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蒋介石的战略布局(1939-1941)经典读后感有感

蒋介石的战略布局(1939-1941)经典读后感有感

《蒋介石的战略布局(1939-1941)》是一本由邓野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4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蒋介石的战略布局(1939-1941)》精选点评:

●已将中文史料解读到了极致

●蒋介石全部战略思想的核心就是把中国的抗战与欧战贯通起来,以此为切入点,推动抗战国际化。导引方式就是拖延时日,以空间换时间,从东北到华北,再到华中、华南,在大半个中国范围内与之周旋,迫使日本的不能持久的弱点彻底暴露。

●整体上不如一党训政那本书,不过能把事情写的如此清晰真的是功力,非常值得学习! ps,对于说作者没有用外文文献写国际关系的,并不苟同,作者写的不是国际关系,写的是蒋介石怎么做的决策。而是还原决策的过程,外国怎么做的决策不在作者讨论范围内,蒋介石和所以人一样,只能看到决策的结果!

●两点读后感: 一为利益与意识形态无关,二为立场决定观点

●分数太高,拉低。只是一本蒋在此段时间内对国际局势的观察笔记而已,命名为战略布局名不副实。几乎无其他国家的文献,此是最大不足。传主光头功则归己,过则诿人,视己为上帝化身,可笑。从战略来说,如豆友所言只不过是变苦撑待变为苦撑求变,其挑唆日苏交战的心理由来已久,可是并无作用,先亚后欧也是一厢情愿,既是国力不足,也是水平有限。

●既然牵扯到国际战略与外交(尤其牵扯到日苏关系、英日关系、美日关系),邓先生这部著作的缺点就很容易暴露。几乎没有任何使用任何日本、苏联、英国以及美国方面的档案资料,又或是参考上述领域的研究文献。实际上,某些战略观点非但不是蒋介石#独到#的战略判断,甚至可以说是30年代以来很多人的#战略共识#。本作定位更类似于基于#蒋日记#的读后感。想起了最近披露的昭和天皇新史料,有关战后昭和天皇本人对战争反省等问题的私下表态。然而,这只对研究#昭和天皇#个人有意义,但对理解历史整体的进程未必有实质上的贡献。读本作,有类似感受。当然,若以普通标准四星以上没问题,只因是邓先生的书,反而更失望。

●把政治的细节用放大镜展现出来给人看,历史书把政治写到这个程度,我觉得已经叹为观止了。力荐!

●材料差

●邓野传神地刻画了一个严肃活泼的蒋介石形象

●总结一下邓野研究蒋介石的三板斧:蒋介石日记、王世杰日记、大公报社论。还有半个的话大概是唐纵日记。

《蒋介石的战略布局(1939-1941)》读后感(一):老蒋的战略布局

蒋介石的战略布局一文,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值得一看蒋介石的战略布局一文,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值得一看蒋介石的战略布局一文,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值得一看蒋介石的战略布局一文,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值得一看蒋介石的战略布局一文,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值得一看蒋介石的战略布局一文,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值得一看蒋介石的战略布局一文,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值得一看蒋介石的战略布局一文,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值得一看蒋介石的战略布局一文,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值得一看蒋介石的战略布局一文,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值得一看蒋介石的战略布局一文,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值得一看蒋介石的战略布局一文,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值得一看蒋介石的战略布局一文,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值得一看蒋介石的战略布局一文,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值得一看蒋介石的战略布局一文,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值得一看蒋介石的战略布局一文,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值得一看

《蒋介石的战略布局(1939-1941)》读后感(二):读《蒋介石战略布局》一书的一点点感悟

最近在读《蒋介石的战略布局》一书。虽然讲得是二战时期的事,但很多事例在当下现实生活还值得借鉴和反思。 这本书里讲了一个案例,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国和法国相继封锁了滇缅公路和滇越公路,几乎切断中国外界联系,激起国民民愤,大家纷纷要求中国“亲苏联德”以报复英法等国。蒋介石经过和他的参谋分析没有用感情代替理智,没有采取“亲苏联德”的策略,而是选择站在反法西斯那边。 很多时候人一遇到愤怒就容易失去理智,这时候往往容易采取比较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以致于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我们要学会有定力,有主见,不能够被情绪所左右,也不能人云亦云,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采取合情合理的措施。 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最终在反法西斯阵营取得最终胜利。反观波兰,夹在苏德强国中间,没有处理好与德国和苏联的关系,反而去巴结千里之外的法国和英国,结果落得亡国灭种的下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也要量力而行,不能够超越自己的极限,也不可低估自己。平时要多与人和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多做有利于自己和他人的好事。 一个国家也好,个人也罢,无论在任何时候,首先一定得自强不息,只要自己变得强大了,就会少求助于他人,也不会搞得那么被动。所以平时要多读书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还要学会挣钱,让钱袋子变充实,有备无患。

《蒋介石的战略布局(1939-1941)》读后感(三):旧中外关系史著最后的一座高峰?

作者的视角总体仍是延续巴黎和会的前作,但无疑义地仍高出近年来日益碎片化的抗战研究不少(试看光一个政治部第三厅就水了多少期刊和学位论文出来?)。所以本书从视野和立意上评价的话,冲五星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本书文从字顺,没有一般中近现研究中抄材料过火引起的语句变态,于作者所期待的“清楚”也是没有问题的。

但本书最大缺陷在于材料。看书后11页的引用列表,外国史料只有日本四(如服部卓四郎)、英国一(丘吉尔回忆录)、苏联一(崔可夫回忆录)、美国半(斯诺写CP的书,用它是转引CP对蒋的评价,所以只能算半本),而且都是中译本(并不是贬低中译本,而是说明本书使用的全是“中文材料”)。从2019年的标准看,这对于一本研究中外关系、尤其是近现代中外关系的专著是远不够的。特别是书里不可避免地写了很多蒋与德、意之间的问题,但却完全没有德、意的史料,甚至也没有研究三国轴心关系的作品;而没有对轴心国间关系的考察,至少就很难分析清蒋对日苏关系的预料是战略预见性的、还是瞎蒙中的。蒋与苏联(甚至也可以包括法国)亦同理。

所以对于很多问题,作者只能和蒋一样,利用各种中文材料(最多的是档案和报纸)加以揣摩。比如苏芬冬战期间,国联会议讨论开除苏联会籍,中国投下弃权而非苏联期待的反对票,引来苏联对援华的一系列刁难。作者对苏联行动目的的处理最后还是落在分析上,包括援引当时中国军政高层对苏联的猜测——而不是用苏联解密档案。或许苏联的行动正如中国的分析一样,但如果实际不是、或有更多的目的呢?

如果要为本书辩护的话,那么只能说本书所写的蒋介石的“战略布局”是将现代人拉回蒋的位置上,面对蒋所能看到的一切材料与情报信息(这自然就没有外国档案和大多数外国公开出版物),来模拟蒋判断、决策的过程,而进一步揭示这种判断与决策形成的战略布局是如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最主要指站队),并最终使ROC成为《联合国宪章》文件中五强排位第一的大国。虽然没有外文史料,但作者几乎穷尽了一切中文史料,从旧的中外关系史的范式上看,完全算得上精品之作;但从新的理念来看,假若中外关系史的研究还能不断进化,未来的史著应该慢慢地不会再这样创作了——本书的主角无疑是蒋及其团队,世界历史事件仿佛只是蒋折冲樽俎的一面幕布而非其时代。所以标题称本书为“旧中外关系史著最后的一座高峰”,但是与不是只有天知道,于是又有一个问号。

颇使人感到奇怪的是,抛开小语种不论,作者的英文完全通达无碍,然而最后书中却也没有使用英文材料,包括英美外交档案(且大部分早已数字化+公开上网),这就使我们只能看到蒋介石对英美的考量、与英美对蒋介石的明面回应,却不知道两国幕后的真实算计。实在是很难想出作者这样做的原因。

总结:视野、立意5星-材料2星+可读性1星(不局限于学界内部,而可以推荐给入门者和爱好者)=4星。 顺便对“日记强国、地图开疆”略做一回应(现在似乎只要是与蒋有关的东西,评论就会跳出这句话)。 蒋的日记本来只是记载他的所思所想,并不完全是对现实的描述(头脑者也不会把蒋的日记就当成中国已发生的现实);故如果要对蒋进行责备,顶多只能说他那些好的构想最终没有被他落到实处(虽然这也受一些列条件限制),而不能说他日记里各种“强国”的设想不对——难不成还要他在日记里卖国么? 至于地图开疆则更不值得一驳,毕竟解决主权纠纷时旧地图又不是蒋一家在用,更何况以当时ROC的国力——难不成还要他连地图都不用么? 总之如果蒋日记不强国,地图不开疆,这些人只会骂得更厉害。套用任公的话说:“ 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犹可言也;士君子而为此言,…… ”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