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知觉的世界》读后感精选

《知觉的世界》读后感精选

《知觉的世界》是一本由[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觉的世界》读后感(一):简单梳理

一共七讲,百来页。第一讲的出发点和胡塞尔类似,还是针对现代科学提出疑难,通过指出现代科学的局限性引出知觉世界。 第二讲,具体通过艺术(尤其是绘画)来讲从古代到现代人们关于空间的思想转变,这部分其实和《非理性的人》中“现代艺术的证言”部分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自己领会。 第三讲第四讲,继续延伸从空间谈到整个知觉世界的探索。第五讲,反驳了近代笛卡尔开启的或者说反驳了整个哲学史上的物质精神区分的二元论,从外部对人进行重新评估。第六讲,具体谈艺术方面的现代性,和《非理性的人》中例证非常类似。 第七讲,讲现代艺术哲学态度的转变以及古典世界和现代世界的区别,以及追问这种区别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退步(古今之争的意味),最后梅氏的态度还是很明显的。书篇幅不长,值得一看。

《知觉的世界》读后感(二):现代思想的暧昧性(第七章笔记)

自从康德进行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即认识论的转向,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人的世界从诞生起,就困于必然性的陷阱之中,人必须在逃脱有限性之中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在启蒙运动之前有个神,启蒙之后有了理性主义,但在20世纪的政治社会出现苏联斯大林体制和法西斯之后,特别以1968年为界,左翼的社会力量彻底被式微,在激情的理性被冲淡了之后,理性的王国就彻底崩塌了,随之而来就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带给我们的,不同于古典时代的,像是文中所提到的,意义永远无法在艺术、文学、哲学中完完全全地被表现,文中提炼为未完成性和暧昧性的现代思想的特征。在笛卡尔式的认识论再也无法运用于人们的感知之中,现实带给我们知觉的困境在于人既要遵循认知的必然走向客观,又要在理性的怀疑论中与客观保持距离,再加上语言哲学上的困境,使得知识中的生活和行为一直处于不稳定态。不同于古典时代独断论的个体,现代世界承袭了古典时代人向自然的完美追求,更在全球化的语境中由于交往而获得更多可能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表现于发出者,也呈现在受众之上。

《知觉的世界》读后感(三):从外部看人

对于个体的人。首先否定了笛卡尔式的身体与精神的分裂。从外部看人即以朴素自然的经验那样看人,而非批判检视关于人的观念。在我们的知觉中,他人显然不是一个独立的精神所在,而是与其身体密切关联,人即精神与身体的合一。“他人于我们而言是一个纠缠于身体的精神。”

对人类社会。“我”的个体意识有赖于他人的存在,成年人“自己与自己的接触”是通过“从外界接受的语言”进行的,因而那笛卡尔式的“纯粹自我”的实现亦需借助这一外部语言。人并不是由一众孤立思想者组成的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中思想者们“共属同一个思想性本质”,确信能够和其他个体相互理解;人也不是一个“大写的存在”,一众个体都能被吸收进其中。“每个人都是独自一人”,“但每个人也都需要其他人”,每个人都只能相信自己的内心,同时被与他人的关系所束缚。因而在这样一种处境里,我们没有“绝对的安稳”,“诸精神间的相互理解”有待我们且永远无法完全抵达,我们也无法将其放弃。现代精神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人间的关系,“大部分时候都是主人和奴隶的关系”,我们不是一个“由纯粹精神组成的共同体”。所以,我们有时需要以一种陌生的眼光重新审视人类,即“从外部看人”--如同卡夫卡的甲虫,并非为了批判一切,而是意识到生活的暗流涌动,认识自己,认出自己,便应是认识到何为“人”。

《知觉的世界》读后感(四):知觉的苏醒

很合胃口,虽然翻译长难句也不算少但是读起来流畅。梳理了从笛卡尔到尼采到现代法国哲学的转向,以艺术的转向为引导,阐释从主客分割到“每一种性质都是物的存在”。从科学的转向——笛卡尔到牛顿到量子力学(位移本身能否使物体属性改变?),空间的弯曲,引入到静止的艺术走向有时间存在其中的“流动的艺术”(不自然地闭起一只眼的观察、静止的视角、不同视角重叠的景物到流动的视角、每个物被呈现的视角都不同——更经验化、生活化)(从先勾勒物体,到直接从颜色出发;从偏重把握属性到偏重把握直观)。还提到了人们总是诉诸于科学的“真理”而往往忘记自身的经验。之后顺便也提到了科学的局限,即归纳法中的无法穷尽,为之后的论证埋了个伏笔。理性本身如何酝酿出对理性的反思,引入诗学(作为合理性的间隙存在)。对笛卡尔的反驳那段很精彩,很喜欢萨特对“如蜜一般”的分析(客对主的缠绵颠倒了主客的关系),说明人通过直觉整体的感受物的本质(大概是梅洛庞蒂的现象学?),证实了“每一种性质都是物的存在”。还有关于人的存在的说明,思路上有点像从拉康的“他者”走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之后对古典与现代的对比,对政治的分析,提出了很有意思的问题:或许现代并不是一种堕落,只是发现了曾经也存在但是被掩饰住的混乱罢了。比起预先假设永恒、独立本质的推理论证,以知觉为中心的认识显得更生活化、让人更容易找到共鸣一些,毕竟是承认了经验的可贵。

《知觉的世界》读后感(五):读书无用。?

如果你说“读书无用”,根据这本《知觉的世界》,我认为你说的是对的。因为,书(泛指)里的教条主义、刻板、不求变新、不容置疑一定是错误的,读书是无用的,没错。

如果你说“读书有用”,根据这本《知觉的世界》,我认为你说的是对的。因为,书(泛指)里的一些方法、观点,一些科学对这个世界的解释,一些常识,是我们人在这个世界上立足必不可缺的东西,失去了这些概念,我们一定会处在社会的最边缘,甚至融不进入社会。

我为什么给这本书五星,是因为这本书的批判性之强。梅洛旁蒂先生在1948年提出的挑战,在近八十年以后仍然在受到世界的响应。

举个例子,前些年有一个经济学家因为提出“行为经济学”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行为经济学,简单说,没有它,就没有你淘宝APP琳琅满目的商品推荐。“行经”直指消费者的差异性,消费者的独特性,而一反经典经济学的假设——“消费者都是理性消费者”。这不正是对现象的正视?看到现象的本质?

正如我上面所说,这本书的优点就在于它合理地质疑,它要求的是方法的进步,它是科学的推动力而不是阻碍力。就像,一个人平生能感受到多少既是在质疑他,又是在激励他的话?这就是这本书的难得之处。在基础之上要求超越,要求更高,更加本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