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给年轻科学家的信》读后感摘抄

《给年轻科学家的信》读后感摘抄

《给年轻科学家的信》是一本由[美]爱德华·威尔逊著作,中信出版集团 · 新思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年轻科学家的信》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科研之途与自我寻找

这是给给年轻科学家的二十封信,也同样是给孜孜求学路上的孩子们的建议。

“要远离枪林弹雨发生的地方,从远处看就好了,若有可能,考虑开拓自己的战场”

威尔逊的这句话于我而言的意义非凡,这是由于本身经历的所造成的,也让我重新反思科研的本身所在,它很纯粹的就是寻找科学和真理,也是跟随自己的兴趣而不断探索。而非一味朝着主流前进,要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除却这一点,其余之处并无特殊感触,威尔逊大多谈个人经历,并未达到期待。

《给年轻科学家的信》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给年轻科学家的信》读后感

一本可能对本文科生不太有用的书,读完了却发现值得一看。 科研和学术研究都是一样的东西。 所谓先有热情,再谈训练,便是要心中有所热爱,要热爱自己的目标,主动寻找主动热爱,真爱不会自己找上门来。 要学会享受长时间学习和研究的乐趣,即便有时候一切努力都付诸流水;要具有开创精神,勇于尝试让人望而却步的挑战,尝试那些没人想过,或是没人敢做的事。这些比高智商更为重要,不可缺少。 要勇于面对困难,越是困难的问题,它的答案可能越重要。即使在困难中犯错,也要勇于承认,然后继续向前。 这些适合送给所有的学者,愿你我共勉。

《给年轻科学家的信》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给年轻科学家的信

联系生活而看,无论是身边被认为有科研潜力的同学,还是已经是大牛的导师,文章中提到的一些潜在的特质,例如兴趣,持久的定力与热情,对金钱权力的不过分关注,其实都是那么多年沉淀下来后自然而然的结果,而并非看过某本书/听过某人教诲后的结果。真的能通过一时书中的教导朝一个方向发展,倘若能一直坚持养成书中的特质,那么“作之不止,而成君子”,倒也可能。而倘若只是强硬的去要求自己的兴趣,必然也长远不久,最终,不适合的人倒可能走上了这条不正确的路。

也并不是不认同作者的观点,只是觉得,作者以个人的成长经验而得出的规律不一定具有普适性。而更现实点来说,目前在理工科领域,要是没有一定的数理基础,能像作者那般,微积分还未掌握便有如此机遇的概率又有多少呢。

《给年轻科学家的信》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科学家的打怪升级之路

爱德华•威尔逊,生物巨佬,煲的鸡汤——二十封给年轻科学家的信,看得文科生本人心潮澎湃想转专业(误)。

写之前围观了其他鉴书团小伙伴的书评,发现巨佬的话都摘录得七七八八。然而专业不对口差得太远,那就写一点简短的作为普(吃)通(瓜)读(群)者(众)的想法吧。

以前看生活大爆炸,总是很奇怪Sheldon和他的小伙伴们对超级英雄的狂热,难道科学家不都比较理智吗?爱德华这本书里把科学家的研究生涯称作圣杯之旅,可管窥一下科学家眼里的世界与生活,或许真的是打怪升级的样子。在探索与发现中与世界更好的联结,实现更为广泛的共情。

正如他所言:

寻找某个知识领域里的圣杯不仅能增加现实世界的知识,还能与其他知识体系相关联,促成科学重大进展的往往正是这样的触类旁通。

人文社科亦然。

《给年轻科学家的信》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给年轻科学家的信》读后感

每一个长者的经历都值得后辈去品读与学习,无论失败与成功,能汲取内化的就是宝藏。

作者是美国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他通过自己的经历以书信的形式,仿佛在和一个老友闲叙自己的生涯,给年轻人、年轻科学家上了20堂课。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开篇几篇中的五个原则:

1、先有热情,再谈训练。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好奇心是原始的动力,好奇心驱使我们对一件事物产生持续的热情,继而有效的训练。

2、别担心自己的数学不好,术业有专攻,数学不好可以找数学好的人合作,马云不是程序员,但他聘用程序员让自己的阿里巴巴获得成功。

3、选定道路后,全身心的勇往直前。

4、每一个问题的发现,都是迈向成功的一个机会,问题是致命的,但同时也是一个机会,它既是死门也是生门,最后是看自己如何对待这个问题。

5、尽可能的缩小关注范围,聚焦重点,过多的研究事物会分散掉焦点,消耗精力。专注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