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英殖民帝国读后感1000字

大英殖民帝国读后感1000字

《大英殖民帝国》是一本由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5,页数:2019-4-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英殖民帝国》读后感(一):远征军之下的世界

当文明之光开始在欧洲闪烁,逐渐形成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形态,他们开始对地球进行探索,地理探索之下的岛屿、河流、自然环境;提升了改造自然的能力,新能源动力的出现,加速了文明升级;人类的科学认识逐渐统一;商业活动和资本累积;开始正确的认识自然科学;各种各样的文化宗教信仰逐渐显示出来,呈现文化百家峥嵘,开始了真正的向外扩张征服,工业文明的刺激发展。

历史上的大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一个笑话是,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本来会成为所有国民之光,我们用他来庆祝和学习,却被欧洲更好的利用,他们学习用罗盘指引方向,火药进行侵略,将征服的这些地方,进行了思想教化、军事训练等,也就是开始了殖民。欧洲国家两派的拉丁派和日耳曼派,都开始了殖民准备。一边进行内政整理,一边开始整装准备。

殖民活动有两种情况,建立新家园或者促进当地文明发展。宗教改革热烈的进行,文艺复兴的发展,英国的人口达五百万人,参军人数也在激增,参军的人数增加了,劳动力就开始减少,也出现了人才短缺,英格兰的航运也是高于当时其它,它们不断的进行扩张和努力。英国迅速的建立了最大殖民地-美洲,英国殖民印度,为印度人谋福利;各殖民地之间,休戚与共,殖民也是因为其强势,面积广阔。国力强盛,商业繁荣,英国的思想迅速开始了传播。

英国和法国,由最初的殖民同盟国,到意见分歧的分裂,到塔拉法尔加战役和滑铁卢战役后,英法短暂的和平。各国的殖民活动的兴起和强大也是英国殖民衰落的原因之一,殖民活动也给英国,提供了能源和材料和劳动力,也促进了经济收入,也为现代的政治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英国的殖民史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历史借鉴和研究价值,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不同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形成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殖民地是什么?殖民地对国家的财富累积有多少的增益,英国的殖民地遍布世界,文明的侵略和宗教、道德的传播,当其他国家看到了殖民产生的劳动力经济,资本累积,经济的发展,英国大规模的政治经济活动为产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农业规模的扩大和自由手工业与贸易,原生农业产品不需要二次加工,成为最大的经济来源,各殖民地之间相辅相成,经济增加明显。对于金钱的占有,让他们开始野蛮的雇佣劳动力,黑奴的存在几乎是没有人权的,这些原住民的生活被殖民者打乱,也是一种拉仇恨值。奴隶制的废除,是斗争和人权恢复的结果。

1815年以来的六大国,英、法、德、美、中、俄,互相促进互相克制,美国感受到危险的传统是示威反抗,美国的全球意识,很有先见性。俄国的存在就有点局限性,处于垂死挣扎。德国虽然起步晚,却很稳定,可以和最早的英国进行抗衡。中国却有劳动力过剩,需要尽快的进行自我拯救。英国的起步早和经验多,是最大的优势,这令他们更加的繁荣,无论是物质还是商业贸易,制度也最完善。

起起落落的发展趋势,英国需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军备力量的微小,需要不断的扩充和强大,不断的增加军费开支,抢占先机,重挫竞争对手,这是经验之谈。殖民不一定全部是里,有很多的遗留问题。签订的条约存在于一个存属问题和不平等,简单的军事扩张型殖民对被殖民地是一种不合理侵略,导致某些国家至今还不能领土完整。如果是为了自己活下去而伤害别人生存的权利,所有的无疑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有些殖民国家不自知,不知道领土完整对于国家的意义,只顾自己的生死,用自己野蛮的思想教唆人民内部分化,无疑是以卵击石,家,一点都不能少。

《大英殖民帝国》读后感(二):看百年前的英国人如何看待他们自己的殖民史

似乎很难想象,百年前,即在1896年到1898年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英国哲学家、史学家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会为当时的大英帝国最高统治者——维多利亚女王——系统讲述他们自己的殖民史。特别是考虑到当时维多利亚女王已经年近八旬,这种好学好知的精神还真是让人钦佩不已——比方说同时代的大清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恐怕是不会这等“闲心”的!两相对比,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分呢?!

近现代史上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殖民史,英国掀开这一页相对来说算是很晚的。在英国之前,还可以数出一大堆的国家来,比如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英国,现在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本土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即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除本土之外,目前还拥有十四个海外领地。但历史上的大英帝国,在最辉煌的时候,是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所统治的领土跨越全球六大洲(估计南级洲不会有它多少事),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国,其殖民地面积等于本土的111倍。不过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英国虽然都取得了胜利,国力却受到严重削弱,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英帝国终于解体——不过直至如今,虽然风光不再,英国却依然可以称得上是世界范围内一个有巨大影响力的国家,虽然所谓的“硬脱欧”已经让它焦头烂-额!

1688年的“光荣革命”让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年代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国力迅速壮大的同时,对市场的无限需求、对原材料的无比渴望也随之膨胀,虽然那时在北美被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给弄了个灰头土脸,不过,除去这个“伤心地”,大英帝国却在随后四面出击,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维多利亚时代”。

数字是个硬证据。极盛时期,大英帝国由英国本土及其治下的自治领、殖民地、领地、托管地和保护国共同构成,是有史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最大的环球殖民帝国,大约有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领土约3367万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这一切都是怎么来的呢?在《大英殖民帝国》这本书里,用了十二章的内容,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娓娓道来,“实事求是”地讲述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史的各个“轨迹”!不过,其中居然还有“总结与反思”,这还真是没有想到!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在讲述这些内容的时候,当然距离一战爆发还有十来年的时间,不过那会儿英德竞争的苗头已经不止出现,而且是愈演愈烈了!他内心中的“总结与反思”,未尝没有一些先见之明……

对于中国来说,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大英帝国强加在中国头上的殖民战争与肆意凌辱可谓不可胜数。但俗话说得好,出来混,迟早要还的。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到如今,英国风光不在,往日的荣耀已经成为永远的回忆。再返回来看待这本《大英殖民帝国》里的诸个篇章,还真是一时恍惚——那一页,还真的是永久地翻过去了!倘若英国真的想要“硬脱欧”,它又将迎来一个如何设计的未来呢?!

《大英殖民帝国》读后感(三):大英殖民帝国的前世今生

文/高立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由领土、自治领、殖民地、托管地及其他管理统治地区组成的大英帝国(British Empire),被视为“最大且最后的帝国”,1922年,一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英国夺取德国殖民地,领土、属土面积、人口,分别覆盖全球四分之一的土地和四分之一的,成为继西班牙帝国之后的第二个“日不落帝国”。

与罗马、奥斯曼、中华这些封建帝国不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得英国经济、军力、科技、文化迅猛发展,崛起的同时,现代帝国大英帝国,开始了超大规模的疯狂海外殖民,鼎盛时期的大英帝国,领土、属土遍及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四大洋,因此有了“英国的太阳永远不会落下”的说法。

英国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著名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著,周亚莉教授翻译的《大英殖民帝国》,立足技术进步、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基础着手,在早期与葡萄牙、西班牙,后期与法国、德国之间的联系与矛盾冲突背景下,讲述大英殖民帝国萌芽、兴起、扩张、形成、繁荣直至衰落的历史进程,通过爬梳英国调整国家战略迅速崛起,与欧洲争霸战之间的历史逻辑,回答了英国如何面对巨大的文化差异,因地制宜统治殖民地,面对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运动,不回避衰落的历史,自我改革,加速向英联邦过渡以应对危机等重大问题。

政治学、政治经济学、民族学的研究视角,兼收并蓄探险家、政治家、殖民者观点,旁征博引小说诗歌文学文献,按照重要历史阶段线索,宏观视角的整体考量,构成了原著的内在整体基本特点。大量采用图片、绘画作为插图,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感受,方便了读者对书籍内容的理解,构成了原著的形式特点。

基于原著作者固有的思想观念,专著的最后,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形势,面对曾经盛极一时的大英殖民帝国的逐渐衰微,作者不得不发出了无限担忧的心声,在很有些“无可奈何花落去”意味的同时,客观上,不经意间,明确向读者,尤其是曾经遭受殖民统治的国家与民族,透露出,带着血腥与极大不平等意味因子的殖民扩张,在历史前进的滚滚洪流中,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必将为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与潮流,代表着人类历史进步倾向,反映人类社会发展主流与本质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平等发展,互惠互利的世界一体化进程所取代,殖民,这一历史现象,终将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作为译注,由于译者英语教育专业的学业背景,高校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业背景,发表五十余篇学术论文,参与八部译注与教材编译的学术背景,使得作品语言非常去切合汉语的表达方式,很好地避免了欧化句子出现带来读者阅读困难,译作行文,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合乎汉语读物读者熟悉习惯的阅读氛围,因而对于内容的传播,方便读者通过内容表象,深入思考其内在性质、原因,形成恰如其分的观点,奠定了坚实的资料语言文字基础,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囿于文字障碍,片面或不正确理解原作观点,从而影响深层次的理解、挖掘,进而形成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与结论,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体现出了高超的外文翻译水平与技巧,客观上,极大地同时方便了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专业研究人员与普通读者。

通过成功的译注,架起专业研究人员与普通读者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关注,进而在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共同助推人类社会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在我看来,当是译者译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至关重要的原因,换言之,也是译注的社会意义及现实必要性之所在。

《大英殖民帝国》读后感(四):《大英殖民帝国》,一部帝国的心酸血泪发展史

《大英殖民帝国》这本书刚拿到手的时候,觉得的封面有一点点的可爱——淡蓝色的地图以及动漫手法的名图搭配在一起,有一种童书的感觉。但是,却又不得不说,这样的封面设计,却又十分吸睛,让人觉得这部关于英国殖民地的发展史的书,应该是一本非常容易读懂的书。

双封面的好处,在于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选择。因此,取下了《大英殖民帝国》这本书的蓝色封面之后,出现在眼前的便是一本正经的灰色封面的书册。硬纸板的封面和封底,给人稳重又大气的感觉。想一想,其实不论哪一种封面,都可以,因为不同的封面加上书名,总能够吸引到相对于的读者。但是就我个人而言,两个封面虽然都深得我心,但此类书可能我觉得还是更适合简单色调的大气封面更好一些吧。

本书的前言很短,大致的说明了本书的总体框架在已经设定好的基础上,由1880年到1890年担任大学普及教育的讲师执笔,以重要历史阶段为线索,概述了英国的殖民史。而这部殖民史,更是从政治学、政治经济学以及民族学的角度出发,并且旁征博引了一些诗歌与小说文献。如此看来,《大英殖民帝国》这本书,讲述的不仅仅是大英帝国殖民发展史了。

所有的殖民运动,都是从掠夺开始

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最后发展出来了不同的人类文化。不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在最初时期最遵从的永远都是属于自己的本土文化。当人类离开本土寻找更好的生存环境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掠夺战争便爆发了。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发展,也是一种人类原始欲望的爆发。

《大英殖民帝国》说:在世界文明的变迁历程中,欧洲历史独树一帜。百度是这样解说“大英帝国”的:

殖民运动的开始,从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沦陷为开端。紧接着,欧洲的殖民帝国通过航海和探险发现了新世界新大陆,随之将其征战据为己有。一个国家的殖民形式有很多种,但是对于部分人移居海外的这一种扩张形式,最终被成为了“殖民活动”。而殖民活动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建立新的家园,而第二种则是为当地的工商业发展指明方向,助力扩张的活动。

虽然早期的欧洲殖民运动,西班牙占领了墨西哥、佛罗里达、秘鲁和西印度群岛最大的岛屿;大西洋中不和加勒比海成了殖民扩张的必经之路;葡萄牙征服了巴西,并与荷兰一起控制了远航东方的海陆。但是,在所有的商业活动都必须遵守国家法律,交易范围仅限于英格兰船只的情况下,唯有英格兰人在殖民扩张进程中独领风骚。

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版图,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而英国迅速建成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美洲,其中包括北美洲的十三个殖民地。

殖民帝国的发展:苦力体制取代奴隶制

说起印度,很多人想到的是印度的美女以及印度独特的风土文化。但是在历史之中,印度一直都是一个容易被征服的国家。前1500年的时候,印度被雅利安人征服,婆罗门逐渐发展的;前4世纪,孔雀王朝征服印度,主推佛教;前188年,孔雀帝国灭亡、外族入侵,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在印度兴起;1757年,印度被大英殖民帝国统治,开创了新的篇章。

英国对印度的影响意义非凡。当印度成为大英殖民帝国的附属的时候,就是作为英国的附属国存在的。英国给予了印度最大的自由,没有唯利是图强人所难,也不需要印度人缴纳贡品俯首称臣。《大英殖民帝国》这本书是这样形容的:

但这仅仅是针对印度而已,毕竟在殖民扩张的历史之中,更多的确是强取豪夺、奴隶制度,而在这一扩张运动之中,黑人是最痛苦的存在。虽说奴隶制度历史悠久,但是在殖民扩张运动之中,将黑人当做黑奴,却成为了殖民最常见的事情。

不论是被掠夺地区的原著民,还是从世界各地强取豪夺的黑人,最后都被打上了奴隶的烙印,在殖民运动之中四处被贩卖。相比法兰西和西班牙的奴隶制,英国的奴隶制并不苛刻:英国通过议会控制苦力来源地——印度殖民地和其他使用苦力的英属殖民地。在漫长的历史之中,苦力体制渐渐地取代了奴隶制。这是一种发展,也是一种必然。

殖民帝国的衰落,各地抵抗殖民运动的必然结果

英国历史是一部史诗,涵盖了航海探险、夺船掠财、海陆征服、新政权的形成、分裂与统一、新兴商贸交易、民族独立等事件。但有压迫的地方便有反抗,在世界二次大战之后, 各地抵抗殖民运动浪潮高涨,因此很多的欧洲国家纷纷自愿或者被迫放弃了殖民地,大英帝国也不例外。

或者说,随着世界各地的反抗浪潮,追寻国家自由的人越来越多,反殖民地的运动也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各殖民帝国最终以殖民失败告终,不得不放弃了殖民运动,最终成了一种殖民敌国的衰落。但是大英殖民帝国曾经的辉煌,却成为了历史之中璀璨的篇章。

《大英殖民帝国》读后感(五):"日不落帝国"的昔日荣光——一位英国史学家眼中殖民的是与非

前几天刚读过唐封叶的《简说西周史》,里面有一段话颇令人深思: 西伯昌对本国平民尤其是鳏寡孤独者也很照顾,显然他是在极力争取多数阶层的人心。有人可能会嘀咕了,既要拉拢到贵族、奴隶主,又要得到平民和贫民的心,这是很难办的事啊。因为一般情况下,给予某一方的照顾多了,给予另一方的必然减少了,西伯昌是如何做到两面都讨好的呢?其实这说起也很来简单,那自然就是把“蛋糕”做大罗!……西伯昌在这一时期发动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并取得了胜利,这些战争使周国掳获了大量的财富、资源和战俘、奴隶,手里有钱有人,西伯昌既不会舍不得把一些逃奴送回原主人那里,也不会吝啬改善一些本国鳏寡孤独的贫苦百姓的生活,自然就能够一方面拉拢到本国和列国的贵族,一方面赢得本国普通老百姓的拥护了。 那么,当初号称“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遍布世界的英国,是不是也是这种逻辑呢? 唐封叶是这样比喻英国与我们上古时期西周之初的:17、18、19世纪在全球扩张的大英帝国,举国上下都能从殖民战争中获利,故而英国上自贵州官僚和资本家,下自平民百姓,个个都支持殖民战争…… 唐封叶的引申十分接近事实。英国十九世纪哲学家、史学家、维多利亚女王的御讲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十分明了殖民帝国的优越性。他在其著作《大英殖民帝国》中,就对本国的殖民史颇感荣耀。 《大英殖民帝国》对于欧洲人的冒险与开拓精神大加赞扬,对于“欧洲文明”在落后地区的传播自觉居功至伟,对于殖民地原居民的痛苦一笔带过,对于殖民扩张带来的贸易利润直言不讳。 一、殖民地是冒险家的乐园 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骄傲地说,大英殖民帝国的形民也非朝夕之功。年轻的英格兰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犹如初生牛犊。 擅长航海的英格兰人迎来了新机遇,在水手的帮助下,乡绅与商人进行探险活动,其中很多人是奔着黄金去的。他们来到陌生的地方,栉风沐雨,与野蛮人相遇,只有那些有勇有谋人才能从容应对。 葡萄牙人开殖民风气之先,葡萄牙王子亨利王子非常热爱航海探险,他一直居住在葡萄牙的海岸边,终其一生致力于非洲海岸的探索事业。 葡萄牙的探险意义重大,亨利王子发现新大陆不仅适合生产原作物,改良后还可以种植西西里的蔗糖作物和克利特岛的葡萄。葡萄牙人在其王子的精神指引下,在印度开拓了殖民地,葡萄牙商人的贸易范围从塔霍河扩展到了中国珠江。16世纪,葡萄牙人又建立了巴西殖民地,将其作为贸易站。 17世纪,葡萄牙国王约翰四世之女凯瑟琳公主嫁给英王查理二世,成为英格兰王后,其嫁妆就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孟买。 英格兰后来居上,取代葡萄牙、荷兰这些殖民先驱。1624年,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塞缪尔.珀切斯热情洋溢地描述“英格兰探险家如何以海为家,让一望无际的海洋成为触手可及的渡口”…… 英格兰控制了纽芬兰的渔业;在圣劳伦斯和佛罗里达沿岸开拓殖民地;开辟了一条通往中国与印度的西北航道。发起了两次环球远征;数次劫掠西班牙在墨西哥和秘鲁的货船,振动了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 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不无自豪:英格兰人以精湛的航海技术、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和严以律己的品质享誉世界。 二、英国对印度殖民地的文明教化 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认为,英国对印度的影响意义非凡。 他认为,“英国侵占印度”的说法并不正确。1813年,英国人威廉.威尔伯福斯指出:“印度人不仅是我们的同胞,还是我们的’雇工‘”,所以,印度是英国的“属地”,更确切地说,是附属国。 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说,英国在印度并不享有什么特权,印度并非一个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它虽然被所谓的“文明”统治,但依然具备自我管理能力。印度的城市、乡村以及土地所有权并没有因英格兰人的入侵发生变化。 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所谓英国并非“侵占”的重要例证是,英国的公司和个人通过购买获得印度土地。 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引用《穿越大英帝国》一书中英国对印度的影响: 不可否认,英属印度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奇迹,包括合理的税收政策、繁荣的经济、良好和治安、安定的社会环境,以及蔚然成风的道德风尚和渐入人心的的法律意识等。 显然,英国人认为,他们在印度的所作所为属于“文明教化”,他们心安理得,只是不知印度人作何感想。 三、殖民地原居民的血泪 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对原居民的杀戮让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也深感羞愧。 部分英国人认为,澳大利亚土著根本不能称之为人,他们拥有人类最邪恶的本性,甚至连猴子也要为此自惭形秽。 残暴的殖民者踏上澳大利亚这块土地,发现了弱小 的塔斯马尼亚人,他们的奋起抵抗激怒了殖民者,“殖民者像猎杀野兽一样定期猎杀塔斯尼亚人。塔斯马尼亚人的灭亡不是在文明降临之前,而是在残忍野蛮的白人到来之后。” 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坦言,英国给予孟加国的福利并不能挽回塔斯马尼亚人的灭绝,对斐济人的仁慈也无法抵消对印第安人的迫害,对牙买加人黑人的补偿更无法抹去黑奴的悲惨经历。 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即便对自己所属国家犯下的罪行多有遮掩,但以其立场而言,还是体现了最大的勇气和风度。 四、殖民动机——利益的攫取 冒险也好,文明传播也罢,殖民者不远万里,不惜残杀,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攫取利益。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葡萄牙的本意不在殖民,而是效仿威尼斯交能易作、发家致富。西班牙对美洲的开发源于偶然发现的金银矿山。英国也不例外,它加入对黄金和东方财富的追逐游戏,试图在最繁华的美洲殖民中心攫取利益。 尽管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遮遮掩掩,认为英国是在世界各地做文明推广、宗教和道德的传播,但他也不能否认,宗主国的首要任务依然是在殖民地攫取财富。 在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所处的时代,英国殖民地发展迅速,譬如,墨尔本虽然只拥有四十年的历史,但比拥有六百年历史的布里斯托尔更繁荣;多伦多一百年大计前只是一座小村庄,现在却比古老沉寂的诺威奇和诺丁汉更兴旺昌盛…… 由于殖民地生产的生活资料充足,英国本土地开始缩减农业规模,自由发展手工业与商贸。18世纪末,英国停止出口玉米,并以羊毛、棉花和亚麻制品引领海上贸易,其船队规模占据了世界船队的半壁江山。 英国同各殖民地贸易关系紧密,贸易总额达四亿两千九百万美元。1880年至1883年,各殖民地的平均贸易额为一亿九千九百万美元。 正如文头我引用的西周史所言,殖民地宗主国通过扩张,满足了国内各阶层的需要,同时输出了宗主国的“文明”,至于那些殖民地原居民的血泪,早已经淹没在大英帝国上下的一片繁荣与自豪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