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乌合之众读后感摘抄

乌合之众读后感摘抄

《乌合之众》是一本由(法) 古斯塔夫·勒庞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20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合之众》精选点评:

●推荐给无数人,时刻警醒却时常大意,群体中的独善其身较比难……总怕因离群而成另类,中国式人情世故实在累心。

●群体易受暗示并轻信于人。

●非常棒的译本

●1895年的作品,却反传统,勒庞的观点虽激进却在如今依旧有普适性,依旧有借鉴意义。群体是乌合之众,我认为可以在群体中的个体保持一定的自由度达到中庸的结果。但是勒庞在法国这个被大革命洗礼的国家,观点不免有些过于激进偏颇,我用书中对于领袖劝说手段的观点来评价这本书:断言、重复、声望和传染。正是这些内容让观点清晰明确,论证变得有说服力,我们即看书的个体相信了,甚至奉为圭臬(这是不是个体的群体化倾向?)

●译本很棒,值得一读。

●尽管说,人一旦进入群体,他的个性便淹没了,残存的智力品质被反噬。但这本书很多观点真的很牵强,正是因为这样简单的论证方法和逻辑降低了阅读门槛,迎合了大众口味,而且带有歧视意味……依然摆脱不了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靠臆想出来的“真理”代替现实的真理。全文充斥着小资产阶级的焦虑与洋洋得意。标新立异,这其实又是一种从众。

●很用心的翻译

●译者很棒

《乌合之众》读后感(一):评《乌合之众》

书本中充斥的作者的观点,而不是饱经检验的知识。这些观点的并没有充分的实践检验,其推定过程类似于“有个锤子,看谁都是钉子”,对于事物发展中的主次矛盾辨别不清,所以绝对不能全盘接收其中的观点。但并不是说本书的观点没有价值,这些观点综合整理了作者对于群体的理解,有着独特时代背景,能让我们更好的映证自己对于群体的理解。因此,这本书的最佳阅读方式,在我看来,不应该是“倾听”,而应该是“辩论”——针对书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这样想必能收获最佳的阅读体验。

《乌合之众》读后感(二):无题

这是一本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群体的书。分为三篇:群体的精神、群体的观点和信仰、不同群体的分类与描述。第三篇实在没兴趣细读。

起初,我对于应该用什么立场来读这本书感到混乱。我,是一个个体,同时难免成为各种群体之一员。我该以个体的立场来维护我的自由之精神,还是该站在群体的立场分析独立之可能?

这本书的一个核心观点是:群体以形象进行思维,常常扭曲事实真相,通过暗示进行传播后进入群体的无意识,并转变为情感发挥作用,人一旦加入群体就极难对抗理性丧失、智力下降的结果。

虽然我逃避一切可以逃避的群聊,但,还是觉得上述观点未免有失偏颇。群体固然更容易被影响,但群体内部不同传统、制度、经验、受教育领域的人员之间,还是有可能向理性方向进行更合理的调节。当然,我不懂心理学,也许过于理想主义。

但,无论如何,这本书,对于群体无意识的提醒,是值得读者警惕的。

《乌合之众》读后感(三):断言、重复、威望和传染——书中理论,也相应被践行

早些时间浏览过一遍,只是有个初步印象,而后最近看到“蜜雪冰城”的雪王形象“黑化”的相关资讯,并相应联想到对应广告的“简单化”、“重复性”与“传染性”,从而让该品牌在大众的认知中普及,相应回想这本书似乎也有提及相关内容,也就相应回看了一下。看到后面,倒是觉得其中对于“选民”、“议会”的表述,基本是再现当前美国近两年的政坛风云,而这本书的内容成书于一百多年前。

“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

当然,基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书中的内容确实也会存在一些偏见,但观察的角度还是很厉害的;同时,对于群体心理的各种介绍,确实也让我有了更多的了解。

此外,在我的感觉中,书中提出的观点,似乎也恰好被本书所践行一般。

1、首先,书中给出表明论点的论据有些片面与武断,以书中的观点来看就如同“断言”一般;

2、次之,论点也是反复进行输出,基本从头到尾都在“重复”这些“简单词语”的观点;

3、再之,简介中所给出的信息,也恰好促成了本书的“威望”与“传染”(或称为传播更为合适,我就强行凑一下吧)

《乌合之众》读后感(四):乌合之众 读后感

「乌合之众」首次于1895年出版,主要研究群体的心理学。不是第一次阅读社会心理学类的书籍,这本书给出了几个结论很有意思:

1. 一个人单是加入群体这个事实,就使他在文明的阶梯上倒退了好几级。在独立时,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人;在群体中,他成了受本能支配的野蛮人。

2. 一个民族的理想状态,就是守护过去的制度,并悄无声息地逐步加以改良。

3. 珍视荣誉、自我牺牲、宗教信仰、崇尚荣耀与热爱祖国等情感得以产生,不是因为出于理性,而是因为缺乏理性,迄今为止也正是这些情感构成了所有文明的强大动力。

有些观点颠覆了我之前的认识,比如群体应该是更有智慧的,因为集思广益会迸发出更闪耀的光芒。而心理学家勒庞认为正相反,群体是野蛮的,缺乏理性的。

书的后半内容主要讲述了一个领袖所具备的因素。领袖往往不是思想家,而是实干家。领袖要意志坚强,要创立信仰。领袖的动员手段是:断言,重复和感染。

也许这本书过于激愤,甚至充满偏见,但它精准描述了群体存在的问题,立足于时代,这种群体似乎更是没有组织律法的群体。也许有暴论和对侵略的赞颂,不能完全盲从书中某些观点罢了。

《乌合之众》读后感(五):《乌合之众》,一百多年前对教育的描述竟如此深刻

“民主观念与心理学和经验的结论之间存在严重的分歧,包括赫伯特•斯宾塞在内的许多杰出哲学家,早已论证了教育既不能使人更道德,也不能使人幸福。“

”主要危险源于完全错误的心理学观点,即认为智力是通过熟记教科书来提升的,对他们来说,教育就是背书和听话。这种教育造成的唯一后果,就是让学生自我轻视和丧失主见。“

”它使接受教育的人非常厌恶自己的生活状态,一心想要摆脱它。工人不再想当工人、农民不再想当农民、地位卑微的中产阶级但自己的后代端着国家公务员这个铁饭碗。在这种职业上取得成功,不需要任何自我定位或者体现个人的主动性,这种教育制度在社会底层创立了一支无产阶级大军,他们对自己的命运感到不满并且随时准备起来反抗;在社会顶层,它培育出一群轻浮愚蠢的中产阶级,他们多疑而轻信,既将国家视为王道并且极度信任,又总是忘不了对它表示敌意,总是把自己的过错推给政府,但离开政府的干预又会一事无成。”

这一些段落以上和以下的众多论述的段落,我没有办法抄写下去 ,能感觉到勒庞的这篇文章太好了,值得整篇细读。

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是一个国家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中国的教育制度倍受质疑,争议众多。《乌合之众》这篇文章中同样认为教育事业和社会化收费问题也是一个怪圈,无需教育是否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差别付费的教育是否就一定获得良好的结果。

对于个人来说,一个人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坚持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锤炼来自于现实的知识和能力,来努力弥补自身所在教育体系中成长的不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