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是非与曲直》读后感100字

《是非与曲直》读后感100字

《是非与曲直》是一本由苏力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19-8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是非与曲直》精选点评:

●谁的书都可以不看,苏力老师不能,这本今年8月的书,结合时下热门案件进行,好读也很深刻。

●娱乐性十足,学理性不足

●对于一个学建筑设计的人来说,读此书,知世界,知复杂,知乱中的些许道理,更是对事件的分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棒棒。开启学法律的大门。

●行间距太小了 现在的书已经不流行这么设计了

●考研期间抽空读了大半本,骗自己说是为了写毕业论文积累灵感,其实就是想读,如今补完。没想到我一开始挑的几章就是最精彩的,也可能因为有的已经读过就没那么震撼了。回过头看,最喜欢肖志军和药家鑫案的两篇。

●个案研究别开生面

●一些精巧洞见往往掩盖在絮絮叨叨之中,且常常点到即止不解渴。建议在对某个议题有了一定思考之后再读相应的部分,没准哪句评论就激发了新的想法。

●还是蛮有用的,但是字太小看不下去。。。。。撑着看完了

●当我们希望我们学习和以后从事的法律是一种艺术的时候,先要自身去相信它是一门艺术;接着做到它,实现它。

●“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

《是非与曲直》读后感(一):法学人应该创新

未深入了解法学之前,我认为法学就是对法条的理解加之运用,来为社会案件服务。初步读了苏力老师的 是非与曲直 后,我明白了,法学生不应该固守已有的法律,用条条框框来固化自己乃至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见解。反而应该以旁观者来看待法律,对于一些细微的、稍纵即逝的东西加以深思。就算是不符合社会主流,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同,你所做的思考总归对社会有用,能成为启发更好,如若被忽视你要相信存在即合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定会发生它特定的作用。我们年轻人要做的就是敢想、敢做、敢为人先。法学人誓不仅仅成为维护法律的中坚力量,还应为中国法治完善提供点点思路、渺渺灵感。在二十一世纪,创新不只针对于个别领域,而是全社会。

《是非与曲直》读后感(二):无法解释的解释,无法证成的证成

读完之后被作者书中挺多耳目一新的观点所震撼,回想起了自己以前辩论甚至是面对案件时,不自觉的想走感情牌,就像药家鑫案的辩护律师一样。往往忽略了对于案件而言,最重要的是事实。尽管对于书里部分观点不是完全的赞同,可能源自于我本身就不喜欢的会哭的孩子有奶喝的观点。作者主张或许对于独生子女应当不判处死刑,从古代的存留养亲等制度论述到现代的政策背景,不得不承认苏力老师的论述真的好有魅力啊啊啊,但我还是没被说服(太狗了)。可能某种程度上我和古美门律师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不愿意只看到眼前的不幸,也不觉得因为是弱者就该得到法律的偏袒。强弱是怎么定义的呢?A和B家的孩子都故意杀人且手段极其恶劣,应当被判处死刑,你却告诉我因为A家只有这一个孩子,而B家有不止一个孩子,所以可以酌情对A家孩子轻判???尽管我很同情A家的遭遇,可我真不觉得这有公平可言?

《是非与曲直》读后感(三):冷酷而不无情

年近四十,有了自己的判断和对世界的理解,看书往往变成一个和作者辩论的过程,不是一味吸收和接受。无论有没有获得新知识,这个过程本身很宝贵。

比如第一个案子:我很认同的是,1、大众有点拉偏架,碰到这类事就是机构不好,而几乎不考虑个人的过错,似乎只要是个人对机构,就是机构不好。有些人太圣母,觉得生命权高于一切,但是活着的人的生活权力要不要保护?不顾法律要求强行救治,最后被吊销执照就可以接受吗?2、肖李二人都是在逃避责任,他们是自作自受。3、医院坚持根据法律条款的要求走,不签字无法手术是合理的。但是作者最后建议这样的行为要警方介入,看这个男的是否有过失杀人的问题,这个感觉有点过。

我建议以后出现这种事情,医院应该在网上公开召集圣母,找他们签合同兜底,一旦医生采取强行救治措施出现负面后果,比如停牌什么的,由圣母们负责他们的后半生,按照每年的收入和剩余的工作年限进行兜底。同意的话你随便BB,不行就闭嘴。

《是非与曲直》读后感(四):本书提供了“兼听”的机会

1、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教授通过多维度视角分析热点案件,将法理、法条和法实践结合,提供了一个“兼听则明”的机会。同时,教授在书中不断告诫法律人应当避免本本主义,避免脱离实践的法条和逻辑至上主义,避免高高在上的“道德视角”,颇具现实意义。 2、有些判决是偏教义分析的结果,教授会从实践和传统,结合事件发生的历史时期背景进行评价;有些判决结果从实际出发,更符合实际中的“公平”,教授则会提示避免“粗鄙的实用主义判断和措施”。教授提出的与案件最终判决结果不同的看法,都有一定的现实理由支撑。 3、不过,通读下来,针对一些案件评价细节,个人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个人认为,教授关于案件的看法(大部分)是属于从既定判决结果进行反向的推演,尝试填补判决之外的“漏洞”,但是任何判决(也包括法律)的核心价值从来就不是“兼顾一切”,法律人受限于各种制约条件,在提供“确定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最终行为指南”的过程中必然会牺牲一些其他价值,“面面俱到”是法律无法企及的。法律人在谦抑和审慎进行价值“取”的过程中不得已的也要接受“舍”,公众亦然。 4、这本书,让我对“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以前认识的实在太浅了

《是非与曲直》读后感(五):事实的力量——法学界缺失了什么

是非与曲直是苏力教授的一部论文集,收录其中的都是他对一些个案的法律分析。 在中国的法理学届,一向是排斥对具体案件的分析的,原因在于一旦过于接近具体案件,法理学就有被部门法吸收的危险。然而苏力教授反其道而行之,他不但分析个案,还高度重视案件事实。他以一种迥异于主流的形式,扩展着中国法学讨论的范围。 为了说清楚道理,他用大篇幅讨论了医疗(肖志军案)、戏仿(《馒头》)、舞剧改编(《红色娘子军》)等现实问题,也许不那么精彩,但是用复杂的现实提醒我们避免落入教条主义的误区。 苏力教授提出的许多观点都很有争议,很多时候他也坦言自己并不打算说服任何人,只是有的结论并非那么理所当然,学者应该敏锐的发现其中潜在的问题,最大化挖掘案件带来的思考。这一点最显著地反映在他对药家鑫案的反思。 苏力教授理想中的法律是温和的,它不是独断的规制人们的行为,而是尽可能尊重人们的实践中产生的规则。正因为如此,苏力在书中关注历史条件的变迁、关注不同地区的现实差异、关注民意与现行法之间的分歧。 最后,虽然不曾明文表达出来,苏力教授显然充满了文化自信,他从不盲目追捧西方的法学,从不盲目贬低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和法律传统。他警惕不易察觉的谬论对思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始终踏实而又富有进取精神地进行着自己的学术事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