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玉孤志》读后感锦集

《玉孤志》读后感锦集

《玉孤志》是一本由张广天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5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玉孤志》读后感(一):人间能有几回闻

初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畏惧的,因为之前从未接触过类似的诗歌文体读物,所以阅读的时候几乎是带着崇敬的心情安安静静的在学校自修室看的。

《玉孤志》这是一首关于玉的长诗,信息量很大,而且内容也很有广度。如果用书友会马箭老师的观点,那我读《玉孤志》应该是以仰视的角度来拜读的。

虽未曾完完整整地看完西方但丁的著作《神曲》,但也小有阅读。可以说《玉孤志》是可以与这部巨著并驾齐驱的。《玉孤志》中的玉,它有着更大时空范围内的文化内涵,甚至是以玉的视角重述了整个人类史。

这本书故事主体部分分为三篇,上篇《地狱行》,中篇《人间行》,下篇《养孤记》,另有续篇《玉的献辞》与后述《征信录》十四首。实际上,我在平时的阅读中是最怕诗歌这种文体的了,它晦涩难懂,难解其意,因为从高中到大学的考试作文明确注明“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所以几乎很少阅读这类书籍,更不要谈去创作了,而作者张广天洋洋洒洒来个十万字的长诗,把神话、历史、人间情事与想象力的冒险,全部写进诗里。

在《养孤记》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王胜和玉精的爱情。这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

《玉孤志》读后感(二):绮丽多姿,丰富多彩–-评张广天的《玉孤志》

作者张广天撰写的出版于2019年的长篇诗体小说《玉孤志》,以玉为脉络、主旨、中心,分为序篇《玉的献辞》上篇《地狱行》中篇《人间行》下篇《养孤记》后述《征信录》等五篇,串起关于玉的神话、传说、故事、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多领域的内容,丰富多彩,绮丽傀异,绚烂多姿!

众所周知,我国是个诗歌大国,但大部分都是抒情诗,长篇叙事诗很少,优秀的代表作更少,比如历史上的两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不论从哪方面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已经是比较突出的长篇叙事诗了。反观西方,从荷马史诗开始就是长篇大论大部头,此后以此为标准写著的长篇叙事诗如《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叶甫盖尼奥涅金》等名著不绝如缕,一直延续到今天。我国历史上的叙事诗也有一些,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诗圣杜甫写就的《三吏三别》,可惜篇幅短。除此之外,能在文学史上留下痕迹的长篇叙事诗就凤毛麟角了,这部《玉孤志》的横空出世填补了这个空白和缺憾。

如前所述,本部书分为五部分。

续篇《玉的献辞》综述了本部书的开宗明义,提纲挈领,统领全书主旨。上篇《地狱行》讲述了欧洲关于玉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传奇等林林总总的内容,用语诡异奇丽,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令人窒息。中篇《人间行》讲述了我国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直到今天我国悠久历史中的玉文化,包括女娲补天、和氏璧、传国玉玺等重要历史信息都予以浓墨重彩地叙写。下篇《养孤记》记叙了玉精灵程澜与说书人王胜日久生情互生情愫缠绵悱恻终于云收雨散各回天命的人间七情六欲的故事。最后的后篇《征信录》用十四首文章的篇幅铺陈了玉的品种、来历、质地等内容,资料引用文献范围极广,旁征博引,数据详实可靠,形式多样,变化万千啊!

纵览全书,紧紧围绕“玉”做足了文章,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谣童谣、成语俗语歇后语、诗词歌赋、各种典故等繁复庞杂的海量文史内容信手拈来,并恰到好处的放到相关地方,令文字烨烨生辉。本书证明了作者的博学多才和生花妙笔,实在是一部值得你我多读几遍的长篇原创叙事诗,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上品佳作,值得我们多读几遍赏鉴回味。

《玉孤志》读后感(三):绮丽多姿,绚丽多彩——读张广志的《玉孤志》有感

作者张广天撰写的出版于2019年的长篇诗体小说《玉孤志》,以玉为脉络、主旨、中心,分为序篇《玉的献辞》上篇《地狱行》中篇《人间行》下篇《养孤记》后述《征信录》等五篇,串起关于玉的神话、传说、故事、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多领域的内容,丰富多彩,绮丽傀异,绚烂多姿!

众所周知,我国是个诗歌大国,但大部分都是抒情诗,长篇叙事诗很少,优秀的代表作更少,比如历史上的两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不论从哪方面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已经是比较突出的长篇叙事诗了。反观西方,从荷马史诗开始就是长篇大论大部头,此后以此为标准写著的长篇叙事诗如《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叶甫盖尼奥涅金》等名著不绝如缕,一直延续到今天。我国历史上的叙事诗也有一些,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诗圣杜甫写就的《三吏三别》,可惜篇幅短。除此之外,能在文学史上留下痕迹的长篇叙事诗就凤毛麟角了,这部《玉孤志》的横空出世填补了这个空白和缺憾。

如前所述,本部书分为五部分。

续篇《玉的献辞》综述了本部书的开宗明义,提纲挈领,统领全书主旨。上篇《地狱行》讲述了欧洲关于玉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传奇等林林总总的内容,用语诡异奇丽,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令人窒息。中篇《人间行》讲述了我国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直到今天我国悠久历史中的玉文化,包括女娲补天、和氏璧、传国玉玺等重要历史信息都予以浓墨重彩地叙写。下篇《养孤记》记叙了玉精灵程澜与说书人王胜日久生情互生情愫缠绵悱恻终于云收雨散各回天命的人间七情六欲的故事。最后的后篇《征信录》用十四首文章的篇幅铺陈了玉的品种、来历、质地等内容,资料引用文献范围极广,旁征博引,数据详实可靠,形式多样,变化万千啊!

读罢全书,感觉随着作者的笔端对“玉"这种人人喜爱的物品的历史由来、神话传说等文史资料以及地理分布、物理化学成分等理工科知识等等诸如此类的广阔博大的知识内容进行了一次细致入微、”思接千载、神游万里“的深度学习,串起了整个中外历史,细节描写丝丝入喉,场面描写博大广深,广与细写作手法交替使用,详略得当,引经据典,不一而足。整部长诗”上穷碧落下黄泉“,从天宫到地狱,从中国到外国,从过去到现在直至未来,囊括进了中外历史上和”玉“有关的几乎所有典故传说,信息量异常巨大,可见作者为了写作此书博览群书,删繁就简,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纵览全书,紧紧围绕“玉”做足了文章,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谣童谣、成语俗语歇后语、诗词歌赋、各种典故等繁复庞杂的海量文史内容信手拈来,并恰到好处的放到相关地方,令文字烨烨生辉。本书证明了作者的博学多才和生花妙笔,实在是一部值得你我多读几遍的长篇原创叙事诗,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上品佳作,值得我们多读几遍赏鉴回味。

《玉孤志》读后感(四):玉孤志:玉的冒险,玉的迷宫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文学上乐于冒险的时期,模仿国外各种文学流派进行写作,已经成了文学青年必备的技能。中国的文学市场上突然间出现了许多带着外国口音的本土作品,国外许多著名作家和作品在中国都能找到不止一个怪模怪样的“私生子”。

当这个时代过去时,除了留下极少几部能够流传的作品之外,更多的则是遍地的尸体。又过了短短几年,这些尸体腐烂后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当这段冒险时期过去后,中国的文学市场又进入了一个庸俗式写作时期,所有的人都乐于编造虚无缥缈的故事,但在写作手法上却是越俗越好。与之相伴的是文学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技术书籍以及历史作品。

当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势必会出现下一次反转,当文学变得不能再俗时,一定会有人重新举起探索的大旗,开始另一次写作手法的尝试。从这个意义上,最近两年张广天连续推出的数部作品,或者可以看做这一次反转的起点。

这位从戏剧界转型进入写作圈子的写作者,最近几年突然间连续推出重磅作品,震撼着中国早已死寂的文坛。从他的《既生魄》,到《南荣家的越》,再到最新出版的《玉孤志》,每一本书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而更重要的是,正是由于跨界,让他拥有了一般作家不曾拥有的广博的知识和全面的技巧,这些知识和技巧支撑着他的每一部作品,让它们显得足够先锋,有足够的硬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性,却又基于中国的语法和文化,显得非常好读,可以吸引读者一口气读完。

不去谈其他两本,他最新的《玉孤志》是以现代长诗的形式表现的。八十年代的写作者总是去机械地模仿国外作品,张广天并不排斥国外作品,甚至有时会戏谑地加以模仿,但这种模仿绝不机械,反而带着一点善意的玩笑。这本书就仿效但丁的长诗,分成了《地狱》和《人间》。但他的语言又是纯粹中文的,不带有翻译腔,这让他的尝试不再是八十年代的重复,而是一次更高层次的探索。

他的新书《玉孤志》所描写的是一块世界上最知名的玉。相信大部分中国读者都知道历史上有一块和氏璧,但对于这块玉的来龙去脉却很少了解。

张广天正是抓住了这块玉的旅程,将他的长诗构建在了一段段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历史当中。为了吊读者的胃口,我并不指出他的哪些情节是虚构的,哪些又是史书上列举的,一本好的作品,本来就应该将历史与虚构相融合,让读者沉浸在故事的构架之中无法自拔。

根据史书的记载,和氏璧被发现之后进入了楚王宫,之后被赵王得到,于是就有了秦赵的渑池之会,秦王想借机得到和氏璧,却被赵国大臣蔺相如识破。

但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和氏璧还是进入了秦始皇的宫廷,并被制成了一块传国玉玺,上面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块玉玺随着秦汉更迭而落入了汉代皇帝手中。从这时开始,这块玉玺就成了政权和皇权的象征,不管是谁想当皇帝,这块玉玺都能增加他的合法性,而没有玉玺的篡位者被认为是不合法的。

王莽时期,由于从孺子婴母亲手中夺玉玺,导致玉玺被摔掉了一个角。到了东汉末年,随着董卓之乱的发生,玉玺消失了。可过了不久,玉玺又被一个军阀孙坚得到,送给了他的上司袁术,袁术由此想称帝自立,却在对手的交相围攻中死去,玉玺落入了曹操手中。

之后玉玺归于晋,在南朝诸位皇帝手中传递,又经过了隋唐,到了五代后唐时期。由于契丹灭亡了后唐,也获得了这块传国玉玺。契丹人将玉玺改制为一个玉盘,那八个字也只保留了一个“天”字。

契丹的玉盘经过了女真,传入了蒙古人成吉思汗手中。但在明朝初年,被元顺帝带往了北方。从此这块玉与中原皇帝分离,不管明清,再也没有得到过它。

那么,这块玉到底又去了哪儿呢?

原来,明朝一位大将与北元作战时曾经得到了这块玉,却由于不认识,赐给了俘虏的一个蒙元妃子,不想妃子自杀跳入了捕鱼儿海,玉盘也就下落不明了。

一百年后,一位渔人将其捞起,当做油灯来使用,这块玉又辗转于中国的民间,它虽然离开了皇帝,却并没有离开中国。

直到有一次,一位将军在战争中得到了它,将它交给了自己心爱的人,一位叫做云芳的女人。由于玉石在战争中摔成了两半,云芳将其中一半做成了玉杯,和氏璧又成了一个杯子。

但这还不是玉石最终的命运。作者仿造但丁的地狱篇,突然之间在西方设置了一个地狱。云芳老后,一位在巴黎地下世界的鬼魂将玉杯偷走,于是这块玉有了一段海外的流亡生涯。作者通过对海外地狱的描写,将华夏与海外的命运这个主题摆到了读者眼前,相信阅读的人都会有所领悟。

直到最后,当考古学家从一块墓地里将已经被切成玉玦的和氏璧发现时,又由于不识货,将它送给了一位中国人,于是,这块伴随着中华命运的玉又回到了国内,并最终落入了本书的主人公手中。

这块玉的命运到底象征了什么?它象征了华夏。

于是,这部长诗又有了另一个层面的涵义:它浓缩了华夏世界两千多年的冒险。

在这里,作者将各个民族的神话融合在一起,将华夏的历史串了起来。在他的笔下,东亚大地上最早的人来自于北方那寒冷的土地上。那儿现在属于俄罗斯,却曾经是东方文明的一部分。对于中国读者来说,相信读者可以从中读到山海经、穆天子传、七仙女、匈奴和鲜卑起源神话等多种影子,却又只是似曾相识,不会在任何一个神话上停留太久。

在贝加尔湖(诗中称为拜哈勒湖)畔,一位猎人看到七位仙女在洗澡,他由此得到了最小的仙女。仙女以玉为食,生下了不里牙惕人(布里亚特人位于现在的俄罗斯)。

六百年后,仙女带着一部分子民前往东方的大鲜卑山,而留在原地的那一部分至今仍然是不里牙惕人。在大鲜卑山,又有一部分选择了留下,他们成了鲜卑人,而继续铺满了东方大地的,就是华夏之祖,也是怀玉之人。

华夏人与来自西方的一个民族塞人作战。塞人在东西方典籍中都有所提到,是一个古老的印欧种民族。当塞人战败后,其中一支变成了月氏人,另一支分布在昆仑山麓,后来则被战国时期各国和秦人称为犬戎。两支塞人都守着昆仑山的美玉,而华夏反而远离了玉石产地。

与鲜卑人分离后,在东方的华夏人也并非只有一支,由于前进路线不同,他们也分成了多个支脉。靠东的一支是商人,而西方的一支是夏人。他们又汇集在周人名义下,熔炼为一体。

周穆王时期,去往西方拜访塞人(犬戎系),见到了赛人的首领西王母,并获得美玉归来。

到了秦王朝,另一支匈奴人前来,匈奴人就是留在贝加尔湖畔的不里牙惕人的后裔。这样,游牧民族来自于不里牙惕人,还有一部分是留在大鲜卑山的人。而华夏民族则来源于那些跟随仙女母亲一路向东南的人民。

这些东方的民族在新的史诗下拥有着共同的祖先,他们都是玉人的后代,对于玉的崇拜无处不在,却又各有特点,而我们现代的华夏,又是融入了游牧民族与定居民族双重的血统,从这个角度说,当初分开的兄弟再次合流了。

作者通过一个新的神话的形式,利用现代语言构造新的史诗,将华夏与玉连接在了一起,用一块玉的命运象征了整个民族。这块玉出自楚国人的发现,却贯穿在各个朝代,从定居民族到游牧民族,他们的命运无不与之相关。到了近代,又由于西方的介入产生了另一次冒险。

那么,这个民族最终的命运又是什么样的呢?它到底属于西方,还是东方?

作者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却又有着点点滴滴的暗示。

在书中,那块象征着华夏之玉的命运是不同的,最初它只是一块如同顽石外表的璞玉,很少有人认识,只有一位玉工敢于押上性命。到后来名满天下,成为和氏璧,再称为皇帝之宝。

但它的命运又是坎坷的,它曾经被摔掉了角,也曾经数次隐没在乱世之中,流落到游牧的北方。最后,它破碎成为两半,从玉玺变成了一个玉盘,又从玉盘变成了玉杯,最后从玉杯变成了一个玉玦,就像是中国的王权那样,所剩下的越来越小,到主人公手中时,变成了一块貌不起眼的小玉。

与此同时,作者却在数处强调,玉已经不再只是王权的象征,它已经走入了百姓的家庭,到了现在,即便是普通人家里也喜欢佩玉了。

当年这曾经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以及王权的必备,现在已经散入了平常的人家。这从侧面反映了一种平民主义的崛起。

西方的近现代也是一种平民主义深入人心的历史,中国的平民主义兴起得更早,从春秋时代的贵族,到汉代就已经平民化了。如果将魏晋南北朝看做是一种贵族主义的反动,到了隋唐宋元,一路上平民主义再次大行其道。

但在古代,中国平民主义并没有产生出一个非王权的社会,皇帝继续存在,即便到了后来,皇帝的存在已经不是必须,甚至明清时代,连象征皇权的那块玉都已经不再在中原皇帝手中,而是流落到了北方,甚至欧洲的异乡,但人们还是无法摆脱皇权。

现在,借助着西方的冲击,中国终于摆脱了皇权,一种更加彻底的平民主义再次袭来。就像作者在书的最后表现的那样,玉再次化为了女子,并爱上了一位游吟诗人,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权象征,反而如同她最早的祖先(小仙女)那样,喜爱的是一介平民。

但这其中到底是福是祸?华夏的命运到底在何方?当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调,心情随着那块玉的命运颠簸时,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困惑,比提供给我们的现成答案,恐怕更多一些。

《玉孤志》读后感(五):玉为媒,看尽中国千年

文/秦莹

连夜读完《玉孤志》,竟深觉几夜阅了千年,惊异之余,感喟不已。文字看得我愉悦,即使是形而上的幻景也蕴含诱惑,直到看到粗粝的现实悲景将玉的窍穴闭塞,随着花人沉入捕鱼儿湖,异乡人来了又去,转眼又见云芳阿婆得玉不偏不倚,我竟激动得想起柏拉图口中那句“多么珍贵的喜悦”,几经起伏的情绪更惹得我心猿意马,手不释卷,思绪更加无不细致。玉与人的相识、相知、相惜,着实让人感怀涕零。尼采所言“生命之于我们,意味着不断地将自身及所遭遇的一切转化为光与火”,这正意味着读懂了自己的灵魂,身上那些不可或缺、意义重大的东西必将呈现,于玉,于阿婆,于王胜,皆如是。

古有曹寅一出红楼戏,以玉为引,道尽“木石前盟”以真为假的众生之殇,解了“金玉良缘”的众人之惑。一世聚散浮生,皆由此“玉”而生。借了“通灵宝玉”,寄人思,托人愿,悲欢离合便交待的明明白白。

“玉孤志”,亦“玉孤传”,以玉的身世,探索玉的文化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玉孤志》成文,分为五篇,作者解释说:“序篇《玉的献辞》、上篇《地狱行》、中篇《人间行》,都是王胜的手笔;续写下篇《养孤记》和后述《征信录》,乃仿王胜诗体,为使全书浑然无间;故书名为《玉孤志》,又叫做《甪直王胜体诗传》。”

作者以东方文化为背景,将玉的主体历史进行了系谱式叙事,以玉为媒,观照地狱人间。通过把制造玉本身的话语传播出去,并将主体身份扩散,使东方民人形成具有真理性的关于玉的认知,楚君的错识,卞和的痛惜,皆从这里开始。故这是一本关于物的仿人类学史诗,表面上通过追溯玉的生命历程,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传达出作者关于神话、玄学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论。

“物志”并不多见于小说题材,尤其是诗体小说。但关于描述物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传统由来已久,尤其是随着消费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兴起。在这个意义上,《玉孤志》也是一本关于玉的易主史,重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贸易繁荣与萧条,各民族间的频繁交往盛况。在《玉孤志》中其实有不少关于商品交换的情节:

这事后来越发蹊跷,那货郎得了玉杯后竟走上塞途,霉运不断,原来祸从玉起,德不配玉,只得还了回去,身体才越发清朗起来。玉自有灵性,也就是从这时,阿婆与玉,心间再无分离。

这些关于商品交换的简单文字背后,承载着商品经济和拜物教的社会学寓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指出,交换价值体现的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物的联结也是人的联结,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行为间的关系。正如玛丽·道格拉斯(Douglas)和贝伦·伊舍伍德(Isherwood)在《物品的世界》一书中提出的,物的作用是通过日常生活实践来“生产和维持社会关系”。玉的几经转手,联结的正是这千年的人事,辗转变化的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每每聆听到玉的内心秘密,都经历着一次奇异的似曾相识感:我们为苍茫现实所迷惑,而忽略了它的弦外之音。

“物品绝不仅有交换价值而同时铭刻了文化意义”,伊戈尔·科普托夫(Kopytoff)在《物的文化传记:商品化过程》中提出一个新观点,即物的“商品化”(去社会化)和“去商品化”(再社会化)。他把“商品化”看作一个过程,即使在商品流通领域之外,物仍具有商品的潜能,这是一个文化和认知的过程,强调了商品化和社会化相辅相成的关系。阿帕杜莱(Appadurai)在《物的社会生命:文化视野中的商品》一书中以“方法上的拜物教”(methodological fetishism)来重新看待物的研究,复兴了一种物的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things),通过追溯物的生命历程,关注物的商品化、去商品化的路径、方式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

因此,我们得以在《玉孤志》中看到关于玉与神、与人、与鬼的关系描述,审视了时空与权力的变迁。作者通过对东方古都的神秘想象,营造出瑰奇的东方宝国对玉的无限崇尚:

当然,这里的“东方”不是萨义德(Said)意义上的“东方”。对“东方”意义的考究,萨义德认为“东方”是被欧洲人发明出来的。他用“东方主义”形容一种东方话语建构起来的关于东方的知识过程。他者意义上的“观看”与自我的“审视”意义自不相同。

后来便有了像玉之字所书的无尽文献和典章。即便如此,读罢还是有着让人身临其境却犹坐云间的不真实感。玦中之精澄澜受了天命,历经璞、璧、玺、盘、杯,人间也历经了盛世后坍塌的光年,凤箫声动,玉壶光转,花千树下的一面墙走过千年的人,长安城如今车水马龙的喧嚣,差点让人记不清脚踩着四朝古都的土地,感慨时光承载了玉的生命中多少难以承受之轻重。

玉有意志,自不必说。书中关于玉的意志描写颇为有趣:

作者有意指引我们从玉的意志角度对外部世界进行解读。“碎璧造玺”、“完璧归赵”,排斥和吸引、化合和分解,都是意志。玉的心理活动和对话,让我们将玉认识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生命体之一。上天入地,溯古至今,不受时空之限,意志来去自如。这意志玄而又玄,玉的意志似乎可与人的意志相通相契,相生相灭:

我心中不禁感叹,东方人该有多么爱玉,“人以玉而闻天音,天以玉而御天下。在东方,玉是最初的保守,也是最后的保守。”无论是玉燕投怀,还是香消玉殒。

张广天一出玉孤志,以玉为媒,道尽“地狱人间”阴阳交错的众生之欲,“千秋百代”以玉为师的东方意寓,“此生此世”美玉与人的惺惺相遇。一世聚散浮生,亦皆由此“玉”而生。玉与万物同生,与烟火共处,不大喜大悲,大愠大怒。以玉为媒,沧海桑田也能交待的清清楚楚。

(原载于《晶报·深港书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