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什么是民粹主义》读后感100字

《什么是民粹主义》读后感100字

《什么是民粹主义》是一本由[德]扬-威尔纳·穆勒(Jan-Werner Muller)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9-1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什么是民粹主义》读后感(一):民粹主义初探

这本书厘清了民粹主义的定义、特征、危害。

1.民粹主义者往往(无依据地)宣称只有自己能代表人民,并将各种社会、政治议题的讨论道德化、直觉化。

2.民粹主义具有强大的排他性,反对其主张的都是邪恶的(道德化)、站在人民对立面的(只有自己能代表人民),这对要求多元化均衡的民主造成了巨大伤害。而批判精英只是民粹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3.民粹主义假定存在一个可以被完全代表的民意群体,并且这个群体的利益、想法是绝对正确的、无需讨论的。进而,据此推导出一种单一的公共利益,并且自己能以单一的正确政策实现这种利益。现实自然没有这么简单。

4.民粹主义者乐于对某些议题发起公投,因为公投结果早已基本确定(即自己代表的“单一利益”),公投只是显示了一种民众认同,同时弱化了民主问责,将责任推给民意。

5.民粹主义的最大危害在于,民粹主义会主张绕过现有的民主制度、流程、讨论,因为其“代表绝对正确的民意”,这一“民意”无需审议、讨论,任何阻碍“民意”的行为都是“邪恶”“反民主”的。

6.作者对于民粹思想的回应:我可以以任何方式批评别人,同时不否认他们作为自由、平等的公民同胞地位。并且,边界问题并不是任何政治理论能以傲慢的姿态彻底解决的,处理这一问题需要一个过程,所有成员都应有发言权。这一问题应当得到民主辩论,而不是以基于某些一成不变的标准之上的决断解决。

7.民粹主义与技术官僚:民粹主义主张绝对争取的单一民意,而技术官僚确信只有一种正确的政策解决方案。两者在排他性上一拍即合。技术官僚执政更加道德化,而其怀有的民粹主义则有了专业化的伪装,似乎两者都更加合理了,但不改变他们始终持有的排他性对民主政治的危害。

《什么是民粹主义》读后感(二):一个看书的随笔记录

民粹主义最核心的主张:只有一部分人才算是真正的人民。

一个政治人物或一场政治运动要符合民粹主义,必须要主张民主的一部分才算人民,唯独民粹主义者自己才能合理的识别并代表真正的人民。

“真正的人民” 符号化 代表,人民全体是现存民主程序以外的虚构的实体,是同质的,道德统一的群体。

民粹主义者,象征上的正确。并不意味着民粹领袖人物要有特殊的个人魅力,但他某种意义上必须与人民的“实质”产生直接联系,最好还要与人民之中每个独特个体的“实质”产生联系。

直接代表(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140个字符的海明威倒也还行。

民粹主义的三种治理方式及道德支撑:

1.民粹主义者试图对本国实施殖民或占领。2.民粹主义者试图推行大规模的恩庇政治。(用物质和非物质的恩惠换取大众的支持)。3.歧视性法治主义。

民粹主义者在野时候才会反对体制,掌权的民粹主义者完全能认可体制,换句话说,他们认可自己的体制。倾向于制定宪法帮助民粹主义者维持权利。目标旨在限制非民粹主义者的权利。

七论:

1.民粹主义既不是当代民主政治的正当组成部分,也不是非理性公民导致的病态状况,是代议制民主永远的阴影。借“人民”的名义发言。

2.并非所有批评精英的人都是民粹主义者。民粹主义不仅反对的是精英,同样反对多元化。

3.民粹主义者宣称自己代表人民所希望的集体利益。

4.民粹主义并非通往更广泛政治参与的道路。

5.民粹主义为了推行他们的初衷,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更易出现恩庇政治及贪污腐败,且打着道德支撑的名义。

6.其本质上是本主的威胁

7.这个是个人发挥了,民粹主义者往往打着让政治离人民更近的名义,表面上让真正的all人民参与政治,其实另一个角度,是打着一部分民众的名义,妄图代表所有人,推翻多元化,名正言顺的排他。

《什么是民粹主义》读后感(三):民粹主义的幽灵在上空集合,给全世界留下极大的阴影

怎么形容读这本书的过程呢,也许 迷迷糊糊最合适。

我们所接受的政治与哲学教育,都是灌输到脑海中程式性知识的过程,不需要你去思考与探究,这样管理容易,却造成了大面积死水般的恶劣后果,而虽有国内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但传播渠道有限,从小到大的教育加之无法接触到更深层次的内容,导致了国人浑浑噩噩的后果。

王小波的一篇文章叫做《沉默的大多数》,是个人对于中国一段固定历史的反思,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沉默的大多数成为了一个现象,一种代名词,但并没有触及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为什么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为什么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不仅仅是上层的压制,很大的原因是长期灌输的思想导致了大多数如惯性一样的选择了沉默,这种思想就是听话,不要多想,不要去问原因问背景,一切以上级的指示为最高的指令,甚至在思想中也必须深信不疑。大多数的沉默却造成了集体的狂热,给中国带来了多大的苦难,但是想想放在现在的中国,这样的苦难如何能避免了,因为大多数还是在沉默,造成沉默的原因还是没有改变。

民粹主义,对于像我这样的人,这些大多数人,只是知道这是个不好的名词,具体的标准是什么样的。怎么样去定义,对我们好像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正如这本书被重视起来一样,正如民粹主义大行其道一样,这些东西一直存在,却一直蒙在鼓里,只等到春风吹过,就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就像现在的美国、法国一样,突然有一天,民粹主义者走到舞台中央,并且遮天蔽日,影响的是包括自己的每一个人。

什么是民粹主义,本书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民粹主义者们怎样的讲话,第二部分是怎样的行为,第三部分是怎样面对民粹主义,最后对民粹主义的定义总结为仇视精英、反对多元、垄断人民,垄断人民是手段,仇视精英是倾向,反对多元是目的,民粹主义者通过垄断人员,煽动人民情绪,以此为武器,矛头针对精英阶层,最终妄想达到大一统的排异目的,从而掌控国家权力。

多元化的世界中,为什么要去反对民粹主义呢,民粹主义者不正是多元中的一元吗?民粹主义者的思想是社会的退步,虽然不是说多元不一定样样都是好的,但是一元化的社会毕竟问题不断,甚至造成国内国外的不安定。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有一种原因是现今的社会制度并不算完善,矛盾依然很多,但是并不能否认现代社会的进步以及进步趋势,不能开历史的倒车。

这本书适合再看一遍,内容不多,篇幅正合适,如果想细究里面的诸多问题,还是有时间,再从头再整理一遍,相信比现在更有感悟。

《什么是民粹主义》读后感(四):读Müller《什么是民粹主义》

这是近年来出版比较火的一本新书,英文版What Is Populism出版于2016年,中文版在2020年出版,由刘擎教授作序推荐(也许这是本书在中国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本书的作者扬—维尔纳•米勒(Jan-Werner Müller)目前是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的教授。全书以专业的政治学理论为铺垫,结合当前世界各国广泛的政治实践案例,清晰而精炼地阐明了民粹主义在当代政治舞台中的形象。

为了建立自己的学说,作者首先针对目前人们关于“民粹主义”的偏见作了清扫工作。他指出,民粹主义不是不负责任、不经头脑的政策主张,也不是与特定社会经济地位(如小资、白左)相联的(对全球化的)恐惧和怨恨,更不是早期小农主义思想在当代政治中的遗留。作者认为,民粹主义是一种特定的对政治的道德化想象(25)。至于它的两大特点,一方面,民粹主义是反精英主义的,这已经成为我们的常识;而另一方面,作者强调出,民粹主义也是反多元主义的,因为民粹主义者的最大特征是认为有且仅有他们是代表人民的。在作者看来,后者其实更为重要,“民粹主义的核心主张,是一种道德化形式的反多元主义”(26),他们“主张民众的一部分才算人民,唯独民粹主义者自己才能合理地识别并代表真正的人民”(29)。

将民粹主义定义为“一种道德化形式的反多元主义”,有两点值得注意。除了上述已解释的“反多元主义”外,“道德化形式”也很关键。因为只有看到民粹主义将一切都作“道德化想象”的特征,才能彰显出它与卢梭“人民意志”的区别。卢梭的“人民意志”主张广泛而实际的公民参与,要求权力在每个公民个体手中;而民粹主义则基于身份认同,来判断作为象征性整体/实体的人民需要什么,而不关注更多的实际参与人数(37-38)。所以,他们并非希望具体人民个体拥有权力,而希望自己当权来代表作为整体的人民。换言之,“民粹主义是一种独特的想象政治世界的道德化方式,需要包含某种排他性的、道德化的代表宣示”(50)。

在本书中,民粹主义并非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只是一个革命性的学说,而无法在当权后维持政权。相反,民粹主义有自身独特的执政方式。作者将之概括为三方面。首先是对国家的殖民化统治:如公然整肃媒体、控制国家舆论;其次是大规模恩庇政治,即公然发放即时恩惠来换取大众支持;最后是歧视性法制主义,公然规定只有一部分人享受完整法律保障(划出人民与非人民的界线)。当然,这些政治活动并非只有民粹主义政权在做,极权主义、维权主义政权也多少有相似的执政行为。但作者强调,民粹主义的执政特征在于以公然的方式展开这些行动,其执行背后有明确的道义支撑。

全书简明精炼,行文不长。总体而言,如今我们似乎都感到了民粹主义的盛行,尤其是美国特朗普的政治胜利。这本书为我们从学理层面厘清了这个“时髦”词汇的科学含义,对我理解当今全球政治社会多有益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