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睡莲的方程式读后感1000字

睡莲的方程式读后感1000字

《睡莲的方程式》是一本由[ 法] 阿尔贝·雅卡尔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1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睡莲的方程式》精选点评:

●也许不是你们容易读,但读完一定有收获。教育体制需要改变。无比认同作者对数学和星座的观点:数学可以当做游戏来解答;星星组成星座只能迷惑人的表象,所有使用“星座”及其衍生出的概念都应该立即抛弃。

●活着真是太难太苦了,我掩面而哭。可还是得努力站起来走下去,只为了不让我所厌恶的,在这世上以指数级的疯狂,野蛮扩张。

●蛮有意思的一本小书。看书名觉得莫名其妙,都什么跟什么啊。后来发现作者太会将不同领域联结起来。作者视角下的科学、教育、生命、知识,从浅显的小故事传达出意想不到的深义。

●教育的目的: 1,良好的写作能力--前提是有自己的观点. 2,提出问题并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能客观的对待问题的两面. 3,表达和沟通能力-- 敢于提问,才能有机会深入理解.

●有些论点很好,但都被匆匆带过了,书太小,匆匆忙忙到最后一页,已经忘了讲些什么。提到物理的例子举的不太好,因为我刚刚读过一本科普,其他的好不好我就不知道了。

●遗传学让我明白,把他人看成一种应该克服或消灭的障碍,只会导致自我的毁灭。遗传学促使我以这样的方式思考,即把他人看成一种可以用来成就自我的源泉。

●两个小时读完了。这本书对于我的最佳阅读时间是高一吧,也可以说这是一本育儿书。阿尔贝在这本书中想引起人们思考的是现行教育方式,“不能只满足于自己的眼睛”“看似高深的宇宙可以用普遍的规律来了解”,这样固然没错,但是对自我的无限关注/想象力和工具带来的焦虑会引起无数现代病,这是鼓励这种教育带来的必然后果。阿尔贝还算有担当有头脑,他在最后几章也提到了作为自然科学家对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和行动,这样的科学家越多越好。本书中很多地方流露出唯科学论以及他对民主的坚定信仰,我不敢苟同。

●知识的功用在于看到现实的更多侧面,它为人类提供了自由的可能。雅卡尔三部曲之一。

●学会用批判和开拓敞开的思维教育读书,学会客观科学的理解一切存在的事物及人类,学会尊重和恐惧敬畏

《睡莲的方程式》读后感(一):用科学家的良知去启蒙

看这本书的标题就是一个奇妙的组合:睡莲、方程式、种族、智商与星座。原来这些都来自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遗传学家面对形形色色的儿童与青年的科普讲座中收到的问题中提炼出来的关键词。

我也跟着这位科学家复习了一下曾经上过的数学课、物理课和生物课的知识。非常惭愧,对号入座一下,我就是被他归为“为了考试学习”的那类人。书中讲到的几个问题甚至还没转过弯儿来。

到了这把年纪,对作者透过孩子们的提问透视出的当下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的解决方案颇为认同。比如“不再是培养孩子准备好进入这个社会,而是培养他们建设一个新社会。”

尤其对作者以一名科学家的良知参与大量的社会活动表示敬佩。他说:“科学家的职责是一名哨兵,当他看到谎言散布,或者目睹无法接受的行为,便发出警报。”

他还说“遗传学让我明白,把他人看成一种应该克服或消灭的障碍,只会导致自我的毁灭。遗传学促使我以这样的方式思考,即把他人看成一种可以成就自我的源泉。”

薄薄的一本小书,有趣又有见地,值得一读。

《睡莲的方程式》读后感(二):睡莲方程式

虽然是本薄薄的小书,但还是有几个值得深思的观点:什么是教育?学校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供货架,教师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供货商,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独立意识的能力,而且他们还知道自己有独立意识的能力。人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类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具备任何人所没有的新力量,个人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也可以从新力量中受益。社会的首要责任,是让每个社会成员投身于构造个人的工作中,让每个成员借助与他人构成的联系,成为他选择成为的人,这就是教育。交流是人类的奥秘,不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数学、物理、历史还是哲学,其目的不仅是提供知识,而是借助知识,提供可以让人参与的最佳途径。探索的过程可以锻炼人,即使结果往往是失败,悖论和差错可以是引发思考和理解的最佳途径,但教育有种趋势,就是把思想标准化。任何增长都会碰到极限。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让社会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经济社会发展、人类的幸福生活好像与增长率密切相关,增速一旦下降面临的是大面积的失业、家庭收入下降、债务违约,进而引发一系列危机,传导至社会方方面面、每个家庭,所以我们无比看重增长。但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增长,生产出大量不是必需品的商品,让人沉浸在拥有无限可能的虚幻幸福中,真的就是美好的未来吗?只有劳动或只有闲暇应该都不是美好的生活,无论个人如何苦苦寻求自我,最后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找寻和发现自我,也只有在与社会的联系中自我才是有存在价值的。

《睡莲的方程式》读后感(三):读后感

小时候被问长大后的理想,我说想做科学家

长大后我成了深圳女孩,我不想做科学家了,我只想搞钱

现如今我成了深圳女孩的妈妈,打心底不希望女儿只想搞钱

这本很有意思的小书,讲了很多其实我们都懂的道理,只不过迷失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早已忘了本心。

“科学的目的在于理解,而技术的目的在于实效”,在踏入成年生活之后,其实离科学就很远了,大部分时候企业角度需要的是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但这短暂的繁荣背后,是最近诸如某鹅裁员的悲伤故事。

“感官把充溢着现实世界的物体反映给我们,而概念就是我们的头脑根据这些反映所涉及或想象出来的一些理念”

“悖论和差错可以是引发思考和理解的最好办法”

“即使最微妙的概念也可以早早地介绍给青少年,不一定非要让他们完全理解这些概念的所有细节,目的是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朝这些概念所指示的方向进一步探索”

“遗传学让我明白,把他人看成一种应该克服或消灭的障碍,只会导致自我的毁灭。遗传学促使我以这样的方式思考,即把他人看成一种可以用来成就自我的源泉”

“如果仅仅把生命定义为一系列生物过程,它们先是发生,然后为维持尽可能长的时间而斗争,最后以妥协、消亡告终,那么生命就太微不足道了。自然生命只是一连串平凡的事件,几乎不值得惊奇。但一个人的生命则多得多,因为他知道他或者,它有存在的意识”

“科学的态度不在于相信,而在于一步步地提出质疑,并做出修正”

“了解别人是尊重别人的前提”

《睡莲的方程式》读后感(四):很美妙的一本教育书籍

1. 个体的特征有遗传信息决定,最开始是一个客体,个体投身到一个集体中,在集体中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也正是与集体的联系,客体的角色向主体转变;这一转变的方式是通过交流;当下的社会需要有各种各样的工具将人从劳动力解放出来,而促进更多的交流。

2. 人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得人的发育减缓?or依旧具备很多婴儿期的相似特征,而很多动物会不断改变形态。人在进化后,失去了器官再生的能力?反观有些动物是一直有的,其原因是?

3. 只有在衡量商业价值时,才会进行物品的相加,而忽略物品的异质性和相互作用的影响;生物学的领域需要小心加法。

4. 微妙难懂的概念可以提前学期,这能够激发兴趣。

5. 种族是一个科学的概念,生物需要划分同质的种类;种族需要漫长而严格的隔离时期,才能够成为一个新的种族,故人群其实无种族之分。种族主义者自带一种无法与他人相比的畏惧与恐惧感。

6. 大脑的语言功能影响着我们对自然中声音的做出反应的方式;如日语的元-辅-元结构,不同于西方字母的辅-元-辅结构,大自然中鸟声、溪水潺潺的声音均为元音,日本人会用左脑处理声音,其它民族的人用右脑处理;这些声音与情绪相连,这也是智力发育受母语印象产生情感连接的纽带。

7. 存储知识在于重新理解问题,知识的功用在于看到现实的更多侧面。

8. 在湖里种一株睡莲,它每天增长一倍,30天后会占满湖面。问几天后能盖住一半湖面?第29天时才能占满湖面的一半。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很容易掉进指数增长的陷阱。所有的增长看似是合理的,却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进入加速阶段,突然导致一场灾难;微不足道的表象下隐藏着一场真正的爆炸;“充裕的时间静观事态变化,和过去一样接着干”,这不是个好观点。

9。relegere拉丁词重新阅读,给religion这样一个假词源

《睡莲的方程式》读后感(五):《睡莲的方程式》读后感

教育话题总会引起我的兴趣,因为事关未来。

过去常听到对填鸭式的诟病,这些年随着日本宽松世代长大后并发的社会问题出现,对宽松教育的讨论不绝于耳。

都在探索更好的教育模式。

先回到这个事情的原点,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下定的是「完成每个人的自我构建,使之有能力成为自己选择成为的人」。

绝非无尽的竞赛,昨天才跟别人聊起来,什么赢在起跑线,到底起跑线在哪里?终点又在哪里?

当然,我相当认可学习的重要性,拓宽知识的边界让人有更多选择空间绝对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只是这不是为了赢谁,抱着这个出发点,那所处的社会就一定会有输家,人类何苦为难人类呢。

而如何判断学生是否具备能力,一个惯用工具是“智力测试”。

书中有一句话饶有趣味「这些测验测量的是智力,是因为我把这些测验所测量的叫做智力」

我们总会经历很多测试,但这些测试的结果到底能够代表什么?

最可怕的有时可能代表一个必将出现的预言,比如说拿个低分被认定毫无天赋,与某个领域注定无缘。

我至今记得小学英语课一次测试后,老师跟我家长说我英语科很差、听力语法什么都不行。

虽然我家奉行宽松教育,对此没有对我过多苛责,但老师的话依然一直埋在我心里,而我的英语一直也没有学好过。

尽管毕业后,因为职业发展需要也参加过一些英语培训和考试,即使偶尔获得不俗的成绩,我依然打从心底质疑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免时常露怯。

每逢犯错就继续加固最初的预言,所以对己对人还是慎用定性的工具或言语吧。

自诩为科学家的作者,奉行的是科学家的精神。

我理解他认为的能力就是,掌握理解基本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对所遇到的问题能够保有和提出质疑。

比如里面提到,作者认为该被褒奖的是,听不懂能够举手跟老师提问的同学,而不是学会才举手的学生。

这跟我所经历过的受教生涯不同,但却令我向往。

互联网世界也有一个概念叫“敏捷开发”,先最小化构建基础,完成一部分有价值功能后投入市场,根据市场反馈再不断迭代优化,而非一开始就把整个完善体系构建完毕。

我们曾在各种科目下被动接收、囫囵吞枣,但很少积累,更多是时光的消耗。

对我影响更大的,反而是毕业后的主动阅读,根据社会上遇到的问题或者困惑在书里找到答案,构建自己的非封闭式知识框架,不断迭代优化的过程。

这一步如果能更早一些,该有多好。

更多人意识到所存在的这些问题,能够共同提出并解决,就是迭代优化世界的动力来源吧。

而这大概也是,对整个社会而言教育的意义。

不仅是教会大家适应世界,而是能让大家一起去创造更好的世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