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佛兰德镜子读后感100字

佛兰德镜子读后感100字

《佛兰德镜子》是一本由dome著作,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1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佛兰德镜子》读后感(一):残酷与温柔的一体两面,而人沉醉其中

偶然逛书店,被封面吸引了,有点兴趣就买回来看看,没想到被感动了……

我有时候会想,历史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就在于把最残忍与最温情的东西糅在一起展示出来,是承载少年情谊的信件穿过纷飞战火,它们的主人却背向而行;是小修士彷徨的灵魂与破碎的心,是疯女胡安娜关于大树的梦,是画家笔下殉道的贞女,是教士冰凉的手、征服者滚烫的胸膛与审判官沉静的黑色眼睛。两个素不相识的旅客乘上同一辆列车,它行驶了八个小时,却穿过了整整一千年。

《佛兰德镜子》读后感(二):有亮点也有缺陷

信经时代的篇章写得好,语言和内容都庄重含蓄,只有提到约翰教派时直愣愣地说出来的“爱”有些流俗,像网文一样迫不及待地夹杂作者想要填上的私货。为文要狡猾,越是私货越要半掩桃花面;徒弟和师父再遇那场戏同理,太直接又太快,缺少铺垫和表面的外衣,而偏偏这文风又不适合做那种直白写法,这些瑕疵非常可惜。至于二战和勃艮第那两场……只能说人还是要做自己适合的事,这两篇明显看出来作者对那两个时代的研究远没有上面提到的两个篇章深入,修辞和行文都直接使用了现代通俗小说、甚至是古早晋江网文的写法,太零散也太浅薄,倒不如换成作者自己熟悉的时代了。

三星给书本身的完成度,一星给我喜欢的题材和结构,现在试图写这种庄重的风格又切实读过经典和圣训的作者越来越少了,总得加一颗星以示鼓励

《佛兰德镜子》读后感(三):读后记

读懂这本书你可能需要了解: 中世纪晚期佛兰德(佛拉芒)艺术、神秘主义神学、贝居安修会、晚期罗马-早期教会时代的神学讨论、圣心崇拜、圣雅各朝圣路、中世纪手抄本、圣徒崇拜(尤其是圣女乌尔苏拉的传说)、使徒约翰的形象,等等…… 呃……反正我是看得云里雾里的……这种小说可以称得上是论文文学了。故事本身还是很有意思的,一环套着一环,“或迟或早,我们所有人都会血脉相连”。 这种形式新颖的小说总是让我又爱又恨,薄薄的百来页承载的东西实在太多了,都是作者几十年来阅读、写作、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根本无法完全读懂。兀地想起高中时读过卡尔维诺的《新千年文学备忘录》,其中有一篇论述的文学形式的“轻”和内容的“重”,想必就是指这个了。这是纯文学的魅力和优势所在,但也是我长期以来拒绝再涉足其中的原因之一。 这里真心吹一波作者胡葳,笔名dome,巴黎大学比较文学的博士。这本书是她在多年研究中世纪圣徒文学和神秘主义哲学的过程中所感兴趣的母题,经由小说这一形式呈现出来的结果。本应作为论文发表出来的成果,在小说中探讨阐发,实在是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好书是常读常新的,希望未来有一天我能真正读懂这本书。

《佛兰德镜子》读后感(四):故事的繁殖与循环

自博尔赫斯与卡尔维诺两大高峰之后,关于叙事的艺术似乎很难再被玩出新花样。中国的小说家们本来就缺乏对于智性叙事的趣味和传统,《佛兰德镜子》的横空出世,仿佛dome赠予中文小说写作的一份礼物,让人感到讶异和喜乐。

乍看之下,这部小说无论背景、主题还是语言,都无法与中文世界建立联系。罗马帝国、基督教、中世纪、修道院……整个故事框架和内容取材于西方。叙事过程中涉及到的历史、宗教、语言乃至神学问题,皆有所本,并非全然虚构。作者的学术背景向读者解释了如此面貌的原因。

小说最津津有味的是所谓叙事的“俄罗斯套娃结构”,一个故事嵌套另一个故事,故事不断进行自我繁殖与发展,直至回到出发的原点。故事与故事之间,宛如镜子般相互映射,制造繁复迷离的叙事效果。对此手法,作者心知肚明,在附录三“汉堡手稿”里写道:“一切的故事套故事也许都是《一千零一夜》的后代。一切讲故事的人都有意无意受到《一千零一夜》的启发——不一定是故事内容,而是故事的讲法,以及相信故事有影响现实的力量。这种影响可能是潜移默化、不为人知的。”

在此意义上,《佛兰德镜子》又可以被大致归结为,西方的故事,东方的讲法。

《佛兰德镜子》读后感(五):读感

不敢说书评,只想写写感受。以我的文化知识背景,评价一样东西,我觉得还是一件需要一定水平的事情。比如一本书,你可能要了解作者的背景,时代的背景,书中架构起来的社会背景等之类的。而我是一个很懒的人,我一般看完之后直接来豆瓣或者去知乎搜别人的书评来弥补一下自己知识的匮乏。而对我自己来说可能只能写下一些我看的感受而已。

作者虽然是中国人,但是长期旅居国外的经历让他对西方的精神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我看国外人名字的中译就像看数字一样的没有印象。看完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名字,只知道这个几个字符好像就是之前的同一个人,要是间隔的页数太多了,我还得翻回去看看是不是同一个人。

看这类型的书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西方国家都有一个明确的精神信仰。并且这种信仰的冲突可以上升到民族、国家层面引起战争。对于我一个无神论者来说,很多时候看文中描写的一些段落都在猜测是不是在“圣经”或者什么圣书中提到过,以至于在描写情节的时候,我只能这么猜测是不是有一些是和这些里面是联动的,但是我没有这方面的背景,因此我只能单单的就尽力去欣赏他是怎样描绘这些场景而不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

书中对景色、环境、气氛的描绘虚虚实实亦真亦假,连环的讲故事。开始讲故事,故事中的人又开始讲故事。有点像是套娃般的盗梦空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