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混沌》读后感1000字

《混沌》读后感1000字

《混沌》是一本由[美]詹姆斯·格雷克著作,图灵|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9.8元,页数:2021-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混沌》读后感(一):心脏中的混沌:各部分微小不协调可以自我修正,长期保持稳定

心室颤动是一个复杂系统自身涌现的一种无序。非线性系统有两个侧面,第一,在某些情况下,微小的扰动会被忽略,起到调节和控制的作用,而线性系统会缓慢但坚定的偏离轨道。第二,在另外的情况下,微小的扰动使得系统跨过某个临界点进入混沌。心脏跳动需要面对复杂的现实情况,如果它仅仅满足一种简单的线性方程,一旦人剧烈运动,心跳加快,心脏各个部分的配合不能快速协调,那么它们之间的不协调就会被线性方程逐渐放大,以至于心脏崩溃。相比之下,心脏作为一个混沌系统,各个部分之间微小的不协调可以自我修正,长期保持稳定——直到心脏机能出现问题,再于某个偶然时刻越过了临界点,它才会解体,这种事情出现的概率就要小得多了。

格雷克指出:“ 混沌揭示了一条令人惊奇的讯息:简单的决定论式模型能够生成表面上看似随机的行为……简单系统可以生成复杂行为,复杂系统可以生成简单行为……另外,非常重要的是,复杂性的定律是普适的,它们根本不在意一个系统的构成要素的具体细节……在我们的世界中,复杂性生生不息,而那些试图向科学寻求一种对于自然运作之道的一般理解的人其实将在混沌定律那里求得更多帮助。”

《混沌》读后感(二):《混沌》:开创一门新科学

曾有一位物理学家说过:“相对论破除了对于绝对时空的牛顿式幻觉,量子理论破除了对于可控的测量过程的牛顿式梦想,而混沌破除了对于决定论式的可预测的拉普拉斯式幻想。”在这三次革命中,混沌革命的适用对象是我们看得见的,是那些处于人类尺度上的物体。 《混沌》是知识科普作家,被称为“史上最伟大科技作家之一”的詹姆斯·格雷克先生的成名之作,作者凭借着自身极高的科学素养,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解释了混沌理论的奥秘。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物理学的主流一直是粒子物理学,而随着混沌的兴起,人们看到最简单的系统能够生成极其困难的可预测性问题。从洛伦茨发现蝴蝶效应开始,混沌理论阐释了生命的节律、社会的演变、自然的形状和宇宙的常数,那些貌似无规则的现象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混沌开始的地方,正是经典科学止步之处。一个混沌的系统可以是稳定的,只要其独特的不规则模式在面对微小的扰动时得以维持。为方便您的阅读,我已将全书生成1张读书卡片。将书读薄,将知识内化,希望对你有帮助,阅读愉快!

《混沌》读后感(三):这混沌的世界

“蝴蝶效应”这一个词,已经被很多的人所熟悉。什么是“蝴蝶效应”?这个词最早提及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是研究非线性效应的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茨在一次意外发现之后而提出的。 那么,一只蝴蝶今天在亚马逊河扇动翅膀扰动空气真的能够能够引发下个月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风暴吗? 擅长科技史的美国作家詹姆斯·格雷克的著作——《混沌——开创一门新科学》一书,为我们揭示了“蝴蝶效应”这个科学术语的诞生以及它的奥秘所在——在这个词的后面,是一个全新的科学领域、是一种全新的科学思想。 “1961年冬的一天,爱德华·洛伦茨看到了某种意料之外的东西”,他看到,“从几乎一样的起始点出发,他的计算机天气模型生成了两个模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差别越来越大,直到原有的相似性完全消失不见”——微小的测量错误可能导致全部的气象预测失实——蝴蝶效应的原意指的是气象预报时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即使是初始值上只存在很小的偏差,最终就能导致各种结果间十万八千里的偏离!正如中国的一句古话“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而就是这一个发现,竟然成为了一门新科学诞生的种子。 大气中的无序,云彩的随机,还有很多大自然中的不规则、不连续、不可预测的方面,复杂的宇宙万物,甚至野生动物的种群,棉花的价格,人体体内的节律等等,这些现象似乎都不完全有规律,却也不是完全没有规律。可以说都是一些非线性的现象。面对这些发现,许多和爱德华·洛伦茨一样的各个领域的科学家,都开始思考研究——于是,混沌理论开始发展。 混沌理论诞生最初,与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相比较,影响要小的多。甚至在最初的时候遭到过质疑、忽视和低估——当然,这是任何一个新事物从出现到被人接受所必然要经历的。一批一批,一代一代科学家凭借自己对世界的敏感,凭借着自己的执着,不放弃任何的蛛丝马迹,不断的在全新的领域中探索,如今,混沌理论被认为是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的,这个世纪物理学的第三次革命。为人们更深刻的认识世界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途径。 《混沌——开创一门新科学》书中按照混沌学的发展历史,罗列了混沌发展史上贡献比较大的科学家的研究案例并配有很多的图形解说。作者有这方面的深厚的专业功底,同时有很好的系统性思维能力。这本书无论是内容安排,框架搭建都很合理。而且尽管是科学内容,但写得相当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读起来很是轻松,毫无费力之感。

如果你想知道蝴蝶效应背后的奥秘,了解混沌理论究竟是怎么回事,就来阅读詹姆斯·格雷克的《混沌——开创一门新科学》。借这本书,我们大可以一步步接近混沌理论的真相。这本书,也会让你感受到科学工作者的伟大与艰辛。

向伟大的科学家致敬。

《混沌》读后感(四):在混沌中寻找清晰

混沌开始的地方,正是经典科学止步之处。自从物理学家开始探索自然规律以来,他们一直苦于无法理解大气中的无序、海洋中的湍流、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涨落,以及心脏和脑中的振荡。大自然这些不规则的方面,这些不连续的、不可预测的方面,一直是科学中的谜团,或者更糟糕地,是其丑陋难堪之处。

但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欧洲的一些科学家开始寻找一条穿越无序的道路。这当中包括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化学家,他们都试图在不同种类的不规则性之间找出联系。生理学家在人类心脏脉动的紊乱(心律失常是猝死的主因)中找到了一种意料之外的秩序。生态学家探索了舞毒蛾种群数量的起伏。经济学家则翻出了过去的股票价格数据,并尝试使用一种新的分析方法。由此得到的种种洞见进而被直接应用于自然界-不论是云彩的形状,还是闪电的路径;不论是微观的血管的树状交织,还是宏观的恒星的聚集成团。

随着混沌革命的兴起,一些最优秀的物理学家发现自己回归到了那些处于人类尺度上的现象,并且不以之为耻。他们不只研究宇宙,也研究云彩。他们不仅在超级计算机上,也在个人计算机上进行卓有成果的计算研究。除了量子物理学的文章,顶尖期刊也开始刊登有关一个抽象台球在球桌上的奇怪动力学的论文。如今,人们看到最简单的系统能够生成极其困难的可预测性问题。但秩序也会从这些系统中自发涌现-混乱和秩序并存。一边是关于单个个体(单个水分子、单个心肌细胞、单个神经元)的行为的知识,一边是关于成百上千万的这些个体的行为的知识,两者之间存在一道巨大的鸿沟,而只有借助一类新的科学,我们才有希望将两者弥合起来。

传统上,当物理学家看到复杂的结果时,他们就会试图寻找复杂的原因。当他们看到一个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一种随机关系时,他们就会假设设自己需要通过人为添加噪声或误差,将这种随机性纳入任何期望符合现实的理论当中。而现代的混沌研究正是始于人们在20世纪60年代慢慢意识到,像瀑布这样变化剧烈的系统可通过相当简单的数学方程组加以建模。输入中的细微差异能够很快变成输出中的天壤之别——一种被称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的现象。比如在天气中,这种现象也(只是)被半开玩笑地称为蝴蝶效应——一只蝴蝶今天在亚马孙河扰动空气能够引发下个月在得克萨斯州的风暴。

当混沌的探索者们开始回顾自己这门新科学的谱系时,他们从过去中找到了许多思想前辈。但其中有一个人尤其醒目。对于引领这场革命的年轻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来说,他们的一个起始点就是蝴蝶效应。

《混沌》读后感(五):Chaos is a ladder

不管你是否对物理学感兴趣,你一定会听说过“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像是个玄幻的故事。

而这其实是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提出的一个动力学理论: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书中詹姆斯·格雷克有提到其实他原本说的不是蝴蝶。但不管是蝴蝶或者海鸥,那个玄幻的故事开启了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三大物理理论(另外两大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一:混沌理论。

詹姆斯·格雷克是国际知名的科普作家、科技记者、科技史家,1987年,他的首部作品《混沌》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决赛,并成为畅销书,使得“混沌”“蝴蝶效应”的说法家喻户晓。在这本书里,他通过记录和讲述混沌理论的提出、发展及展望其未来,向我们介绍了这一理论的主旨。

混沌理论似乎颠覆了我们一直以来的科幻观念,所有的一切不再是干净而纯粹的,混沌和随机成为了必然,没有你可以控制的湍流。然而混沌的随机性又有它自有的秩序。

从混沌理论本身来说,其实还是略深奥的,毕竟是非线性数学,要理解分形、多维和吸引子,一本书吃不成专家。但这本书很好的一点是,詹姆斯·格雷克是从混沌理论的发展史的角度叙述,哪怕并不能理解更多理论细节,也大致能把握它的基本思想和思考方式。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个人原本不大喜欢科学史的科普,比如很出名的《上帝掷骰子吗?》,经常会把科普写成八卦。但是詹姆斯·格雷克并没有落到那个讨厌的圈子里,或许也是基于他书中很多小机灵是建立在真正与科学家对话的基础上。

书中有个小细节,看起来不起眼,却挺让我难过的。在混沌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似乎绝大多数的成就都是西方欧洲人取得的,但其实混沌理论发展的很多发现,苏联在此之前都有类似的结论,却不为世界所知。我们总以为科学无国界,但其实意识形态其实是堵墙,没有它隔不开的世界。如果没有这堵墙,混沌是否能发展更早更迅速?不得而知。

Chaos isn't a pit. Chaos is a ladder, which lead theory to reality.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