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南方》读后感摘抄

《南方》读后感摘抄

《南方》是一本由张抗抗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方》精选点评:

●入了签名本,同想象中的不一样,但充满了人文气息,充满了真情实意!

●在她的笔下,阮公墩仿佛是《小王子》里的那个神秘星球。时隔多年,张抗抗的身上还是能看到那个怀揣文学梦想的少女的影子

●到不了的是远方,回不去的,才是故乡。无论选择在哪里落脚,终其一生,我们都是在努力和自己的乡恋情结达成和解。

●比《北方》写的好。

●说到南方,我们脑子里浮现出的是意象总是杏花、春雨、油纸伞……江南多雨,气候温润,这是地域的南方,但地域的因素如何对一个作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塑造一个人乃至一代人的文化基因,这是最值得思考的。张抗抗老师把这个过程记录了下来,通过自己的文字,她也记录下了江南美学的变迁、融合。

●我小时读了很多表姐1977-1990年的《少年文艺》,陈丹燕张抗抗秦文君是我难以磨灭的记忆。后来我又读她的《北极光》,充满了理想主义,却比张承志《北方的河》更温柔。这本散文集我认为第一篇《橄榄》最好,无可挑剔,足以代表张抗抗散文的最高水准。次之的是张抗抗有过亲身生活经历的主题。余下还有一些游记,语言清丽婉约,不过读起来就比较普通了,像隔了一层什么。可能因为我是北方人,对浙江不了解。如果是南方特别是浙江的读者们,会有触景生情之感吧。

●张抗抗笔下的南方,是有生活气息的,是有人间烟火的,不是纯粹的游记观光散文,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南方》读后感(一):关注点本不该是地域,而是文章本身

长期居于北方的南方人张抗抗,出了两本散文集,一本名为《北方》,从里到外洋溢着的确实中如假包换的北方——东北、华北以及西北——的风沙,一个没有在北方待过的南方人是很难写出这样的文章的;而一本名为《南方》,这是属于她骨子里的那点“遗存”,恐怕也经常会在不经意间冒出头来,确实具有南方特有的秀气细腻——譬如朱自清的《梅雨潭》中那样的情境。

所以,地域上的区别对于张抗抗来说,反而不那么重要。她对南方有足够的记忆,对北方有足够的感触,单看文字,确实瞧不透她到底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所以,讲到地域文学,对于张抗抗来说,那些判断标准都很不可靠,因为她都能够拿捏自如。不如,省下这份劲,好好欣赏其中的每一篇,品味那字里行间的几丝秀气,或者一些粗犷!这才是本该有的“关注点”。

但就感觉来说,《北方》和《南方》,一字之差,出来的味道却是截然不同。相比较而言,《南方》中的篇章,就像二胡拉起了《二潭印月》或是《空山鸟语》,从里到外就是一种空灵,恍如鲁迅在小说《社戏》中写到的那几句:“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再没有比这一句更准确的话来描写那种感觉了。

南方的人,或者在南方待了很长时间的人,对张抗抗在《南方》里所写到的那一种“南方”,特别是江浙一带的南方,恐怕难免会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即使是从未到过南方的北方人,恐怕第一次接触,也难免在迷离中失去了方向,也心甘情愿地想要多欣赏一会儿这南方的旖旎风光——毕竟,合上书,那就是“回”到北方了。

《南方》这部散文集中一共收录了张抗抗的四十二篇散文,分为了“西湖的女儿”“能不忆南方”“摇到外婆桥”以及“悠悠南国情”四部分。看来,同样是南方,也是一个个多姿多彩的南方。江南水乡和“天府之国”以及云贵高原、珠三角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这其中的区别,恐怕就连对南方稍显“迟钝”的北方人也多多少少能够感受得到其中的一些细微区别。

读过很多小说、诗歌、散文作品,大体上来说,小说值得关注的是它的情节、结构,诗歌感受颇深的是它的韵律、节奏、意境,这两位作者是哪个地域的倒是不大容易猜透;而散文,其实才能够更细致地体现出一个作家最本真、最让人着迷的一面——譬如张抗抗的这本《南方》,她到底还是个真正的南方人,而且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称的那个杭州,那就更加不足为奇了!

心情不佳的时候,读上几篇《南方》里的散文,仿佛还真的能够立刻忘记了那些不快、烦恼,而一头钻进了小桥流水里面,自然也不失为一次非常惬意的享受……

《南方》读后感(二):书评|来自南方与北方的对话

文/捷Jesse、楚天舒

心若有景,处处皆是魅不可挡,人生如文章,一路读着,一路写着,唏嘘着,感动着,一落笔墨痕寄人生。

翻开书卷,汩汩文字,如溪流,如大河,弯弯曲曲,流经心田。这里的文字,从广东发源,流经江南到过杭州,流向遥远的东北平原直至黑龙江;这里的文字,随时间而走,中年折返,别有风味;这里的文字,自北方沿斜线碾转,达到北京并停留下来,确有温情。

无论从南方走到北方,还是从北方走回南方,南方能给你带来风韵,北方则能给你带来风骨。你可以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也可以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

这是套姊妹书卷,有着作者生长的《南方》,也有着作者成长的《北方》。南方与北方相距真近啊,近得可以隔江相望。南方与北方相距真远啊,远得无法用脚步来丈量。

北方说:在我粗犷的视野里,你是莺歌燕语、眉目灵动的女子,身着绿罗裙,柔柔地、美美地、脉脉地伫立在缠缠绵绵的三月江南雨中,听着伴随烟雨而来的夜半钟声,或是折了一枝灿灿的春花,拈花浅笑,平然恬静地站在春光中,宛如一首四言的婉约小诗,听着迷蒙蒙的水乡棹歌。

南方说:在我似水的眼眸里,你壮壮地站立起身,拍下落在肩上塞北的片片白雪,头顶敕勒川的片片行云,迎着朔方漠风,茫茫黄沙,终究是抵挡不住你远上那白云间的炯炯目光。冷冽的月光穿过蓬松的鬓角,照在你刚毅的脸庞上,铁马冰河带你入梦来。

北方说:你婀娜多姿,望穿秋水,我雄浑伟岸,目光如炬。

南方说:我有三月的梅雨,江南的风,风月无边。你有塞上的江南,草原的风,风光无限。

北方说:我有阴山山下的牛羊群。

南方说:我有洪湖岸边的鱼米乡。

北方说:我用羌笛为你吹落如雨的星,如霜的月。

南方说:我还你一阙《钗头凤》,了却你心头的怨和愿。

北方说:我送你激情满满的《青纱帐-甘蔗林》。

南方说:我还你一首旧城南的古歌谣“小二哥的汤圆,圆又圆”。

北方对南方说:我陪你向北走,看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策马奔腾,开怀畅饮。

南方对北方说:我陪你向南游,听雨打芭蕉,云中锦书,坐看云起,小酌怡然。

南方是温暖富足的,空间相对狭隘,没有巨大的地理压迫感,情感细腻而温婉。北方是旷达与寒冷的,人们渴望热切交流,可以痛快淋漓的宣泄。

在南方,在有李煜和柳永的南方,一江春水向东流,晓风残月杨柳岸边夜夜响彻着秦淮河上的浆声,余情摇漾于江花,江水,江南中,“能不忆江南?”

在北方,在有岑参和高适的北方,狼烟滚滚,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把所有的忠诚、成败和荣辱,都牢牢地钉上了线装的平装的精装的历史中。

无论是北方到南方,还是从南方对北方,有快乐,有孤独,人在途中,身随景动,每一段路都有每一段路的领悟,每一处风景都有每一处的好时光。

南方可能给予你了姣好的面容,北方则可能给予你坚毅的性情。北方可能给予你了大气的五官,南方则可能给予你了细腻的情愫。

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是我们的根。南方孕育了血液,北方重塑了骨骼。北方有海,黄海渤海是你飞奔的向往;南方有海,东海南海是你血脉的延绵。不仅如此,北方有大江,南方有水乡。这里有细腻与粗犷的碰撞,更有温婉与豪放的融合。

到过南方的北方人都会说,能不忆江南。这里有乌镇倒影,石桥、长街、老屋、木船;这里有云和梯田,春夏秋冬各显身姿;这里有古城泰州,“君子不独乐”回响不绝。而到过北方的南方人也会说,大漠黄、雪原白。这里有山风浩荡、岩石坚韧,也有艺术巅峰、敦煌奇景;这里有戈壁的海市蜃楼,也有西域的浓烈色彩;这里有滴水的葡萄沟,也有硕大的蒙古包。

南北文化交错,兜兜转转,作者整理出了《南方》《北方》两本散文集。回望过往,也许本源还在,初心还在;展望未来,似乎余路弥艰。

现代的人们越来越热爱行走和迁徙,因为大家的心中总有某个远方,或在南方,或在北方。无论南方或北方给予了你什么,坦然接受就好,途经岁月,留下的都是爱和记忆。

《南方》读后感(三):《南方》:心中的某个地方,总在南方或北方

文/冬月渐暖

第一次听到张抗抗这个名字的时候,脑中不由自主地将其设想为一位参与抗日的大老爷们儿,不知道是“抗抗”二字的迷惑性太大,还是自我思维太过局限,以至于差点错过这么珍贵的文字和这位蕙质兰心的才女。

她的身上有很多标签:一级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第七、八、九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权益保障委员会副主任;并于2009年被聘为国务院参事。

目前已发表小说、散文共计八百余万字,出版各类文学专著近百种。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优秀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中国女性文学奖等。2015年荣获第四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保护金奖。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文,并在海外出版。

这位传奇女性生于南方,长于北方。她的人生地理节点连起来是一条长长的斜线:祖籍广东江门——生于浙江杭州——下乡、求学、工作于黑龙江——中年回返北京。

“你到底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这是令她经常疑惑的身份认同。她从一位安静的南方女孩,开始学习幽默感十足的东北方言,接受北方的爽朗大方。而在这南方和北方之间,也是张抗抗一路迁徙、求学、谋生、发展的征程,既是她生活的地理版图,也是她创作的文学版图。

张抗抗道:

《南方》是由张抗抗亲自编选、审定,最新推出的一个以地域为线索的散文系列之一。

她在自序里说: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她的散文像是一首歌谣在岁月里浅吟低唱。她就像一位精灵,穿行在不同的地域之间,感受着南方和北方的奥妙。

《云和梯田》一文为我们展示了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

在这一年四季的变幻之中,张抗抗用优美而又富有诗意的语言记录梯田迥然相异的色彩与风景,展现出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

她的文字南北交融,有属于杭州的温婉,也有哈尔滨的爽朗和北京的大气。阅读《南方》,既能看到从江南、华南到西南的风土人情,也能在字里行间发现南北文化交融的痕迹,就像她的人生轨迹一般,南方和北方不断交融变幻。

《南方》,它既是一个南方作家笔下的南方,其实也是一个北方作家笔下的南方。作者用优美又富有思辨的语言,记录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各个地域的发展、传承,以及在其影响下呈现出的各地人们的真实生活和心路历程,让人不由忆起自己的故乡,念起那些到不了的远方——无论是南方或是北方。

这里的南方和北方不仅仅是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的概念,作者将其落实在她作为作家的自我追求当中。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南方和北方,它承载着我们的梦想与心灵寄托,催促着我们不断向前寻找。

《南方》读后感(四):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和自己的乡恋情结和解

诗人余光中有一首著名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对故乡的依恋,是所有游子心中最柔软的牵挂。每位异乡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来自南国却又自称“北佬”的张抗抗,对思乡有着更多不一样的体会。

张抗抗,与新中国同龄的一位女作家,曾有多篇文章入选语文教材,著名散文家秦牧,将她与黄宗英、贾平凹等一起称为新时期“受到瞩目的散文作家”。

张抗抗祖籍广东新会,出生并成长于浙江杭州,现定居北京。文学世家的浓厚氛围,为她日后的写作之路奠定了基础,19岁时,张抗抗远赴北大荒,寻找她的“广阔天地”,一待就是8年,这期间的辛苦劳作,将张抗抗从一位纤弱的江南女子,逐渐历练为一个独当一面的成熟女性,她的文学天赋也被激发,在黑土地上接连创作了多篇小说并广为流传。

辗转西子湖、北大荒、北京的经历,让张抗抗感叹自己或许可以“独创出一个兼容南柔北刚的文化混合型”。

前半生的坎坷波折,成就了坚毅躯体的同时,让她在内心一直想要寻找一个依托,寻寻觅觅后,她终于发现,这个依托就是“乡恋”。

张抗抗曾说“我是一条河,一条从广东发源,流经江南,一直流向了遥远的东北平原,最后辗转回到北京的‘运河’。”

经过岁月的打磨,漂泊的洗礼,倔强的张抗抗始终在心中安放了一方净土——她魂牵梦绕的南国故乡。

她把所有的赤子情怀,全部寄托进了自己的新书《南方》。都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刚柔并济的张抗抗,终于可以尽情倾诉自己过往岁月,所有身在异乡的忧患和焦灼。

原来,在故乡面前,每位游子都是最虔诚的孩子。

前苏联著名作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说:“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大的馈赠。如果一个人在悠长而严肃的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个馈赠,那就是诗人和作家。”

张抗抗的童年,坐落在浙江杭州,那里留存了她所有的温馨回忆。

江南多水,出生在浙江这个省名都带水的地域,让张抗抗在天生的女性柔美中,多了如水般至净、变幻、能容的胸襟和气度。

老子在《道德经》曾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或许是水润一切的缘故,江南人总觉得万物相连,为人处世都带着深厚的感情。从古至今的江南文人更是将多情发挥到了极致,行文落笔间,无不透着他们对世间种种的思考和关怀。

著名学者、同为浙江人的余秋雨曾说,散文要有“人气”。

“人气不重的游记,罗列的文化知识再多,也很难出色。个人与山水周旋,实质上也就是现代人与曾到过此地的先辈们周旋,从而产生人格对照。这样山水便热闹起来了,文章也有了生气,变得大气。”——余秋雨

厚重的“人气”在张抗抗的文学作品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她曾游历苏州旁一个叫“同里”的江南古镇,质朴而秀美的乡村风味令她沉醉:

首探同里小镇,张抗抗和大多数人一样,只是庆幸于它没有被时下的焦灼和浮躁妆点得面目全非。

大概只有自小被浸润了自然山水的性情,才能发出这样的人文关怀和智性思考。

所谓“人气”,其实就是作者在写景绘物时,加入的自身情感和思考。雅致而多情的江南文化,就像一支悠扬而清脆的童谣,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张抗抗唱响了人生基调:于无声的笔墨处,总能找到她独特的灵动气韵,又或许不经意间,能看到眼前一片刺亮,这片刺亮,就是张抗抗对世间万物发出的喟叹和思索。

1.年少时,总想着挣脱束缚,向往自由

张抗抗的父母相识于抗日战争,她本人则出生于抗美援朝时期,所以父母给她起名叫“抗抗”。她自己也说:“我的名字,总是和反抗、抗争、抗拒等联系在一起,注定是一生不得安宁。”

19岁时,张抗抗为了追寻理想,毅然投身北大荒,将最美好的8年青春全部奉献给了那片广袤的黑土地。这之后兜兜转转,她跟随第二任丈夫,留在了北京定居。

少小离家,上山下乡,南北迁徙,居无定所。常年的动荡让张抗抗习惯了奔走,也让她在用脚丈量世界的同时,留下了一批文学佳作。

她写下了大量的祖国游记散文。这些散文不光是写景,更多的是抒情,酣畅淋漓又雅致有趣,来自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的罗樱波曾评价它们“颇有郁达夫游记散文的神韵”:

常年的笔耕不辍,为张抗抗带来了领略世界的机会。

20世纪80年代,她与同时期优秀作家一起出访了德、法、北美洲等地,不停调整时差的旅途和迥异文化价值的碰撞,令她对人生的思索再上了新的台阶;

2000年,她又游历了美国夏威夷和日本珍珠港,追今抚昔,更深层次领略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

都说近乡情怯,或许张抗抗自己都没有想到,19岁追寻梦想,向往自由的那颗心,会将自己这叶扁舟,划向离故乡越来越远的彼岸。

从此之后,回望故乡,没有冬夏,只剩春秋。

2.漂泊后,才发现故乡的耳濡目染,是我们一生的烙印

张抗抗在五岁时,曾跟着母亲搭乘夜航船去外婆家。

夜航船是江南水乡长途旅行的交通工具,张抗抗曾形容它“黑匣子”一般深不可测。夜行的船上,拥挤、沉闷,伴着似乎永不停止的摇晃和流水声,张抗抗因为眩晕开始剧烈呕吐。

在忍受着不适和睡意的旅途中,张抗抗对于夜航船,逐渐由最初的新鲜好奇,变为了怀疑和质问:

“既然妈妈明知道坐夜航船会呕吐,为什么还要带我来坐这呕吐的夜航船?”

“既然很宽,船为什么那么窄?”

“既然很平为什么船会摇晃?像走在匕高八低的石子路上?”

“既然天那么高,为什么船篷那么低只能让人躺倒?”

孩童时期的张抗抗问出了很多问题,却都没有找到答案,与此同时,夜航船的经历在她身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从此害怕睡觉,从此晕船晕车晕飞机,从此呕吐不止。”

多年以后,回外婆家已经有了更便捷的交通工具。但在张抗抗心里,“从此夜航船永远同外婆家不可分离,从此外婆家永远是夜路尽头一个晨光熹微的梦。”

成年意味着走出天真和象牙塔,告别摇篮和保护,就像童年时需要弯腰进入的夜航船,每个人都需要经历阵痛和坎坷,又或是长期颠簸甚至呕吐,才能最终走向幸福的终点站。“那一夜我吐出了我童年的天真,那一夜我失去了我可以直立的夜航船。”

哀而不伤的语调,早早领悟生活真谛的哲思,伴随了张抗抗从始至终的文学创作,谁都没有想到,这竟然来自五岁的张抗抗,对于童年和外婆家一段夜航船的经历。

本以为出走半生,与故乡的牵连越来越少,却没想到,幼时故乡的一草一木,耳濡目染,早已成为了我们深深的烙印,如影随形。

因《成都》走红的民谣歌手赵雷,曾在受访时坦言,漂泊多年,总会有些他乡变故乡。

许是流浪久了,在异乡街头,我们恍惚间会为它强行注入来自故乡的熟悉情愫。

这种他乡变故乡的认同感,或许来自内心深处,对于自己原始故乡的更深层怀念。

辗转过西子湖、北大荒、北京等多地的经历,让张抗抗自嘲是一个“无根”的人。对于多情的浙江儿女来说,表面有多不在意“根”,心里便有多少对“寻根”的执念。

所以她将一腔怀念,全部付诸《南方》这本书,借以怀念自己的故园山水,还有童年时曾汲取过无数温暖的德清外婆家。

水样的温婉文字里,始终萦绕着淡淡的乡愁。如果注定要生活在别处,那么至少在精神家园里,张抗抗是充实而又满足的。

一本《南方》,记录的是她作为南国人对故乡探山访水的心路历程,写不尽的,是她对至亲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动荡的迷惘,以及对情感归宿的向往。

旧时的逃离和回避,如今的漂泊和挣扎,到头来,都是对故乡最深层的热爱。

著名诗人汪国真曾说:“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

无论选择在哪里落脚,终其一生,我们都是在努力和自己的乡恋情结达成和解。

此一生,不论我们停留在何处,故乡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将是一首写不尽也唱不完的歌谣,时有时无在我们身边吟哦,陪伴我们入睡和醒来。

原来真如他人所说,到不了的是远方,回不去的,才是故乡。

(全文完)

欢迎关注松蝴蝶,和你一起成长!

参考资料

代娜新, 《精神家园的守护者——略谈张抗抗的小说创作》

代娜新,黄丽《论张抗抗的散文创作》

罗樱波《漂泊的人生 多变的姿态——从张抗抗的人生经历谈她的创作特色》

吴福刚《论张抗抗散文的艺术个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