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科学?》的读后感大全

《科学?》的读后感大全

《科学?》是一本由[日]东野圭吾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学?》精选点评:

●东野圭吾对21世纪技术理性的思考,在快时代中,需要见贤思齐。

●同样是无聊,东野比村上更无聊。

●东野的随笔 多了一星是给封面的

●碎碎念?

●居然卖42,钱也太好赚了

●Wow盖过大部分推理作品的随笔集。

●纯灌水。PS:原来西村京太郎和赤川次郎在日本那么畅销。

●看多了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可以看看生活里的东野圭吾在思考着什么。看看日常生活对于东野圭吾的小说创作有什么影响。作为东野圭吾粉丝不容错过。

●15年前的文章,过时的科学观点,like literally

●第一次看东野的随笔,感觉跟村上还是有很大差距。理工男的思维比较简单直接。让人思考的空间不大。

《科学?》读后感(一):欢欢喜喜进来,骂骂咧咧出去(bushi)

只要不当做一本科普读物,当做粉丝读物的话,阅读体验真的不错的。 整本书开篇第一句话:“每当遇事不决,我往往会求助于互联网上的论坛。比如眼下我最关心的是滑雪场几时才有积雪。”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上来就看到滑雪两个字,粉丝心是不是都凉了?(我笑的好大声) 怎么说呢,东野虽然是严谨的理工男出身,但是他最大的长处还是幽默啊,看完这本书之后依旧一如既往地很开心,“不错,他还是这么逗。” 他会盲打,但是“可当初我想得还是太简单了,毕竟练成这手功夫足足花了十多年的时间。灵感并没有多到非要疯狂打字的地步,只是对着电脑发呆的话,用什么输入法不都一样吗?” 畅销君,您自谦了喂。 东野写《侦探伽利略》的时候,去采一个数学教授。他说他对数学家们的世界观和理想充满好奇,也想不通他们怎么会选择这样一种职业。然后那个数学教授给了他一个王者的回答:“我从小就爱好数学。” 此处,东野需要一个“我看不懂,但我大为震撼.JPG” 好笑的句子还有超级多,一本书可以笑半本。 但是,他也不是全瞎扯,在他一篇2003年的文章里有探讨这么一个事,大意是将来基因会成为人们的一个基本通行证和身份信息,那随之而来就会有基因数据信息库。再然后,犯罪往往比法律先行,就会衍生出数据信息库贩子来倒卖基因信息,这就是一个犯罪产业链了。 除去基因两个字,信息数据倒卖、贩子、产业链,是不是今天的咱们都很熟悉?但他几乎在20年前就琢磨这些东西了。所以他作为一个社会派的作家,往小了说是脑洞,往大了说是责任感,不管什么,都配得起他的作品销量。 虽然东野这几年水作蛮多的,虽然他处在推理鄙视链的底端,虽然我们粉丝也骂骂咧咧。但是,一如既往,东野君,真是喜欢你啊。请继续写下去。

《科学?》读后感(二):《科学?》书评

这次及以后我都想用书评这个词,读书笔记更多的是摘抄,而我写的多是自己的内心感受,虽才疏学浅,尚无资历,但还是想去写一些自己的想法。

周末有幸在书店看到东野圭吾《科学?》这本书,不过我去了很多家书店,这本书都作为畅销书摆在显眼处,与其并列的还有《白夜行》《解忧杂货铺》等经典,如此说来我便是有些看不上这书了,封面简单明了,勾勒出的线条仿佛真有科学的含义。这次我放下其他书籍,决心好好把它看一遍,到底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此书并不是小说,只是将东野圭吾早期的随笔收集起来,重新印制发行。这些随笔大多写与2003年到2004年,距今已有15年之久。说是东野圭吾的预言也罢,但让我感叹的是日本这个发达国家确实很发达,在03年实现的技术或是产品,而我们现在也不过普及了几年,如扫描翻译笔等电子产品。还有作者对互联网乱象的抨击,对学校教学安排的不满,对体育事业的关注,读着早起东野圭吾的文章,我有一种读韩寒随笔的感觉。他们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用文笔去表达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而由于国情原因,日本的言论要比国内自由些,例如作者还抨击政府未征得民众同意就建设核电站,隐瞒核电背后的危险。还有地震捐款所存在的骗捐等问题。他和韩寒都是一针见血的直指问题所在,但东野圭吾更具体的去揭发事情真相,而韩寒的文笔中使用了隐喻,讥讽。我们所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却很少有人敢光明正大的发声。

以往的小说并不能看到东野圭吾本人是什么样的,这本书确实很具有他的个人特征,看到他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见解,那些略带感情色彩的话体现出对社会和民众的关注。时过境迁,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时隔十几年再去看这些话,有的论点会比较可笑,如对手机和数码相机的描述,以及电脑的应用。

综上,这本书算好书吗,也算吧,毕竟豆瓣评分7.4,但将十几年前的随笔整合起来冠以“科学”的名义,未免让人有些怀疑,甚至有些新瓶装旧酒的感觉。若是换个更贴切的书名,或许不会让读者觉得这么突兀,也容易接受起来。

当然,这也许只是我在多管闲事罢了。

《科学?》读后感(三):东野圭吾VS村上春树 关于小说家的随笔创作的一些看法

评价这本书之前,先说说村上的随笔吧。

村上春树先生在他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一书中,坦言“随笔这东西就好比啤酒公司出品的罐装乌龙茶,算是副业,真正美味的素材总是要留给下一本小说的。”而读过村上先生的随笔的读者都知道,他的随笔作品其实更像是饭后甜点一样的存在,品种琳琅多样,各有特色,令人享受与回味,远不是他所自谦的那般乏味。村上的随笔是比他的小说更为轻盈的存在,是脱离了宏大结构的故事,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跳脱、幽默的文笔,信马由缰地创作出来的。

之所以先说村上,是因为,我在阅读东野圭吾的这部随笔集的时候,实在是太食之无味了,不由得就在脑海中将他们暗自比较一番。

总的来说,村上的随笔是“自由的、共情的、发散思考的”;而东野圭吾的随笔是“严肃的、批判的、思维局限的”。

这其实是与作者在创作时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用什么姿态和读者讲故事有关。村上给人的感觉是一位和蔼、开放、诙谐、智慧的“长者朋友”;而东野圭吾给人的感觉是严肃、批判、固执己见的”专栏作家“。虽说这部集子本身就是专栏文集,但是这种自高向下的批判姿态未免太让人生畏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明显地能体会到与东野之间的“隔阂”。

再者,东野圭吾在本书中,关于环境、地震、核电、科技、甚至是出版社与读者间关系的文章,更像是一份份声讨,语言激烈,但目光局限,是就事论事,并未深入思考,发散思维,引申升华,也并未给出解决的思路和方法,精华寥寥,读来无味。

这部作品中的文章,单独地出现在杂志的专栏之中,可以是一篇篇可圈可点的专栏文章。但是个人认为没有集结出册的必要。

个人给这部作品评分5.8,斟酌再三,实在到不了6.0.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