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无处安放: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读后感精选

《无处安放: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读后感精选

《无处安放: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是一本由许子东著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处安放: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精选点评:

●像大学讲课,很有意思,希望以后多出。普及学术。

●思路又清晰了一点

●花费两天看完这本小书,这本书重点在讲许老师对张爱玲的研究,包括张的语言、技巧、个人感情、生活经历对作品影响等,让我不得不感叹以前的小说都白读了,还得重读一遍才行。

●还可以吧。

●这不就是许子东老师多篇论文的再相会吗…散落在不同的书中我竟然都读过…

●读起来很有意思,看徐老师的张爱玲文学课。

●许子东老师的张爱玲评论总让人想一读再读,封面设计复古大气,喜欢喜欢~

●经典

●真的非常值得一看。

●“都市人接触这个世界,先是第二性的、物化的,然后才是这个世界的本原。所以都市人的感觉影响都市文学。”换个角度说,从互联网影响人们的生活开始,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从此改变了,我们都是先看到描述,再看到实物,甚至也有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再去亲身体验。最后关于乡土和都市的发问,以我的自己出发可以对应为虚拟和现实的矛盾。

《无处安放: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读后感(一):华美与苍凉:不同焦距下的生命之袍

张爱玲的高度在于与“五四”以来“社会文学”的对峙与怀疑。她用自己的作品时刻挑战着五四文学,她怀疑“五四”启蒙的方式和后果:“人一开口就震惊于自己的声音深宏远大,又像在初睡醒的时候所听见人向你说话,不太知道是自己说的还是人家说的,感到模糊的恐怖。”这份超前的怀疑,同时也成六七十年代的预言。在这一方面,张爱玲和鲁迅有着难分伯仲的高度。

简而言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就是从面对着庸众流言看客的个人独异的“呐喊”,到面对呐喊潮流汹涌而来时仍顽强生存的私语 “流言”。(许子东)

同时,在流行文学—纯文学的类型划分方面,张爱玲在文学性上实践了那句名言,远看(粗读)华美的袍子,是普通读者眼中的通俗文学,也是华美的表象,可近看(细究),才发现那袍子华美的光泽都来自虱子身上金属光泽的粉末,袍子已经如同齑粉,这份慎人的光,是纯文学的内核,是张的精粹(苍凉)。

《无处安放: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读后感(二):张迷客厅评《无处安放》

(本文原作者张迷客厅)

许子东跟张爱玲挺有缘。

90年代初,他在洛杉矶游学,常去的复印店、邮局就在张爱玲最后居所附近,张爱玲也常去的,他们有机会偶遇,但不相识。

许子东的妻子陈燕华,主演过电影《邮缘》《女局长的男朋友》,导演是桑弧。

很多人也是通过荧屏认识了许子东,听他细读张爱玲。今年,许子东的张学研究著作《无处安放》在内地首次出版了(港版长销十年)。

许子东擅长做文学比较,早年写过学术经典著作《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按照故事情节与叙事模式分类对读了50篇文ge小说。

《无处安放》则将张爱玲与张恨水、曹禺的同题材故事做对比,将张爱玲与鲁迅、钱锺书笔下的意象做对比,并试图厘清张爱玲作品中反映出的母女关系、胡张关系……许子东还将张爱玲放入20世纪中国文学长河中,探讨张爱玲的创作与现代文学潮流之间的应对和反叛关系。

书题《无处安放》,愈发显出张爱玲的独一无二。有趣的是,早几年有本胡兰成文集题为《无所归止》,两相对比,也映照出作品的命运。

《无处安放: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读后感(三):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

每说起许子东,人们多半想起的是他荧屏上的表现,他的学者身份反倒成了背景,对此现象当事人也只能笑笑说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面对人群,许子东坦然说若他有十分认真,那么教学占七分,“锵锵”占两分,“圆桌派”只有一分,我们通常所见“刻薄”的许子东仅仅是冰山一角,他的魅力更多来自学术上的渊博。

早在八十年代,许子东就作为郁达夫专家名扬四海,编撰过《辞海》郁达夫的条目,是学术界的新星。此前《许子东现代文学课》的集结出版让读者(尤其是大陆读者)了解到不一样的现代文学史,究其原因依然是视野。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

8.3

许子东 / 2018 /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材种类非常多,但主流的写法“鲁郭茅巴老曹”是不变的,许子东在香港教学,得天独厚的地域背景使他更容易接触海内外最新的学术动态,现代文学课上他参考《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等)和《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在后面把张爱玲单列了出来。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8.2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 / 1998 / 北京大学出版社

夏志清“重新发现”沈从文、钱锺书、张爱玲后,学术界基本接受了沈从文和钱锺书的文学史地位,唯独张爱玲争议不断。

中國現代小說史

9.1

夏志清 / 2015 /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无处安放: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这本书2011年就已经在香港出版过了,当时它的书名正是《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现今我们迎来了简体首版。“无处安放”取自黄子平教授的一句话,他当时说张爱玲是一个五四主流文学史无法安放的作家,这句话恰恰成了对张爱玲最准确的评价。

许子东讲,中国现代文学史可简单理出三条线索:

第一条就是文学要忧国忧民、干预生活、批判社会,以文学作为武器改造中国。鲁迅、巴金、茅盾等“左联”作家都属于这类,核心是“呐喊”。

第二条就是周作人所谓“自己的园地”,在“救亡”与“启蒙”之间矛盾,在“呐喊”中“彷徨”。写《野草》的鲁迅、郁达夫、梁实秋、林语堂、废名、丰子恺、沈从文、钱锺书等等都属于这类。

第三条就亲民多了,以大众娱乐为中心,文学生产关系影响或决定文学生产力,如鸳鸯蝴蝶派。

但张爱玲似乎并不属于这三条主线,她不“战斗”,也不排斥娱乐化,甚至一度被人称作“流行作家”,她的作品都交由皇冠出版社出版,跟言情小说摆在一块。

細讀張愛玲

评价人数不足

許子東 / 2019 / 皇冠出版社

许子东认为既然张爱玲“无处安放”,那么是否可形成另外一条线索呢,即都市感性文学与现代主义。张爱玲用都市、感官、女性、现代主义向忧国忧民、启蒙批判的五四新文学构成了某种反驳与挑战。她以小市民自居,用俗文学的方式写纯文学,在小说史上第一次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女性的声音,这个声音不怎么浪漫,也可以很物质,但这确确实实是女性自己的声音。

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转瞬即逝的今天,围绕张爱玲的华丽家世与其自身际遇的“流言”不止,她的苍凉晚年又让学者们猜测不已,她的作品不断再版,然后被搬上银幕,她的神话将继续下去,直至城市淹没天空。

夏志清曾说,张爱玲所写的是个变动的社会,生活在变,思想在变,行为在变,所不变者只是每个人的自私,和偶然表现出来足以补救自私的同情心而已。

这在任何时代都成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