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读后感锦集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读后感锦集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是一本由[日] 久恒启一著作,后浪 | 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1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读后感(一):从易到难提升逻辑表达的好开始

#逻辑#工具 #读书笔记

本书不难读,2个小时左右可以大致读完

逻辑条理即颜值

逻辑、分析、表达,都离不开理解;逢输入必拿起笔,用最简单的元素(圆形&箭头),将信息之间的关系可视化,搭建起来信息之间的结构,这应该就是输入的意义;

如道德经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日积月累,从小做起;逻辑力从每一次阅读中练习;每一次思考都可能产生「思考的零部件」,形成自己的知识模块群组涵盖常用的、大部分的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

逻辑条理才是最大的颜值所在;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读后感(二):巧用图解,事半功倍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写PPT就像大学老师的课件一样,一页上堆满描述,上司给出的评论就是这样的PPT没有人会有耐心看完,如果你恰巧又是不善于言谈的人,一直照着PPT念下去,那么不光是你的PPT,连同你的人一样会让听众不耐烦,就算不是PPT,一个Word报告,也不能用一页两千字的描述说个没完,任何的报告或者汇报资料,都不能当成是写书籍,一本书可以长时间或者间断性慢慢阅读和研究,但是面对一个报告,观众却需要在有限的段时间中迅速了解其中的内容和结论,减少观众的思考过程,以直观的方式展现,是对观众的尊重,也是提高工作的有效方式。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正是教育读者通过图解表达自我观点和思考,不论是面对生活还是工作,都变得轻松起来。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介绍图解的基本方式,即用关键词、圆圈和箭头来表达图解的内容结构及相互关系;如何在不断修正图解的过程中促进思考的深入,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将图解应用到实际工作,通过结构充满个性的图解让自我表达变得更具特色,促进与他人的高效沟通。本书作者久恒启一,毕业于日本九州大学,后加入日本航空公司,担任宣传课长等职务,并加入“知识生产技术研究会”(现NPO知识生产技术研究会)以研讨会的成果为基础进行写作。1997年起担任宫城大学教授。作为图解工作者、图解思考讲师,提倡用图解提供职业生涯咨询,活跃于教育、写作、演讲地区贡献等广泛领域。主要著作有《图形思考:依靠图形解决问题》、《图解德鲁克管理精粹》、《图形思考:事半功倍的工作窍门》等。

图解的最大贡献的确是帮助我们将庞大的描述性信息化繁为简,同时将内容形象化、立体化,大家上学时都学习过地理课,地理课中关于“等高线”的信息就是一个典型的图解化过程,好的老师甚至不仅仅停留在二次元的图解过程,而是不断通过肢体动作、道具配合让学生将等高线的图形3D立体化,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而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大部分信息进行图解化的进程反而要简单许多,而数据和逻辑关系、进行展示又是非常普遍的基础内容,各大软件公司也都看中图解化的需求,不断在现有的产品中加入图解功能或者是独立开发图解软件等等。

不过图解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图表化过程,图解能力还包含了逻辑思维能力、总结提炼能力、甚至还要有对观众的同理心态、特定环境需求等等,甚至还需要有审美能力,也正是这样,我们会发现在不断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的汇报资料或者演示文稿,也是在不断进步,同样对于大型场合展示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开始进入专业领域,尤其是传媒领域对于技能的要求会更高。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由后浪出版策划发行。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读后感(三):图形思考的方法也可以用来做文案策划

大概花了两个来小时,就把这本书看完了。

要说吃透那是不可能,但还是想写一下想法。因为我日常工作方法跟作者讲的这些有很多相似甚至完全一样的地方。

这本书所讲的图形思维,实际上就是图解,所谓“图解”的应用场景就是读书看报作总结,或者工作生活中传达信息。而在制作图解作品的过程中,摆弄元素,梳理逻辑,往往使人能够发现研究对象之间的内部联系,从而达到思考的目的。更有意思的是,有时候还可以发现自己的思维短板,进而补全之前根本想不到的点。最后,经过思考后整理的图形化作品,既能直抵本质,又有自己的表达风格,用于沟通不仅事半功倍,还令人印象深刻。

我的图解工具主要就是思维导图,使用方法与书内的图形表达基本相同。得益于电子工具的便捷操作,随时拖拽关键词成为可能,这样一来对被研究素材的调配就相当自由。这本书帮我把调配过程的关系讲得明明白白。实际上就是包含、邻接、重叠、分离、并列、群立这几种。配合单、双向箭头和分叉,几乎可以快速地梳理大脑产生的各种念头,从而迅速组织一些文章。虽然未必写得精彩,但用于沟通足够了。

平时会推荐很多书,我会写一些评论。对于特有感觉的书,并不需要做这么多准备,下笔就可以写下去。但是对于大多数工作遇见的书,我的写作就不能光凭本能了,那样的消耗,长期会吃不消。这倒不是说工作遇见的书不好,实际我只写自己喜欢的书,只是写这些文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想办法把书卖出去,那么这就需要挖掘一些打动人心的点,这不能光靠感觉。

这些点有的是靠职业敏感,有的是靠编辑讲述,但无论哪一种,如果你想高效地写出来,你总是得需要方法,而我的个人方法正是图形化思考。

说起来很有意思,最早的时候,并没有选择这样的做法。

早期就是用一张A4纸,然后1234点罗列自己能想到的一切。看上去这样做跟图形化思考区别不大,让人感觉罗列式的方法,素材调配都发生在脑子里。但你真的这么想的话,那你就错了。

图形化思考最大的优点在于鸟瞰感,而这会提高效率。

罗列N个小点以后,不是不可以写出文章来,而是相比直接拉导图,罗列的方式并不能清晰地展示出结构。我最早的时候,写过一些篇幅较长的文,写着写着会发现感觉丢了。所谓感觉丢了,就是一开始的时候,我想的很好,但是由于并没有将那个认为好的结构记下来,等我写到后来的时候,我已经感受不到它的好了,这影响了我的写作效果。

后来,偶然有一次,我打电话跟人介绍一本书的时候,拿着笔在纸上画我说的观点,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我之前根本不可能想到的点。这事促使我买了思维导图工具mindnode,之后工作流程就变了。

我的图形思考流程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如果有想法,就把想法写下来,写下来以后提取关键词。

其次,没有系统的想法的时候,我就开始随机乱想,相当于一个人的头脑风暴,这个时候会产生一些新的写作素材。继续对它提取关键词。

然后以书名为中心,开始往外拉关键词作为分支。

这个时候页面上就会出现一个思维导图,但这个东西并不是为了展示,它只不过是一个思考工具,接下来,在关键词后面,添加更多的分支,比如说童书有的做的很有功能性,那么到底有哪些功能性呢?可能会列好几个。这个时候假如某个功能性特别有点,那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把这个特别有点的功能性拖出来单独作为一个分支。

这一步并不稀奇,在书里,这一步就是信息的整理和梳理,只不过图解会要求你利用圆形箭头和关键词把组织内部关系搞得清楚明白,而我们写文章则是要吸引人,吸引人的话,逻辑清晰仅是其中要求之一。因此除了搞清楚这些小点内部的关系之外,我们会以吸引力这个标准来对导图进行各种各样的整理和关系的尝试。

有一次特别喜欢一套绘本,整理那个导图用了两个来小时,尝试了不同的维度,最终的文字版和计划版完全不同,并且多了6000多字。

这个地方我特别想分享的是,有的人对导图的使用完全不得法,它们最终呈现出来的不仅仅看上去像个目录,实际上就是目录的翻版,正是有这样“使用”导图的人,所以也让读的人误以为这就是一个目录展示工具,从而会觉得文中插入这样的东西像神经病。

但其实真正会用这个东西的人,一定会喜欢电子版的思维导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电子版可以随意拖拽,可以非常便捷地创建和移除关系,调整信息的等级,而做这样的整理的时候,才是思维导图发挥作用的时候。它靠的是升维后对平面信息的立体组织,碰撞和延伸。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有大局意识,从而真正做到谋篇布局。不过,这又扯远了。

但总之,这么做还是有助于表达吧。

这本书虽然不是讲思维导图,但它讲的理念、方法和技巧跟做思维导图确实本质共通。不论是理清概念,还是填空,还是寻找切入点,发现解决方案等,对我都有一些启发。平时喜欢做读书小卡片的,或者喜欢拆文,拆书,写文案的,都可以了解一下。

这本书大量的案例是,将文章做图解,而我分享的则是如何用图解的思路来写推荐类文章。不管是正的,还是反的,这种书就是一种辅助书面沟通的技巧类书吧。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读后感(四):工作中想要事半功倍?图解来助你!

一次会议上,老板让我们进行一场头脑风暴,然后将脑中浮现出来的想法以ppt的形式,在会议上与大家分享。在会上我看到其他区域的同事做的ppt,真的叫一个精美啊,有图形对比、有案例分析、有未来展望。反观自己的,仅仅把对下半年的计划做成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而且几乎都是文字的形式进行分享,我现在回过头来看,估计当时台下的同事个个都灵魂出窍了吧。

当我正在惆怅如何结合图形来提高自己的表达方式的时候,我遇到了这本《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里面正是跟我们分享了学习几种简单易行的图形来表达,结合图形来进行深入思考,运用到生活与工作中,实现更高效的表达。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作者是久恒启一,他是一名图解工作者、图解思考讲师,主要提倡用图解来提供职业生涯咨询。主要著作有《图形思考:事半功倍的工作窍门》《图形思考:依靠图形解决问题》等。

本书封面

画图来解读是为了理解一件事情或寻求解决方式,因此没有强硬的规定要求我们必须如何来画图,用什么方法都由自己决定,毕竟答案也不是唯一的,自由发挥。在图解开始之前,需要准备的工具就是:几张A4纸、一支荧光笔、一支笔。

对于图解,久恒启一建议基本上只要用到两种表达符号就好:圆圈和箭头。

(一)圆圈

作者用图解文章来举例,跟我们讲述了图解的步骤。

首先,通读整篇文章,掌握整体内容,挑出核心观点并画线;

然后,重新读一次画线的部分,圈出关键词;

最后,把画线和圈出的关键词全部抄在一张白纸上。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张条目式的写法,但这样还不够,我们开始思考这些条目有哪些要素?这些要素又有什么联系?这个时候取出一张新的白纸,在上面画几个大圆圈,把同类的要素填进去,比如这篇文章介绍了三种方法来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就可以把这三种方法填在同一圆圈里面。

这几个类别构成了一个基本的架构之后,我们就要开始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了便于理解,作者久恒启一给我们整理了一张图,如下:

圆圈的使用方法

作者整理出来的有6种不同的配置类型,分别是:

我们可以结合上图,理解各个类型的意思,方便自己图解时使用。

(二)箭头

接下来就可以来学习第二个图形表达方式——箭头,它主要是用来表示各个圆圈之间的关系、顺序、方向的符号。同样,作者也给我们整理了一张图:

箭头的使用方法

箭头的使用方法包括:

学会了这两种最基础的表达符号之后,就要学以致用,可以试着思考一下自己的所在的部门与隔壁部门是什么关系,用圆圈怎么表示?箭头应该如何指向?主要是加深自己对日常熟悉事物的思考。在这里补充一下为什么要用圆圈而不用其他形状比如方形?作者认为,用方框的话会让人感觉到很僵硬,而且心理学家研究过,人们看到有棱角的东西会比较容易紧张,让人觉得有攻击性,而圆形的东西看起来则不会有敌意,让人感觉比较柔和,因此,在图解时尽量使用圆圈。

作者认为图解的终极目标就是拥有自己的主张,而不是人云亦云。即使我们在看书或看文章时,也不要觉得作者说的全部都对,而应该抱着与作者平等对话的姿态来看待事情,因此在看书或看文章时,利用图解就可以实现自己独立思考、从而实现终极目标。

(1)完成一张完整的图解前,需要换成自己的语言

如果书中出现的原文某些词语包含过于笼统,我们就可以将它换成我们熟悉的、具体的语言,比如说“才干”一词听起来就比较宽泛,我们知道那指的是能力,那我们就可以替换成比较具体的例如“沟通力”“执行力”“创造力”等。只有替换成了自己理解的词语,才更加有助于我们进行思考,久恒启一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绘制出来的一线图解是超出自己理解范围的话,那完全没有意义。

(2)利用图解进行思考

久恒启一用他看某本书来举例,告诉我们,只有将内容广泛化,才能绘制出可以应用到各种场合的图解,不过这也不是一开始就能画出来的,还是需要不断地调整,检视自己所表达出来的信息是否满足对方的需求,比如对方是一位投资者,那我们应该在图解中画出相关的财务数据;如果对方是求职者,那应该着重画出公司的上班环境与晋升空间等等,主要就是要对这些不同的情况进行思考,并根据对象来调整图解,以传达出更有效的信息。

(3)将图解与工作相结合

作者认为,职场就是一连串的沟通活动。要让沟通变得通畅的工具,他认为图解就是其中有效的工具之一,可以用于会议与人员沟通当中。如《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里面的例子,下图:

这个图解主要讲的就是“下情无法上达”的故事,很多时候,上司不希望听到坏消息,因此,从最底层员工的坏消息往上一层层报告,传到经营者耳边时,可能已经完全被扭曲了。所以其实在这张图解里,作者不仅分析了现在的情况,还提出了解决方案。作者认为:完成图解并不是工作的结束,而是要思考从图解中浮现的解决方案。

作者建议我们要将图解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可以图解报纸新闻、图解论文、图解广告等,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相关的知识,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原文逻辑有不通的地方,如果是那种学术性强的文章,我们可以在图解过程中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与个性,从而实现充满个性化的表达。

作为在无数家企业团体当中担任过图解研习讲师的久恒启一建议我们,要想在文章里彰显自己的个性,图解一定是个最好的工具,因为图解即使没有刻意来展现自己的个人风格,也会自然而然的把自己的个性流露出来,因此他告诉我们说:“图解是实现自我表达的有效工具。”《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教给我们的表达方式看着非常自由简单,但实际上却可以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展现,实现更具特色的自我表达。

《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读后感(五):在笔记中,学习如何度过人生

对待做笔记这件事情,我一项是认真且谨慎的。不论是逻辑的搭建、内容的记录还是最终的呈现,我都会花很多心思,也带入自己很多的思考。

古典《超级个体》学习笔记by筱禾

有些伙伴很喜欢我的笔记,却也有些人在问我:为什么要如此认真的做笔记呢?如今电子产品这么发达,不仅可以用打字的方式,甚至还有同步录音的软件。纸笔系统的笔记呈现,是不是多此一举了呢?

的确,科技的发展为信息的收集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条件。然而,笔记从来都不仅仅为了收集信息而存在。理查德·布兰森曾说,不要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要把灵感转化为结合实际、可以实现的目标。由此可见,在做笔记的过程中,其实还包含了大脑积极主动的思考过程。

叔本华说:“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如何让所看所学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做笔记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那么,如何做出一份简洁明了、又能体现思考痕迹的笔记,就是接下来需要考虑的问题了。日本作家久恒启一的书籍《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给出了方法——利用圆圈、箭头和关键词,就可以实现通过笔记高效沟通与问题解决。

《图解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

久恒启一是宫城大学的教授。除了《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他还著有《图形思考:依靠图形解决问题》、《图解德鲁克管理精粹》、《图形思考:事半功倍的工作窍门》等书。从这些书名就不难看出,久恒启一对于图解笔记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技巧的提升与呈现的美观,更注重笔记内在的逻辑、以及图解笔记在工作生活中的落地应用。这也恰恰证明了之前我们所提到的——笔记,不仅仅是记录而已,还包括了信息整合、思考归纳以及实际应用。

如果仅仅从笔记技巧的层面来说,两页图就能涵盖本书最主要的精华部分——

摘自《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

摘自《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

这两张图将圆圈、箭头与关键词最基础的核心要点全部展示。然而,如果你觉得看完这两张图就能够掌握全书的内容,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久恒启一之所以在图解笔记领域有所成就,绝不仅仅依靠技巧取胜,却在于理念。这本《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也是如此,除了技巧方面的深入浅出,更多的是对于笔记的态度、图解的细节处理与思考之间的关系。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随手记了很多思考笔记,不禁感慨:这可不仅仅是一本笔记类书籍,更是一本人生指南呀!

读书笔记by筱禾

著名的效率管理专家,《吃掉那只青蛙》的作者博恩·崔西曾说:要达成伟大的成就,最重要的秘诀在于确定你的目标,然后开始干,采取行动,朝着目标前进。我们都知道目标的重要性,却常常被这个问题困扰:我什么都想学,哪个都不想放下,但时间和精力有限,该怎么办呢?在《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中,提到了关于笔记的聚焦——当你的笔记中有很多主题时,需要不断筛选再筛选,直到只剩下一个为止!如果有很多内容都很重要怎么办呢?也很容易,记多篇笔记就可以了。

这不恰好为目标的制定做了很好的诠释吗?我们需要筛选出最重要的一个,成为当前阶段的聚焦目标。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围绕这一个主题展开计划。如果有很多想完成怎么办呢?待到一项完成,再继续进行就可以了。

乔布斯曾说:“专注和简单一直是我的秘诀之一”。通过理解书中的理念,运用落地的方法,我们也可以拉近与这位创意天才的距离。

保持聚焦

那么,确定了目标,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呢?并非如此。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回顾和复盘。在本书中提到,图解并不是重点,最终的目的应该聚焦在解决方案上。我们的复盘也是如此。其实,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为了成长和提升做准备的,不应该为了做而做。

复盘,最终的目的是帮助我们调整方向、汲取经验,以便更快更好地发展。比如时间管理,很多人做每日检视的时候,仅仅分析了时间的利用率如何,却忽略了究竟有多少是花在了与目标达成相关的事情上。这就是忽略了复盘的真正意义和目的。

聚焦目标,利用复盘调整和提升,才是最好的精进方式。

摘自《图形思考与表达的20堂课》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展示了他如何为学生指导笔记的修改。在整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作者提供的修改思路,并不是整个大框架的重整方案,而是在一些很细节的地方,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

老子有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其实,人与人之间拉开差距,并不因为智力的差异,也不在于学历的高低,更多是在于对细节的态度与处理。细节究竟有多重要呢?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事例:外商来一家制药厂考察合作,这时制药厂的厂长随意吐了一口痰,用脚使劲蹭了蹭。外商见状,马上打消了合作的念头,这家制药厂也就此失去了绝佳的发展机会。

商业如此,我们的人生是否也是如此呢?回顾过往,当我们抱怨幸运总是无法降临到自己身上时,或许我们忽略了,正是因为不注重细节,让我们错失了很多机会。如果能将一件小事、一个细节做到极致,或许我们就能较之前的自己有巨大进步,让生命绽放出更多的可能。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注重细节呢?其实作者在修改笔记的过程中,也给了我们启发:不断深入思考。没有完美的笔记,只有当下最适合自己的笔记。那么对于我们也是一样,不论是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认真想一想,是否还能做到更好。要知道,任何时候,我们都无法达到百分之百的完美,随着阅历的增加、思维的提升,我们总会想到更好的办法提高做事效率、让结果更加符合期待。因此,对于细节的打磨不仅要认真,更要不断精进。

本书中提到,对于笔记的整体布局,重要的内容要偏大,修饰的内容要缩小。这样能够保持整个页面的节奏感和呼吸感。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

生活并不只是工作和进步,还有享受和欢愉。如何在家庭和工作之间做个完美的平衡,也是需要我们思考的话题。就像一章乐谱,如果全部都是快节奏,会让人觉得慌乱;但如果都是慢调,却又显得沉闷。只有急缓交错,才能让人觉得高低起伏,甚是美妙。

如何调整生活的步伐呢?增加仪式感是非常好的一个方式。所谓仪式感,就是不要对所有事情都习以为常,用心走心地准备一些迎接美好日子,就能够发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

比如,每周给自己买一束鲜花,让家里时常充满着温馨而自然的芳香,整个人也会跟着喜悦起来;比如,每天写一小段心情日记,不管字迹是否隽秀,都是对过往的收藏与保存。像日本人吃饭之前,都要双手合十,说一句“我开动了!”,其实这就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会引起大家对食物的尊敬,也会让大家充满感恩之心。

日本人开饭前的仪式

其实,任何一本书的解读,都不应局限于内容提供的技能本身。回归到生活之中,我们都能找到可以借鉴的关键点。真正让知识为自己所用,真正将所学融入生活,才是读书的终极意义所在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