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谁在看中国画经典读后感有感

谁在看中国画经典读后感有感

《谁在看中国画》是一本由(英) 柯律格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20-4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在看中国画》读后感(一):一部中国特色充满艺术气息的一本好书!

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中国艺术受众的变化时,中国文化中意象的多样性和数量,使我们无法明确概括出中国画的构成,探索艺术作品与观看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使中国画及其受众对中国绘画概念的形成和变革产生新的认识!从画中感受到浓浓的中国艺术气息。画中的观众们所欣赏的作品是一幅接近李郭风格的枯木图,它和杜堇的南宋院体人物画风格拉开了差距。由此,对中国传统语境中将画家学养和绘画风格联系起来!

《谁在看中国画》读后感(二):中国画的谜题

以为是介绍如何欣赏中国画的书,看完才发现是关于“什么是中国画”的书,以及这个问题在当下的延伸,更像是个哲学问题的探索,角度相当的有新意。 我们说中国画,潜意识中似乎往往就已经把指代了水墨画,而题材也似乎就局限在山水,花鸟之类,在看这本书之前似乎也少有的意识到这个问题。那如若题材脱离了这些的水墨画,还算不算得中国画?老祖宗们也曾哀叹中国画已死,还死于宋,明清的都算不得。这倒是很奇特,油画,水彩也没见的说只有某个时期之前的才算,也没有被按国家分类对待,生出什么“英国画”,“法国画”之类的。 独独在“中国画”这里,从题材,技法,到作画的人,作画的时代通通都成了限定,为什么?作者并没有明说,但通过考据不同阶层群体如何“看画”,看什么,怎么看,和谁一起看讲的详详细细,倒像是暗含着“中国画”这个概念是从“观看”这一过程,由中国的,外国的,过去的,现在的,杂糅在一起创造出来的概念。

也只有在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缺乏交流的前提下,顺着西方的艺术体系审视,分析中国艺术,才会有这样略显怪异的结果吧。看完这本书,问题并没有得到最终的解答,更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谜题面前。

《谁在看中国画》读后感(三):高产下的平庸之作

本书的研讨的问题仅仅看书名是相当庞大的,因此,第一章作者意在将本书中所讨论的中国画概念范围界定在明代以后,这样一来作者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中国”政治概念的形成,同时,明清以来也是作者一直以来的重点研究时期。除此之外,作者对“绘画”的界定,实际上是指元绘画,为强调创作者本身对绘画艺术自身的认知。也就是说,当绘画主体认识到绘画的独立性时,本文讨论的“画”才成立。因此,也就形成了不同身份主体在不同时代对绘画的不同认识。 文中多次提到“画中画”,也是因为画中之画被认定为元绘画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与巫鸿,米歇尔的关系密切,文中多次提到他们的观点,并且作者大量使用了巫鸿在重屏一文中的材料。 遗憾的是文中的第二章以后的讨论大多不够深入,结论不甚清晰,旧材料的使用未能出新意,依旧是延续巫鸿的思路。尽管不少小细节还是很有趣,但整体上依然是平庸之作。

《谁在看中国画》读后感(四):定义无意义

所以,看完书我最大的疑问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么严肃又好看的书?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高级快乐..

大体上呢,书里面提出来的论证,几乎填补了我对“中国画”理解的知识空白。好奇所以粗略估算了一下,书中印证的文献足有460多条。作为牛津大学的中国文化研究教授,对我们自己的本土艺术表现的热爱和理解,或许还有一点维护,我不知道如何形容,所以只好认认真真逐字逐句把这本书好好读完。

总结来说,就是“中国绘画”作为一种知识概念,或许是合理的;但是作为艺术作品,这种从外界角度(观看者)所给出的强行分类,就显得粗暴又狭隘了。所以全书从观看图像的五种不同观众(士绅、帝王、商贾、民族和人民)的视角出发,试图给读者提供一个更人文,更全面的到底什么是“中国画”的思考空间。开头和结尾里两本《绘画史》在洗衣机搅拌两分钟的现代作品相呼应,像扩音器一样为作者为中国画的发声传播的更广更深。定义并非第一要务,分类也显得武断多余,只有克服了概念的束缚,我们才更有可能“从实在的中国绘画出发,与中国绘画并行探索,我们或许会对即将到来的丰富性与可能性感到惊讶”。

除却极为严谨的大量论证,所引用的绘画作品(从元至今)都是加厚彩印,翻译也很精彩。写得也太完美了吧。

《谁在看中国画》读后感(五):《谁在看中国画》

从观看观众角度(士绅,宫廷帝王,商人及人民)角度出发,结合了历史政治社会文化角度,解析明至20世纪中国的绘画。置于全球性研究的语境下。多的已有介绍,谈点小感受吧。书中提到了相对于中西绘画二分法的绘画中存在的impurity和二十世纪面对的inauthenticity。在看似“习以为常”的分类模式下,潜移默化地边缘化了一些不属于其任何一分类的作品。如何在历史的交融过程中理解中国画以及其身份,更客观地认识在东亚,亚洲,全球范围内扮演的角色和影响,(对于在地读者来理解本土绘画),需要一定的警惕、疏离和“冷漠”,理智与勇气。前两天小翻周国平的书,提到了教育上思维模式的不同:“这一现象只能由唯一解法去思维去回答”“多种角度都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单一问题的不同侧重”。无资格论什么,但我斗胆猜测应是各有其适用场合的。柯律格教授代表了后者的思维方式,在理解中国画过程中,这一点上倒是与人类学的宗旨不谋而合。在沉默的表层下,关注到作画人主观真性与情感下的商业往来和物质需求,寻求生产者与受众一层层展开的涟漪与交织,为边缘者讲述,发声。

最后来夸夸书。出版的纸质很不错,都很清晰,色彩线条到位,就是纸质的缺点没法细细看画(不然自己准备放大镜?)以及如是长卷没办法避免的书页交接处看不见了。看的过程出现了小疑问,发私信给理想国编辑回复速度也超快,准确专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