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锦集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锦集

《人生的智慧》是一本由[德]叔本华著作,浦睿文化·岳麓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一):感想

关于叔本华的轶事许多 对他形成了一个大致的印象——臭脾气、没什么人喜欢的怪老头 孤独 但内心丰盈而长寿 通过他的文字也能感受到他的一些独特的性格 一个有趣的人 讨厌女人 讨厌黑格尔

他孤独,否则不会用大段文字去记述天才难觅知音时的寂寞;他骄傲,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沉溺感官之乐的摒弃与对智识快乐的永恒追求。

“拥有财富才能从被迫的劳作这种凡人的天生命运中解脱出来” 我也有所感想 每个人都有机会去挖掘和发展自己的天赋和爱好 唯有在天赋和热爱领域 任何人都是会发光的 希望有一天我能实现经济自由 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读到“他们永远赞美琐事 只因他们从不知美好为何物” 那一块时 我想 他应该也很孤独吧 在他活着的大部分时间里 他的思想甚少有人理解认同 直至迟暮才被大众认同 虽然我们说不能追求乌合之众的赞美认同 但我想总有人会懂的 如果能得到这些人的理解认同那么应该会多一点幸福吧 否则他也不会写那么一段话了——智者觅无知音时的孤独感;

叔本华写道天才与庸才 还提到了介于两者之间的人 我不禁联想到了《月亮与六便士》 我想 我正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人 我是渴望成为斯特里克兰德的施特略夫 天才太少 更多的是无法理解天才的庸才与能够理解天才的施特略夫;

还有几点印象尤为深刻 与我前段时间所读的哲学与心理学书籍所倡导的道理不谋而合 那就是 向内寻求 读到道家哲学时 这一点给予我极大的感触;以及幸福有三等 满足生存需求对吃喝玩乐 运动娱乐 感性力量带来的智性快乐 智性快乐越是丰厚 那么这快乐越是绵长 切勿沉湎于感官享乐 其耗资不菲且白驹过隙;

强烈的感性力量意味着异常的感受力,我想应该与当下所说的“高敏感人群”有异曲同工之处。正因对情绪过于敏锐的感知,使其将自身所发生的不幸与苦难强烈放大,情绪远比肉体承受的更多。因此能够体验智识层面的极乐,也会体会到如剥皮抽筋般的极苦。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二):人生的智慧即“ 独立”

感觉这本书总体传达给了我一个点,就是“独立”。

首先,幸福其实是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思维,而不是你拥有什么东西。

其次,他人即地狱,不要把别人的看法当回事。

第三,做自己擅长的事,自己喜欢的事。除此之外的所谓名望都不过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它对我们的幸福没有什么直接帮助。

怎么让自己幸福呢?

1.首先健康是第一位的。

2.要有一片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

3.要利用这个闲暇去探索世界,多看看先贤哲人的伟大发明。

4.不要在意他人的看法,这不过是浪费时间的事,他人的看法没什么值得反思的,存在、幸福与他人对我们的各种看法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总之,对于我来说,它让我明白了我必须独立思考我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想是什么样的人,我喜欢什么,我在意什么,而不是总问别人“什么是好的”。这只会扰乱我的生活。

PS:本书“性别名誉”现在看来存在时代局限性。

这得以让叔本华从我心里的神坛拉到了一个正常人的地位。我觉得他对性别身份是有误解的。不知是不是因为他跟女性接触少有关?在他眼里男性和女性从思维上相差非常的大。他认为“在所有关系中,女人都要依赖男人,而男人只在一种关系上依赖女人。”p132。他认为婚后才能有性行为是女人为了让男人被迫投降与一个女人结合,这样的安排使得女性才能得到供养。

所以这是他为什么不结婚的原因?如果是因为这样的误解,那真的 有些遗憾吧。

男人和女人就不存在依赖的关系,如果存在依赖,那他之前所说的“独立”之词不是被打脸了吗?

不知道叔本华那个时代,女性是不是没法出去工作,为什么需要被供养?看的我挺着急的。(好了,看到百度百科把他的女性思想批评了我就舒服了。)叔本华对女性的言论真是够够的了。当个男的还给他当出优越感来了?!不知道他这么看待把他从肚子里生出来的妈(百科说“ 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 ”,原来是这样,那好吧,果然如他自己所说,别人的评判没什么值得重视的,浪费时间)。

阅读时长:4小时

写笔记时长:30分钟

这骂人的话是跟叔本华学的,现学现用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三):Papi酱说人生最重要的是自己,怎样能让自己幸福成功过一生?

一、关于人生的重要排名

在综艺《我家那闺女》里,Papi酱曾经和好友焦俊艳,谈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时,给出了这样一个排序:

自己排第一,伴侣其次,接着是孩子和父母。

Papi酱给出的理由是:一生中,首先自己是和自己相处时间最长的人,其次是伴侣,而父母和孩子,都是陪你走人生的一段路。

言论一出,演播室里的各家父母都颇有微词,说怎么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他们都是把孩子放第一的。

人生到底应该怎么选择度过,重要排行榜,自己应该在最前,还是最末端?

不同人有不同的想法,如果对自己的选择不够确定,可以来听听哲学家关于人生的智慧箴言,找找借鉴。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1851年出版《附录与补遗》后声名鹊起,185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版引起轰动,叔本华称“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

清醒的叔本华,不太在意这些身外之物,早在1818年出版《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时,面对首印500本的无人问津,叔本华便知道:“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在封笔之作《人生的智慧》中,叔本华探讨了关于“人生的智慧”这一宏大的主题:

人活一世,本质究竟是什么,人到底拥有什么,在他人评价中,人的位置究竟是怎么样的,关于金钱、名誉、健康、闲暇……这些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它们?

这次的《人生的智慧》,我拜读的是浦睿文化出版尤里卡文库集的李磊译本。全书语言平实,流畅自然。

书籍尺寸为平装小开本,内页采用瑞典轻型纸,单手阅读,轻便小巧,也为阅读哲学经典书籍过程增添了别样的体验。

在叔本华看来,人生的智慧就是幸福生活的艺术。

都说叔本华是一个悲观主义哲学家,在《人生的智慧》里,其实也有他乐观上进的一面。

看懂了这部清醒之作,或许我们可以在前人的肩膀上,对人生的领悟更深一点,或许也能比这位慧极的哲学家活得更快乐一些。

“平淡是真,宁静是福。”——《人生的智慧》

在叔本华看来,那些取决于他人意识的虚幻物,比如口碑、名衔、名誉、名望,全都不值一提。

人生真正应该在意,并且为之努力修炼的,是自身的品性,也就是关于自我意志的锤炼。

在《人生的智慧》里,叔本华认为人生痛苦有三种:身体病患痛苦;(物欲和意欲)匮乏的痛苦;解决了匮乏后的终极痛苦——无聊。

很多人了解窘迫贫困会带来痛苦,因而不少人憧憬着身处优渥外在条件,但实际上,理想的平安富足状态,痛苦并不会消散,依然如影随形,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人们因为失去目标,产生了浑浑噩噩的无聊感。

“既无痛苦,也不觉无聊,本质上就实现了人世的幸福。”

由此看来,幸福的产生,并不依赖外界环境,只有精神和心灵的满足,才能造就我们人生的终极幸福密码。

在美剧《生活大爆炸》里,面对好友的喜结连理,向来自得其乐的Sheldon,说出了自己的婚礼祝辞: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在世,独来独往,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那些有着坚定价值观的人,无一不充满着内在自信,面对社交场合,他们可以来去自如,在生活中的闲暇独处时间里,他们也欣然受之,悠闲自得。

“人的精神思想财富越优越和显著,留给无聊的空间就越小。” 灵魂丰富的人,闲暇才是人生精华,因为可以完全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

陶冶和提升精神方面的满足,本质上,是一个关于人生乐趣的选择过程。

而对人生的选择,也就指向了每个人不同的命运之路。

有人选择了充实信仰,则对生活中的一切甘之如饴;有人选择了追逐名利,以为这样可以得到慰藉,结果把安定感交付外界,自此沉沦,惶惶一生。

1933年,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借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之口,留下了一段警世恒言,同时也是他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保尔不惧艰险,始终坚持自己的革命理想,在国家遭遇危难之际,保尔没有被困难打倒,对内心选择的坚守,最终养成了他不屈的性格,也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忠诚卫兵。

马克·吐温曾说:“你生命中有两个重要的日子,一是你出生那天,一是你找到你为何而活那一天。”

追求幸福之前,要先成就自我,这条满是泥泞的道路,从来没有捷径可走。

这个道理,钢铁战士保尔·柯察金明白,《月亮与六便士》里,从大都市逃往原始部落,并与土著女子结合的理想主义画家斯特里克兰也很明白:

人生使命,自然而然,发自内心,只有听从召唤,不顾一切去实现理想,我们才有可能,达到幸福的彼岸。

幸福是竭尽全力,幸福也是反求诸己。

几千年前,颜回曾经被老师孔子赞扬“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在《人生的智慧》里,叔本华也推崇,享受当下,迎接此刻,降低期望,不去过分要求快乐,其实内心世界的充盈,会比想象中来得容易和持久。

人活一世,悲喜交加是常态,不论结局怎样,对各类美好抱有感恩,同时做好准备,随时迎接命运挑战,无往而不胜的心态下,其实幸福没有我们想得那么难。

如果你对人生有困惑,不妨看看这本让托尔斯泰、卡夫卡、尼采、弗洛伊德都深受影响的智慧总结《人生的智慧》,从悲观主义者叔本华的励志名言里,寻找属于自己的良方,或许能让你收获意想不到的幸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