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狐鬼启示录:梁晓声说《聊斋》》读后感1000字

《狐鬼启示录:梁晓声说《聊斋》》读后感1000字

《狐鬼启示录:梁晓声说《聊斋》》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33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狐鬼启示录:梁晓声说《聊斋》》读后感(一):不喜欢

半文不白不喜欢。短评第一说得对,人类社会与男权社会的优越感满满。人类对动物的价值倾向取决于是否有情感,归根结底还是寻求与人类的共性,无共性则否定。在男女关系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的矛盾,一方面作者是能在这些故事反思男性责任与使命感的人,比如对《画皮》,这种故事一般都被引为美色祸水论的佐证;又比如《牛郎织女》的不合理性以及现代化改编。但是在对后续故事中的解读中依然还是过于使用所谓的“男性”思维了。一句以为男性责任感理应更甚,仅因历来没有妇孺老幼护男子的言论。且不言历来这话对不对,只谈后续几个故事中解读越来越言之无物,而被狐鬼看上的书生自此发际,美色钱财知心者皆得。细细想想原因,还是因为狐鬼而得,结合前面那一句责任感与使命感,也不知道是不是反讽了。至于《王六郎》我也非常喜欢,但感受和作者完全不一样,只能说我的哈姆雷特与作者不同。喜欢的地方还是有的,比如《白娘子》的悲剧性。深深感觉文学评论书籍还是还不如聊聊写作技巧啥的。毕竟很多东西过于主观。

《狐鬼启示录:梁晓声说《聊斋》》读后感(二):鬼故事中的人性与道德

《聊斋》虽然不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但其中的故事,大部分都广为流传并被我们所熟悉,拍成影视作品的也不少,如《画皮》、《画壁》、《聂小倩》等等。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和我一样,虽然看过不少版本的《聊斋》,但始终都把它当成吓唬小孩子的鬼故事看,很少会去深思,作者在通过故事表达什么,毕竟聊斋收录的故事500篇,几近包罗万象。看了梁晓声先生写的《狐鬼启示录》后,才知道这些故事,都是当时的一些民间记忆,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愚民政策使得大部分老百姓见识非常少,对于一些我们现代人来说很平常的常识,他们都会以鬼神之名而有所敬畏,并对此深信不疑。这也许是我在看聊斋是很难对其产生代入感,并引发深思的主要原因吧。对于一看就不足以为信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是看过就忘。

但经过梁晓声先生对《聊斋志异》的多维度解读后,我们也能从中品味出一些有趣又具有人文关怀和思考的地方。书中讲到,《聊斋》故事里,有不具有可信性的一类,但也有文学性较高,小说特点分明的爱情故事。同时,作者是在借这些志异故事辛辣讽刺当时的社会现象。

通过梁晓声先生的解读,我对聊斋中的故事,有了一些新的认知。首先《聊斋》中的故事,大部分都讲到了仁义与报恩,这是人们对善恶有报的一种心理呈现,特别是当普通百姓对于社会上一些恶势力或恶劣行为无能为力时,更希望能有一个这样的人物出现,拯救一下以弥补心中的失望。其次,就是反应“孝道”的故事比较多,“百善孝为先”这对于延续了千年儒家文化的我们来说,并不是什么特别难理解的。

第三,对于人性和道德的虽然没有加以评判,但却给予读者一种,人一旦“恶”起来,比其他种类的生物要凶许多的感觉。“人的这种恶,可曰之为进化之恶,也可曰为之智后之恶。智后之恶,尤属邪恶。”“天地之间,只有人,纵使行冷酷事,也要找出足够正当的理由。倘若存在的理由不够用,便会脑洞大开的编创出来。人不仅以此法为害于异类,也惯以此法加害于同类。”

《狐鬼启示录》中除了对《聊斋志异》的解读外,还收录了梁晓声先生创作的仿“聊斋体”小说多篇,故事虽然同样荒诞奇诡,但从中也不难发现很多故事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原型。如此贴近我们现代人生活的故事,更容易让我们跟随着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命运和不同事件的发展,去臧否社会、反思现实。

《狐鬼启示录:梁晓声说《聊斋》》读后感(三):聊斋新解

《聊斋志异》家喻户晓,将近五百篇的故事,内容极其丰富。我读《聊斋志异》读得肤浅,别无其它,只是感觉到其间的人鬼情缘,人狐之恋,有时却胜过人间爱情千千万万,常常为之感叹。但当然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心中有山水,眼里自然有丘壑,你想看见什么就会看见什么。作家梁晓声在《狐鬼启示录》一书中,给出了我们他眼中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一书,我大抵只是看到了此书的皮毛,那梁晓声老师则是深入到了它的骨髓。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加之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在《狐鬼启示录》一书中,重新为我们诠释了这本脍炙人口的经典书籍。了解梁晓声的读者应该知道他的创作风格:冷峻、犀利,于寓言式的文体中揭露出社会及人性的丑恶,并进行无情而又深刻的剖析和批判。《狐鬼启示录》中,梁晓声保持了自己一贯的行文风格。 在《狐鬼启示录》中,第一部分是梁晓声老师对《聊斋志异》中一些有着代表性的作品,也是那些在百姓中流传比较广的几个故事,比如“小谢”“婴宁”“王六郎”“画壁”“考城隍”“三朝元老”“冤狱”等等,进行了一一解读。 比较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是:一,梁晓声老师,将《聊斋》中这些鬼、狐故事与《白蛇传》《牛郎织女》等中国民间非常出名的神话故事进行了对比,赞扬《聊斋》中所描述的仁与义、恩与报恩,比如《小谢》。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爱情这一方面。二,。梁晓声老师指出,《聊斋志异》中,反应“孝道”的故事也比较多,比如《烤城隍》《婴宁》中的对养育之恩没齿不忘的孝。“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有一腔热血却怀才不遇的蒲松龄也不例外的宣扬这种美德。 《狐鬼启示录》中除了第一部分对《聊斋志异》的解读外,第二部分则是梁晓声老师仿造《聊斋志异》进行的小说创作,这才是这本书的重头部分。梁晓声老师的聊斋新编,每个故事都情节跌宕,十分的精彩。于离奇中揭露当下社会中人性的丑恶,社会的一种病态现象,格外令人深省。故事同《聊斋》般荒诞,但这看似荒诞的故事又如此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你看,那一个不正是我们身边的某一个吗?不由得令我们的心情跟随着故事中不同人物起伏的命运而起伏,也审视着这个我们生存的社会。 跟随大师读名著,自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梁晓声老师的《狐鬼启示录》,让你重新了解《聊斋志异》,亦可读到一部现今社会的聊斋。

《狐鬼启示录:梁晓声说《聊斋》》读后感(四):聊斋的真性情

记得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在校图书馆借阅了一本《聊斋》,可惜自己的文言功底不好,手头也没有工具书,只能凭着语感意会些,不久几天就因太过吃力草草的把书还了。

可惜了我跟蒲松龄最直接的缘分因由我的文化水平而终止,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对《聊斋》失去了最初的好奇与兴趣,我间接的吸收到很多关于鬼狐的动人凄美故事,这次有有幸拜读了梁晓声老师的《狐鬼启示录》,加深了关于《聊斋》的系统理解。

其实在清朝聊斋并不能称为一部好书,甚至被禁。大家都知道清朝的言论自由度很低,清政府会排除一切推翻王朝的萌芽思想,《聊斋》不仅“蛊惑”了人心,也从很多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黑暗和阶级腐败。我从老师的书中并未看到很多政治方向的见解(这些都是很官方的中心思想啥的)。却读到了老师对于《聊斋》喜爱的由心出发的感情见地,包括文言的精妙(我就很难理解了)、狐鬼的仁义与恩情、人性与道德等。

在这本书中写尽了人鬼真性情。我们是一个儒释道国家,即便在这个时代依然有很多条框束缚住思想,但在民间根深蒂固的并不是所谓的国之思想,而更多的以一种神话、俗化的创造和传播在茶余饭后之间成为解闷的谈资,这是最普遍的乐趣,也是《聊斋》的核心基础,它吸收了最底层(劳动人民)的智慧、见识和想象,并加以升华成为志怪艺术作品。其中的开放性与异质性很容易吸引到最直接的感官,不被所谓的“君子”之礼认同,却被更多的普通人所喜爱,那才是有着真性情的打动人心的好著作。我不愿意揣测传承的意义如何,但活在当下它的文化价值无以言表。

很奇怪,我很多读到名著的深刻评析却与名著本身擦身而过,这也正是自己的学问为什么总是飘忽浅显的原因吧,在本体中皮毛掠过,却在外部中精读深入。不过这本书带给我一些弥补遗憾的部分,就是老师新编的几个故事,我略品出一些古典与现实的碰撞,如果这些本子交给一个好的导演,拍出来的片子也许会广受文艺青年的好评。

《鬼畜》这篇从名字就吸引到我,它不同于我们当代意义上的“鬼畜”,一点也不好笑,反而是很深刻的一篇小说,老师把人性的欲望、兽性以及虚妄展现的淋漓尽致,无知、欺骗、道德沦丧、杀戮和怯懦等诸多人类的行为本质在事物发生与变化中产生的戏剧性冲突让整篇小说看起来回到了人类的原始,而在我们当下的世界中,原始却自始至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偏离了我们的文明,制造了内心无法看清平衡的悖论。小说的结局是悲剧的,但这悲剧却是人类模糊看清本质的希望,这正是志怪小说与现实世界的平行时空的映射,也是预言或是期许。

我相信自己能抽出时间,把工具书准备好,读上一读《聊斋》,自己的那份感受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我难以用言语表达出来。

《狐鬼启示录:梁晓声说《聊斋》》读后感(五):与梁晓声品读《聊斋》,叹人生百态。

小时候看《聊斋》看的是故事性,看的是稀罕;长大后再看《聊斋》看的是情感化,看的是感情;现在再来看《聊斋》看的是世俗化,看的是人生。

作者梁晓声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出生,19岁那年,高中毕业的他赶上知青下乡,又因为爱好读书、写作,就这样开启了文学的一生。直到今天,他依然在文学论坛上有所建树。据评价说,他的作品创作风格可分为:现实主义的英雄化风格,现实主义的平民化风格,现实主义的寓言化风格。可以看出,他用笔杆子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变化,书写了人生百态。

《聊斋》能够流传今日,这表现出它所具备的文学价值,作品中有民间流言,也有文学性极高的爱情小说,还有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有的稍显鸡肋,但不可否认可读性还是很高的,曾经内心只是感慨万千,却也说不出个什么。今天看了名家梁晓声的品读,愈发觉得自己学识浅薄,见解肤浅,需要与梁晓声多多交流。

首先,梁晓声在本书的第一部分阐述了自己阅读此书后的启示,有从自身出发,谈与《聊斋》机缘巧合,有从故事角色出发,谈人生事事,还有从作者出发,延伸到分析其写作意图,以及触类旁通的延伸到其他作品中去。内容的深刻性,拓展之广性,让人不得不细细品味。

有以笔做武器抨击敌人的鲁迅,有寄希望于童话的安徒生,还有借鬼怪之事倾诉心中抑郁不平的蒲松龄。尽管写作手法,叙事方式,故事发生的年代各不相同,可依然由此可见,文字是一种表达情绪,书写希冀的方式,这种方式很隐蔽,情绪外露但恰到好处,用梁晓声的话来说,直接斥责倒是让人指指点点,可换做鬼怪,却也当做玩笑,随意编撰看看笑笑罢了。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蒲松龄所处的封建社会有着不可逾越的伦理道德,不能说对,也不能说错,毕竟结合当时的统治而言,巩固统治者的地位,一些道德说教应运而生,一定程度上也对人们的言行举止进行了束缚,而一些人依然麻痹却不自知,只有少数之人有思考、敢质疑,但这种情感只能通过作品来表达内心的纠结。细想来,其实每一个时代都有类似的问题存在,也有类似的人物以同样的方式表达。不过,也正是当下社会制度越来越自信,人也实现一定意义上的自由,所以道德绑架的现象越少。

说到底,我们应该敢于质疑,敢于发问,存在即合理,但既定的不一定就是对的,就是合适的。如果我们随波逐流,失掉了作为人应该有的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我们与旧社会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言于此,并没有什么说服力,那么看看本书第二部分:梁晓声书写的《聊斋新编》,你会更清晰的发现,自己平时隐约出现的看似“不成熟”的观点,梁晓声以其功底深厚的文言文,模仿蒲松龄体裁,结合当下新事物,反应社会病态。大家大可反思当下,让停滞的思想活跃起来,与名家在文字中对话与交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