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听天阁画谈随笔的读后感大全

听天阁画谈随笔的读后感大全

《听天阁画谈随笔》是一本由潘天寿著作,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听天阁画谈随笔》读后感(一):法自画生,画自法立

这本《听天阁画谈随笔》是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所写,全文篇幅不长,但内容十分精湛。尽管是随笔形式的艺术感悟,可每条见解若详细阐述开来,都足够撑起一篇文章,所以,值得广大国画、书法爱好者细细品读。

这里拾取些文中的真知灼见,转述下作者的文艺观。谈论绘画技法的诞生时,作者援引《石涛画语录》中的一句话:“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这里面其实蕴含着深刻的道家思想:“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最初既没有绘画,也没有什么理法,在那个时时刻,人与自然是同一的,所以能够直接感悟到自然的理法,可人类为了自己的创作就必须有自己的理法,形成了理法,那么便与自然的理法相脱离,这套师法自然的理法本不是自然的理法,也不应称之为“理法”,但又不得不有个名称,所以强行称之为“理法”。

人类心中的理法虽然不同于自然的理法,但又是对它的学习,从其中孕育而来,即“外师造化”。一旦形成了心中的理法,“中得心源”,它便可以自行积累,未必就受到自然外法的影响,所谓传承、秘技是也。换句话说,人们学习绘画技法时,可以不去观察自然,单纯模仿前人的作品也能有所收获。当然,这种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师法古人,观察自然,培养自己的心法,将三者融合起来才能有所成就。达到收放自如时,水到渠成地舍去自然与古人的理法,也就是产生所谓的创新,那时,便学有所成了。

这时是个什么境界呢?不同历史时期不能一概而论。如顾恺之言:“以形写神”“迁想妙得”,不去绘画事物的形体,神气便无所依托;有了形体,无论与描摹对象有多么相仿,若是没有神气,便仍是呆板而无生机的状态。只有画家透彻了解对象的属性和特点后,再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技法与形象中,方能使其活灵活现。唐宋以降,顾恺之的观点成为评判画作的普遍标准。但本书作者随即在另一条见解中说道:"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承易而革难,然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非一朝一夕偶然得之。故历代出人头地之画家,每寥若晨星耳。”此言得之。

本书分杂论、用笔、用墨、用色、布置、指画与补遗七章,首尾两章是理论阐述,可供一切文艺爱好者通读,中间五章是用于指导绘画实践的心得、技法,见解独到且为经验之谈,学习、爱好书画者不应错过本书。

《听天阁画谈随笔》读后感(二):中国画四大家之一,潘天寿浅谈国画

潘天寿(1897-1971)近代杰出的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史论家。潘天寿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并称为20世纪“中国画四大家”。潘天寿1963年的画作《无限风光》在2018年,拍出了2.8亿!

《听天阁画谈随笔》是潘天寿写的一本小册子,开篇杂论从国画的起源,谈到了历朝历代,书画家的书画风格,还有20世纪西方绘画涌入后,对国内艺术界的冲击,以及他对国画和西方画的一些看法。

书中内容还包括画好国画的基本功:用笔,用墨,用色,构图和指画。

潘天寿画作

画事用笔,不外乎点,线,面三者。点为一线一面之母。点有三种:一,醒目点;二,糊涂点;三,错杂纷乱点。

用笔之妙在于:湿笔取韵,枯笔取气。然而枯中不是无韵,湿中不是无气,故尤须注意枯中之韵,湿中之气。

潘天寿老先生事无巨细,把毛笔的演变,分类,就连笔尖的毛是兔毛,鸡毛,猪棕还是狼毫,以及它们的优点,劣势,都一一做了对比和解释。

对苦瓜和尚,晋卫夫人的《笔阵图》,吴道子,张爱宾等等许多古今中外,各个书画家的书画作品都有点评,可见潘老涉猎之广,专研之深。

潘老1928年被聘为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中国画主任教授,当时中国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艺术界也掀起了一股新思潮,西画被很多年轻人追捧,而国画课一度被摒弃。潘老因此忧心忡忡,担心国画的未来。

他在书中说:“中国人画中国画,如果只是一味地临摹古人的字画,没有一丝一毫推陈出新,不能将国画发扬光大的人,就是一个笨子孙。中国人学习西方画,如果只是刻意模仿西方人,没有融入自己的特点,为民族增光添彩的人,就是一个洋奴隶。两者虽情形不同,而流弊则一。

一个民族的艺术,即为一个民族精神的结晶。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一艺术品,必须能代表一民族,一时代,一地域,一作家,方为合格。

《听天阁画谈随笔》虽然讲的是画画的用笔,用墨,用色,构图,但潘天寿的言辞之间,无不透露出对民族艺术的热爱,他的一生都投入了艺术教育事业,对我国的艺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听天阁画谈随笔》读后感(三):与听天阁画谈

我向来不懂画,这该是首先承认的。

我向来爱看画,这也不应当是否认的。

所谓看画,只不过是图个轻巧,仿佛去过几次美术馆,就算是受过艺术的熏陶。

说白了,附庸风雅。

骨子里没风雅,一幅画,说不出个所以然,只能点头说个好字。

也不能太丢面儿,当着外人,西画扯几句光影,国画聊聊留白,仅此而已。嘴里侃侃而谈,心里虚得紧。

艺术欣赏,需多听高人论。

高人难遇,好在有书。

《听天阁画谈随笔》,据云潘天寿与弘一法师谈画随录,其喜文人画,重意境,重神韵的主张尽见。

最喜杂论、用墨两则。

画事在有法无法间。无法非也。终于有法亦非也。

画画有画画的规矩,完全不守规矩,不尊重绘画规律,只能是一团乌漆嘛糟,成不了画。只守着规矩,只能是匠人,算不得好作品。

此论,可推而广之。

游戏立绘,初看很是漂亮,看得多了,满是匠气。规则是有,多看几张,大同小异,没神。

《镖人》大火,不仅是故事好看,图画也颇具艺术感。纯用墨色,也能画的如此刚硬,大开大合,力量十足,不枉许先哲画得呕心沥血。

东方绘画之神髓,即整体形神一致之表达,由立意、形似、骨气三者,归总于用笔之描写。

同为山水,《溪山渔隐图》与《富春山居图》就不同。元朝沿袭宋代飘逸画风,山居以为仙隐,明朝受到宫廷画的影响,渔隐似隐非隐,更加写实。

什么样的风景有意境。

荒村古渡,断涧寒流,荒山乱石间,几枝野草,数朵闲花;山无云不灵,山无石不奇,山无树不秀,山无水不活。

这是古画的意境。

公园,最显审美变化。

古时园林讲究曲折,与古画同意。现在公园要有大草坪,这里面的观点发生了变化,不再以枯瘦为美。

生活对艺术有大影响。现在的山水画,越来越饱满,内容越来越多,浓重有余,意境不足。

用墨,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青黄朱紫矣。

水墨,水与墨的融合,二者调和,可绘出万千世界。

色彩越单调,高级感越强。古希腊雕塑,原本塑有彩身,颜色脱落后,才有肃穆感。

一黑一白,加上水,国画的神气就在水。

墨非水不醒。

墨色不是涂黑而已,浓淡亦是光影。

书中谓:“风日晴和时,游名山水,看古诗词,读古书画,均足以启无穷画思。”

沏一壶清茶,闲翻画论,抽出一句,从架上取画册,一一比对,琢磨二三。

无所事事,值得浪费的人生才是人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