郎腿不方便就后移了一位,小帅习惯坐后门旁边,老早以前那里经常会有一位带电脑包的老大哥,也好久不见了。我不知道我看这几个美女是不是合适是不是对人家造成了困扰。所以我记住了这个车上有26个乘客坐,左侧8个拉环,右侧7个。

《送奶工》读后感(三):送奶工读后感

第一次接触意识流的小说,而且书中人物没有名字,只有代称,这也加大了我的阅读理解难度。刚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很难进入状态。我告诉自己这是布克奖获奖作品,肯定有它的价值。逼着自己阅读完,只有浅浅的阅读体验。记录一下我的读后感。

书中女主的经历让我想起最近热议的校园霸凌。某个女生被选中置身于集体欺凌中,好像她做什么都是错的。例如,她走路是错,吃饭是错,看书是错,沉默是错,甚至连呼吸都是错的。霸凌者试图用他们的“好心”,通过闲言碎语和瑞测摧毁她。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女生想专注自我,冲破所有的不信任感,何其的艰难。她的成长代价是承受了太多的恶意。

在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中,女主经历的被泼水,被扒去衣服,被恶语伤人,她做错了什么呢?为什么要这样被对待,我突然觉得遏制人的个性好像不需要肢体暴力,只需要众人的谣言和冷漠。面对歪曲的现实,无论你怎么做,都显得那么苍白,多么可悲。而《送奶工》这本书中更揭示当代年轻人无声的不服从:走路锻炼身体,看书思考人生,去看日出日落,保持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反观现在的社会,人的立场可以说变就变,是非曲直无关真理,从众即是政治正确。当你有想法和别人不一样时,别人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劝你是错的,告诉你大众的想法是如何如何正确的。每个人像是个摄像头窥探着自己,像个喇叭似的诋毀着,像个犯人一样行凶着。然而坚持自我是如此的孤独、没有容身之地。

我感觉作者想通过这本书,唤醒人们要直面历史和当下现状和摒弃陈词滥调,勇于发现事物的真谛。

《送奶工》读后感(四):看了特想撕书

因为有公众号推送说这本书是代表女性的,还得了18年的布克奖,18年全美国家书评人协会奖,19年奥威尔奖,于是我买了,现在看完了,真想骂人! 首先,这本书的翻译是不是机器人?全程都很硬,就跟直接复制粘到百度翻译上翻译出来的差不多,就是很直白的翻译,没任何润色,非常非常不流畅。比如那个三姐夫叫女主“中间妹妹”,她叫男友叫“准男友”对方叫她“准女友”,这些词就感觉很直译。 其次,这本小说虽然叫送奶工,但是主线情节并不多,大段大段都是教育题材的文字,女主的絮絮叨絮絮叨,而且我严重怀疑作者是水瓶座,一件事讲到一半想起来别的事就开始讲别的事,从a问题讲到b问题再到cdefg……全都是吐槽的,有点吐槽大会的既视感,比如受不了妈思想陈旧,她姐姐嫉妒,见不得人好,她邻居们整天爱嚼舌根,喜欢散播遥言爱八卦等等。 然后,我觉得女主思想代表不了女性,不接受这种絮絮叨的方式,比渡边淳一《钝感力》更骗钱的一本书,起码《钝感力》是那种能看明白讲了啥,只是单纯为了凑字数的。这个是写了大段大段吐槽,什么都想写,什么都想沾边,却没有把主线故事好好讲清楚的那种,过于发散思维了。 尤其是反政府的系列,可能离我们太遥远了,完全get不到点啊!我都怀疑这本书是否真的在海外得过奖,如果不是翻译问题,那就真是两国文化问题吧。 还有,纽约客评论说这本书很有黑色幽默,但是大部分幽默我都get不到点,有些口吐芬芳的词汇吧,也就是just so so,根本没有让人觉得很爽啊。 这本书我觉得比较有意思和暖心的部分: 1.女主的三姐夫三观很正,维护女性权益,支持女性发声,不信谣,不传谣,并且对欺负女性的人,坚决斗争到底。 2.女主的爸爸,抑郁症患者,他一直与病魔斗争,死之前跟女主说,自己曾经被男人强奸过很多次,所以有一定阴影吧。 全程我都满脸问号???一般书籍不敢这么写,反正这本书很多思想很独特。 3.女主所在的城市有个红灯区,区别于我们这边的ji女的街道。这个区域是很多不结婚的同居男女在这里生活,因为女主国家认为人们到了年纪不结婚生孩子是没有社会道德的,包括女主母亲经常道德绑架女主,让她结婚,所以有些人不想结婚就跑到这里跟男友,女友一起生活。这个区域也有“三人行”,也有同性居住。但是当地社会主流很排斥这里的人。 不建议购买,那些奖就挺唬人的,感觉就骗骗中国读者吧。豆瓣区评论很多像是拿钱写的。个人能力很有限,这本书就算有人给我钱,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夸它。 我能理解的就是女主母亲那部分,因为跟我妈太像了!哈哈哈

《送奶工》读后感(五):中間姐姐的困惑

《送奶工》成功地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全部解構了。

故事發端於“我”邊走路邊看書,這使得“我”不可推測,不可演繹,和其他人很不一樣,在充滿謠言、告密者的語境中,“我”成了一個品行不端的女人,儘管“我”只有十八歲,而謠言的另一方是四十一歲的送奶工。

送奶工身份特殊,神秘無比,人人畏懼,“我”和他碰面兩回,說話一次,就已經被其他人腦補出六卷的桃色醜聞。

“你每去一個地方,每做一件事情,都在发表政治宣言,雖然你并不想這樣。”

媽,準男友,送奶工,真送奶工,廚子,三哥,某某之子,核彈男孩,藥丸女孩,藥丸女孩的妹妹,最久的朋友,沒有惡意只是的人……全書的作者都沒有姓名,因為名字是被禁用的,或許這全部所有人在另一套敘述體系中只是一串代號。

“被禁用的那些名字之所以被禁用是因為它們太像“海對岸”那個國家的名字,尽管有些并非起源於那個國家,只是被那塊土地上的人侵占了、使用了而已。人們明白,這些禁用的名字已經被註入了能量、历史的力量、古老的冲突、責令和禁令,以及那個國家很久以前在這個國家所頒布的遭到抵抗的不合理規定;被註入了如今根本不再構成威脅的人名的原始國籍。”

“不承認是我們的傳統,我們不接受細節,因為這種細節意味著選擇,選擇意味著責任,如果我們沒法兒負責,那該怎麼辦?如果看見的細節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經不住由此招致的審訊,那該怎麼辦?更糟的是,不管它是什麼,如果它很美好,我們喜歡它,適應它,為它雀躍,開始依賴它,結果卻不得不離開,或者被突然驅逐,再也回不來,又該怎麼辦?最好一開始就不要接觸它,這就是我們普遍的想法,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天空就該是藍色的。”

“在一個擅長懷疑、推測和含糊其詞、將一切都本末倒置的地方,既不可能準確地講一件事情,也不可能不講而只是保持沉默。在這里沒什麼事情能被説出來,也沒什麼事情能不被説出來,反正最後人們都會深信不疑。”

“如果你和那個人結婚,你愛的和渴望得到的那個人,那個人反過來也愛你和渴望得到你,你們的結合表現出最令人滿意的幸福所帶來的真實、美好和充實。那麼,如果這個完美的伴侶一直愛著你,而你對他也一樣,但這時你們中的一個因為政治問題被殺害了,那該怎麼辦?那些快樂都會永無止境?你確定,真的,真的確定你能對付將來的那種可能性?社區居民認為不能,不可能。偉大永恆的幸福是一種非分之想。那就是為什麼在懷疑中結婚,在罪惡感中結婚,在悔恨中結婚,在害怕中、絕望中、指責中,也在可怕的自我犧牲中結婚,幾乎成了當地人心照不宣的婚姻必需品。那也是為什麼我用不結婚來保護我自己;更進一步説,是通過堅持準關系的方式,尽管我也會間歇地渴望、徒勞地嘗試在我和準男友之間建立一種正經的關系。”

“我拿起電話聽筒,和平常一樣確認了一下有沒有竊聽器,和平常一樣不知道如何識別我正在確認的東西。”

“姐姐緊接著説她會在“十五分钟加十分钟”內到達,這是指二十五分钟,能理解她為什麼會這麼説,十分钟區域如此荒涼恐怖,沒有人願意把它和自己的正常時間混為一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