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日近长安远》读后感精选

《日近长安远》读后感精选

《日近长安远》是一本由周瑄璞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近长安远》精选点评:

●两个农村女孩的进城奋斗史。罗锦衣以身体为资本掠取男性领导的宠爱,一步步成为西安市的设计院长。她虽结婚却无爱情,只对付良才付出过一点真心。最终因为殴打女下属被撤职,回到家乡满怀命运无常的感叹。罗的闺蜜宝珠与丈夫秋生同样在西安打拼,从在康复路批发市场卖衣服到收停车费,也算小有起色,但最终秋生因肺癌早逝,宝珠回村当老师。小说对于批发市场和街边饭馆的场景描述真实而生动,极富生活气息。结尾部分很有张爱玲《金锁记》的味道,三十年来梦一场,两个为了城市理想而费尽心机的农村女孩,最终被命运戏耍。罗锦衣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女性形象,她不甘平凡,却是以出卖灵魂的代价往上层攀爬,结果还是一败涂地,在过往小说中能够细腻刻画此类女性的殊不多见。另外,全文一气呵成,保持了诗意的氛围和精致的文笔,难得。

●心理描写细腻很喜欢。 好书

●我大概是最早的几个读者之一吧。

●最最忘不了尹秋生的出场,第一眼见了宝珠,开口便是“走吧,上北舞渡”。据说尹秋生是玉树临风的模样,穿着打扮像个城市青年,家庭条件也是顶个好,可惜就是“农村户口”,惹得自行车后座的宝珠自个儿跟自个儿闹着别扭:“啊,这么好的人才,他怎么就不是一个商品粮呢?”

●《日近长安远》这部书初次听到书名时,不太明白意思。后来,通过学习历史,知道“日近长安远”是一个历史典故。 罗锦衣一心想成为人上人,可是没有强大的背景和可以借住的资源。想成功,只能依靠自己的女性优势。起初讨厌她的做派,后来,读着读着慢慢理解了她,接纳了她,原谅了她。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便会试图冲破道德底线,试图通过一些利用人性的弱点的手段来达到个人目的。旁观者经常对这种行为深以为耻。可是,作为一名自然人,社会人,要想成功,又不得不在暗处屈服,在暗处放低姿态,以求明处的功名利禄。 她得到了一些东西,也失去了一些东西,比如,她没有生育能力,她比较上心的男人在关键时候弃她而去。求得了身外的资源,付出的代价往往只能自己去承担。是喜是悲?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

●两位女主人公,命运交相辉映,折射一个时代,见证时光走过。康复路,一代西安人的记忆。

●在《十月》杂志读过,一部女性成长的史诗。

●一部当代通俗版的《青春之歌》

●欲罢不能,非一口气读完不可。《日近长安远》已远远超过了同时代大部分女作家的作品。(我这么说当然有点主观,谁让我偏爱呢)罗锦衣写的太精彩了!我的身边真的就有类似这样的女性,以致于我常常恍惚,这是以这个谁那个谁为原型的吗?太不可思议了!之前对这样的女性,在心里面,一直有一双鄙夷的眼睛去看她们。可是,读完了小说,虽然不能爱她,但的确,生出了很多宽容来,唉,这样的一无所有的女子,如此强烈的,多么强烈啊,想要征服城市,她不如此又能怎样?感谢作家呈现给我们这么好的作品。

●两个女性拼搏或安于命运的不同人生?

《日近长安远》读后感(一):日近长安远,准备再读一遍,。

"每个人都活的不易,每个人都在兴致勃勃地活着"。《日近,长安远》,一部关于女性成长与自我觉醒的爱恨悲歌,一个关于底层小人物生存的琐屑与真实。读完此书忍不住掩卷叹息:芸芸众生,谁的一生又不是像一棵树?按部就班的发芽,抽枝,开花,结果,衰老,死亡…我们其实都不过是命运将要收割的一棵庄稼,如此而已。意犹未尽,打算再读一遍。

《日近长安远》读后感(二):我读《日近长安远》

我从网上购得周瑄璞的《日近长安远》,利用下班时间开始读。我读书较慢,才读了一半。越往后读,神来之笔叫人目不暇接。人物剖析叹为观止,语言之汹涌、准确,就我的阅历应属罕见。两个女性的人生轨迹,实则典型化了两类女性人生观、价值观,为文学画廊又添一笔浓墨重彩。就读者期许来说,远远胜于一些名家所谓的名著。学习了,佩服佩服!

《日近长安远》读后感(三):每个人都在兴致勃勃地活着

六月伊始,浑身上下充满了阅读的斗志。是的,是斗志。在这两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被工作上的琐碎事务缠身,我对于个人的兴趣爱好都疏于打理,缺乏阅读和书写的斗志。

趁着六月有力气,抓紧时间读了《日近长安远》。这一读便一发不可收拾,首次接触周璞瑄的作品,她的笔下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穿透纸与墨,镜头拉近拉远之间,一幅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底层人物生存拼搏画卷徐徐展开。

镜头对准了两个人,宝珠和锦衣。她们是高中同窗,一起复读了多年,此后两个人的人生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宝珠代表了很多人,锦衣同样代表了另一群人。们的共性是都来自农村,都靠着自己的努力摸爬滚打,尽力介入城市生活。不同的是,宝珠自始至终与城市保持着距离,她只是打工人中的一员,年岁到了便自觉地离开了城市回到了生养自己的农村。

锦衣与她不同的是,锦衣身上并存着很多矛盾的东西,想要飞黄腾达,人生更上层楼,为此愿意付出一切的代价,燃烧自我直到最后一刻。在欲望、权力之中兜兜转转,她是享受的,是不满足的,因此她总是想要更多的物质与权力。她的欲望没有终点。

可以说,周璞瑄写出了90年代前后一直到2000年前后,跨越了几十年的一个奋斗版“人世间”。农民从渴望挣钱和吃商品粮开始,一步步走进县城,走向城市,走向新世纪的宽广而盛大的生活。不禁让人感叹:这就是现代性迷思在中国最细微而真实的写照。

宝珠和锦衣各自经历了几十年的人生之路后,又在家乡重逢,仿佛已不用叙旧和多说,印证了“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的寓言。他们的奋斗,是为了什么呢?流芳百世,荫庇万代是不可能的,无非是为了生存,为了生存以上更好的生活。

活在当下的人,读来更是深有感触。我们的身上,有一部分锦衣,也有一部分宝珠,同时,其他的配角身上也有着我们的影子。我们就是他们,他们也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我们。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打开了中国人新世界的大门,中国人迎来了新生活新世界浪潮的冲击,同时又遇到了许多精神上的困惑与矛盾。这种平凡人身上的矛盾,被周璞瑄写得深入肌理——道德感和羞耻感常常在心中互相搏斗,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为了达到目的所要付出的巨大牺牲也是日常生活里不可回避的问题。人精神上的纯粹,一方面源自于对于生活的渴望,对真善美的渴望,另一方面,又是全身心投入生活的牺牲精神,甚至是巨大的不可逆的损害身心健康、道德原则的牺牲,人仿佛都走火入魔一般在所不辞。

日近长安远,是这本小说的标题,也十分耐人寻味。长安就是西安,是无数陕西农村人梦寐以求的生活目的地。在向着代表理想生活的省城不断奋斗的路上,人走进了长安,怎么又觉得长安又更远了呢?

这是一部可圈可点的当代现实主义小说,对于改革开放前后、90年代前后的社会心理和小人物的生活细节刻画得极为真切。在追求人生不断进步、财富实现自由的路上,一切细枝末节都成为拼图的各个部分,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成了平凡人生的历史版图。

书中有大段大段旁白和内心描写,让阅读书中人物故事的同时,让读者对身处的这个时代和自我有了及其强烈的观照和共情感。现实生活中的梦想和欲望,我们能分得清楚吗?

"每个人都活的不易,每个人都在兴致勃勃地活着。"

《日近长安远》读后感(四):日出浮云,又见长安——读周瑄璞《日近长安远》

浮世沉沉,总以为梦醒处,是岁月的伊始。时光若可以倒带,有多少人,愿意将财富、地位双手奉上,只为换回从前的时光。站在生活的低处,罗锦衣无数次看到了从前的一切,那人、那桥,那时光…… 人不是只有老了,才会频频回顾往事。罗锦衣虽有银丝双鬓,却还没有真正的老去。老去是没有标准的,可谓身老,也可谓心老。但若不老,又何以如此一遍遍回味从前,一遍遍咂摸旧时光呢?而甄宝珠,是真的老了。她的眼睛里,再也没有闪闪发光的珍珠——没有了需要追随的人,目光里也就失去了光彩。自从秋生去了另一个世界,宝珠就孤独的守着“第一楼”。就连再次见到罗锦衣,都要揉揉眼睛,仿佛已是隔了一个世纪。牵手走过小桥的两人,同时踏出高中校门的两人,已然不是宝珠和锦衣,而是无数个曾经怀抱梦想、单纯美好的小姑娘。 罗锦衣,华丽丽的罗锦衣,就像一个随时可以进入沙场的战士,洗漱包就是她的武器,不需要吹响号角,不需要召唤,“战斗”仿佛是一种力量、一种荣耀。每当她登上一个新的台阶,衣锦还乡,都像是给这片干竭的土地抛洒了甘露,又播下了种子。她就像一个探路者,在努力的开疆拓土。她把自己变作通天的梯,任故乡的亲人们踩着身躯向上爬。无数双眼睛看着她,无数双手伸向她,但,她又该把手伸向谁呢?站在绿城高高的楼上,罗锦衣举目四望,有无数双手和她一样,伸向未知的远方。每个人都在梦想的霞光中,披着各式各样华丽的战袍,不知疲倦的向前冲。罗锦衣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个不见硝烟的城市里,拥有了别人高不可攀的地位。但,这就真的是到达了梦想的顶峰吗?如果是,为什么罗锦衣无数次看到了那个拥有着纯真梦想的自己,那个在一次次高考失败后,不服输的自己? 终究,日升的前方,是日落的地方。因果也罢,宿命也罢,总会有人跌落,有人上升。罗锦衣高高在上的时候,也从没想过会有被抹下来的那一天。她牺牲了一个纯真的罗锦衣,却又亲手把坐在云端的罗锦衣,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就连她扔出去的鱼缸里,那条惊恐的小鱼,眼睛里也没有了傲气。攀爬需要很长的时间,而跌落,却是一瞬间的事情。或许,命运非要让你摔个撕心裂肺,让你死个彻彻底底,才能迎来另一种新生吧。 从高处跌落的罗锦衣,终于有机会,有时间,收起高傲的心,在喧嚣的尘世慢慢行走。墙上的凌霄花依然开放,热烈,无声。绽放,是它,衰败,也是它。就像书中赠予罗锦衣红苹果的老太婆说的那样,人是要认命的,心强命不强,终究只落得个使的慌。那颗不属于这片土地的“红苹果”,终究,是吃不得的。那些没有被汗水浇灌的梦想,没有被脚步丈量的土地,只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罢了。 康复路的繁华,像极了大唐盛世。只不过,大唐盛产的是文化,康复路盛产的是财富。秋生和宝珠是有着敏锐的商业嗅觉的,他们都在这条闪闪发光的路上,看到了金色的梦想。牛耕耘土地,收获果实;人耕耘生活,收获财富。秋生和宝珠,战战兢兢,却又不知疲倦地耕耘着这座城。北舞渡的胡辣汤,喝起来是有滋有味的,菜馍吃起来是外焦里嫩的。但是,他们的耕耘是不需要有滋味的,他们生活也是不需要细品的,每一刻时光都可以被换算成金钱。秋生和宝珠明白了,有所需要,就得有所舍弃。变了味的胡辣汤,干瘪瘪的菜馍,虽然让秋生和宝珠赚了个钵满盆满,但失去的,却是对于家乡原汁原味的念想。于是,通往梦想的道路,不断地转折,再转折…… 人的欲望,总是在得到了小小的收获才会伸展的,但人的梦想,却是任何时候都不会消失的。秋生和宝珠的欲望是财富,而他们的梦想,是过年回家满载而归的喜悦,是高耸在尹张村的“第一楼”。秋生和宝珠蜗居在城市的角落,朝着即定目标不停的前行。他们奋斗在这座城,并非是为了扎根,而是为了生长他们的的梦想。根,是深深扎在故乡的土地上的,落叶还要归根,何况,是人呢! 生活总是有赢有亏的,秋生赌输了金钱,也把自己败给了癌症。在生命面前,欲望变得一文不值。属于秋生和宝珠的那条日日生财的路,终究不是梦想的终点。舍弃了罢,归根才是最重要的。秋生在他用毕生心血换来的“第一楼”里,离开了宝珠,带走了所有的欲望。宝珠日日守护着的“第一楼”,也没能留住儿孙,他们就像年轻时的秋生与宝珠,怀揣着新的梦想,踏上了另一座城…… 一本书,两个人;一座城,两个梦。还是同一片土地,在日出浮云之时,一个个梦想,在苏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