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炉边话清史》读后感精选

《炉边话清史》读后感精选

《炉边话清史》是一本由金性尧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19-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炉边话清史》读后感(一):清朝果然事儿很多

著名历史学家金性尧的又一著作,说到金性尧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但是对于熟悉国学的人来说,这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作为历史界的大师,他的作品总是受到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也让我们这些喜欢历史但是了解地不通透的人们有拨开迷雾的感觉。 金性尧先生的著作很多,几乎都是与历史有关,而他的这本《炉边话清史》真的让我爱了,因为对于很多的人或者有关的事件,自己以前听过,但是很多都是“不求甚解”,但是金性尧先生的讲解就让我们感觉通俗易懂,用最浅显的道理给我们讲解一些比较难懂或者比较晦涩的历史知识。 这本书大部分的篇章都是比较冷门,或者说不是我们平常可以听到的历史知识,但是仔细看下去却又感觉很有意思,站在当代的立场上看过去的事情,其实也是一种享受,我对于历史的态度也是这样的。 当然其中也有很多章节也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比如关于和珅的内容,对于很多非相关专业的人来说,我们认识和珅大多数是通过《铁齿铜牙纪晓岚》、《宰相刘罗锅》等一些列影视作品中熟知的,无论从影视的角度,还是从真实的历史角度,和珅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爱财”,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贪污受贿”,他从一个没有太大身世背景的小人物,好似一步登天,最后到达了一个“二皇帝”的高度,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儿子也得到了很大的庇护,然而,改朝换代后的他,显然已经没有了那不可一世的傲气,最终也是“树倒猢狲散”的结果。 这和我们所知的差不多,书中作者的语言更加的有说服力,并且能从小的方面预测大的结果,以小见大,当然,书中的内容绝对是非常尊重历史的,而且也真实地还原了真正的历史的时间线索,简单的几章,就把整个事件描述的很清楚,也归结于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只是找了自己很熟悉也很感兴趣的一章,当然,这可能不是书中写的最好的,也不一定是书中的精华,只要我们慢慢品味,书中的很多内容都会让我们沉浸,读这本书,可以了解到历史,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何乐而不为呢。 清朝事很多,但是捋清了,就很好理解。

《炉边话清史》读后感(二):提炼清史的精髓,开启炉边之畅谈

《炉边话清史》的作者金性尧老先生,别号星屋,笔名文载道,浙江定海人,民进会员,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支部主任。金老先生一生与历史打交道,是当代古典文学家、资深出版人。《炉边话清史》,从这个书名我们就能够大概了解他的内容,是关于清史的,但是又于正统清史有所区别,“炉边话”这三个字就说明了这是金老先生关于清史的闲谈、随笔,是经过他本人读史提炼后的精粹。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王朝,也是最后一个征服王朝,由于清朝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朝代,因此不论是历史文献还是民间传闻整体较多,因此也更为适合通过“炉边话”的形式展现。在本书中,金老先生主要从清朝的建筑、年号、官职、人物、外交、文学等方面对清朝进行了既系统又精辟的观点阐述。尤其是人物方面,我们耳熟能详的雍正帝、嘉庆帝、和珅、郭嵩焘、金圣叹等人物的一些轶事在书中都有叙述,此外还有一些清代的悬案,如张文祥刺马案、嘉庆间冒赈大案,在书中也有对这些案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各种版本的介绍。

要说这本书的不足,那就是读起来有一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感觉。虽说本书的是金老先生的原汁原味的读史精粹,但是讲历史人物以及一些奇闻异事的部分,相关的注释太少,比如“张文祥刺马案”一文,全文大约500多字,其中引经据典的原文大概就占了200字,再加上前后铺陈的一些套话,真正属于作者观点的内容也就寥寥几行字。对于一些不知道或者不了解刺马案的读者,要真正把金老先生这篇文章读懂读透,那是相当有难度的,职能是依靠搜索引擎来临时补足知识点才能系统地掌握其中精髓。

因此,我认为这本书对于那些对清代历史有一定研究和具有相对多的知识储备的读者,是一部轻松的、精炼的历史著作;而对于一般读者,我认为应当在金老先生原文原稿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注释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毕竟读者起码知道这是怎样一个人或者怎样一件事,才能看得懂金老先生对其评价,否则就是阳春白雪、云里雾里。对于我们研究历史的朋友或者相关专业的读者,书中的一些观点其实对于撰写论文也是很有帮助的,因为金老先生已经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他的一些观点能够有效提高论文的总体理论性和体系性。

总体而言,《炉边话清史》这本书很适合喜欢读史、对清朝文化感兴趣以及平时聊天喜欢谈谈历史的读者,毕竟金老先生已经为我们分门别类、提炼升华了,书中任何一个知识点拿出来都是现成的谈资,要在朋友面前畅谈清史,这会不用拿着各种史书埋头苦读了,一本《炉边话清史》就能满足你所有愿望。

《炉边话清史》读后感(三):拨开历史的迷雾,看一段段悠悠往事

清朝时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距离我们生活的时代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因而许多电视剧取材于这个历史时期。因此,康雍乾三代帝王的事迹经常被演绎,历史名臣纪晓岚、和珅、刘墉等人的事迹我们也不陌生。但是由于戏剧的张力,影视剧的演绎和真实的历史之间有所差距,想要了解历史的真相还需阅读相关历史书籍。 《炉边话清史:从朝堂到市井》为我们解读清朝的博弈法则和生存规矩,窥探历史背后生命的价值与尊严。本书是文史大家金性尧毕生读史精粹。 金性尧,笔名文载道,别号星屋,浙江定海人。作家、文史学者、资深出版人。青年时代曾主编《鲁迅风》《萧萧》《文史》等杂志,后任职于上海古籍出版社。著有《神脚录》《土中录》《炉边诗话》等。晚年倾力编注《唐诗三百首》《宋诗三百首》《明诗三百首》。 01巍峨的故宫 历代有名皇家园林不在少数,但论保存完整的要属故宫了。我们如今看到的故宫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而尤以太和殿为特出。三大殿的前身为明朝的奉天殿(又名皇极殿)、华盖殿(又名中极殿)、谨身殿(又名建极殿)。太和殿是皇帝即位、命将出征、殿试进士、元旦赐宴的地方。明代的三大殿,都毁于崇祯末年甲申战火。至清顺治时,乃先修乾清宫,后重建太和、中和二殿。明清是宫与殿的区别:前面的称殿,后面的称宫。但从大范围说,凡皇帝所居的屋宇皆统称宫,如故宫。 02“二皇帝”和珅 老百姓心中和珅是贪官的代表,他在任职其间聚敛了大量的财富,以至于民间流传着“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谣言。 英国人斯当东著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便称和珅为“二皇帝”,可见其位之高。然而,正是这样使他与嘉庆皇帝的矛盾愈深。朱希祖在《嘉庆三年太上皇起居注》中说:“太上皇信之愈神,皇帝恨之愈切;太上皇愈以为功高,皇帝愈以为罪人,不除和珅则祸害无已,欲除和则投鼠忌器。”而这时太上皇已年斤九十,神志自大不如前, 和珅更可以为所欲为。 和珅与仁宗之间的冲突,归根到底,还是在于权利之争。权利夺到手之后,财产就迎刃而解。 想要了解更多、更全的清朝历史,《炉边话清史》帮您还原历史的真相。拨开历史的迷雾,看一段段悠悠往事。

《炉边话清史》读后感(四):我有故事,你有酒。

我眼中的故宫

第一次去故宫,因为《还珠格格》,被漱芳斋的热闹感染,那时候我四年级。跟着姐姐去了故宫,漱芳斋与我想象中大相径庭,偏居西六宫非常不起眼的地方,唯有庭院中古朴的大树,像极了电视中的样子。而我心心念念的景阳宫,对不起,并未对外开放。我的第一次故宫经历,就这么过去了。

对那座世界闻名的建筑群的了解,一部分来源于电视剧,一部分来源于我曾经看过的各种书籍。年少无知,总以为知道了很多内幕,也曾经大言不惭说过关于清朝的很多故事。后来仔细想想那不过是我对道听途说的阶段性总结而已。马背上的民族,从发际到落寞,自然有存在的意义。

朝堂到市井到底有多远?

金性尧先生的《炉边话清史》从市井的细枝末节处窥探到了这个朝代的与众不同。说清史很多都离不开康乾盛世,那是清朝历史上辉煌鼎盛之最。乾隆后期,这个“十全老人”带着清朝开始走上了下坡路。《炉边话清史》巧妙的避开了这段历史,从故宫的建筑开始讲起,建筑是会说话的,它能很好的反应出当时的社会状态以及当时百姓的追求。

关于故宫三大殿的存在,以及建筑的寓意,在我游览故宫的时候也曾断断续续听导游介绍过。书中关于故宫的介绍简洁而明了,让人有种下次再去故宫一定会仔细验证下书中的描述是否正确。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年去故宫拍照成了旅游的必选。春天有郁金香绽放,再到初夏还有满园桃花,落樱缤纷,香气浮动。近年来,故宫早已从一座古老的都城变成了热门自带流量的大ip,文创玩儿的溜,文案写的秀。

从朝堂到市井有多远?不过就是从严肃到欢脱的距离,就如同现在这个最大的文创主,接地气有温度,才赋予了故宫新的生气。

那些史上留名的“无名氏”

若你是康乾盛世的臣子,你便有了被后人所知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从这本书里终于读到了那些本该籍籍无名的臣子。或许并不是他们没有留名,只是我对清史的了解仅限于盛世。这本书也让我真正窥探到了不同视角下的清朝。

晚清到民国,点到即止。看到了林氏父女在晚清到存在,也看到了嘉庆帝年间那些故事。和珅,关于他是后妃化身到传言我听过,甚至有和珅凭借美貌而侍到野史故事我也听过。和珅存在即有他存在的意义,无论是帝王身边的解语花,还是为帝王买单的贪官。乾隆把和珅和他的财产一并留给了儿子,杀和珅成了新帝登基的第一要事。

盛世到落魄,《炉边话清史》用小故事串联起这个与我们最近的朝代。从封建社会到如今,其中发生的故事,有太多,也有太多人在这段历史里失去的名字。小故事里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存在。

《炉边话清史》读后感(五):史海撷英:文史大家金性尧读清史

我们熟悉金性尧,是因为他那本广受欢迎的《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少有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学养深厚的文史大家。金性尧从事文史编辑工作多年,直至上世纪80 年代中期,才以古典文学家和注家的身份震惊文坛。

《炉边话清史:从朝堂到市井》一书比较全面地涉及到了近三百年清史,从万众噤声的紫禁城,到众声嘈杂的市井。既有生动翔实的文史知识趣谈,又有重大历史事件的钩沉。作者功力不凡,文笔老到,在不长的篇幅内,常常令人为其精辟而独到的观点所折服。

读史或观剧,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推出午门斩首”这样令人胆战心惊的话语。“午门”一词如雷贯耳,却很少有人知道午门在哪?究竟是干什么用的?我们都知道天安门,天安门是明清皇城南向的正门,由天安门往里的南向的城门就是午门。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在我们的印象中是处决死刑犯的场所。实际上是以讹传讹,斩首从来不在午门举行。午门建于明代,由永乐皇帝朱棣所建。午门在明代常被用施以廷杖的地方,非常血腥恐怖。清代要相对文明得多,改用跪受申饬。不过,就是这跪受申饬也不是好玩的。“如果事先能向太监行贿,则到时候,太监就只说几句门面话了事。否则,就可以让你直挺挺地跪在坚硬石板上,从祖宗三代骂起,嗓上大半天。据说有一个年老的大臣,在午门前饱受申饬回来,就此气得一病而亡。“这样触目惊心的清代故实你是在正史上读不到的,金性尧寥寥几笔,就生动刻画出了那个倒霉的老大臣,如在目前。

读史最让人头疼的是古代官职,看着眼熟,却往往一知半解,甚至是张冠李戴。《清代职官年表》这类书籍方便是方便了,就是太生硬。查过之后,会很快在头脑里烟消云散,事过无痕。《督抚掇录》就不同了,这样一篇有声有色的短文,不仅轻松解决读者的困惑,而且旁涉甚夥,串连起相关知识,并参以历史典籍,既有概念解释,又有举例说明。如说到清代的巡抚,先说明代的情况,进行横向比较。然后对清代巡抚一职的沿革加以介绍,并同时延伸至与之关系密切的总督,比较二者的职权范围,并探讨督抚同驻一城的利弊。说理之外,并有举例,如同治年间广东巡抚郭嵩焘与总督瑞麟一山不容二虎,郭受制于瑞而终于被黜。

《王鸿绪的密折》让我们见识到了清代大臣善于逢迎而又小心翼翼的可怜奴才相;《太真生共可怜宵》讲述《长生殿》作者洪昇不合时宜的国丧期间演剧举措招致革除国学生籍的悲剧;《嘉庆帝与和珅》、《[二皇帝]和珅》两文讲述的人尽皆知的秘闻,虽属老生常谈,却独出新意,不步前人后尘。

在朝堂之外,也广涉市井。名人或名事,虽不出此范围,却每有新调。《<章太炎全集>何时全》看似平常,开篇即让人难忘:“提到近代史上的余杭,就会想起两件事:一是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一是章太炎的故乡。”说到杭州,我们都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在人们脑海中的美好印象根深蒂固。却少有人知道上面二件事,虽然稍有点文史知识的人对这二件事略知一二。如文章题目所说,读者一般是不以为然的。事实却让人大吃一惊,原来《章氏丛书》竟然是线装的,而且需要断句,要断得对、读得通,想想都让人退而却步。更不必说点校工作了。金性尧因此感叹道:点校章氏文章,恐比点校唐宋文还困难。没有一点言过其实的夸张。我们今天终于能见到《章太炎全集》,庆幸之外实在是应该感谢别人投入巨大精力所从事的点校工作。

读史最怕人云亦云。读的过程要思考,这不难。提出自己的观点,也不难。难的是,能够自出新意。在新意之外,金性尧深厚的文史储备和古典学识,做到深入浅出,文笔轻松,行文清晰流畅,带给读者的不是炒冷饭,而是一道道既可口又美观的色香味俱全的大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